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90’s:不为乌合不从众-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很容易就掉下去,而且执迷不悟。偶尔会上一下应届生网的论坛;我可以在这里很容易地看到大量地大学生求职者做这样的表述:去XXX(通常是某500强企业或者某国家机关),是我追求的梦想!同时,还不乏成功者以一种功成名就的语气写下一篇篇笔经面经。大学培养了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却把一个标签当做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把一份工作当做事业,把一个起点当做终点,不能不说是大学教育的悲哀。当然,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作为一个起点,足以值得骄傲。可是把这当做梦想,当做追求与目的,在我看来未免有些睡眠太浅,梦太杂多。

    这里面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哪怕自己是一个刚刚走上岗位的微不足道的新人,可是出入那堂皇富丽的写字楼,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昂首挺胸;往来都是国际化精英都是白领,总会让人生出那么两三分的优越;口头谈论的都是资本运作、金融市场,也总会让人有着那么几分自豪感。去了500强,似乎自己也就是500强了;去了国家机关,似乎自己也就是代表国家了。就好比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就好像自己也就漂亮了;买了一本有深度的书,自己也就有深度了。

    北京是一个宏大的叙事,我们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微观存在,很多时候,个人这样的微观实质上连构成这宏大的背景的资格都没有,可是我们却像拥抱太阳的蚂蚁,或许那个在蚂蚁眼睛里面只有芝麻大小的光球,是可以一手攫入手中的东西。蚂蚁不会知道问题出在自己的眼界上,而我们也很难能够脱出这座城市以第三者的角度去俯看这头巨大到不可思议的怪兽般的城市的本来面目和我们自己在其中真正的作用与位置。

    我经常喜欢站在北京国贸CBD一些高楼的高层往下俯视。在这里,我可以看到两种东西,一种是工地,密密麻麻的建筑工人在忙碌。一种是大学毕业生白领,熙熙攘攘挤来挤去。在那个高度上,你实在分辨不出这两种人的区别,你也看不出哪个在昂着头意气风发哪个在低着头卑微渺小。一样的微不足道,一样地好像工蚁一般乞食奔波。实际上也一样,他来自左家屯,你来自张家庄,你参与了国际顶尖项目,他还参与了鸟巢的工地建设。他最后回到了左家屯,你也必然回到张家庄。

    我也喜欢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去坐地铁,这时你眼前的看到的景象总会带给你一种别样的震撼或者一种怪异的美感。人群来来往往,一样的疲惫表情,一样的脚步速度,一样的妆容,一样的穿着,一样的拿着手机面无表情,一样的终点和目的地。如果你能够忽略耳边那些没有意义的杂音,你甚至会发现这个时间的这个世界甚至连真正的声音都没有,整个周遭是一种没有生气的死寂,你不知道这些一个个冷冰冰好似模板的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有一个日本艺术家,把鱼买回来,给它们穿上西服,穿上裙子,配上公文包,然后把这些鱼给拍下来。你会发现这些穿上了人类服装的生物,与人类是如此惊人的一致,一样的没有表情,一样的套着华丽的标签,一样地麻木。你也会惊讶,现代人的异化,与一件机器、一个东西、一只动物的区别只是那一套套服装标签或特属于人类的社会标签。至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身份而存在的那个灵气,已经被一头头的北京似的洪荒巨兽吸取榨干殆尽。

    大学生到北上广这样的大都会求学,难免会被灯红酒绿与浮华繁荣弄得有不知所措、眼神迷离。而这些个大舞台,就是这样容易让卑微好似高贵,让便宜好似奢华,让自卑好似自信,让虚浮好似深邃,让你好似个人物,让你觉得自己不是自己,让你丢了根,忘了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欣欣然加入一场又一场的演出。可是,戏总有终了时,那时,你才会发现你得到的仅仅只是一盒盒饭。

    年轻的大学生逐梦者,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以为自己追求地最正确,以为投行证券,机关部委,出国留洋,奢侈品夜店豪车,是自己的梦想。可是在我的眼里,我宁愿去佩服那个大学毕业不顾周遭人异样的眼神,做了自己的选择去开了自己的小餐馆创业的男孩。同样是螺丝钉,我至少觉得那个来得踏实牢靠。

