《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平心而论,时下国内写时评数量多的,大林肯定排不到第一;笔锋比他尖锐犀利的,也颇有几人;文字比他讲究、涉猎面更广的,也能找出不少,但能在这些方面都排在前列的,则为数不多——而大林就是其中之一。
  先说量大,近两年,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发表一篇新闻评论,几乎每篇都被四大门户网站的博客主页推荐,平均每周都有文章登上四大门户网站的首页。从事新闻评论十余年,他共发表文章近2000篇,从事时评写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惊人数字。
  再说质高,他的文章一问世,总能引起一些波澜,让人眼睛一亮,因为他的观点独特,见地不凡,持之有据,经常被转载,诚如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先生评价说:“他的时评,写的非常漂亮,规范和高效,这三点把时评作为新闻体裁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涉猎面之广,也很罕见,按理说,他以前大学学的是图书馆专业,似乎和时下许多时评议论的话题没什么关系,可他却能熟练驾驭原本与他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话题,而且不是泛泛而谈,颇有专家之风。譬如对法律问题,我是视为畏途,生怕说不好会露怯,可大林却能鞭辟入里,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曾有朋友就问我,大林是不是学法律的,怎么对法律条文这么精通?还有经济问题,教育问题,*制度问题,企业转制问题,文化问题,他都能谈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当然,大林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他在这些话题的背后下过多少苦功,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更难得的是,如今他又以教科书形式出版了这本指导如何写时评的新作,此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时评研究方面的空白,也给了许多热情于时评写作却一直不得门道的初学者一本《葵花宝典》。作者把时评分为由头、结构、时效、判断、选题、角度、论证、语言、标题九大要素,从九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在每篇范文后面都言简意赅地对文章进行评介分析,篇篇点评都是心血凝聚,都是写作“秘诀”,都有指导意义。不仅对初学者有引导入门的意义,就是熟练的时评作者,看了此书,学得高手一招半式,也会有所裨益。可以肯定,《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必将会备受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几乎就是一本《中国时评写作规范和秘笈》了。相信那些刚从事时评写作的朋友,一定会如获至宝。
  目前,有关杂文写的研究性书籍不少,有关新闻评论写作的教材更多,但由于那些写作者要么是高校的老师,要么是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基本不写作时评或很少写作,所以,他们的理论归纳是空的,所谓经验是虚的,对学习者来说,除了能背几条原理,基本没什么指导意义。而大林的《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好比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去写指导打仗的书籍,既有理论导引,更多是战例分析,极具实战价值。依我管见,一个时评初学者,如果想走捷径,把大林这本书看上十遍八遍,好好揣摩,认真感悟,再勤加联系,就能“速成”。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读这本书,不仅因为专业需要,更是认识社会现实的捷径。
  我和大林相识多年,看他在新闻时评上起步,看他成熟,看他大火,看他辉煌,看他技压群芳,有时也不得不感叹,大林就是为新闻时评而生的。他的成功不外乎两条原因,首先得益于他的聪明、睿智,这在时评圈里也是尽人皆知的。因为聪敏,他的文字总能出人意外,高屋建瓴,三言两语你能把问题说透,调侃之中就能把本质点明,而且虽然是就事论事,并不囿于小处打转转,每每有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常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着眼,同样内容的时评文章,他的立意总是要高一点,议论总要深一点。其次,还得益于他的勤奋、用功,不怕下笨工夫。每次见面,虽然他都是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但时不时也会露出一句感叹:累啊,真累!这个世界上,聪明人肯下笨工夫,就没有不成功的,大林的成就斐然又是一例。
  天道酬勤,大林的新作问世,不仅会在中国当代新闻评论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也必将会进一步推进新闻评论事业的繁荣兴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公民表达的冲击力这样炼成(朱四倍)
——《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读后
  朱四倍(知名时评家)
  尽管已经知道盛大林老师有新书出版的消息,但是,看到该书后,我还是感到了一股冲击力:这本书远远超越了我的阅读期待和兴趣。新的体例、新的整合、新的提炼……让我这个早已阅读过该书几乎所有文章的读者,受到了新的启示。这种冲击力源于盛老师一贯的追求,源于对创新的不懈探索。这对于当下略显浮躁的时评界来说,尤其对我——一个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摸索者来说,有着理性的启迪和警醒作用。
