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令兄弟而人合伙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怕暴露真相,于是一个自杀,一个潜逃。

  当时,做了一年大理寺丞的狄仁杰,为查明王具令的死亡事件,主动要求到蓬菜县接任县令。

  代理县令的主簿唐祯祥向上任的狄仁杰报告,前任王立德县令酷爱喝茶,他就是在一次喝茶后中毒身亡的。时间是在深夜。但未见有人擅入衙内,而且经过查验,茶叶和茶杯都无毒物,唯有茶壶可能事先已有毒物放入,王县令冲水人壶后,取而饮之,便中毒死亡。

  狄仁杰自语道:“这是件典型的密室案。”他决定居住在王县令死亡的县衙内房,以查明这密室究竟有何蹊跷。

  唐祯祥连忙拦阻:“不可。王县令死后,常有人看见这内房有王县令的鬼魂出现。那个刑部汪堂官就是给吓跑的。”

  “我不怕!”狄仁杰吩咐将他的行李送到县衙内房里,并要求一切陈设包括茶具等物都按王县令在世时那样安置。他仔细地观察这间内房。这间屋子已经年久失修,只是檩梁好像是新漆的,看来,如果不油漆就要被虫蛀穿了。安排停当后,他就带领随从上街去察访民情了。

  待他从街上回来,在前衙吃过晚饭,打发随从各自去休息,单身一人回到内房时,天色已经黑透了。他进得屋来。在昏暗的烛光下,看见一个人正坐在桌旁斟茶品味。再看此人:50开外年龄,梳着发白的髻子,左颊上有铜钱大小一块斑记,其模样正与唐祯祥主簿所介绍的王县令模样一般无二。

  就在狄仁杰略一迟疑之时,那人站起来像要走的样子。

  狄仁杰忙招呼道:“先生可是户部郎中王元德?”

  那人反问:“何以见得?”

  狄仁杰说:“第一,我不相信鬼魂之说;第二,最能扮像王县令的只有他的弟弟;第三,最关心王县令这个案件的,也只有他的亲人。据我所知,王具令的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据此三点,我确信阁下定是王元德郎中无疑,”

  狄仁杰料事如神,此人果然是王县令的弟弟、户部郎中王元德。他说:“我料想那刑部汪堂官来此只是敷衍塞责,免他滋事生非,就假扮家兄的鬼魂吓走了他。也为了不受干扰,就天天在此‘作祟’,好静静观察这密室的秘密,弄清家兄究竟是如何被害身亡的。”

  两人正谈话时,一阵夜风刮来,吹得破旧的窗户“格吱”作响,他们便去推开窗户,向破落的后院望去,那里并无异样。后院的围墙外是一条很深的河沟,想从那里偷越进屋是断无可能的。两人张望了一会儿,关上窗户,重又回到桌前坐下,秉烛品茶,商量案情。

  王元德拿起茶杯继续喝茶,被狄仁杰一把拦住:“且慢,这茶中有毒!”

  王元德细看杯中之茶,果然有一层浊物浮在上面,心想那凶手真残忍,害了哥哥不算,还要来害我!他不由自语道:“一转眼,就有人进屋来了?”

  “人没有进来,风可是进来了。”狄仁杰仔细地看了那杯茶说,“是风吹落了梁上的灰尘,掉在茶中了。”

  “原来是一场虚惊!”王元德觉得自己太疑神疑鬼了,但狄仁杰从中却觉察到了问题,他站在桌子上细看那屋梁。按说新漆的梁是不会积留灰尘的,再一细看,梁上有一小块地方未曾漆到,而且其中还有一个小洞,他用手摸那小洞,手上沾了一些滑腻腻的东西,再辨认一下,那滑腻腻的东西原来是蜡。他高兴他说:“害死王县令的秘密被我找到了。”

  狄仁杰告诉王元德,有人借油漆屋梁的机会,在梁上挖了一个小洞,内装砒霜,然后用蜡封住,王县令喝茶时,热气上升,溶化了蜡,砒霜就掉入壶中,王县令喝了茶后就中毒身亡。

  第二天,狄仁杰通过唐祯祥了解到漆工的姓名,即派人将漆工捕进衙内。那漆工在事实面前。只得招供了犯罪事实。狄仁杰想:“那漆工与王县令无冤无仇,为何要毒死他呢?背后定有指使者。”但是由于看守疏忽,漆工在狱中上吊自尽了,这样就中断了线索。

  当晚,狄仁杰询问王县令的弟弟王元德:“郎中在检点尊兄遗物时可有什么发现?”

