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阀生涯 千斤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军阀生涯 千斤顶-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对方家里人的原话就是“你家的那十亩薄田看起来是不少,可我要问的是这十亩薄田分到老大的手里后又能剩下多少,我家闺女嫁过去之后,他能不能养活我家的闺女和他们以后的孩子。”

    这下子姜老汉为难了,他老姜家可没有什么传长不传幼的传统,他也不可能为了给老大娶媳妇就把所有的田地都分给老大啊。要是这样剩下的五个小子将来都喝西北风啊,老祖宗都说多子多福,可儿子多了也有为难的时候啊。唉,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可让姜老汉愁白了头。

    今天同村进城做买卖的王大同回来了,王大同是同村里为数不多认识几个大字的人,是村里有文化的人。他告诉姜老汉,最近察哈尔的苏省长在县里贴出了告示,要招人到察哈尔开荒,每个人头都可以分到二十亩的荒地。政府还负责分发种子和耕具,开荒出来的粮食头两年不用交税,后三年粮税减半。

    啥?还有这么好的事情?姜老汉活了大半辈子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好事,可王大同信誓旦旦的说了,上面还有察哈尔政府的大印呢。

    姜老汉回到家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里,家里人都嚷嚷开了。老二沉默不语,老三和老四都挺赞成的,他们虽然没念过书可也明白等轮到他们讨媳妇的时候,那十亩薄田可能连渣都不剩了。

    老五老六年纪还小,还挤在娘的身边撒娇,最后姜老汉一咬牙,与其一家人困在这里愁死不如去察哈尔搏一搏,说不定还能为孩子谋个好点的将来。

    最后家里经过好几天的商量,决定由老大和老二平分了那十亩的薄田,剩下的人都随着姜老汉按着告示上说的到当地由察哈尔政府设立的移民点报名,统一安排他们到察哈尔制定的农场开荒。

    这样的场景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四川等省份相继上演,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察哈尔地广人稀,全省278957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二百一十一万人口。很多地方都是十多里地都未必能见着一户人家,这对察哈尔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在经过和省民政厅商议过后,苏童决定从周边的省份大规模的移民,以改变察哈尔的人口构架,未来的察哈尔无论是修路、办厂还是开矿,实在是太需要人了。

    经过了大半年的努力,到一九三六年初时察哈尔民政厅终于从周边的各省迁移了近八百万人口,总算是满足了苏童对人口的最低需求。

    自从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金融制度均遭严重破坏,金本位彻底崩溃。一九三三年三月,在大量银行倒闭和黄金外流的压力下,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禁止黄金输出。直到一九三五年这个号称世界上最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没能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大量的剩余商品和机器设备都堆放在仓库和工厂里无人问津。当苏童派去的采购人员压着苏童从月球基地开采提炼出来的大批黄金到达美国的西海岸时,美国人简直把他们当成了上帝。

    什么你要买小麦面粉?哦上帝请宽恕我吧,我上个月刚把一船的食品倒在了河里,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你还想要机器?没问题,我马上帮你联系,什么?你需要很多机器?哦只要价钱合适我就把准备运到苏联的机器全部转运到察哈尔去。至于和他们原先签订的合同谁还记得它呢,爹亲娘亲都不如金子亲啊。什么?你怕日本人在海上拦截?哦没问题,你只要交上一笔适合的运费,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海军们是很乐意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微薄之力的。

    就这样,靠着美国的输血,现在的察哈尔就象一个巨大的工地日夜不停的轰鸣着。以至于国内的报纸把察哈尔称为华夏民国的经济发动机,以至于听说从苏童嘴里传出的“走,到察哈尔打工去”成了全国流行的语言。

    都不勒吉是察哈尔靠近蒙古的一个小县,本来是个偏僻的小地方,可劲近几个月来这里却是热闹了起来,因为有很多商人都要到蒙古收购羊毛和羊肉。都不勒吉就成了一个中转站,庞大的人流造成了现在繁荣的景象,不过几个月这里就多了好几家的客栈。

    黄老板就是一个专门收购羊毛的二道贩子,不过现在像他这样的二道贩子可是最受牧民们欢迎的,往日里没用的羊毛成了抢手的原料。

    察哈尔政府用这些羊毛制成了美丽保暖的围巾、羊毛衫等衣物,这些物品一推出就受到了国内各个阶层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吹捧。甚至飘扬过海到了美国、英国等地。

