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外,患有过轻微过动症的孩子,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受管束,因此也容易招人歧视;在学习上无法专心,不能主动积极,因而造成学业成绩下降。
  至于有严重的过动症的孩子,则经常惹是生非,干扰他人;学业成绩明显下降,学习进度落后,有些连初中甚至小学都没法毕业。随着年龄增长,因无法自我控制,因而更加容易受不良恶习的影响和引诱,进而开始说谎行窃、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太过好动(2)
一般而言,过动儿在学习上不仅成绩较差,还讨厌上学、经常逃课、扰乱课堂秩序,因此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责备,让父母既羞愧又恼火,回家后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毒打,或者再度恶言恶语数落孩子一顿,这样只会造成反效果,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仇恨情绪,影响家庭和睦。
  过动儿如不及时治疗,一旦长大成人后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变得个性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因此犯罪率也会变高,最后成为惯犯,影响社会的安定、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什么是过动症?MBD是什么意思?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孩子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孩子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947年斯特劳斯等认为过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
  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孩子做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症状,故认为过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引起的。
  于是,1962年各国儿科神经科学研究学者聚会于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
  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
  好动、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要,根本谈不上是优点还是缺点,而是孩子的特质,要加以重视、保护。
  如果把特质视为缺点,横加干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硬是要孩子斯文规矩,因而可能变得胆小、怯懦,甚至过早变得老成持重,实际上也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机会,身心发展也会受到损害。当然,如果把好动当成过动来治疗,那更是大错特错了。
  过动症是孩子行为发生异常的一种现象。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
  一、活动过多
  过动儿肢体活动明显地比其他孩子多,总是不能安静下来。因此他们不喜欢待在家中而是喜欢户外活动,走路时不是走而是跑,很难老老实实地让大人牵着手行走,常从大人手中挣脱,跑在前面。
  走路时不会乖乖走在路中间,而喜欢绕着障碍物随性乱走,或是在路旁跳来跳去。
  过马路时不管有没有车,总是不怕危险地快速奔跑。
  到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也无法保持安静,总是让父母提心吊胆,时时担心他们的安危。
  在家也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常常从一张椅子跳到另一张椅子上,爬到桌子上,站到沙发靠背上,家里的弹簧床成了他们的“跳床”,家具也因此经常被弄坏。
  经常翻箱倒柜,不能动的东西他偏要去动,如扳倒开水瓶、拔插座上的电线等,因此老是受伤,让家人不得安宁。
  在学校,上课老是不安分,也不肯安静,小动作频频,不是玩文具、书本,就是用手假装要打坐隔壁的同学,制造噪音。
  下课后当然更不可能乖乖地待在教室里,总是在教室内外与别的同学高声叫喊,追打嬉闹,严重影响学校秩序。
  除了上述肢体活动过多之外,过动儿的小动作也明显较多。
  如坐着时不安静,好像有针刺在屁股上而扭来扭去,好像陀螺  一样不断地转动。
  上课和做作业时双手也停不下来,总是玩东西,把书页的边角卷来卷去,以致学期未结束课本就破烂得不能用了。
  有些孩子手中没有东西玩就咬手指和指甲、咬铅笔;做作业时总是离开座位,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又去上厕所,或者这儿摸摸,那儿动动;部分孩子主要表现为小动作增多,而在外跑跑跳跳的大范围活动并不明显增多。因此,对于这类的过动儿,只有长期与孩子接触的老师和父母才能发现他们的过动,不熟悉的人并不会察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太过好动(3)
二、语言过多
  过动孩子往往也会表现在语言上的增多。平常爱插嘴,好争吵,很难静静地倾听别人的谈话。在课堂上喜欢说话,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在老师的问题还未说完就抢着回答,以致回答错误。
  有些好出风头,经常在课堂上说出一些引起别人好笑的话或制造一些声音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使得全教室哄堂大笑。
  三、学习困难
  过动儿的学业成就一般都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学业成绩的下降。但是,成绩下降的程度不同。有些成绩很差,可能不及格;有些成绩能达到班级的中等标准。
  学习成绩下降的时间也不一致,有些在小学开始入学后就出现,多数在三年级以后出现,少数在初中才发生。
  一般各科学业成绩都会下降,但随孩子对不同科目兴趣的不同而有区别,不喜欢的就会明显下降,感兴趣的则保持得较好。
  有些成绩下降不是太明显,甚至到初中后才表现出来,可能是他们的症状相对较轻,智力水平高,家庭对孩子的管理比较严格。
  另外,过动儿的成绩往往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管得严格时就上升,放松管理后又跌至谷底。
  四、品行问题
  部分过动儿伴随着违抗性、攻击性等行为,如在家故意违抗父母的命令,与父母对叫;在学校则会不听老师的话,违反学校纪律。他们说谎、打架、逃课、旷课、外出不归。
  五、社交问题
  大约一半以上过动儿有社交问题,他们常常在学校很孤独,感到没有朋友。
  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他们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发号施令,打扰别人游戏。他们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
  例如,开玩笑引起别人恼怒时不能及时转换话题;对人有敌意,遇事总是从坏的方面臆测别人,在和同学产生冲突时常采用语言和肢体攻击的方式解决……因而不受小朋友欢迎。因此,他们常常喜欢和他们一样有类似行为的孩子在一起玩。
  六、情绪问题
  过动儿比较会有情绪上的问题,如表现烦躁不安、不高兴,遇到不愉快的事不能通过自我调适来舒缓情绪,而总是发脾气,甚至出现对抗大人、攻击他人的行为。
  博胜是一位已经接受心理治疗三年以上的过动儿,刚到我班上时总是全身脏兮兮还外带满腿伤,每次问他也都说不痛,原来那都是在学校东碰西撞的“成果”。
  而在上课时间也总不能专注于学业,课堂中被他骚扰的同学不计其数,几乎囊括了上述所有症状,难得他能静下心来与我聊天,他认为反正没人喜欢他,所以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
  过动儿大多都自我贬低,自信心差,把自己看成是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和无能的人。那么,一旦发现孩子确有过动症,父母该怎么办呢?
  一、发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可让他们从感兴趣的活动做起,如看图画书、听故事、看孩子电视节目等。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有意识地让他们画画、下棋等,训练注意的集中性和持久性。但是,要求孩子学习做事的时间不应该过长,以免引起疲劳,使孩子产生厌倦心理。
  二、培养孩子有始有终的习惯
  孩子做事时,往往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扰的影响,如窗外的声响、别人的谈话等都会使孩子放弃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因此,父母对孩子做事要多关心和表扬,鼓励他们做事情要学会有始有终,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完而不半途而废。
  三、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要制订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作为孩子的行为准则,以此约束其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带孩子到医院,请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矫正治疗孩子的过动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耐心地对其教育、引导和矫治,千万不能采用打骂等粗暴的手段,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矫治的目的,而且有可能使其加剧,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
   。。

太过好动(4)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完整的自主个体。父母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而没有管制和强迫的权利,一如老子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意为“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啊”。)
  ☆ 习惯便利贴
  1。好动和过动的差异,父母要仔细观察分辨,孩子好动是丰富的好奇心;过动则是一种疾病,要尽早就医。
  2。好动、好奇和想象力是孩子难能可贵的特质,父母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得以尽情展现,也能从中找出潜能,成为他们日后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3。孩子整日动个不停、爱讲话、学习成绩持续低落、具攻击性、情绪起伏大……这是过动儿的基础迹象,父母应尽快带孩子就诊确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