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鬼谷子-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灵是精神的主宰。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都是由口说体现出来的。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所以就要利用“捭阖”之术,严格控制口说的内容。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捭”就是开放,就是口说,就是阳。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阖”就是封闭,就是沉默,就是阴。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阴阳协调就能善始善终。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的属性,叫做“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反之: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的属性,叫做“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

  各种语言技巧按照以上“阳”分类的,都叫做“始”,这种语言技巧都是用良好的语言按照有利的方面阐述的(用这种方法作为游说的开始非常顺理成章)。

  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各种语言按照“阴”分类的,都叫做“终”,这种语言技巧都是从不利的方面阐述的(在游说中,用这种方法可以打乱对方的谋略)。

  笔者感悟

  鬼谷子把语言进行“阴阳”分类,阐述了不同的语言技巧。

  在“捭阖”之术的运用中,如果根据形势变化,到了“捭”也就是“开放”阶段时,就需要表述自己的观点。到了“阖”的阶段时,就要凝神静听,还要配合一定的语言技巧和肢体语言,表明你在认同对方的观点,激发他更进一步的开放。表述观点不是不管别人接受不接受,一股脑的全盘托出,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变化形势,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鬼谷子把语言表述分为“阴”“阳”两种属性,每种属性又分了很多具体操作方法,分门别类的加以阐述。

  “口”是心灵的门户,嘴不说,谁也不知道心在想些什么。心灵是精神的主宰,心想什么就会在精神上体现出来,心没有想,是不会有行动体现的。

  人们的“志意”、“喜欲”、“思虑”、“智谋”,要想让别人领会,要想把它付诸实施,都是由口把它表述出来的。但是,不能夸夸其谈、口无遮拦,要有条有理的把它表述出来,让别人在不知不觉中顺其自然的接受你的观点。所以就要认真学习“捭阖”之术,运用“捭阖”之术,严格控制语言表达的次序、条理和轻重缓急。

  “捭”就是开放,就是语言表达,我们把它定义为“阳”的属性。“阖”就是封闭,就是沉默,我们把它定义为“阴”的属性。所以,在语言表达的时候,既要开诚布公,又要内敛含蓄。要抑扬顿挫、次序井然、有条不紊,还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就叫做阴阳协调,阴阳协调就能善始善终。

  涵盖: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包含着美好寓意的语言表达,就是“阳”的属性,叫做“始”,始就是开头,用美好的语言环境作为开头,别人是愿意接受的。

  涵盖: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等,包含着不好寓意的语言表达,就是“阴”的属性,叫做“终”,终就是结束,到此为止终止交流。要么由此而引起变化,在变化中捕捉机会,把握变化,实施谋略。

  各种语言技巧按照以上“阳”的属性分类的,都叫做“始”,这种语言技巧都是用良好的语言按照有利于对方的方面阐述的,用这种方法作为语言表达时,容易投其所好,容易体现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这种方法作为语言表达的开始非常顺理成章。

  各种语言按照“阴”的属性分类的,都叫做“终”,这种语言技巧都是从不利的方面阐述的,往往是在已经取得别人信任的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发言权的时候运用。在语言表达中,用这种方法可以打乱对方的思绪、扰乱对发的谋略、干扰对方的行为,从而产生变化,只要把握住变化,就可以使得变化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最好的txt下载网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汉族,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权倾一时,谥为靖郭君。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冯谖,战国时齐人,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

  齐王拜孟尝君为相国。孟尝君比以前更有钱了,养的门客最多达3000人。他为了养活这些门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贷。

  一年以后,由于薛城的收成不好,贷款的人都还不起利息。孟尝君就出了个通告,问食客道:“有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城去收债?”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在通告上签上名字,说自己能去。孟尝君高兴地接见了他,叫总管把合同契据给冯谖装载在车子上,让他到薛城去收帐。