    女美的天性是不分国界的,能够在冬天扔掉厚重的棉衣穿上轻巧时尚的羊毛衫已经是今年女性的流行趋势了,连经济危机也不能阻挡这种潮流的蔓延。这让躲在家里和两个准媳妇培养感情的苏大长官感慨‘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这句话是多么的准确。

    察哈尔从民国二十四年的八月到民国二十五年三月共从外省移民一千一百余万人,分别都分布在了以林郭勒盟为中心的察哈尔周围。这是为将来扩大工厂的招工和扩军做的准备。

    经过以苏大长官为首的察哈尔政府大半年的努力,现在的察哈尔至少在外人看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了。

    今天第一更,本来是昨晚更新的,可昨晚小孩太顽皮12点还不睡觉,阿顶只好那个啥,很恼火啊。

    

 第五十章 装甲师(一)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三月

    刚刚过完新年的苏童和蒋百里在一众参谋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宝康的一零一装甲师的驻地。今天是三十七路军两个最高长官来验收成果的日子,孙立人和一零一师的几个军事主官都出来迎接。

    苏童和蒋百里进了师指挥部刚刚落座,蒋百里就毫不客气的说:“孙师长,我和军长今天就是来看你这大半年来的训练成果的。这大半年来军里的人员装备都在向你们师倾斜,我和军长都期望你能给我们军练出一批精锐之师来。而明天就是得出答案的时候了。”

    苏童闻言在一旁苦笑,看来以蒋百里为首的一批军官还是对自己对一零一师的偏爱有所不满啊!但苏童不怪他们,闪电战的威力在一九三九年以前谁也不知道,但在后世即便是苏童这个伪军迷也知道德国能在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靠的就是这种闪电战法。

    闪击战犹如中国古代兵法<;<;孙子兵法·风林火山>;>;篇种所讲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而组建一零一装甲师则是苏童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他不相信在他这只蝴蝶的翅膀下会扇动不出动华夏的闪电风暴来。

    看了看在旁边微笑着用鼓励的目光看着自己的苏童,孙立人知道这大半年来军座顶着很大的压力给自己的一零一师倾斜了包括人员、装备、经费等等许多数不清的东西。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既然军座以国士待我,那就让我以国士报之吧。

    在离多伦三十多里土城的草原上,一零二和一零三师的师长陈大柱和王立相对坐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一块吞云吐雾,弄得帐篷里烟雾缭绕的。

    沉默了半晌,陈大柱看口道:“王师长,你先给兄弟交个底,你们师明天到底能不能挡住一零一师的十二小时的进攻?”

    “没问题,他一零一师就是天兵天将下凡可我一零三师也不是吃素的。那么密集的火力点和碉堡群,他孙立人就算是铁人也得蹦下一口牙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你们一零二师能不能在十二个小时之内完成包围圈。要知道他们可都是全机械化部队,速度可不是一般的快啊,要是稍微给他们多一些时间突围的话,我们可就追不上他们了。”王立一把扔掉了烟屁股肯定的说。

    明天和装甲师的对抗演习关系到他们的部队能不能得到更多物资上倾斜,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军座的关注,这才是最要紧的。近大半年来苏童把几乎所有除了民政方面上的精力都倾注到孙立人的装甲师上,这就使得陈大柱和王立两个师长心里有了些芥蒂。

    虽然在武器给养等方面都是一视同仁,但在人员的挑选和提拔上,装甲师无疑是优先考虑的。

    咱华夏从来都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是在军队里更是谁也不服谁,总想着争个高低,苏童和蒋百里都把这种情形看到了眼里,但谁也不去说什么,反而持默许的态度,因为这也有助于提高部队的士气,但这也同时这更加剧了两个步兵师对装甲师不服气的心理。

    土城的早晨特别美丽,因为晚上的雾气有时会化作一刀亮丽的彩虹,把土城妆点的分外妖娆。

    但是今天土城的美景被一阵阵坦克的轰鸣声给打破了,当一零一装甲师的二百六十多辆索摩亚s-35坦克开到了离一零三师两里多远的时侯。前面战壕里的一零三师得官兵们都感觉到脚下的大地都在抖动。

    拿着望远镜望着那一辆辆剑指前方的坦克,苏童心中还是有点小得意的。当初在选择坦克的时候,苏大官人还犹豫了好久,象那些虎式坦克、t34坦克这些还不到时候拿出来,最后映入苏童眼球的是法国的索摩亚s-35坦克。

