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放心,学生在缅甸战场,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蒋介石满意地微微一笑,又忽然收敛起笑容:“光亭,你一定要记住一句话。”
“请校长吩咐。”
“国军一个军仅仅相当于日本人一个师团,虽然人比他们多一些,但武器和装备就相差甚远了。”
“学生明白。”
傍晚,顾及不了炎热袭扰,蒋介石换了一身中山装,揩宋美龄参加腊戍华侨举行的招待会。何应钦本来是想搞一个记者会,振奋士气,蒋介石没同意。战局那么吃紧,部队调动频繁,面对新闻界不讲不好,讲多了也不好。他应了宋美龄的劝说,与当地华侨名流见一见面,对缅甸民众有一个交代。
南洋各国是中国海外华侨的主要居住地,中国在缅甸的侨胞,大约三十万人。仰光一带是广东和福建籍居多,曼德勒、腊戍、密###一带,是云南人为主。抗战以来,华侨先后成立了缅甸华侨救灾总会、战时工作队,无私地帮助灾难深重的祖国。腊戍城的华侨,知道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到了腊戍,纷纷自动地举着中国国旗,沿街夹道欢迎。一路很是热闹,场面比欢迎英国首相壮观。蒋介石一行人来到陈家会馆,受到热烈的欢迎,不少爱国华侨是从曼德勒赶过来的。
会场左侧墙壁上挂着“中缅印英人士团结起来消灭日寇”的横幅,右侧悬挂着“华侨团结起来保卫第二故乡”的标语。当地华侨领袖发表了简短的欢迎辞后,会场以热烈的鼓掌,请出蒋介石委员长。他从主宾席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先向会场上的人们鞠躬致意,以答谢大家的掌声。
蒋介石往前挪了一步,挨近扩音器,激动地扬起嗓音:“同胞们,请允许我代表国民政府向关心支持祖国抗战事业的海外侨胞表示衷心地感谢!”
会场四周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蒋介石感动不已,眼眶湿润。他深情地接着讲:“抗战以来,海外侨胞慷慨相助,仅缅甸华侨每年捐款达一亿六千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华侨又捐献了两架战斗机和几十辆卡车。对祖国抗战,对国军作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下缅甸局势非常危险,日军不仅占领了缅甸南部和仰光,而且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北推进,想一举吞并缅甸,袭扰祖国西南大后方。为了保护缅甸华侨,为了保卫国家,国民政府已经派军队入缅作战,誓与日军血战到底。义者无敌,骄者先灭,中华民族万岁!”
第二章 风云突变(13)
“中华民族万岁!”
“打倒日本法西斯!”
会场沸腾起来,口号声此起彼伏。缅甸爱国华侨纷纷当场捐款、捐物、认购国民政府发行的国债。捐赠人太多,太拥挤,陈家会馆又张罗人抬出四五张马鞍桌出来,增派专人登记接收。看着人头攒动的热烈场面,蒋介石深受感召,他对宋美龄感慨道:“国人如此,何愁日寇不败啊。”
9
这个时候中国正面战场,是最艰难的相持阶段。
八路军和新四军化整为零,在广大后方扰得日军头疼脑热,没处发火。卫立煌将军率领中央军在山西地界中条山同日军几个师团激战,中日双方呈交织状况,糨糊似的粘在一起,谁也胜不了,谁也别想走。虽然军政部屡次电报催促,卫立煌也不可能抽身参加中国远征军远行了。
林蔚为团长的远征军参谋团远在云南昆明,入缅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其实就是杜聿明第5军的军部,设在腊戍城大街一幢二层楼房里。这是一位华侨实业家的办公楼,国军要打小日本,老先生拱手相让,略表寸心。距此不远是中外闻名的波特酒店,欧式建筑五层高,富丽堂皇,清一色印度侍者和四周宽敞的草坪,给人一种风景如画的感觉。以前,这里是专供英国贵族和绅士聚会观光使用的,如今是蒋介石、史迪威、亚历山大中美英三国要人下榻的地方。
因为要召开中美英三国军事联席会,蒋介石听从宋美龄建议,不宜在中国远征军司令部驻地开会,以免美英将军们产生误会,说三道四把小问题上升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会议地点就选在波特酒店三楼会议厅,方便方方面面。
