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道德经- 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

  立春: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有了“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作指导,人们就可以适时的按照自然法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男耕女织”,从而演绎出千百年中华民族灿烂的农耕文明。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闭关锁国误国误民
闭关锁国误国误民

  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这里的“塞其兑,闭起门”,指的是堵住了传播道的言论,关闭了传播道的途径,就会违反自然规律,就会导致人民终身一无所获。

  秦始皇焚书坑儒,采用愚民政策统治国家,彻底堵住了传播道的言论,关闭了传播道的途径。梦想子孙万代而为君,结果传至秦二世就土崩瓦解了。

  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仅是阻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更可怕的是阻断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使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狂妄自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乾隆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不过因为“天朝”所产的茶叶、瓷器、丝巾是西洋各国所必需的,所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让洋人日常所用的益于“天朝”的“余润”。这种盲目自大的观念和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抗金力量的恐惧,使清统治者将国门紧闭。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清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商品总量的3%左右。

  满清政府采用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统治中国,彻底关闭了道的全球化交流途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百年奇耻大辱。

第五十三章:盗夸
第五十三章:盗夸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笔者字面理解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前人的经验使我们都知道,但都心有疑虑:要普及大家公认了的自然法则,最令人担心的是实施过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既然是大家公认了的自然法则,他一定是很通俗的,但是人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想走捷径,反而弄巧成拙。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朝廷污浊,农田荒芜,粮仓空虚。而统治者却穿华丽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搜刮占有富余的财货,这就叫做强盗逻辑。这是多么无道啊!

  笔者感悟

  老子说:“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是认识层面的道,是为大家公认了的自然法则,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真理”。而人类往往不愿意按照真理去实施,却总喜欢标新立异的走捷径。 老子强调的就是“真理”与“实践”的关系。更深层次的理解,老子要阐述的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按照客观世界规律办事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 想看书来

献鸠放生
献鸠放生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赵简子想行善积德,以为放生就是行善积德的行为,然而引发了全国的老百姓都去捕捉斑鸠,死者不计其数,赵简子非但没有行善积德,反而还诛杀了无数的生灵,罪莫大焉。

痴心妄想
痴心妄想

  有个城里人非常贫穷,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活,一天到晚做着发财的梦。

  一天,他出去的时候偶然在草堆里拾到一个鸡蛋,这下他简直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奔回去,还没进门就大叫:“我有家产了,我有家产了!”妻子忙问:“家产在什么地方?”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拾来的鸡蛋给妻子看,说:“喏,这个就是。只不过必须等到十年之后,家产才能有呢。”

  于是,他便和妻子商量说:“我拿这个鸡蛋去找邻居,借他家正在抱窝的母鸡孵它。等小鸡孵出来,我从中挑个母鸡。小鸡长大后可以下蛋,一个月又可以孵出15 只鸡。两年之内,鸡生蛋,蛋生鸡,这样可以得到300 只鸡,300 只鸡能够换来10 金。我用这10 金可以买来5 头母牛,母牛又生母牛,3 年以后可以得到25 头母牛。母牛生下的小母牛,又可以再生母牛,再过3 年又可以得到150头牛,这样,又可以换得300 金了。我拿着这300 金去放高利贷,3 年之中又可以得500 金。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