  对民生的关注是盛大林老师的一贯追求,这在本书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对“开瓶费”、“住房”、“个税”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持续性关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仗义执言者的形象,看到了一个以笔为刀与不公平、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的知识分子形象。“公众舆论中既有错误也有真理,找出其中的真理乃是伟大人物的使命。”盛大林老师的努力和践行,就是责任的担当,就是“使命”的承担。
  对权力可能带来的伤害保持永远的警惕是盛大林老师多次重申的常识。这在当下社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的“大贪官”有多大?》、《“以谎辟谣”比“殴打志愿者”更恶劣》、《人肉搜索,何罪之有?》等妙文对此提供了恰当的注脚。
  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张和公众声音表达路径的多元,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录本书的时事评论无疑发挥了公共话语的聚集效应,而作者对文章表达技巧的探索,对一些素材的悉心整理,在一般人看来不可能的话语表达成为了可能,有的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启蒙效果,如《*说的是“权利”还是“权力”?》一文,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当下语境中,只要执著于追求表达、执著于表达技巧的锤炼,在我看来,同样可以为公民声音表达的多元化提供更多更好的路径选择。这是盛老师给评论人士的重要启示。
  《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已经引起了专业人士和部分研究者的注意。窃以为,该书与学院派新闻评论教学的碰撞,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会对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研究带来促动,更会对新闻评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可以想象的事实,也是评论界的幸事。
  公民个体作为社会生活最微观、最基层的成员,对于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往往最先有所感知。盛老师的《网站首页“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并不仅仅与“意见领袖”有关,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怎样去抓住社会问题特别是所谓敏感的问题,怎样去做一个现代公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认为,“公民”是怎样成就的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指向。如果我们体味了现实的逼仄和个体的渺小,那么,就会发现,公民是怎样炼成的同样是整个社会应该直面的核心问题之一。
  盛老师的文风,朴素中蕴涵着力量,对细节的把握和现实的洞察呈现了一个成熟评论员应具备的品质: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知名学者谢冕先生曾说:“现在很多人在做学问,却很少有人以自己的学问来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作为河南新闻界的知名人物,作为全国评论界的有影响的评论员,盛老师是深谙此中道理的,并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可供学习的榜样。作为受益于并将继续受益于盛老师指点的晚生,作为时事评论队伍中的一员,不揣浅薄,谈些认识,请盛老师和各位方家指正。
  

温总理说的是“权利”还是“权力”
2009年3月10日上午,*总理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来自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一个普通小村庄——保安村的农民代表顾双燕对*说:“作为一个代表,我要把农民的烦心事讲给您听。”在讲之前,他略显羞涩地对总理说:“我讲出来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但*认真地对她说:“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
  虽然是总理,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主要是来向大会和代表们汇报工作的,因为他这个总理就是大会和代表们选举出来的,他要对大会和代表负责。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顾双燕代表似乎并不清楚。也许她的“供您参考,不是要求”只是谦虚或朴实的一种体现,但这种谦虚和朴实确实与她“人大代表”的身份不符。令人欣慰的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代表的角色,并随即指了出来。
  像顾双燕这样不清楚自己“身份”的代表还有多少?又有多少普通公民搞不清代表的“身份”和权力?……久久地凝望着“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这句话,我感慨良多、思虑重重。看着看着,我突然感觉这句话有点不对劲儿,而问题出在“权利”二字上——它应该是“权利”还是“权力”?