  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劳苦百姓听说来收利息了,一个个叫苦连天。

  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契据当众烧掉,说是把那些钱赏赐给百姓了,老百姓感动得都高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答道:“你说过:‘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我想,你宫中堆满了珍珠宝贝,畜栏里养满了良犬骏马,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了‘义’回来”。孟尝君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冯谖说:“借你钱的,大多是穷人,眼下利上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等着跟他讨债十年,也讨不到,再逼他们的话,他们就会逃走。烧掉无用的借据,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帐,就会让您的封地的人民亲近您,拥护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盂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先生的目光真是远大呀。”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那3000食客全部散离了。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来迎接他。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终于看到了。”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有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冯谖来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这样强盛,全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罢了他的官。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能给大王出力,那么秦国就会更加强盛。”秦王就派了10辆车子,准备黄金2000两,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10辆车子、2000两黄金,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西秦,就使秦国如虎添翼,更加强盛了。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请他回来恢复他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就能挫败秦国的阴谋。“齐王派人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了冯谖的话,就立即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这时,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要一部分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就会稳固了。”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三个洞穴都已凿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受到丝毫的祸患。

  表面上看冯谖好像是油嘴滑舌,其实在他的行动中蕴含了大智慧,他无论说任何人,都每说必动,因为在他的语言技巧里阴阳协调、顺理成章,不由得别人不动心。

坐山观虎斗
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打了整整一年,还没有停止。秦惠王想要使他们停止战争。召来群臣问道:“我想使韩魏两国停火,和平共处。

  诸位以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

  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

  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鲁国(现在山东一带)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

  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吃一头牛。

  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壮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

  秦惠王于是决定不解救他们。最后,魏国受了损伤,韩国被打得破败不堪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像潮水般地涌去,一下子就夺了两国的好几个城池。

  陈轸的故事简直妙不可言,妙就妙在他的语言表述生动而又寓意深长,如此的与最终结果相符,让人不得不折服。

诞傲致殒的祢衡
诞傲致殒的祢衡

  东汉末年的祢衡,是一个狂傲之士;他后来“诞傲致殒”(颜之推《颜氏家训&;#8226;文章篇》),是不足为怪的。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东北)人。祢衡少年时代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气,记忆力非常好,过目不忘,善写文章,长于辩论。但是,他的坏脾气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诞,动不动就开口骂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这么一个人物,又生活在天下*、军阀割据专权的东汉末年,所以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了。

  建安初年,汉献帝接受曹操的建议,把都城迁到了许都(今许昌)。为了寻求发展的机会,祢衡从荆州来到人文荟萃的许都后,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当时许都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名流云集,人才济济,当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这里,但自视甚高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祢衡一个也看不上眼。有人劝他结交司空椽陈群和司马朗,他却很刻薄地挖苦说:“我怎么能跟杀猪卖酒的人在一起!”又劝他参拜尚书令荀彧和荡寇将军赵稚长,他回答道:“荀某白长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丧,可借他的面孔用一下;赵某是酒囊饭袋,只好叫他去监厨请客。”后来,祢衡终于结交了两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后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杨修。可能是才气学问相当并且气味相投的原因,他们三位不仅比较谈得来,而且相互之间还曾有过肉麻的吹捧,如孔融称祢衡是“颜回不死”,祢衡称孔融是“仲尼复生”。

  孔融于是把祢衡推荐给曹操,希望曹操能够任用祢衡。谁知祢衡却不领情。他不但托病不见曹操,而且出言不逊,把曹操臭骂了一顿。

  曹操正当招揽人才的时候,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因此虽然恼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祢衡善击鼓,就召他为击鼓的小吏。一日大宴宾客,曹操让祢衡击鼓助兴,想借此污辱祢衡,没想到这个才子在换装束(有专门的鼓吏衣帽)的时候,竟当着众宾客的面把衣服脱得精光,使宾主讨了场大没趣。曹操对孔融说:“祢衡这个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会说我无容人之量。”于是想了个借刀杀人的法子,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及荆州人士早就知道祢衡的大名,对他的才学十分佩服,所以对他并不歧视,相反还礼节周到,把他奉为上宾。刘表让祢衡掌管文书,“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也就是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在工作上可以说对他放手使用,十分信任。但祢衡这个才子的致命弱点是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刚好有份文件要马上起草,刘表于是叫来其他秘书,让他们共同起草。他们“极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写好了,谁知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