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玩唐- 第6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画能说出这句话,已经表达了足够的善意。

如果自己没有能力,不能理解,王画就是帮助了没有意思。

自己是皇帝啊,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的。就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出什么。而且王画也透露了另一条消息,就是站在他的立场,不帮助李隆基,也不会帮助太平公主的。

一句话就点醒了他这个梦中人。

于是更加点燃了他胸中的战意,但他沉着冷静,在坐等时机。

因此,在李隆基那次朝堂上发言后,李隆基几乎消失了。

只有一件事,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因为孙佺的大败,王画的袖手旁观,终于让奚族人与契丹人轻视。

默啜开始修身养性,他与王画的想法差不多,突厥人是他的立国之本,大量突厥战士战死疆场,对他的统治地位不利。于是突厥不出兵,却挑起契丹与奚族人出兵,大犯河北。

幽州总督现在是宋璟。

对这项任命,王画一直在嗤之以鼻,不是他看不起大宋。关健是不对口,大宋有很多长处,刚直不阿,能作能吏,能识人,可本身的军事才能很是薄弱。

看到契丹人来犯,宋璟无可奈何,只做了一件事,将所有州县城门一起关上去,只守不攻。

不是他胆怯,关健得知道怎么去开打,他都不知道怎么去打,怎么能知道开城门出战?最少不能象孙佺那样,稀里糊涂进攻,可还没有遇到什么反抗,救援的胆量都没有了,交纳财物逃跑。

于是契丹大劫而去,就是冬天又如何,就是闭门不出又如何,不要忘记了,郊外还有许多百姓。

这件事,以及这项莫明其妙的任命,成为大宋人生的唯一污点。

听到这件事,李旦也感到羞辱。

王画以西北弹丸之地,独抗朝廷几十万大军,同时还将吐蕃人打得丢盔弃甲,默啜打得狼狈鼠窜,可是朝廷呢,以一国之兵,尽然被突厥属于一个臣服的附国所逼。

这一对比,更让人感到耻辱与心寒。

于是发布诰命,派李隆基巡视边境,巡视的地区从河州开始,一直到陇州,燕蓟,这多长的路程,一圈巡逻完毕,一年,或者是两年?李隆基一听就傻眼了,自己在朝中,都被架空了,一旦离开京城,还不知道自己这个姑姑会掀起什么风浪。

不离开京城还好一点,一旦离开京城,说不定回来后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而是迎接的是刀剑。

于是拖拖拉拉的,最后不知道让他使用了什么办法,没有成行。

另外李隆基也聪明,他不肯巡边,于是他自己也下了敕书,不是李旦要巡边吗,于是简便三军,大宋为左军大总管,薛讷为中军大总管,郭元振为右军大总管。

后两个人的任命合乎情理,大宋能做什么左军大总管?

可是李隆基现在也不管了,保住自身要紧。

朝堂上争执也处于白热化。

这导致了另一件事的发生,李日知请求致仕。

这是一个能臣,因为执法宽平无冤滥,在武则天时就闻名天下。

在他担任刑部尚书的时候,从来就不用刑杖责打官吏,但刑部官吏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曾经有一位令史在接到皇帝敕令三天后,竟然忘记执行。李日知十分生气,派人打出刑杖,准备将他揍一顿,可过了一会儿说道:“我如果下令责打你,天下人一定要说你能惹我李日知生气,不容易。再说因延误公务,忘记正职,与受到别人的责罚不同,恐怕你的老婆孩子也要抛弃你。”

于是放过他这一次。

也就是想要李日知揍人一顿,都十分困难。

所以他的下属十分感动,没有人敢违章犯事,一旦有人失职,其他人一起主动替李日知谴责他。

很有声望的一个人,虽然说年龄高了,也不应当在这时候致仕。

是逼的,正因为他的声望,太平公主要拉拢他,李隆基也要拉拢他。如果不致仕,以后无论是谁上台,他都没有好下场。于是金盆洗手。

这一次李日知的致仕,使中立派的官员更加稀少。要么倒向了李隆基,要么倒向了太平公主。

实际上这时候李旦真正已经玩不起来太极了。

就是想玩,得有这个力气。现在真正属于他的大臣很少,没有了大臣听他的使唤,怎么玩得起来。

因此,这一年的冬天很平静,却意味着更大的暴风雨将要来临。

长安这份平静让人感到压抑不安,感到这冬天的死寂。可是另一边的平静,却是悄无声息地给这死寂的世界吹来了一缕春风。

船只出了长江口,这不是第一次看到大海了。

然而朱仝心情十分沉重。

这一次如愿以偿,王画让他担任了大洋洲的首位总理,也就是宰相。但这个宰相的职务《奇》比他想像的更大,甚至比王画《书》的权利更大。虽然任期只《网》有八年,真正说起来只有四年是稳定的。