  王元德说:“刑部汪堂官比我先来到蓬莱。家兄所有的帐册文书都被封回京城。仅存几件常用衣服,现就穿在我身上。”

  此时穿在王元德身上的一件长袍已非常陈旧,而且在下摆上还打了块显眼的补丁。

  狄仁杰想:一般衣服胸背和领、袖处容易破损,但这块补丁却打在不易磨损的下摆处,真奇怪!他就撩起下摆仔细琢磨起来。那块补了不仅缝得不是地方,而且缝得很粗糙,轻轻一拉,就扯了下来。在那块补丁的背面画着一根长杖,那样子很像是根禅杖。“这根长杖必有讲究。”狄仁杰说,“王县令在任时必然察觉了什么,他在为后任提供线索。”

  但这根长杖又说明什么呢?狄仁杰让王元德潜回京城,查访被封带回京的王县令的帐册文书,自己则在蓬莱继续破案。

  既然王县令提供的线索是根禅杖,就应当到寺庙去查访。蓬莱最大的寺庙是城东的白云寺。这天,白云寺慧本方丈见新任县令驾到,殷勤地接待着。慧本年过六旬,很是健谈。他对狄仁杰说:“我佛慈悲,庇护一方,多次显灵。京城主庙大相国寺也欲请去供奉,故而小寺日夜施工,赶塑一尊新佛。”

  说着用手向偏殿一指,那里有若干匠人正在塑造一尊新佛,泥胎已成,只待装金修饰了。

  慧本又说:“待等新佛运送之日,务请狄公主持盛典。”

  狄仁杰向方丈告辞,慧本起身相送:“老衲腿脚不便,恕不相陪了。”由于过于匆忙,突然他身子一个趔趄,摇摇欲倒,慧本从座位旁拿起一根禅杖,支撑身子。

  狄仁杰的脑里突然闪过一个问号:禅杖?莫非慧本与王县令之死有牵连?

  狄仁杰回归县衙,这时,有随从向他禀报:蓬菜口岸黄金走私猖獗。随从说着呈上一条黄金,继续禀报道:“这是在码头附近捡到的,想必是走私犯匆忙中丢失的。”

  狄仁杰细看那条黄金:形状是细而长的圆形体,与一般看到的金块、金元宝大相径庭。这时。他恍然大悟地“唔”了一声。

  隔了几天,白马寺慧本法师送来了请柬,说是新佛已经塑成,即将运往京城,请县令查验送行。

  狄仁杰如期来到蓬莱码头,那里已聚集了许多的善男信女,那尊新佛已从白马寺用八抬大轿送到临时搭成的神台上。慧本法师手握禅杖神志肃穆地侍奉在旁,只待狄仁杰主持盛典后就要登船发运了。

  狄仁杰来到神像跟前仔细察看,他突然转过身来,对着聚集的百姓说:

  “这尊佛像塑工甚为粗劣,运送进京,有损我蓬莱的声名!”

  百姓哗然。此时狄仁杰已抽出佩剑,用力向佛像连砍几下,顿时佛像出现条条剑痕。但并不见泥土飞落,而越发显得金光闪闪。众人都已看清,原来这佛像并非泥塑的,而全是黄金铸成的。

  狄仁杰又一把拿过慧本手中的禅杖,拔去禅头,露出了空心的杖柄。他对慧本喝道:“你还有何话可说!”当即将慧本带回衙内,在狄仁杰严厉的审讯下,慧本不得不招认了走私黄金的事实:

  从外洋运来的黄金,在船上被打成细长条子,寺内和尚在码头购买粮食和蔬菜时;将金条装入空心的禅杖运回白马寺积累起来,然后用这些黄金铸成神像,再运往京城牟取暴利,这事已被前任王县令发现端倪,所以慧本指使漆工害死了王县令。而在京中的接应者,正是来察查王县令之死的汪堂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节:因
第六节:因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笔者字面理解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

  心是处理各种问题地主宰,国君是各种官员的领袖。

  为善者,君与之赏;

  立功的人,国君就赏他;

  为非者,君与之罚。

  做错事的人,国君就罚他。

  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

  国君会根据大臣的愿望,尽量满足他们,这样上下同心,国君就不会太操劳了。

  圣人用之,故能赏之。

  圣人深知这里面的奥妙,所以非常善于赏赐。

  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按照这种办法行事,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如何当好领导的办法。

