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绝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死绝恋-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谋生计,母亲只得进到一家缝纫工厂做工。艰难的童年生活,把小丽扎磨炼得很坚强。1922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情况逐渐好转。妈妈开始送她上小学念书,她在学校里是活跃分子,参加体操组、合唱团、游泳队,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刚满11岁就加入了少先队。她和同学们穿上队服:白衬衣、小蓝裙子、鲜红的领巾,整齐地排好队,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军号来到莫斯科红场,参加隆重的全市性入队式。在庄严的列宁墓前,面对克里姆林宫的高墙下革命烈士安息之地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在学校她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经由全校同学选举,她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李立三慧眼识珠
李莎是怎样结识李立三的呢?说来也是有缘。她虽然生活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李立三这个名字却早就印在脑海中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风起云涌,她还系着红领巾上小学时,就很关心世界革命形势,也很爱看画报上的图片。有一次翻开一本画报,不知为什么立即注意到一张照片,上面是大型群众###,台上站着一个穿长袍、身材高大的人。他很有魄力,满怀激情地伸出手,慷慨陈词。下面有一行文字说明:这是中国大革命时期的一次工人###,演讲者是上海总工会领导人李立三。李立三——李莎记住了这个名字。
  小学毕业后,因为家里困难,上不起中学,李莎考入了莫斯科出版印刷技术学校半工半读。1931年,17…岁的她毕业,便自愿报名去苏联远东工作(类似中国的“支边”),分配到哈巴洛夫斯克边区出版社搞版面设计,并担任出版社共青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李莎曾荣获一枚劳动奖章。有一天,校对一本政治小册子时,李莎被题名吓了一大跳。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反对列宁主义的斗争》,她赶快核对原作,发现原名应为《反对立三主义的斗争》。因排字有误,差一点酿成政治错误。那么“立三主义”是什么主义?为什么要反对?她带着这些问题找老编辑,了解到李立三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前不久犯了“左”倾冒险错误,共产国际正对他进行批评。想起来了!就是画报上那个五卅时期的李立三!她那天真少女的想象力给她刻画出一副白发苍苍、前额布满皱纹的老者形象。担任中国共产党要职,又犯了这么大错误的人,肯定是这个样子!
  两年以后,她回到莫斯科,在地质出版社工作,同时就读夜校,准备报考大学。1933年秋,她去看望远东时期的好友萨尔达(时任共产国际英语翻译)。萨尔达的爱人杨松,原名吴绍宜,1907年出生在中国的湖北省,1927年来苏联中山大学学习,起名为尼古拉·瓦西列夫。1931—1933年,他在苏联远东工作时,与萨尔达结婚。1933年,他们一起调到共产国际工作。1934—1935年,杨松到东北参加抗日游击队,1935年返回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留在共产国际机关工作,1938年回国,在延安病逝。
  那是1933年初秋的一天,天高气爽,莫斯科街心公园的菩提树一片金黄。在高尔基大街上,她和女友柯拉娃怀着喜悦的心情向萨尔达·雷菲洛娃家走去。——她当时还只是一个刚刚19岁的少女,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然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那天的偶然机遇却改变了她的整个命运,使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女友萨尔达家里,她们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男青年;正在同杨松交谈。他高高的个子,蓬松的黑发,清瘦的脸上一双热情的大眼睛炯炯发光。“这是李明同志”,萨尔达向她们介绍说。她们三个女友凑到一起,唧唧喳喳地聊起天来,李明却坐在一边很少说话。可能是因为他的俄语不够流利,不便插嘴,也可能是悄悄地在观察着她们。后来萨尔达才透露,她当初的用意是想把柯拉娃介绍给李明。柯拉娃是个相貌出众的俄罗斯少女——清秀端庄,碧绿色的大眼睛深沉、迷人。丽扎和她在一起总觉得处处不如人家,她原本是来做“灯泡”的。但不知为什么,李明没有看中柯拉娃,对丽扎却一见钟情,觉得她不仅外貌美艳动人,从她的眼神里,看出她有一种聪慧、坚毅的性格。见过面之后,李###里就放不下她,总是寻找机会,同她见面。“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丽扎却成了李明追求的对象。于是,杨松、萨尔达、柯拉娃和她,还有其他一些朋友,经常与李明在一起,或举行节日聚会,或到野外旅游划船。李明都表现得很干练出色,他有赤色职工国际执委会委员的红皮证件,给她们提供了不少便利。人多船少的时候,他到售票处拿出证件,马上就能租上一条船来。可能是因为她很年轻,留下的都是这些快活、轻松的回忆,至于李明是什么人、做什么工作,她并没有太在意。但是,李明的心却被丽扎妩媚动人的神态拽住了。他一闭上眼仿佛就看见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在面前闪动,搅得他夜不成眠。