  “权利”与“权力”,读起来完全相同,但涵义却大相径庭。“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益;“权力”,是指政治上的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权利”的主体是公民或法人,是一种私权;“权力”的主体是政权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是一种公权。“权利”的种类繁多,比如隐私权、知情权、著作权等等;“权力”只有三大类,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那么,顾双燕代表此时拥有的是哪一种“权”呢?根据《宪法》的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大代表参加人大会议就是代表人民来行使权力的。他们有权选举或罢免“一府两院”的首长、有权通过或否决任何法律或财政预决算案、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包括战争与和平……他们的决定一旦获得通过,就是具有强制力的——总而言之,人大代表在大会期间行使的不仅是权力而且 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我相信,*说的是“权力”,但新华社的记者把它写成了“权利”。然而,这一错误却经过了国家通讯社的层层审稿,乃至摆上了全国各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绝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精英人士,都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可以肯定地说,像顾双燕这样不敢“要求”总理的代表也绝不是个别——从很多代表的言谈上看,他们就是视代表为一种荣誉,他们完全没有权力“意识”,他们参加人大会是来“作汇报”而不是“听汇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写作心得
  新闻评论,也被称叫时评(时事评论)等。它是一种新闻体裁,也是一种议论文体。
  顾名思义,“新闻评论”就是针对新闻发表评论,即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解读、阐释、延伸等。也正是因为它依托于新闻,所以写作新闻评论必须要有新闻由头。一般来说,新闻由头都被置于文首的位置,即“文首叙事”。为什么要把由头放在最前面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新闻评论本来就是由新闻生发开来的,把新闻由头放在最前面符合思维的习惯;二、新闻由头一般都是热点事件或爆炸性新闻,一般情况下比议论性文字更能引人入胜;三、文首叙事然后评论是效率最高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把由头放在中间,前后都需要衔接的文字,这势必加大文章的篇幅。
  

“TMD”是什么意思?
“TMD”是什么意思?肯定有不少人抢着回答:不就是国骂“他妈的”的汉语拼音缩写吗?在互联网的BBS上,这样的代码随处可见。
  前不久看电视,也不知是哪位歌星在唱歌,歌词中竟然出现了“TMD”。我惊得目瞪口呆——歌词里、电视上,怎么能有国骂呢?这……这……太不可思议了!但再往下看,原来,“TMD”在这里的意思是“甜蜜的”——这三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连起来也是“TMD”!
  这首歌的词作者也许是想玩个噱头,但也启发了我:同样的信息,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关键就看你往哪方面想。如果你的思维是庸俗的,就会得到庸俗的理解;如果你的思维是高雅的,就会得到高雅的解读。
  之所以回想起这件事儿,是因为受到了一则新闻的刺激:在尘封了三年多之后,“个性化车牌”又要面世了。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开封市将在该市开始第二轮的“个性”尝试。2002年8月,公安部曾在北京、天津、杭州、深圳等四个城市启用了“2002式”车号牌,但推行没几天,就被叫停。虽然说的是因为“技术原因”,但地球人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不少包含“TMD”、“SEX”、“IBM”、“USA…911”等特别有个性的牌号。(据2005年11月16日《东方今报》)
  有人说“IBM”是美国著名商标,用在车牌上会不会侵权?这种担心纯属多余。车牌号只是一种物品的编码,而不是商标。选用者选择“IBM”等作为车牌号,既没有任何营利性目的,也不可能带来什么商业价值。难道一家公司把某几个字母当成了自己的名字,全世界其他的人都不会再使用那几个字母了吗?至于“911”之类,就更不是问题了——为了警醒世人,人家美国自己还把它刻在纪念碑上呢。
  最让很多国人“受不了”的其实是“TMD”、“SEX”,等等之类。那是国骂呀!那是……哎呀呀,简直让人说不出口。怎么能让这些东西满街跑呢?太不文明了!简直是伤风败俗嘛!
  其实,英文中的“SEX”并不只是指“性”,它还有“性别”等其他的意思。“TMD”也不一定就是国骂,在那首歌中它还是一种温馨的表达呢。“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的是淫;经学家看到的是易;才子们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鲁迅先生的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