下午两点多,在缅甸实际作战的各国将军们,才真真正正地坐到椭圆形会议桌前来。这也是盟军开辟中国战区以来,以中国战区名义第一次召开的军事会议。以后几十年里,许多历史学家曾经作了假设,如果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早一两个月召开,如果英国人早一点儿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那么南亚地区的二战历史必将重新改写。宋美龄知道这次会议对中国抗战全局尤为重要,心里也非常清楚美英两国在缅甸战场上,各有各的主意和盘算。这个天才的外交家,身着浅蓝色长旗袍,手提一个精致的半月儿形手包,穿梭于三国要员之间,为未曾见面的人引见、介绍,以她特有的魅力和幽默,悄然地把会议氛围煽动起来,又不失时机地将会议发言权递给了杜聿明。
三点一刻,这个长久期盼的会议开始了。
有校长坐镇,杜聿明壮了壮胆,当仁不让地率先分析讲述缅甸战局以及敌我态势,最后拿出了结论:“鉴于日军来势汹汹,并有从菲律宾战场抽兵增援的可能,我们认为以守为主,伺机反击,是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
也许是考虑更多地拖住日军,减轻菲律宾乃至澳大利亚战场的压力,史迪威则认为杜聿明的战法过于保守,他斗志昂扬地倡导进攻,缅甸盟军在总兵力上是日军的两倍,中英部队协调一致,即可反攻仰光。亚历山大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敢鼓吹大撤退大转进的论调,如果那样岂不丢大英帝国的脸面了。他按参谋长赫顿的意思,提出了逐级抵抗,逐级后退,确保中国和印度本土安全,等以后再寻机反攻的战略思路。
蒋介石非常认真地听了杜聿明、史迪威和亚历山大的陈述,心里已有###分谱儿。他知道杜聿明的想法是唯一符合缅甸战局实际的,史迪威的奢望一时半会儿难以实现,亚历山大胡说八道一通基本上靠不住。这个英国佬,就是一个地地道道只知道逃跑的白痴。
蒋介石喝口水,略微理了一下思绪,以最高统帅的口吻坚定地说:“中国人倡导孔孟之道治天下,中庸之道论输赢。三位将军讲得入情入理,颇有见地,虽然有的地方不太一致,可抗击日军,确保缅甸这一点是共识。盟军在缅甸首次联合作战,我想博采众家之长,作如下安排:第一,中国远征军兵分两路,一部沿萨尔温江继续南下,阻击北犯之日军。一路沿滇缅公路布防,以曼德勒至仰光铁路线为核心,先在同古一带阻击北上日军,为盟军反击收回仰光创造有利战机;第二,请亚历山大将军率英缅军沿伊洛瓦底江布防,牵制并阻击日军往北的运动;第三,请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将军负责指挥驻缅甸中英两国部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风云突变(14)
史迪威高兴地直点头,蒋介石终于同意自己指挥军队作战了,他油然冒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神态。杜聿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内心很是兴奋,如果按中国提出的思路,缅甸战局扭转乾坤还有几分可能,中国远征军可以好好地打几仗,校长不愧与学生心连心啊。亚历山大心情此刻是糟糕透了,一来自己压根儿不想与日军再打仗,二来史迪威仅仅带几个随从参谋,妄想指挥大英帝国军队,做梦去吧,亲爱的。亚历山大找不出更好的说辞,只有面朝蒋介石,冒失地提出一个富有挑衅性的问题:“委员长阁下,如果日军继续向缅甸增兵,我们请他们在哪里宿营?”
宋美龄把亚历山大的话翻译出来,良好的会议气氛骤然间增添了一丝尴尬,就像大晴的天空,忽然飘起一阵小雨。蒋介石听罢,心里痛骂这小子是狗娘养的,这么没有教养。他语气沉稳地回答:“只要你们坚持四十天,不,哪怕是坚守三十天,不仅作为总预备队的第66军可以全部投入战斗,我将从云南再派第2军和第71军进入缅甸,协同你们一起反攻,光复缅甸首都仰光。”
会前,宋美龄陪蒋介石在小范围与亚历山大进行了短暂的礼节性会晤,蒋介石对亚历山大也想当缅甸盟军最高指挥官的欲望是心知肚明的。败军之将,何以言勇,真让他来指挥中国远征军,谁愿意听从呢。思来想去,蒋介石认为史迪威担任总指挥官最为合适,学生杜聿明一定会配合他,英国人那边也容易协调。于是,蒋介石在联合军事会议上一锤定音,难怪亚历山大将军那么大的情绪了。
第三章 拯救英军(1)
1
你别说,大凡兵家大事,纸上谈谈容易,真刀真枪地开干可难了。
腊戍中美英三国军事会议开完,随着会议上确定的诸多事宜付诸实施,杜聿###里反而不踏实,对缅甸战局胜算究竟几何没有底气儿。
早在重庆谈判时,英国人蛮横不讲理,中国远征军入缅的时间议而不决。这一下好了,印证了委座说的,你哭娘都来不及。可话说回来,你英国佬倒霉不要紧,别连累了国军,影响了整个缅甸战局啊。国军入缅担任作战任务的两个军,是急行军赶到缅甸的,可以说是仓促应战。机械化第200师赶去防守同古,准备接应驻仰光英军,可坦克部队等辎重还在腊戍等待运输呢,真是活见鬼了。