   。。

似曾相见不相识
1934年秋天,丽扎和柯拉娃听说李明搬了家,就顺便去看看他,发现满屋狼藉,他正在收拾行李。丽扎问他去哪儿?他说“去黑海休养。”丽扎将信将疑,知道此时已不是去海滨避暑的季节,她又注意到准备装箱的一双高腰皮靴。这种靴子适合在深山老林里长途跋涉,到黑海浴场怎么能穿呢?丽扎和柯拉娃心照不宣地相互看了看,但是,她们还是向李明道别,祝愿他假期愉快。她们心里却已断定:他肯定是要秘密回国。在共产国际这个圈子内常有人神出鬼没,执行秘密任务,她们是圈外人,对这些情况只能心领神会,绝不能问及。
  李明走后,丽扎才弄清他的真名,还是那些远东的朋友们偶然说出来的。有一次,女友们谈天,有人提起李立三,说好久没有看见他了。丽扎听到很奇怪:李立三,就是那个犯过“左”倾冒险错误的人。他怎么会到莫斯科来?朋友们哈哈大笑说:“你也认识他的呀!”“我怎么会认识李立三?”丽扎更加感到费解。“哎呀,我的乖乖!李明就是李立三。”此时她才恍然大悟:李立三原来不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而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他当时虽然已经三十四五岁,看上去却像20多岁。李明的年轻精干,李立三的大有作为,在她的心里合并成一个人的时候,丽扎心动了。她时常想,他这种待人和蔼、谦虚可敬的人,竟会是机会主义分子,也需要反对吗?这些问题丽扎当时心里怎么也搞不通,经常翻来覆去地寻思。可惜的是,李明也罢,李立三也罢,他已经消失了,如石沉大海,她以为从此再也见不着他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李立三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李莎(1)
一年过去了。丽扎边工作、边学习,一心想考进大学。1935年夏,她从工农夜校毕业,报考地质勘探专业。风餐露宿、四海为家,是她当时浪漫的梦想。正在埋头准备考试时,家里的电话铃响了。丽扎拿起话筒,听到一声熟悉的中国湖南口音:“请找丽扎”。“你是李明吗?什么时候回来的?”她感到惊奇,因为按照惯例,一个外国共产党员回国,不可能这么快返回莫斯科来。李立三含糊其辞,没有说明他是从哪里来的。
  多年以后丽扎才得知,那次他是去阿拉木图执行重要任务的,在靠近中国边疆的地方建立了秘密交通站,目的是恢复共产国际同中共中央的联络,包括电讯和信件往来。当时白区党组织遭到极大的破坏,上海的地下电台停止了工作。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时,随军电台在敌人轰炸中也被毁坏,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中断,恢复联络是当务之急。在李立三的领导下,曾指派阎红彦和“七人小组”两批人先后经新疆、甘肃赴陕北苏区,设法同红25、26军建立联系,还制定了与红26军联络后、进而寻找长征途中红军主力的计划,但因敌人阻隔、路途遥远等原因未能成功。李立三提出亲自去新疆深入了解情况、布置工作的建议,共产国际也没有批准。最后,还是由刘长胜和林育英(林彪堂兄)带着李立三亲自编写的密码,克服种种困难回国,与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
  李立三于1935年6月回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到共产国际下属的国际工人出版社任中文部部长,同时担任中共在国外出版发行《救国时报》主编,以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名义发布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即《八一宣言》),就首先在《救国时报》上编发。《救国时报》的前身是《救国报》,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先后在《救国时报》上发表。毛泽东1936年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陈云假托一名被俘国民党军官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杨定华写的《雪山草地行军记》等;也发表在《救国时报》上;此外,还发表了蒋经国写给母亲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痛斥蒋介石假革命、真叛变的面目,申明要同他决裂。《救国时报》在苏联、在中国、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陆军总司令杨靖宇曾写信称赞它是“团结全民,抗日救国”的好报,并动员干部、战士捐款1300元。
  1935年,丽扎与李立三开始单独约会了。