同时王画的这个决议,更好的解决了权利垄断以及权利分散掣肘的可能性,也比尧舜禅让制度更高明,可是这项制度,是这个世界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面临人间。

王画的器重让他十分感动,可是朱仝在心中叹息道:担子啊,这个担子太重了。

想到这里,他回到舱里,将王画写的厚厚长信拿了出来,又细细看了一遍,这封信不是写给他的,而是写给萧亚轩以及宋问、上官婉儿、王涵、李裹儿他们的。

看完后,小心地将它收起来。

又回到甲板上,莫贺干正在兴高采烈地看着大海。

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宽阔的海面,看到朱仝似笑非笑,不管怎么说,他只是一个副总理,担子也没有朱仝挑得重,于是说道:“朱先生,要努力啊。”

看到他幸灾乐祸地语气,朱仝哭笑不得,于是反驳道:“是啊,这可是我名垂青史的大好机会。”

这一回摊到莫贺干不知说什么好了。

远处,船只的行驶,惊起一群海鸥,跟在船帆上刮噪着,海风吹来,吹来了一阵春天的气息。

这一年的冬天就要过去,春天也要快来临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鼎瓷成(五一快乐)

在朝堂上风云变幻之时,兰河等州顺利交接。

李隆基依然还是很低调的,尽管他心中野心更大。

但这时,他又在李旦面前建议,说道:“父皇,我听说田单复齐后,迎齐襄王,任为相国。有一次经淄水,见一老人渡河因冷发抖,无法前进,于是脱下自己的裘衣披之。齐襄王对此心怀疑忌,自言自语道,田单广施善行,笼络人心,难道想谋夺我的国家吗?不早图,恐后之。说罢环顾,左右无人,唯山崖下有一贯珠人。他大声问道,你听到我的话吗?贯珠人答道,大王,为什么不因利导势,变为己善。你只要下令说,我忧虑百姓挨饿,所以田单收容养活他们。我忧虑百姓受寒,所以田单脱下裘衣给老人穿。田单广施恩德,大王嘉奖他,他的善行也变成了大王的善行了。齐襄王听了说喏。于是赏赐田单牛与酒,彰显他的德政,并在朝堂上向田单致谢,繁华市井广为宣传,下令寻找饥寒的百姓,收养他们。事后襄王派人到民间打听,听到百姓皆说道,田单爱护百姓,原来全部是我们襄王的恩德啊。”

李隆基突然冒出来这一句,李旦不明所以。

李隆基再次说道:“父皇,儿臣听说王画将兰河等八州尽数交还朝廷。虽然在当初协议之内,但他也能算是遵守承诺,一片丹心。可是儿臣却听到现在朝廷无动于衷,这让儿臣很担心。此人失去西北之地,如猛虎拨牙,悍隼去翼,不退,亦可以为朝中增加一能臣也。去,皆大欢喜。父皇何不给予重赏。一是抚慰王画,二是做出样子,给天下百姓,非不是王画交出西北之地,乃朝廷恩宠,使他感化。第三王画在西北极得民心,抚慰王画,也让血营将士与西北近百万的百姓相看,让他们感到满意,为朝廷重新治理这片地区打下基础。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西北交了出来,王画的影响依然存在,现在朝廷只要一道虚衔,就可以将这片地区真正拿下,何乐而不为?”

李隆基的话很有道理。

别以为现在朝廷收下了西北绝大部分的地区,可如果王画反水,一举大旗,二十三州百姓至少会有十五州百姓遥相呼应。

这一点,李旦确实疏忽了。

不过李旦狐疑地看着自己这个儿子,他心里怀疑,难道这个三儿子与王画有什么勾结?

可就是这样,也不应当求自己下旨,何不在事情成了之后,给王画宠遇?况且自己都封了王画灵夏王,王画依然不授,难道还能给王画什么?

于是很小心地问道:“那么朕应当给予他什么奖励?”

李隆基说道:“无他,依然给他当初的爵位。受之朝廷之幸事也,无非多一异姓之王。不受,朝廷数次下诏拒之,他鼎器制好之后,也无法在朝堂立足。一去海外,无论百姓或者将士,只好听从朝廷调谴,一害断去。”

