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到荼蘼-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姚木兰出身富贵,美丽大方。
  她曾到天津上过新学,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同时又深受父亲姚思安道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木兰是这样的女子:儒家与道家并存,“出世”与“入世”交替,而且新思潮和旧传统俱在,东方与西方统一。
  表现在爱情与婚姻上,一方面她顺从地接受了“父母之命”,放弃初恋孔立夫嫁给了曾荪亚,并力图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孔立夫则成了她的妹夫;
  另一方面她又顺乎自然,将对立夫的爱慕变成心里优美的泉流,任何时候都甘愿做一个殉情者为之赴汤蹈火。
  她既为道家女,又为儒家媳,儒道两家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得到了综合。
  作为女儿,她颇得父亲的欢心;
  作为儿媳,理家治产,有章有法,上下有服;
  作为女人,既有敦厚敬爱她的丈夫,又有“发乎情,止乎礼”的心中的挚爱情人。
  她有超然的出世风度,又有善理家事的入世精明,以及体恤下人的温良细巧。
  姚木兰的一生,不止是随行随止,她始终领悟着一个女子内心与周遭的点点滴滴。
  在经历了丧女之痛、迁居杭州、抗战逃难等一系列后,她的精神境界日渐开阔,从小女子的世界扩展到对人类命运的遥深关怀。
  在姚木兰身上较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先生的人性理想:爱、忍耐、宽恕、不断的自我完善。应当说,这是整个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致梦想,是对桃夭的另一种解读。
  木兰是一个高贵完整的女性理想,与之类似的少女形象是贞观。
  贞观是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里的女子。
  她是最普通的女孩子,“小学六年书念下来,贞观竟是无有什么过人处,虽说没押在众人后,倒也未曾领人先。”
  她也是最通情达理的女孩子,她深信外公所言:“识者都知,闺女是世界的源头,未来的国民之母。”
  因为,“儿子不好,还是一人坏,一家坏,一族坏,女儿因负有生女教子的重责,可就关系人根,人种了,以后嫁人家为妻做媳,生一些惶恐、霸气的儿女,这个世间还不够乱啊?”
  她爱读《千字文》,“因为有这种井然秩序,心里爱着——‘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父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桃之夭夭(2)
“贞观是每读一遍,便觉得自己再不同于前,是身与心,都在这浅显易解的文字里,一次又一次的被涤荡、洗洁……”
  她敬重大家庭里的新娘子,只因“听说肖鼠的,只才大自己一岁,就要分担这么大一个家,真叫人从心底敬重。”
  当她卅年死生不知的大舅有了消息,她看到那“带着两个儿子,守了他漫漫卅年”的大妗,面对已另有妻室儿女的丈夫,“伊泪眼潸潸了:‘我是太欢喜了,欢喜两位老人找着儿子——’
  ‘——银山兄弟,可以见到爹亲……有时,欢喜也会流泪——’
  这样的贞观,是不争不抢,“执妇礼”,仁爱宽容的女子。
  恰巧,她是这样看桃夭女子的。
  她听民歌《桃花过渡》,桃花待要过江;摆渡的老人招她道:渡你也行,先得嫁我!
  桃花道是:嫁你不难,咱们先来唱歌相褒,你若赢了随你,你若是输,叫我一声娘,乖乖渡我过去——贞观听得这一男一女唱道:
  正月人迎尪,单身娘子守空房,嘴吃槟榔面抹粉,手提珊瑚等待君。
  二月立春分,无好狗拖推渡船,船顶食饭船底困,水鬼拖去无神魂。
  三月是清明,风流女子假正经,阿伯宛然杨宗保,桃花可比穆桂英。
  四月是春天,无好狗拖守渡边,一日三顿无米煮,也敢对阮葛葛缠。
  五月龙船须,桃花生水爱风流,手举雨伞追人走,爱着缘投戆大呆。
  六月火烧埔,无好狗拖推渡人,衫裤穿破无人补,穿到出汗就生虫。
  七月树落叶,娶着桃花满身摇,厝边头尾人爱笑,可比锄头掘着石。
  八月是白露,无好狗拖推横渡,欲食不做叫艰苦,船坯打断面就乌。
  九月红柿红,桃花生水割着人,割着阿伯无要紧,割着少年先不堪。
  十月十月惜,阿伯戆想阮不着,日时懒怠无人叫,暝时无某困破席。
  十一月是冬至,大脚查某假小蹄,八寸鞋面九寸底,大过阿伯的船坯。
  十二月是年冬,精 做粿敬祖公,有尪有婿人轻松,阿伯你就扇冬风。
  …………
  听着,听着,贞观不禁好笑起来:这女的这样泼辣、爱娇,这男的这样沾沾自喜,可是,也只能觉得二人可爱,他们又不做坏事,只是看重自己
  “像桃花这样的女子,是举凡男子,都会爱她!”