  一个初秋的季节里,久别重逢的李立三和丽扎,在莫斯科的小河上荡舟,两个人的身影,两个人的世界,他们做了一次畅怀的深谈。李立三把自己的经历,特别是政治上犯的错误,毫不隐瞒地告诉了她。李立三说:“我那时年轻,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那时,党中央的总书记向忠发,工人出身,缺乏文化理论;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不在国内;我是政治局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到处演讲作报告,撰写文章,发号施令,结果犯了大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我深感痛心。我来莫斯科,就是向共产国际作检查的。”
  这次交谈,使丽扎认识到李立三是个襟怀坦白的人,是个光明磊落的人,是个耿直爽朗的人。丽扎想:世界上哪有不犯错误的人,犯了错误,认识了,改正了就好。李立三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丽扎,进而使她爱上了他。李立三将丽扎送回家门口,丽扎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脉脉含情地回眸一笑,撩起裙子进了大门。李立三惊喜地接过这个悄悄送过来的爱情信号,激动不已。两个异国男女相爱了。
  李立三很主动,天天下了班都想见到丽扎,经常给丽扎打电话,和丽扎同住的邻居们都熟悉了他的声音,不用问就叫她说:“丽扎,快来接电话,还是你那个中国朋友打来的!”丽扎当时因数学没有考好,落榜了,心情不大愉快,李立三努力使她开心,约她出门看话剧、听音乐会。他虽然不大懂西洋音乐,在音乐会上甚至会打瞌睡,但是为了照顾她,他愿意作出这些“牺牲”。看话剧,丽扎担心他也看不懂。出乎意料,他却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欣赏契诃夫的《樱桃园》等剧作。这渐渐成了他们一致的爱好。
  

李立三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李莎(2)
经过会面、交谈,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逐渐加深。李立三陆陆续续地给她讲了一些参加革命的故事: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领导上海五卅运动、参加筹备和领导南昌起义等等,这些非凡的经历在丽扎的心目中带有传奇的色彩。她特别欣赏李立三的干劲、魄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于过去所犯的错误,李立三也毫不隐讳。他非常诚恳地对丽扎说:“我走上领导岗位时才二十几岁,经验不足,有些飘飘然,又很急躁,觉得中国革命在一夜之内就能成功。进了政治局之后,更是忘乎所以,犯下严重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了惨痛损失。”他又说:“这些年来我一直受到批判,很多人都不理我。你不怕同“左”倾机会主义分子交往,实在难得。”李立三这种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品德进一步打动着丽扎的心。当丽扎得知在莫斯科确实有不少人不敢接近他,连在列宁学校读书时与他相好的一个中国女性,也因受不了“同机会主义分子站到一起”这顶帽子,被迫和他分手,丽扎对李立三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身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李立三难免感到有些孤单。他常对丽扎说:“假如我们能够早一些相识,该多好啊!”
  说实话,丽扎虽和立三交上了朋友,但因年纪较轻,又准备上大学继续深造,起初并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李立三则毫无保留地向丽扎坦白了他在国内的三次婚姻。
  李立三的第一个妻子叫林杏仙,是他六岁时父母给买的童养媳,17岁时,父亲强迫他们结婚,这是中国那个封建时代典型的包办婚姻,毫无爱情可言。林杏仙生下了李立三的长子李人纪,年纪轻轻的便患风瘫去世了。
  李立三的第二个妻子是李一纯,他们曾一起在安源从事过工人运动,在一起生活了五年后,李一纯另有所爱,离开了李立三。她为李立三生了次子李人俊。
  李立三的第三个妻子是李崇善,是李一纯的妹妹,他俩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她为李立三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李竞,二女儿李力,另一个就是后来找到的谢志佩。
  李立三认为:爱情的基础是忠诚,他爱丽扎就要老实坦白自己的过去,他的这三次不幸婚姻有着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也有着不同的自身原因。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不是李立三游戏人生,而是他生命的旅程中出现的几次不和谐的音符。值得庆幸的是,李立三没有被不幸的婚姻摧垮,那是因为他把爱情置于革命事业之下,他认为爱情不过是事业的浪花而已。听了李立三的叙述,心中的疑团烟消云散,丽扎对他却有了几分同情:一个革命者,他在婚姻上也常常是历经磨难的。尽管他再一次提醒她:“请考虑我的过去。”丽扎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我注重的是现在,更憧憬未来。”
  1933年春,李立三终于由上海来莫斯科学习的党内朋友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