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读道德经-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孟子答道:“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很高兴,便吞并它;如果吞并它,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它。以齐国这样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来攻打同样有兵车万辆的燕国,燕国的百姓却用竹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的军队。难道会有别的意思吗?只不过是他们想逃离那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罢了。如果他们的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过了一些日子,有几个国家在商议着救燕的事。齐宣王虚心向孟子讨教对策。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有凭藉着纵横各70 里的国土来统一天下的,商汤便是,但还没有听说过拥有纵横各1000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说过:‘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他,人们盼望他,正好像久旱盼望乌云和霓虹一样。商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买卖的照常往来。种庄稼的照常下地。商汤只是诛杀那暴虐的国君,用以慰抚那些被残害的百姓。他们来到,正好像天上降下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正如《尚书》上说的那样:‘等待我们的王,他到了,我们也就复活啦!’”

  孟子说到这里,眉头忽然紧锁了起来:“残暴的燕王虽然被您打败了,可您对热烈欢迎您的燕国人民又做了些什么呢?您杀掉了他们的父兄,掳掠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祠堂,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可以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暴虐无道,这自然会招致各国联合起来*您。我认为您应该赶快发布命令,遣回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人协商立一位新燕王,然后您从燕国撤回齐国。如果这样,才能使各国停止联合兴兵对付您。”

  孟子循循善诱地开道齐宣王,充分体现了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

刘邦论取胜之道
刘邦论取胜之道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汉族,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其父刘煓(刘太公),字执嘉,生有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又名刘喜,刘邦,刘交),刘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为了庆祝胜利,刘邦大摆酒席;宴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向众人提问?“请教各位,我们如何能得天下,而项羽又如何失去天下?”

  有的大臣恭维说:“陛下获天时、占地利。有上苍保佑,有神佛扶持,显示了真命天子的本色。”

  刘邦听了笑而不语。

  又有大臣补充道:“陛下更有人和,有功必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故而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夺取天下。而项羽却嫉妒有才能的人,谁有本事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也不记功,得到了土地也不给记功,因此,他才会失败。”

  刘邦微微颌首,于是众人又你一言我一语发表各自的见解,无非是恭维刘邦雄才大略,智谋过人,用兵得当,等等。

  刘邦听了众臣的议论,笑着说:“你们的话也对也不对,所谓对者,只知其一,所谓不对则不知其二矣。”

  席间一片寂静,众臣都侧耳细听刘邦的高论:“朕一介草民,起事时仅区区一驿亭亭长,斩白蛇、举义旗、屡遭挫折,多次濒临于灭亡,但终究图大业,获取天下,立朝建国,正是由于我尚有自知之明,并不过份相信自己的才能和运气。要知道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论治国安民,筹措粮草,我比不上萧何;论指挥军队、统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我比不上韩信。我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更不是有什么神灵保佑,只不过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借用了别人的长处来补偿自己的不足,处处礼待像张良、萧何、韩信这般能人,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才得了天下。而项羽却相反,他认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见别人的才能,其实他手下也有许多有才能的人,由于他容不得人,有的跑到我这里来了,有的消声匿迹了,连范增这样有本事的人都不予使用,所以就失去了天下。”

  众臣听了刘邦的话,都心悦诚服。 

  敢于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大胆的启用人才,礼贤下士虚心学习的刘邦,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圣人行为,这就是刘邦与项羽的差异所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为无为
第三章:为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笔者字面理解

  不尚贤,使民不争。

  如果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把各行各业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的话,人民就不会为名誉而纷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如果在全社会都大力提倡不把玩物珍宝当成贵重之货的话,就没有人会起盗心生邪念。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没了有非分之想,那么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人心就会平静不会浮躁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如果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的话,那么,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采用这种自己身先士卒、为人师表、无为而制的治理方法,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老子说:“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意思是全社会都应该把各行各业都平等看待,不把其中的某些行业拿来尊为高贵、把某些行业鄙视为卑贱行业,这样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会以自己的工作为荣。如果全社会都不把某些东西视为贵重、某些东西视为低贱,人们就没有攀比之心了。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没有非分之想,那么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人心就会平静不会浮躁了。

  当今社会上,由于媒体对明星的过分渲染,使得青少年们心目中的榜样出现了偏差,不顾一切的盲目“追星”成风。那些奋不顾身的英雄、艰苦朴素的劳模、自强不息的学者、鞠躬尽瘁的领导却被束之高阁了。如果社会上不过分的渲染某些行业,各行各业还有高低贵贱之分吗?那么青少年们还会只推崇明星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用”,一切以花钱多为标准。那些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越来越少了。如果全社会都倡导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如果青少年都明白,现在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是为今后建设祖国积累知识,而不是攀比名牌的话,那么名牌还有存在价值吗?我曾经遇到一个初中生,宁愿骑单车到新华书店去买书,都不愿意在学校统一订书。我诧异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学校要吃回扣。我问书店买的书比学校便宜吗?他说价格一样。我说那为什么说学校要吃回扣呢?他说学校订货量大,肯定有折扣。我感到非常痛心,为什么青少年会产生如此的想法呢?难道他们的心态天生的就这么不平衡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全社会都做到了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的话,人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人人都没有攀比心,对自己的生活都很满意;人人都心态平和,安居乐业,如此的场景距离和谐社会还有多远?

  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这句话被很多学者错误理解了,他们认为老子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主张的是让人民无知、无欲、没有文化的愚民统治方法。其实如果他们通篇理解了老子的《道德经》就会明白,老子这段论述恰恰就是如何实现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采用这种自己身先士卒、为人师表、无为而制的治理方法,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君子不问出处”,无论出生高低贵贱,唯才是举、人尽其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现在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得相当实事求是。“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

  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 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辽;“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 

  魏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优孟哭马
优孟哭马

  楚庄王(?~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邻近的群蛮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