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心事有谁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纳兰心事有谁知-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就会吃得多些。父母身体健康是他心中头等大事。这说明他是地道的孝子,在精神思想上却是背道而驰的。纳兰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而父亲是把追求名利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是纳兰心中强烈的痛苦。这种矛盾还不是他心中唯一的痛苦。接下来的人生,纳兰还要面临更深的矛盾与痛苦,这是与康熙的矛盾。

    纳兰心事有谁知(六)幽怨从前何处诉 
      
    什么是真正的痛苦?我觉得是内心执著于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一次次地毁灭它。纳兰正是这样,他外表风光时,内心越是痛苦。看看他的词《蝶恋花…出塞》,这是事业巅峰时所写。却流露出悲凉: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青冢是王昭君埋葬地。纳兰在康熙二十一年秋,奉旨意出使时经过这儿的。王昭君本是宫女,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单于。换来了汉长年的和平,纳兰再次出使西域,也是为了稳住边疆。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他是作为贴身侍卫的身份出使的。那么词中为什么流露出悲凉的情绪呢?今古河山无定据,历史有不变的东西吗?昭君的辉煌也只是剩下悲凉。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只能看到的这样的情景。她内心是不是有许多无法诉说的幽怨呢?纳兰也有这么多幽怨,为什么在巅峰时这样悲凉的是康熙赋予的职业使命与他自己的理想发生强烈冲突。
    纳兰与康熙的第一次矛盾碰撞在康熙十五年,这一年纳兰二十二岁,这一年,他迈入紫禁城,进入考场,面对的是康熙皇帝,这是他从小崇拜与仰望的康熙大帝。这一回他参加殿试,是成功与失败,就掌握在一代英主手中,这一次他成功了,  “各官咸叹异焉。”纳兰分析中肯,逻辑清晰,见解比许多大学者中肯。纳兰还有漂亮的书法,飘逸有美感。让所有人惊叹。康熙也不禁点头微笑,高中二甲第七名,在全国考生中名列第十名。所以,来明珠道贺的人不少。明珠高兴,谦虚中,事实上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家。可是,有一个变故,优秀的进士,要么进入翰林院深造,要么授予相应的职位。可是纳兰身上发生了奇怪的事,没有任何任命,不尴不尬不明不白,一直持续了一年多。这事奇怪了,纳兰应该是首批重点考虑的对象。父亲当时是吏部尚书,文官的任免都在他手中。这样的高官,难道连儿子的工作都没办法安排?怪只怪纳兰的名气太大了,父亲也没办法暗箱操作。至少康熙这儿说不过去呀。康熙对他印象深得很。没有他的旨意,明珠敢轻举妄动吗?所以不明不白地等了一年多。更令人奇怪的是,一年多后,终于等来了任命,三等侍卫。这是负责皇宫保卫工作的,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与大门侍卫,这是皇帝的保镖。其中最重要的是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得皇帝亲自挑选。纳兰正在其中。这本是光荣的事,按照一般惯例,翰林院官品不高,大家都认为破格任命纳兰为侍卫,是特殊的恩宠。
