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元璋开国与崇祯帝失国的命理流年探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王朝朱元璋开国与崇祯帝失国的命理流年探秘-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为剿流寇,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闯王」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朱由检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继日的批阅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天天生活在操劳、恐惧、痛苦、烦躁与焦虑之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连忙自我检讨。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发生可怕的旱灾,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祯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李自成。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朱由检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明思宗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明崇祯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明思宗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大顺军开始包围北京,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三月十六日,昌平失守,十七日,围攻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大顺军以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诸门,守军或逃、或降。下午,曹化淳开彰仪门(一说是十九日王相尧开宣武门,另张缙彦守正阳门,朱纯臣守朝阳门,一时俱开,二臣迎门拜贼,贼登城,杀兵部侍郎王家彦于城楼,刑部侍郎孟兆祥死于城门下),农民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又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长平公主、昭仁公主。崇祯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著左脚,右脚穿著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发现「皇库扃钥如故,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怅。」

  读者读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崇祯皇帝实在是死得有些冤枉,正如他自己说的,崇祯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将自己这个在位十七年的皇帝责任推卸的干净。

  《正说明朝十六帝》这样说崇祯皇帝性格,“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当然,复杂性格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形势。”

  历史自然是公正的,从爷爷开始所欠的债,最终由这位多疑而且刚愎自用,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的末代皇帝一起偿还了。

  震溢从命理的视角给读者解析出一个全新的历史人物:

  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生于1611农历庚戌年腊月二十四日卯时。

  其四柱命局是:

  辛亥  庚寅  乙未  己卯

  《明史》记载朱由检只到生月:“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贤妃刘氏,早薨。天启二年,封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

  朱由检八字的出处是《钦定四库全书&;#8226;三命通会&;#8226;卷八》,后世皆以此为据,《命谱》也是直录;钦定四库全书是在清乾隆时间编纂,自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距离明亡也已经百年有余,虽然时间遥远,但这是皇家的编纂内容,朱由检八字应是可信的。

  朱由检的命局震溢初看时感觉这是个很差的八字,甚至在考虑是不是应是辰时,因为如果是庚辰时,命局的日主一方与官杀财星的一方力量比对大致中和,成为身旺用财官的较为理想的格局,不好处是官杀竟透,在丙戌大运,甲申流年,大运伤财泄身,流年官杀得强根冲击月柱,命主身旺转化为身弱,命主被克泄交加而亡。这样解释从一般的命理角度看,似乎较己卯时对命主的判断要容易的多。

  但朱由检生于皇家,大明晚期也已经有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钟表;就是没有钟表,在我国古代的历法,观天授时的时间准确性毋庸置疑;如若太监,宫女看错出生时辰,更是不可能。故此震溢认为朱由检的命局时辰是正确的。

  既然八字无误,为何一见此八字反而有很差的思维意识呢?因为这个八字的确有很多奇异之处,仔细审视详考,其中异象方才逐渐剥离,逐渐清晰起来。

  下面将从五行旺衰、格局、用神、六亲、大运流年逐一分析:

  先论五行旺衰:

  辛亥  庚寅  乙未  己卯

  日主木:乙木生于寅月,亥寅合木,地支亥卯未三合木局,乙木的旺度最大;

  火:寅中藏丙火,未中藏丁火,均未能透干,但仍有’火赖木生,木多火炽”之感,火力次强;

  土:天干时上透己土虚浮,寅中有戊土、未中有己土,但被合化,天干己土又有强木克制,力量衰微;

  金:庚辛金地支无根基,一片森林,天干己土为强木所克制,自顾不暇,焉能生金,“金能克木,木多金缺”,金的力量很弱。

  水:亥水完全合化为木,只有字义形式上的意思,“水能生木,木多水缩”,生水的金的力量又如此衰弱,水的力量可论没有,为最弱。

  朱由检命局五行旺衰依此:

  木>;火>;土>;金>;水,

  论命局五行源流是:

  年月柱金生年支水生月时支及日主木生月柱火生时干土

  辛庚金      亥水      寅、卯木  乙木  丙火   己土

  再由己土生辛庚金如此循环往复。

  但五行根本无法正常流通,水流已断,金气虚浮,土质微弱,火不透干,一片森林强木,这样的五行流通起来是异常困难的,原因就是这种五行结构,致使此格局、用神、忌神的取舍问题凸显,成为破格、用忌混杂的复杂命局。

  论格局: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曲直仁寿格的破格格局论命。

  以下先详论曲直仁寿格

  
  《三命通会》论曲直格之构成:

  甲乙日干,生于寅卯辰月得令或亥卯未月得余气。地支全寅卯辰东方,或亥卯未木局。而无庚辛申酉等字。成格者以木为用神,忌金克,喜水木生助,火洩秀亦吉,若见土财,必须有火通关。运喜北方,北方有水,木赖水生,故从其类。主人多仁,忌西方运。忌神为金,仇神为土。

  《三命通会》

  甲乙日得亥卯未局,柱中须有亥字带印为入格,若无亥有卯,止是木之本气,却要见金土为贵,既无亥字,又无金土,则木不秀不实,难以言贵。如甲寅日有亥,时见丁卯劫财、阳刃、伤官,虽贵不全合格。

  诗曰:

  甲乙日生亥卯未,局全曲直须荣贵,柱中无亥宜土金,自是生来享福地。

  又曰:

  甲乙生人寅卯辰,又名仁寿两堪评,亥卯未全嫌白帝,若逢坎位必身荣。

  命学大师徐乐吾认曲直仁寿格,专取乙木,甲木则不入此格,盖因甲木气旺,宜克宜洩,克时以财官,洩时以食伤,不以专旺之曲直格论。

  例如:

  乾造: 己亥 丁卯 乙未 己卯

  法学家吴经熊

  乾造: 癸未 甲寅 乙亥 己卯

  清李鸿章

  坤造: 癸卯 己未 乙亥 癸未

  甲木生於卯月,支全寅卯辰东方一片秀气天干又得壬癸甲资生比辅,全无庚辛申酉之冲克,是为曲直

  格。

  再如:

  癸亥乙卯乙卯癸未

  乙木生於卯月,地支亥卯未结成木局,天干又得癸乙资生比辅,全无庚辛申酉之冲克亦,为曲直格。

  曲直格之用神

  既已格成曲直格,则其秀气完全萃聚於日木之木。即以木为用神。忌金克伐。喜水木相助,见火吐秀

  亦善,逢土为财有火则不妨。

  程式判断公式:水+木>;75% 且 木…金>;65% 且 水+木+火>;85%

  曲直仁寿格

  楠曰:曲直位寿格者,如甲日干,地支寅卯辰俱全,便得东方仁寿之气,故又曰仁寿。此格屡验。大畏庚申辛酉字,冲破东方秀气,虽夭亦贵;八清沌。吾见此格,亦不畏其寅卯辰字太多,及不畏壬癸生木类,只怕申酉庚辛破格也。只要寅卯辰三字全,方作此格。若有申酉一字破之不吉。

  《格解》云:此格日干甲乙木,地支要寅卯辰,或亥卯未全,无半分庚辛之气,行运喜东北方,用此怕西方运,更怕刑冲。

  李部兵造 甲寅 丁卯 乙未 丙子

  诗曰:甲乙生人寅卯辰,又名仁寿两堪评。亥卯未全嫌白帝,若逢坎位必身荣。

  《碧渊赋》云:亥卯未逢于甲乙,富贵无疑。又曰:木传寅卯辰之方,功名自有。

  壬寅 癸卯 甲子 戊辰 临川机桥丘普一公木全类相

  楠曰:甲木生临寅卯辰,木全类相喜全仁。时逢财库为休倚,南逢生财大异人。

  甲木生卯,木神纯粹,地支禀全东方,一片秀气。又喜有财透出身旺,用时上偏财,极好施舍恤孤,其格是有矣。有一甲申日干者反贫,盖为有申金,能破东方秀气,不知者反以此为美,盖不知有此格也。入申运死,破木明矣。

  以上这段话出自明代的张楠所著的《神峰通考》,震溢认为崇祯帝的命局也是如此,是曲直格的破格。

  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 曲直格成立:

  命局中五行所属木的旺度,达到最旺,《碧渊赋》云:亥卯未逢于甲乙,富贵无疑。又曰:木传寅卯辰之方,功名自有。

  如此朱由检生于帝王之家,又最终君临天下,是富贵无疑,从命局上看是较为正确。

  二、 白帝破格:

  “亥卯未全嫌白帝,若逢坎位必身荣。”白帝就是庚辛申酉金类,命局辛亥庚寅乙未己卯,庚辛金天干虚浮,毫无根基,曲直格仍能成立,但最忌的是31岁后大运地支一路土金,助起原命局虚浮无力的庚辛官杀,成了金木相战的破格局势,而原命局中亥水的通关力量完全因合化木,而丧失殆尽,在大运的作用下,成为一切敌我者官杀的打击、钳制、攻击、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