  “——我喜欢她那种绝处逢生;比较起来,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者,好象世事怎样,都不能奈何她,……甚至被丢到万丈悬崖了,他们不仅会坚韧的活下去,还要——“
  “——还要高唱凯歌回来……”
  木兰富贵,贞观是木兰初识诗书的少女时期,桃夭则比较平民化,是邻家女变成的邻家妇,带有一种贴心的喜气洋洋。
  《桃夭》将外在的美艳同内在的气质集中到同一个女子的身上,给千百年后的中国女性建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标准。
  首先是外在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比喻即将出嫁的少女,她的美丽如同桃花。“灼灼”二字,真明艳照人。
  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其次是内在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姑娘今朝出嫁,将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一个好女子,预示着家庭幸福、和美。
  这首诗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的终极要求:美貌与智慧并重。“桃夭”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传达了春秋时期的美学思想,并为后代世袭。
  故孔子称赞《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桃夭》所提出的美的概念是多层次的,由外而内,而终归于内。
  自“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流行,它体现了真善美的三位一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桃之夭夭(3)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楚国伍举《国语?楚语》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无害,也就是善即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善即是美”,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桃夭》反映的美学思想是艳如桃花、照眼欲明,然而“目观”之美还不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桃夭》反映先秦人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婚姻和家庭在整部《诗经》中举足轻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第二篇为《葛覃》,第三篇《卷耳》,第五篇《螽斯》, 第六篇即《桃夭》。
  《诗经》的首发阵容便涵盖了恋爱、结婚、夫妇离别、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涉及到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个人都仰仗着家庭迎接困难,战胜天灾,争取幸福生活。
  因此家庭和睦、团结尤其重要。而娶亲则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所以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
  从统治者方面来说,就要复杂多了。《礼记?大学》引《桃夭》时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这便道破了桃夭的本质。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关系到社会的巩固。
  至汉,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之说。
  皆以夫妇关系为根本,认为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其它的四种关系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男女者,三纲之本,万事之先也。”(《诗集传》卷七)
  魏文侯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上承宗庙,下启子孙,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宜家”是为了“宜国”,在他们眼里,“宜家”与“宜国”原本是一回事,当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可以理解为何不同的时代好女子有不同的定义。
  在母系氏族时期,好女子是生育技能特别发达的女子,她能不间断的哺育后代,以使自己的部落强大、兴盛。
  因此,那时健壮便是最大的善。
  奴隶社会的商朝,宗法制度尚未健全,还保留了一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三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商朝中、后期,中国在位的君主是武丁。
  武丁显然没有门第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因为他让自己的妻子妇好指挥商朝大军,实行文治武功,终使“殷国大治”,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奴隶制王国之一。
  妇好不仅活跃于当时社会生活,而且经济独立。
  

桃之夭夭(4)
她与其他贵族、功臣一样,独立经营商王颁赏的封地和属于私人的一块田地。
  甚至武丁死后,他的后人也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将其尸体移入大墓与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
  祭祀祖先时也单独为妇好举行祭祀。
  想必在妇好的年代,尽管君主是男人,女子仍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那时的好女子当是妇好这样独立、坚强的女性。
  妇好首先是“妇”,是位部落首领的妻子,“好”是她的名字。
  那个时代信奉鬼神,逢事必占,妇好常常于出兵前主持祭祀占卜,给亲人带去心灵的安抚。
  她不仅做到了妻子应尽的职责,还在武丁需要将领对抗外敌、扩展疆土的时候冲在了最前面,同丈夫一起上战场御敌厮杀。
  她不是跟男人竞争,而是给与男人帮助和支持。
  这样的支持已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了,更有精神上的。
  到周朝,封建宗法则度的建立使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
  妇女受制于神权、族权和夫权之下,沦落到社会最底层。
  周朝妇女的地位很低下,多妻制度盛行,也纳妾,至于贵族的女儿出嫁做皇后或者诸侯夫人,她的年岁已经不小的姊妹也陪嫁去做姬妾。
  男性权力地位达到鼎盛,妇女作为附属品这一概念,已经上升为法律制度保护下的社会意识及道德准则。
  在这时的政治上,妇女完全处于无权的地位。顺从的女子便是好女子。
  这段历史中,武则天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且颇有作为的女皇,几乎是奇迹。
  而一些比较有名的才女,一半以上为青楼出身。
  然而她们再有才,终不是良家女子,道德上有了瑕疵,无论如何算不得好女子了。
  至于今日,女子已经改头换面重新闯荡江湖了,自野蛮女友横空出世,好女子已不仅仅是桃夭。
  如果一部分的男子爱木兰,另一部分则爱桃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当燕婉遭逢戚施(1)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昨夜
  新台水再次漫过我的心
  那是冰凉刺骨的冷冻
  不复昔日
  昔日
  泚水安宁美好 一如我心
  一如我心中渴求的
  那种幸福
  那种幸福
  男耕女织 你浓我浓
  优雅的天鹅自泚水
  向幸福的更深处游弋
  那只是世间最寻常的幸福
  我只是世间最寻常的女子
  最多不过
  拥有一份不寻常的美丽
  我据以等待
  终于等来燕婉
  他知己知彼 知热知寒
  并知我心底朴素纯粹的祈求
  春闱剥落
  从前的骄傲  此刻
  却成为我心底的刺
  狞笑着戳破每个春风吹拂的清晨
  祸起泚水
  是墨的黑 以及蟾蜍的丑陋
  燕婉之求
  只换得一个困守的梦
  新台有泚水,河水漫漫。安宁美好的追求,对老百姓很常见。新台有分流。河水浊浊。安宁美好的追求,老百姓总不间断。因为设置了鱼网,大雁、天鹅则离去。安宁美好之求,却得此悲伤教训。
  这首诗讲的是美丽宣姜凄凉的爱情故事。
  宣姜是齐国美名遐迩的女子。姜氏出美女,不独她,文姜、庄姜、夷姜也都是。
  关于庄姜,最出名的当是那首赞她的诗:“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是原版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当时上流社会的男子,纷纷以迎娶齐国姜家女子为荣耀。
  每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