    索摩亚s-35坦克somuas-35在三十年代中期开始装备法军骑兵部队,这是当时设计最先进的坦克,炮塔和车体是钢铁铸造而成,具有优美的弧度,无线电对讲机是标准设备,这些独特设计影响了后来的美国谢尔曼和苏联t-34坦克。s-3吨,乘员3人,炮塔正面装甲厚度55毫米,车身装甲厚度40毫米,最薄弱的后部也有20毫米,防护效果相当不错。s-35装备一门47毫米l/40加农炮,这是西线战场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动力系统是一台八缸汽油发动机,功率190马力,公路最高时速40公里。法军一共有超过400辆s-35坦克,但只有243辆装备部队,其余的都停在仓库里面。s-35坦克跟德军的对手pz3型相比,火力和防护都胜过一筹,只有动力稍逊。

    当苏童把二百多辆坦克交给孙立人的时候,整个三十七军都轰动了,一个二个都跑来找苏童要坦克,尤其数王大勇的警卫团闹得最凶。

    王大勇可是参加过长城会战的,亲眼见过日军式坦克威力的。尽管那只是一种只有十二吨被军座称为“小豆丁”式的轻型坦克,可依然给二十九路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现在的这种坦克可是有二十吨的中型坦克啊,怎么也得弄个几十辆来过把瘾吧,可苏童愣是全部都划给了一零一师。

    其实咱苏大长官不是不想多生产一些索摩亚s-35坦克,但他知道最迟不超过两年,德国人的四号坦克、苏联的t34就要出炉了。到时候这些索摩亚s-35坦克坦克就要淘汰掉了,何必浪费呢。

    而且这么一大批坦克装备到部队,偏偏它们得来历苏童又没什么办法证明,毕竟整个法国也只有四百辆这种坦克,装备部队的也仅有二百四十三辆。若是惹来法国人的怀疑就会坏菜的,谁让我们没有一个可以生产坦克的工厂呢?

    不过我们的苏大长官早在连个月前已经开始在宣化建设厂房,准备上马坦克厂了。

    这时一个参谋跑来在苏童的耳边说了什么,苏童点点说,“演习开始。”

    好了,今天第二更

    

 第五十一章 装甲师(二)

    不少人都见过骑兵群发起冲锋的场面,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几乎就是无敌的代名词。而到了二十世纪坦克发明了以后,尤其是把坦克集中起来大规模使用以后,坦克集群就像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兵一样变得势不可挡。

    苏童经过研究后发现装甲部队的进攻模式其实有两种,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快速式的进攻,以坦克为先导在飞机的掩护下迅速的冲入敌军阵地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而后由步兵在后面跟上占领阵地。

    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稳扎稳打的进攻,它是以坦克为屏障掩护步兵逐一消灭敌人火力,如遇到敌人猛烈炮火反击时应立即呼叫空中支援或炮火支援逐一摧毁敌人炮火而后稳步的占领敌军阵地。

    这两种打发各有千秋,前者是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大范围的机动,用钳形攻势包抄敌军,使敌人丧失抵抗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缺点是伤亡可能过大。

    而后者则是充分利用了坦克的防护优势加上步兵的配合和强大炮火的支援来逐步消灭敌人或者瓦解敌军的抵抗意志,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打法速度较慢,当伤亡相对比较小。

    这两种不同打法的后果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德国的步兵师里就是纯粹的步兵,不会有多余的装甲力量,而美国的步兵师里则是满地乱爬的铁王八。

    所以在一零一师,要选择用什么方式作战已经成了军官们的首选话题。

    现在在演习观摩部里挤满了三十七路军里除了参与演习之外的几乎所有军军事主官,王大勇用手捅了捅胡琏,这位刚刚被任命为警备旅长的军中新贵:“胡老弟,你看老王能顶得住孙立人的攻击不?我看顶个三两天是没问题的,毕竟那么密集的碉堡群和火力点要换了别的师不被王立吃掉就不错。”

    胡琏疑惑的说:“可我总觉得没这么简单,装甲师的威力要会是就这么一点那也不值得军座花这么大的精力来打造了。”

    因为孙立人的装甲师的训练都是单独进行的,对于别的部队来讲也是及其陌生的,所以别人很难判断出装甲师的威力。

    当意味着演习开始的信号弹发射升空时,一零一师的三个坦克团以一团为先锋二三两个团在侧后形成一个箭头快速的向前冲锋步兵则乘坐装甲运兵车则紧跟其后,而自行火炮团则在后面用炮火替坦克扫清通道。

    这是标准的以一个点为中心,撕开突破口后用后续部队继续扩大战果的战术。

    客观的说,这种战术非常的犀利,要抵挡这种战术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