    9。0禅录:

    有人问风树禅师:“据说大海有宝珠,怎么能够拿到呢?”他回答说:“王某来,其亮夺目,李某去,巨浪滔天。愈想抓住它,它便离你愈远;愈想看到他,他便变得愈暗。”

    着急羡慕,不如慢慢缓缓,如此而已。

    做学习的社会人

    大学生,还是学生吗?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回答。一方面,大学生确实还在校园之内学习,无疑还是一个学生;可是另一方面,和以前的学习阶段比起来,大学生又不同于任何一个学生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已经是成年人,开始需要独立的思考问题,承担责任。
第12章节: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不再是学生。我以为,大学生应当是正在学习的社会人。这个定义的落脚点,在于社会人。

    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每一个人都有着若干个不同的角色。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他选择了什么角色。而选择做一个学生,就有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方式,这样的一个社会角色,在某种程度上约等同于幼稚、毫无经验、单纯。

    我有很多朋友,很辛苦地实习,一个月拿着一两千的实习工资,可实际上干的活却比很多正式员工还多。我劝他们:用人单位给一千多工资,是因为你能够创造两万甚至更多的价值,如何能够忍受这样的低待遇。他们很简单的回答我,因为还是学生,还是实习生,所以拿实习工资,大家都是这样。。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把自己定位在学生,所以所有的一切都要一步步来,因为自己站在起点。所以也习惯了老师学生的生活模式,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安排和处理。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来,审视一下自己其他的身份,会发现自己还同时是一个成年人。这意味着在社会层面,我们与其他人实则是平等的,平等地拥有机会,平等地拥有选择权。

    这是一种人生模式的改变。这意味着从过去上下的纵向关系中解脱出来,从过去家长、老师的指令管教中解脱出来,从过去的未成年人心态中解脱出来,去处理一种横向的生活与社会关系模式,不再需要瞪大眼睛,仰着脖子让人搀扶着去打量这个世界。

    道理并不复杂,可是有很多大学生,乃至毕业后成家立业的朋友,却从未适应这种关系模式的改变,在潜意识里面惧怕独立、惧怕独立选择,小心翼翼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周围。

    她是我的一位大学朋友。在学校时,她是毫无争议的优等生,成绩优秀,谦虚谨慎,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在大学里面,她曾经是一个学生组织负责人,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

    可是当她来到实习单位时,因为她是一个实习生,她发现自己丝毫不受重视,仿佛从舞台的中心一下跌到了无人关注的角落。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有着自己的事情去做,没有人关注她一个小小的实习生。她积极地去做每一件事,甚至是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按照求职网站的圣经指导自己,可是却仍然收不到太多的掌声。虽然,她作为一个跑杂事的实习生,上司是满意的,但是,她也还是一个小小的跑杂事的实习生。

    当社会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甚至大学生自己都以学生来看待自己时,当一个大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和社会打交道时,学生成为了社会弱者的代名词。大学生们以一个社会新人的眼光和自我定位小心谨慎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却发现越是谨慎越是步步出错。

    学校里有学校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规则。在哪一个体系,就应该用哪一个体系的规则,如果用错,则会导致不适应。在学校,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可是在社会,未必是。作为一个刚走入社会的学生,本来就很容易被人贴上“学生”二字标签,如果自己再不调整自己的学生心态,毫无疑问无疑只能被人忽略和不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倒不如张扬些,甚至说张狂些,一举一动引人注意,给人留下印象。在取得关注的同时,如果再能够做事牢靠到位,才可能慢慢改变别人,给人留下深刻的感受,获得重视。我曾经遇到一位公司的老总,在问及他对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观感如何。他的回应是,感觉现在的毕业生普遍像小孩,做事畏畏缩缩,遇事六神无主,不能够独立承担责任。他也表示困惑,为什么在20十来岁最有激情与闯劲的年龄,很多大学毕业生却不能够给人一种活泼张扬的感觉,取而代之的,却是畏手畏脚。