    纳兰不感叹兴趣的是康熙的任命与纳兰的理想相差太远,要是安排进翰林院,他会更满意。即使不进翰林院,授予地方官,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合乎他的理想的。侍卫不过是皇帝身边的奴才,怎么会让纳兰高兴呢?在他心中,什么会比自由更重要?这把他推入矛盾的深渊。纳兰与康熙的关系就是这样无奈地开始了,由此开始了九年的朝夕相处。康熙不安分,不喜欢只待在宫中,喜欢巡视,纳兰开始了忙碌的生涯。康熙十八年,保定随行;康熙十九年,昌平随行;康熙二十年,汤泉随行;康熙二十年,京畿随行……纳兰的同事有话来形容纳兰的工作性质,“君日侍上所,所巡幸无近远必从,从久不懈,益谨。上马驰猎,柘弓作霹雳声,无不中。或据鞍占诗,应诏立就……上有指挥。未尝不在侧。”无不随行。甚至临时接到旨意,骑在马上也要立即写诗。总在第一时间将皇帝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做到。康熙对他的满意超过一般侍卫。赏赐不计其数,纳兰越是表现优秀,康熙越是不让走,不断提升,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康熙不光把他当作奴才看待。纳兰一生中最大的政绩发生在这九年中。没这件事,纳兰不过是多愁善感的词人,这事却让他辉煌起来,在康熙二十一年冬天,他奉使觇梭伦诸羌,出使梭伦。
    具体来说,梭伦应该在内蒙索陇呼都克,到吐鲁番间,康熙派了纳兰去完成这项使命。纳兰这次去的目的是有所宣抚,要对梭伦少数民族部落传达康熙的旨意,这一年,康熙平定了三藩叛乱。康熙开始着手
处理北边边疆间题,西北要对抗的是准葛尔部,他先是和平宣抚,不成功再考虑用武力。这次是要去探探虚实。这是受制于准葛尔部的,这次纳兰去是宣抚他们,要随机应变,做了文武两手准备。率几千人向西
北开拔。这次纳兰宣抚的效果是,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梭伦诸羌,不辞劳苦,日夜兼程,把出使的详细情况进行了秘密禀报。这是军事机密,史料记载不详。要注意的细节是,这次回来后,清廷对准葛尔部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是姑息,现在是变得强硬起来,到康熙二十四年,下令处死了派在北京的使臣,对待梭伦的态度又是宽容了。甚至允许到黄河附近游牧,说明康熙心中有数了,纳兰宣抚的使命成功完成了,这些部落也诚心准备归…自了。事实是这样,二年后,梭伦派使团来朝贡,这些安定后,清廷大胆处理准噶尔部,御驾亲征,西北后来稳定下来了。纳兰完成任务可以看出,康熙没有派他人,而是派了纳兰去,可以看出康熙对纳兰的信任,非同一般。另外,也充分展示了纳兰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假设纳兰长寿,政治成就可能不可估量。可惜没有那一天。
    回来后,纳兰的侍卫生涯没有明显变化,康熙二十二年,再次巡视在外,后来再次随从康熙下江南。这样的工作,让纳兰到哪里寻找心中向往的自由呢?纳兰觉得做为奴才的地位没有彻底转变。“臣子光荣,于斯至矣。”在别人看来是荣誉的巅峰,他自己却对此越是强烈地痛苦。他写信时说过,  “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天天劳顿,越来越厌倦,头发开始白了,还得天天佩着后器,不离皇帝左右,意志被磨得没有了。这些幽怨,当然不敢跟康熙说,不敢跟父亲说,只能跟朋友流露。纳兰的内心还有更深的矛盾,这又是什么呢?这是伴君如伴虎的焦虑。皇帝的深不可测,纳兰也琢磨不透,他的处世哲学就是,“}生周防,不与外庭一事”,不参与任何朝政大事。他也说,“惴惴有不履之忧”  ,  “以贫贱为可安者”,这就可以理解他的忧伤了。说明几年的官场生活,让他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深刻的体会。今古河山无定格,人生到底有什么永恒不变呢?只有一往情深,只有内心的至情,这是永恒的,这是对人生的悲悯情怀,是对人生的关照。只有精神可以超越人生,可以永垂不朽的。纳兰进入仕途后,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能解脱出来吗?


