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倾城小团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恨倾城小团圆-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好住处。
  如此过了半个月,张爱玲打电话来,说房东又不赶她走了,可以继续住下去。但皮肤病又发作了,来势汹汹,连衣服都不能穿。整天要照紫外线灯,人常感冒,久久也不好。
  林式同想了想,建议她去买一件墨西哥人穿的斗篷。那其实只是一块布,上面有个洞,往头上一套就是一件衣服,穿脱都比较方便。
  张爱玲没有做声。
  听她讲话,与往日并无不同。林式同没感觉到有什么异常,他哪能想到,这竟是他与张爱玲的最后一次通话!
  ……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年轻时的张爱玲,怎能写出这样苍凉的句子?
  如今更尽漏残,她自己的故事,也还没有完。
  有人说她“是和月亮共进退的人”。
  不错,这也算是谶语吧。她是在中秋节后第四天来到这世上的。
  在她生命中第75个中秋圆月将要升起的时候,张爱玲,这个只有上世纪的中国才能诞生的传奇女性,带着她的绝代风华,走了!
  1995年9月8日,中国的“中秋节”前一天。
  中午12:30,林式同回到家,正打算浏览当天的报纸,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把他从沙发上惊了起来!
  电话里说话的人,是伊朗房东的女儿:“你是我知道的惟一认识Elieen Chang Reyher 的人,所以我打电话给你,我想她已经去世了。”
  林式同大惊:“我不信,不久前我才和她通过电话。”
  房东女儿说:“我们几天没见过她,也没听见过她房间有任何声响,估计她已经不行了。刚才我已叫过急救车,他们马上到。”
  言之凿凿,再无可疑。林式同说:“我马上过去。”忽而又想到,张爱玲三年前曾给他寄过遗嘱,不禁叫了一声:“我有她的遗书!”说罢放下了电话。
  他找出遗嘱,收拾好正准备出门,电话铃又一次响起。
  他忙抓起电话,只听对方说:“这里是洛杉矶警局,您是林先生吗?张女士已经去世,我们在这儿调查,请您20分钟以后再打电话来。”

太平洋上的辉煌落幕(13)
林式同后来经过允许,来到了公寓,见警察和房东正在房间里忙碌,他上前告知了身份,并把遗嘱出示给警察确认。
  他想进房间,但被警察拦住,要他在走廊等候。一位女警拿了一个手提包交给林式同,好心地叮嘱说,这都是重要的遗物,不能让房东收去。
  林式同打开袋子看了看,里面装满了信件和文件,还有一串钥匙。
  殡仪馆的人也随后赶到,要求林式同在火化手续单上签字。林式同说,我没见到遗体,怎么能签字?警察这才允许他进房间去。
  这是一个安详的世界。
  照紫外线的太阳灯还开着,电视机却是关着的。
  张爱玲躺在房间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溘然长逝。
  她身穿旗袍——是一件赭红色的旗袍。
  身下垫着的是一张灰蓝色的毯子。
  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
  她头发很短,手脚自然平放着。
  她合上了眼,神态安详,只是出奇地瘦。
  她走了。走得平静,有尊严……
  她走的时候,仍是我们中国的女人……
  据法医检验的结果,张爱玲大约死于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林式同只知道张爱玲一直有牙病、眼疾和皮肤病,平日易患感冒,没想到她会有心血管疾病。
  张爱玲平时不愿自己动手烹饪,也不愿到外面去吃,仅以罐头蔬菜、盒装鲜奶、鸡丁派、胡桃派、苏格兰松饼等作为饭食,罐头蔬菜用电炉加热一下就吃,充其量再煎个鸡蛋。如此长年累月,营养跟不上,免疫力下降,人都瘦干了。一遇大病,就顶不住了。
  从房间里的情况看,她临终前头脑很清醒,知道大限已至,有条不紊地整理好了各种证件和信件,装进手提包,放在了靠门边易被发现的折叠桌上。
  林式同在清理房间时,为方便起见,还特地请了一位朱小姐来帮忙。
  他们亲眼目睹了张爱玲“家徒四壁”的极简生活之状。
  墙上是空空的,没有悬挂任何装饰物。靠窗是一沓纸盒,这就是张爱玲的“写字台”,《对照记》、《小团圆》就是伏在这些纸盒上写的。
  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她喜欢靠在床上看电视,靠看电视来忘记病痛、甚至催眠。
  房间里的地上,摆着许多纸袋。贮衣室里除了近年来买的衣服,也有一些纸袋。但是没有箱子,她嫌搬家时麻烦。
  她用的拖鞋,是浴用的橡胶拖鞋,用脏了就扔,还有几大包新的没用过。
  厨房里也多是纸碗和塑料刀叉,用过即扔。所有的金属餐具都是新的,像是没用过,只有咖啡壶是常用的。
  她的浴室里,显得很凌乱,没有毛巾,到处是扔掉的纸巾。林式同和朱小姐推测,她最后大概连拧毛巾的力气都没有了,所以才用了这么多纸巾。
  张爱玲还另外租了一个小仓库,有3英尺见方,里面收藏着她的英文著作、打字手稿等,都用手提袋装着。后来,在律师的帮助下,林式同遵照遗嘱的内容,把这些遗物分装十余个中型纸箱,寄给了在香港的宋淇。
  在这些遗物中,有英文小说《少帅》、《上海闲游人》和未完成的《小团圆》、《描金凤》等手稿,除了《小团圆》外,其余至今尚未公诸于世。
  9月19日,张爱玲的遗体在洛杉机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到场的是林式同和他的几位友人,没有举行任何仪式。
  9月30日,是张爱玲75岁生日,按照中国的传统,是她的“七十六岁冥诞”。在这一天,她的骨灰,由林式同和友人张错、高张信生、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乘船护送至海上。  众人对骨灰盒三鞠躬,主持者念了简短的祭文。
  在船笛长鸣声中,朋友们将她的骨灰撒向太平洋,同时还撒祭了红白玫瑰花瓣。
  张爱玲之魂,就此永远漂荡在海上。
  浩瀚。博大。苍凉……
  此后的十几天内,张爱玲去世的消息在华人世界所引起的反响,可用“猛烈”二字来形容。
  港台和大陆的媒体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消息,并刊登了有关的专访和悼念文章。受到华人媒体的感染,美国的《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也有讣闻登出。
  美国的华人文学圈中,人们自发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
  国内的读者们,更是爆发出了空前的热情,有关张爱玲的书籍在海峡两岸再次热销。
  “张爱玲”这个名字,又一次被放大。
  这是上世纪末,一件与文学有关的事在华人世界所引起的最大轰动。
  这样的胜景,张爱玲已无从得知了。
  她什么也不需要了。
  只要那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花瓣在飘……
  她带着满足感,飘然而去——把自己的文字,给了整个民族。所有的赞美与攀附,所有的不屑与挑战,都不能再来搅扰她了。
  只隐隐可闻,一个声音在浩茫世界的某处回响:
  ——“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2009年3月20日完稿于海口海甸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