    这是心态的问题。学生有学生的视角,社会人有社会人的视角。而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不会妄自菲薄,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表现自己。在学生阶段就能够拥有这样的心态,则人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与打磨,也让人能更加迅速地从学生中超脱出来,展现自我。

    学生心态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有依赖心理。处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期,过去家庭、学校的环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层保护膜,让我们可以不用去思考、面对很多问题。可是社会不是这样,在社会丛林里,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独立抉择,独立承担责任。

    一位朋友在实习时给某单位的老总担任助手。他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对于老板的指示,都能够很好的完成。有一天,老板突然有急事要去处理,这时便交代这位朋友代自己去接待一位来公司的客户。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离开老板见客户,于是大为紧张,慌张无助,等到客户来时,几乎说不出一句话,让客户大为不满。这件事情以后,这位朋友也就离开了那家公司。

    社会在很多时候是逼着人去面对没有遇到过的事情,这时,就需要人有拍板做决定的勇气。可是很多时候,学生心态已经教会我们习惯性地让我们被动做事,去依赖老师,去依赖父母,需要老师告诉我们怎么去做,父母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执行。这个时候,如果不改变心态,我们就只能被动做事,突不破自己的心障,自然学习与成长的步伐都会放慢。

    当然,随着时间的过去,社会的历练,磕磕碰碰之后,我们都会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都会修正自己的学生心态。可是,我们与其浪费这个时间,经历这段坎坷,不如在学生时代就有所意识,改变自我,去做一个学习的社会人,先一步站上起跑线。

    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心态,去做一个“学习的社会人”?所谓社会人,核心的词汇是独立。而一个人的独立,首先表现为经济独立。一个人经济不独立,则思想独立、人格独立都是空谈。

    我认识一个热心公益的大学朋友,他认为能够把自己的热情、精力投入到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事情上,是一种快乐与自我价值实现。于是一年前他毕业后,去了一个公益组织工作。工作地点在云南的一个山区。这个组织的工资是象征性的,根本无法保障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朋友刚赴云南时,我给他践行。我问他,是否工作了还要父母支援生活。他说是,因为工资不够花,但是他认为这样很有意义。我也曾劝这个朋友,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能够去解决别人的问题,连自己父母的负担都没有能力去帮忙卸下来,又怎么会有能力去纾解别人的困难。他嘴上诺诺,面上表情则不以为然。等到今年再见到这朋友时时,问起他近况。他说,那份工作让他无法忍受,他打算辞职。

    很难想象,一个需要父母支援生活费的人,能够有勇气、有能力去面对自己的生活。也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角色都没有扮演好的人,能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时候,我们会豪情万丈,要去征服世界,征服一切,可是在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也应该看看自己的脚是否是脚踏实地。

    所以,当我们迈入大学时,在憧憬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时,所要首先考虑的恐怕不是参加多少社团,不是让去哪里旅游行万里路,不是去读多少书,而是如何在大学这四年逐渐实现自己的生活独立。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一份家教,也可能是一份实习,我们只有自己负担自己的经济生活,自己才会有责任感去负责自己的理想与梦想。

    如果将我们高考之前的人生比作生活简单而又淳朴的农村,那么社会就是复杂而又绚丽的大都市。大学则是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一个城中村。我们只有在大学阶段做好迎接社会这个花花世界的准备,才能在四年后坦然地走进社会这个大“都市”。否则,一个简单的农村少年,乍一进入一个现代都市,只能是迷惘与无助。

    学生到社会人,这个转变的过程或许会让人不适,可是一旦意识到并且挺过去,就马上会发现,用自己的脚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去仰望自己的天空,是如此的惬意,如此地让人心旷神怡。

    9。0禅录:

    与实践脱离,得不到事物的真谛。禅宗叫参枯禅,恰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来无禅可参,坐着有何用?所以佛门“动中禅”,就是这个道理。书本所学有限,外面世界无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