    纳兰心事有谁知(七)身世悠悠何足问 
   
    纳兰词最感人之处莫过于他真切动人的情感,无论是凄美哀怨的爱情词,还是真挚深婉的友情词,都记录着他一往情深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与顾贞观之间的知己之情,更是流传千古的友谊佳话。顾贞观只是一个流落江湖的汉族文人,无权无势、身份低微。而身为相门公子的纳兰性德,却集荣华富贵于一身,父亲更是权倾朝野的一代名相。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两人的身份地位都有着天壤之别,然而,纳兰却与比他大20岁的顾贞观结为莫逆之交,这在当时非常罕见,甚至还引来了众人的猜忌与谣言。那么,纳兰对两人之间的友谊为何如此珍重?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对待他人的猜忌和谣言,他也一笑置之。纳兰性德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浪迹江湖的文人雅士,尽情挥洒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但是身为相门公子,康熙皇帝身边的侍卫,对纳兰而言,这个理想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极度苦闷中,与汉族文人雅士的倾心交往和心灵默契成了他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纳兰的真挚和信任,打动了一批批汉族文人,也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友谊佳话,在他和朋友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感天动地的友情故事呢?

    谈到纳兰的词,最感人的是他的情感。不单是爱情,还有友情。他有一批莫逆之交。这些好友中,相交最重要的是顾贞观。今天或许觉得陌生,当时他的名气不在纳兰之下,比纳兰大十八岁,在纳兰没成年前,已名扬海外。当年考中举人第二名,做国史馆典籍的官,负责编历史。这人有个性,在康熙十年,毅然辞职,过江湖文人的生活。这一年纳兰十七岁,进入国子监,与顾贞观擦身过。到纳兰四十岁时,他们才见面,相见恨晚。顾贞观人品与才华让纳兰相见恨晚,还有纳兰对待朋友的态度,有四大特点:一是真诚,这是必要条件,表现在哪里?有故事,康熙十五年,二人结交不久,纳兰知道他喜欢浪迹,想要留他在身边,他于是决定,在明珠相府中开辟出一块地,专门盖了几间茅草房。邀请顾贞观来长期居住。纳兰还专门写了词来邀请:“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滞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想自由自在地相亲相近,飞来飞去。这足以看得出真诚。顾贞观评论说,  “呜呼吾哥!其敬我也不啻如兄,其爱我也不啻如弟”。
    二是信任,再看两个小故事。一是纳兰拉儿子到顾贞观前面,说这是你亲侄子,跟儿子说,顾伯父就是你亲伯父。在他眼中,顾贞观是比亲兄弟还亲的兄弟。二是纳兰将词作交给顾贞观整理出版。把创作看作生命的文人,将作品交给别人出版,不亚于托孤。“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顾贞观没有辜负他,  《饮水词》出版。三是纯洁。这种程度像小孩子一样,不虚伪不掩饰。看纳兰在二十二岁时写的一首词:“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卅l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间?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最让人看不懂的是身份悬殊,纳兰不但没有老奸巨滑,反而纯洁得像个孩子,不在乎身份差异,面对众人的议论冷笑置之而已。友谊的纯粹是最重要的。再看这首词的开篇是“德也狂生耳”,我也是狂傲的人。贵族门第不过是污浊之地而已。用了典故,魏晋时期的阮籍,可以翻白眼与青眼,喜欢的就青眼相加,对小人就白眼一翻,转头就走。顾贞观无钱无地位,他们交往的原因是什么?不是顾贞观攀附权贵。纳兰面对冷语的态度,纳兰是由他去,这是坦然的。顾贞观看到后,也是回词一首,“但结托,来生休悔”。顾贞观也是坚定地回应了纳兰友情的结托。
    后来纳兰去世后,顾贞观返回家乡居住,梦见纳兰来说,我们是知己,对友情不能忘怀。虽然我生命短暂,但我希望我的灵魂在你这儿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顾贞观纳闷时,听到他儿媳生了儿子,结果一看,长得太像纳兰了。他一想,投胎也要投到顾家。满月时,顾贞观梦见,纳兰来各有辞行。他有不祥之兆,果然孙子夭折了。这故事真实性不去考证,但是二人的友情是惊天地的。有学者评价是“率真无饰”,没有任何虚伪与掩饰的。一个词人不是性情纯洁率真,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词呢?四是重情重义,人世之间有利益之交,可是纳兰从来不间得到,而总是在付出。甚至为朋友,他可以两肋插刀。不久,二人联手演绎一段友情故事,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顺治十四年时有丁酉科考案,有考生舞弊,一时,朝野震惊,顺治下旨,将举人全部押送到北京,由顺治亲自复试。当时有一个人叫吴兆骞,有毛病,胆小,被押到顺治面前时,手抖,不能握笔,最后交了白卷。顺治一看,了不得,又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吴兆骞等流放到宁古塔。这是顾贞观的好友,顾贞观求纳兰的唯一一件事,是帮他营救吴兆骞。这时案件过去十九年了。这看起来是举手之劳,纳兰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可是纳兰没有同意,顾贞观写了两首词,将二人交情写在词中,纳兰才同意。他说,这事我一定全力以赴,但得给我十年的期限。顾贞观说,吴兆骞恐怕没有生还的机会。顾贞观请求他,纳兰最后承诺得至少五年。这事为什么这样难呢?营救难度有三:一是这是顺治时的案子,作为儿子康熙不能随便否定;二是这案件后来成了打压汉族文人的案子,满汉关系复杂,要营救,其难度可想而知;三是这是不同派系政治斗争的结果。纳兰明珠也是政敌要打击的对象,纳兰也因此不敢轻易答应。但是尽管这样,他的友情还是发挥到了极致。他回词:  “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答应后,纳兰投入到营救之中,他先想到的是父亲。他从来没为朝政之事,求过父亲。纳兰明珠是官场老手,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干不得,康熙怎么能翻案呢?但是纳兰说,看在儿子从来不求的份上。明珠想了许久,勉为其难地说,试试。要面见顾贞观。顾贞观亲自拜见明珠,明珠笑着对顾贞观说,我当然愿意效力,不过您从来不喝酒,愿意为朋友干了这杯酒吗?顾贞观干了。明珠笑说,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