缅甸战局事关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的脸面,关乎华夏大地国人抗战的情绪。蒋介石提出来要去曼德勒、梅苗、腊戍一线视察防务,亲自慰问国军将士,才能坦坦荡荡地回国。杜聿明胆怯了,这是战争时期在国外呀,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如何向全国民众交代呢。蒋介石满不在乎:“光亭啊,日军离我们还远着呢,看一看前线的将士,对你打仗有好处。”
杜聿明没有扫校长的兴,最终遵从了蒋介石的意愿。他精心地安排好沿途的警戒,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卫队,小心翼翼地陪着蒋介石,前往国军的几个防区走了一圈。蒋介石夫妇走到阵地上,询问官兵们入缅后的情况,与前线军官们在一起合影留念。将士们见委员长和宋美龄亲临前线问长问短,备受鼓舞,士气大振,也坚定了杜聿明好好地打几个胜仗的信心。
目送蒋介石、何应钦一行人乘坐的飞机消失在天际,杜聿明坐上自己的吉普车匆匆赶回军部。他还没有落座,挥手叫来副官:“去好好地弄两杯咖啡来,记住少放糖。”
参谋长看军座的样子,已然明白了,主动说:“我去请史迪威将军吧。”
俩人算是老朋友了,直奉大战那会儿,史迪威在冯玉祥领兵的大西北,组织官兵和百姓在西安附近修公路,俩人就已经交往过。杜聿明非常尊重史迪威将军,请他尝一尝咖啡的味道,诚恳地对史迪威说:“将军,按蒋委员长在三方会议上定夺的思路,我想凡与日军接触的中国远征军,就地坚决阻敌,尽可能缠住敌人,一则掩护英军有序地撤退并在其防御区域积极布防,二则为远征军战略展开创造战机和条件,三是要争取五十天的时间,抢运腊戍城贵国政府援助的近十万吨战略物资。”
“好啊,杜将军的考虑切合实际,我没有异议。我们得尽快寻找战略机会,中美英三国联合起来,把日军赶回泰国是可能的。”史迪威的字典里没有“退却”两个字,他就是想战斗。他向杜聿明补充一个意思,催促作为总预备队的66军行动快一些,这样才能在总兵力上真正占据优势。
“谢谢将军提醒,我会电告张轸所部,日夜兼程地行军,尽早到达指定位置。”
杜聿明没有忘记蒋介石的忠告,从保卫上海到南京会战,日本陆军作战略攻击的单位就是师团。日军一般情况下是以师团为独立的集团作战单位,师团下有联队、大队和中队三级。有的主力师团下面还设有旅团的建制。一个满员的日军联队,五六千人,几乎是国军的一个师。你不信,入侵越南的日军38军三个师团达八万之众。杜聿明放心不下沿曼德勒至仰光铁路向仰光开进的200师,虽然在国内战场上,第200师是一支打不垮的铁军。但在国外情况瞬息万变,前后方相距三百多公里。为应付万一,杜聿明决定从自己的第5军调拨军骑兵团配属给戴安澜,加强第200师机动作战能力。
同古城不大,几万人口,紧紧地挨着曼德勒至仰光铁路。前方几十公里处分了一条专线到同古,火车站就设在同古城东北两公里的地方。全城四条街道井字形交错,大有中国北方城市按经纬线设置街道,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韵味。
要打大仗了,全城百姓,尤其是当地华侨早已疏散了许多,留下老弱病残掩门不出。满大街军车往返,全是急匆匆跑动的中国远征军士兵。第200师少将师长戴安澜,科班出身,是国军中三十冒头这一茬儿高级军官中的佼佼者,深得蒋介石器重。他稳重地把师部安置在同古城内,让副师长和参谋长好好地守着,主要任务是组织供给、调遣预备队、救助并向后方转运伤员。自己的指挥所却搁在前方靠近阻击阵地,便以临阵指挥作战。他有这样做的道理,同古地处方圆三百多平方公里的盆地中央,几乎没有大一点儿的山势屏障。作为前进的基地尚可,如果是战略后撤,将是一个不易防守的地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拯救英军(2)
“师座,军部配属的骑兵团已经赶来,在城外等候命令。”参谋长走进指挥所报告说。
戴安澜喜上眉梢,丘陵地区打大场面的仗,骑兵快速出击有时候远比坦克来得快。他满意地说:“参谋长,你代表我去迎接军骑兵团,把他们妥善安顿在城南外那一片树林里。”
军长杜聿明想得周全,戴安澜心存感激,骑兵团应该是第200师与日军拼命的秘密武器了,得好生伺候着。城南林子周围有一些上好的荒草地,可以好好地喂一喂军马,蓄积力量。骑兵是攻击性兵种,用来打阻击显然不合算。再说了,坦克部队依然没有到位,万一急用非骑兵团莫属了。
中午的时候,有两架日机飞临同古上空绕了几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