于是朝廷在正月末再次下旨,加封王画灵夏王同中书门下三品。

诏书到了灵州,王画莫明其妙,当然他还是不授,可不明白,明知道自己不授,朝廷要下达这份诏书。

过了数天后,王画才明白事情来龙去脉。

他肯定没有与李隆基有什么勾结。

可李隆基这一步棋下得很妙。

自从李隆基为了自保,先后出卖姚崇大宋与刘幽求,壮士断腕,但他的力量变得很薄弱。这也是许多大臣投靠太平公主原因。

自己是没有与李隆基有什么,可是李隆基只要借助这个势就行了。让外人看起来,自己一定承诺过李隆基什么,只要自己加入,形势急转直下,投靠他的人立即变多起来。

甚至在他谋变时,只要打出自己的旗号,立即有许多死士认为胜算在即,勇跃参与。

他苦笑了一下,这两个人争权夺利,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马上又热闹了。

但他并没有对此关注,因为百姓转移走了,他心中剩下最后的牵挂也解决了。因此,现在能全神贯注投入鼎器的制作,以及新瓷器的研烧。

正月末,又出了一炉瓷,现在王画烧这件瓷器几乎成了笑话。

王画让炉工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李持盈抱着孩子在后面笑mimi地看着。

实际上王画烧什么瓷器,她看过多少遍了,精美固然精美,可在她想法中,也没有烧成的希望。

王画回过头,对李持盈说道:“你笑什么?”

“我没有啊,二郎,你一定会成功的。”李持盈举了举小拳头,口是心非地说道。

王画心中也没有把握,鼎器眼看就要成功,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如果在九州之鼎成功之后,他也离开了灵州,到了大洋洲后,没有那么多工匠协助,也没有了那么多材料供他挥霍,更没有成功的希望。

他心中默默说了一句,也许难度太高了。

实际上这一炉瓷再次烧败的话,他已经不打算烧这件瓷器,而换成别的薄胎瓷。研究了很长时间,只要不烧内胎画薄胎瓷,他还是很有把握的。

炉工小心翼翼地将瓷器搬了出来,忽然传来一声欢呼声。

这是两个瓷瓶。但与别的薄胎瓷不同,它内外皆有图案。

外面是字加图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瓷瓶上下方皆有一些纹饰。如果仅止如此,也早烧成功了。奥秘在瓶内,瓶内还有一幅图画,是根据陶渊明这幅文章作的画,一个山谷,有流水青山,田园村舍,还有许多百姓在耕作,脸上带着快乐的笑容。为了使烧成功后,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刀刻的时候有些深。

本来瓷胎极薄,因为刀刻,所以一烧就结裂了。

而且成本更是高昂,不可能刻好后,上釉,再团瓶。为了其亮丽的色彩,王画用了粉彩,因此必须先用高温烧毛胎,再一点一滴地用精巧的工具,伸进瓶内上釉料,再反复低温上釉。

虽然是撇口瓶,可是在成型的瓶内上釉,是何等的难事?毕竟是隔着一层瓷胎,虽然很薄,但不是真的薄如纸,透明照人,对视线还是有影响的。而且瓶子也不大,只能一人操作,极其耗费工时。

为了成功,每次烧结许多瓷胎,分多人勾釉。然后再慢慢烧,慢慢勾釉,结果用了无数工时,耗费了许多原料,前后烧坏了多达近两百伯瓷瓶。这算没有算成本,如果算成本,有可能这两件瓷瓶达到数万缗钱。况且更不计王画自己亲自动手的费用。

听到了欢呼声,王画与李持盈一起挤了过去。

看到工人手里小心翼翼地举着两个瓷瓶,瓷瓶高约三十几公分,不算很高,然而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里面的图案与外面的字迹几乎合在一起。

王画立即将它们接过来,不要一激动掉在地上就麻烦了,他拿出来一个铺满锦绒的盒子,将一个瓶子放进去,另一个瓶子放在桌台上,往里面倾注水。然后轻轻地转动起来,这一转奇迹出现了。

借着明媚的光线,整个桃花源图就象在流动一样,里面青山碧水在动,百姓在动。因为瓷胎薄,加上透明度好,就象它不是瓷瓶上的画,而是一个个很淡你版的真山真水真人,在桌台上流动。

一个工人老泪纵横,喃喃道:“这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瓷啊。”

以后不好说,但现在它的工艺,它的美观,它的成本,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天下第一瓷。

王画说道:“派人送其中一件,到长安。”

这不是一件奢侈的工艺品,因为在雕刻时,瓶颈上还有一行大字:何时天下皆桃源乎?

一句问话,八个字,立即将它的价值升华。

但有一句话,王画没有说。为什么送到长安,朱仝在灵州时,王画说过,什么时候这对瓷瓶能够团圆,什么时候就是天下大治的时候。

且不说它有多少象征意义,但这两件瓷瓶的意外制成,为鼎器制作带来了一个好兆头。

这时候沐孜李找到了王画。

现在王画手中只剩下三州之地。

这是为了自保才这样做的,别看现在李旦父子与太平公主对自己万般拉拢。如果自己手中真一点力量也没有了,再试试看,他们还有没有这个好态度。

不过鼎器一成,这三州还是要交接的。因此也试着对朝廷任命的官员放权。再加上沐孜李,还有留下的几十名人员帮助,王画认为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沐孜李递过来一些卷宗,她也不想分王画的心,然而解决不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