  笔者感悟

  鬼谷子阐述了凡事有“因”就有“果”的道理。

  万事万物纷繁复杂,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都会用心分析,了解了万物的必然联系,就了解了万物的规律,顺应这些规律,就可以心想事成,所以心是处理各种问题地主宰。

  国君是各种官员的领袖。立功的人,国君就赏他;做错事的人,国君就处罚他。国君会根据大臣的愿望,尽量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大臣们就可以分担很多国君的事务,国君就不会太操劳了。

  圣人深知这里面的奥妙,所以非常善于满足别人的心里需求,非常善于运用赏赐,按照这种办法行事,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如何当好领导的办法。

  我们来分析一句大多数企业惯用的口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大有同生死共存亡之感,乍一听言简意赅而又气吞山河。任找一位员工发问: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回答多为俗不可耐的大道理,然而其骨子里的回答定为:荣辱与我何干。漂亮的企业文化和华丽的口号,不过是“金玉之外”,如果再加上“败絮其中”的话,长久反倒成了一件怪事,多年来发生在眼前的中国企业兴衰史,证明了这一点。

  对此,我大胆的提出一个口号:“企业是我家,工作是家务”,如果员工把企业视为家,定可奋不顾身;把工作视为家务,定可废寝忘食。

  要把企业与个人联系在一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年来,人们耻谈“利益”(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鼓励“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老黄牛精神,认为高谈“利益”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为社会所不齿,殊不知“利益”就是联系企业与个人的纽带,而且是唯一纽带。

  当企业的远景规划和员工的远景规划、企业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达到最接近时,企业文化才是最成功的文化,这是当今国际企业界总结出来的真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才能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家,把工作视为自己的家务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口号才不是一句空话。 。 想看书来

张良巧献封侯计
张良巧献封侯计

  一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见许多将军围在一起大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又听不到什么,只见将军们面有温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呢。刘邦就去问张良,张良如实汇报说:“将军议论着准备造反!”

  这句话把新做了汉朝皇帝的刘邦吓了一大跳,天下刚刚平定,又有人出来造反,什么时候才过上安定的日子呢?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分析说:“陛下斩蛇起义,靠了这些将士们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秦朝被推翻了,项羽也被陛下打败了,您当上了皇帝,将军们现在关心的就是分封土地和授予官位。可是,陛下分封的20多人中,都是萧何、曹参等陛下最亲近的人,处分的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现在,将军们一边在盼着陛下快快分封他们,一边又担心土地有限轮不到自己。还有一些人害怕平时得罪过陛下,会遭到陛下的暗算。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发难。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出现内乱。”

  刘邦忙问:“事到如今,那该怎么办呢?”

  张良接口说道:“我有一计,可以对付这个局面。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而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

  刘邦事至如今,只得实说道:“雍齿,此人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在将士们中也有威望。可是恃功自傲,说话没君没臣的,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杀了此人,痛痛快快地出口气。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忍了。”

  张良拍手笑道:“这就好了,陛下立即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陛下最恨的人都分封了,什么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还愁他们会造反吗?”

  刘邦说动就动,设下酒宴,当着大臣和将军们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

  几天前还准备闹事的将军们吃过酒宴,高高兴兴他说:“现在好了,什么都不用愁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分封奖赏吧!”

  张良的小小一计,安定了汉初的局面。 

刘邦论取胜之道
刘邦论取胜之道

  垓下一战,刘邦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为了庆祝胜利,刘邦大摆酒席;宴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向众人提问?“请教各位,我们如何能得天下,而项羽又如何失去天下?”

  有的大臣恭维说:“陛下获天时、占地利。有上苍保佑,有神佛扶持,显示了真命天子的本色。”

  刘邦听了笑而不语。

  又有大臣补充道:“陛下更有人和,有功必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故而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夺取天下。而项羽却嫉妒有才能的人,谁有本事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也不记功,得到了土地也不给记功,因此,他才会失败。”

  刘邦微微颌首,于是众人又你一言我一语发表各自的见解,无非是恭维刘邦雄才大略,智谋过人,用兵得当,等等。

  刘邦听了众臣的议论,笑着说:“你们的话也对也不对,所谓对者,只知其一,所谓不对则不知其二矣。”

  席间一片寂静,众臣都侧耳细听刘邦的高论:“朕一介草民,起事时仅区区一驿亭亭长,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