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原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准确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各产业协调配套及高效运转的区域产业体系。
   (3)对外突出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提高与区外的经济互补性;对内提高区域各产业间的关联度与协调性,形成区内区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把握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化,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顺利适时地转换,使区域产业结构最优化。
  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和策略
  在战略和策略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郝寿义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157
   (1)准确选择、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准确与否,是事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重大决策。主导产业一经确定,即应力保其在投入、政策上得到优先重点发展,使之超前启动,有效地承担起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并增强其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2)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与主导产业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辅助产业在发展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形成配套;在建设时序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衔接;在建设规模上应尽可能与主导产业相适应。基础性产业是区域生产、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应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区域内达到平衡,以形成对区域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强有力支持。 
   (3)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及时合理转换。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潜在主导产业(简称〃潜导产业〃)代表了区域产业未来的发展希望。应结合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条件,选择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潜导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诸方面大力支持,促其壮大发展。在原有主导产业不合时宜,进入衰退期后,潜导产业及时接替,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新的、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组织理论
  
  一、区域产业链
  
   (一)产业链的内涵
  区域产业链是一种新型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一般认为,〃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一词为中国学者首创。国内产业链理论研究始于1990年代,但学术界就产业链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链〃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见表4。4所示。
     
  表4。4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链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及代表性观点
   学者
界定视角
  基本观点
郑学益(2000)
竞争优势
  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
鲁开垠(2002)
产业关联
  在一个产业环境中,各种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依赖,一种产业的存在成为另一种产业发展的前提或结果,每一种产业只是产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片段,由各个环节或片段连成一体就变成产业链
张铁男(2005)
功能结构
  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近似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并经由销售网络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
郁义鸿(2006)
生产环节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
卜庆军(2006)
企业共生
  产业链是指由某一主导企业倡导的通过某种契约达成的能满足最终顾客需求的相互有机融合的企业共生体,它是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构成的企业共生价值系统
芮明杰( 2006)
知识联系
  产业链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
  资料来源: 整理自郑学益。 构筑产业链 形成核心竞争力'J'。 福建改革,2000(8):14…15 ;  鲁开垠。 解析产业链'J'。 珠江经济,2002(5):81…83;张铁男,罗晓梅。 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6):77…78; 郁义鸿,管锡展。 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卜庆军,古赞歌,孙春晓。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06(2):59…61; 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 论产业链整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可称之为〃产业链〃或〃产业活动链〃。产业链可由若干产品链构成。
  产业链的本质和基础是价值链。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85)158在分析公司行为及竞争优势时,首倡〃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他将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又彼此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价值链(见图4。3)。公司职能可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分别包含不同的经营管理项目,共同组成〃价值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运作效率的高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与收益。由于价值链上各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种类与密度各不相同,任何企业都只能在某些环节拥有比较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增值环节的绝对优势。
  
  图4。3  基本价值链
   资料来源:'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7。
  
   (二)区域产业链的主要特性
   (1)有机协同性。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处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当中,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共生、共存与共惠。
   (2)各环节差异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处于不同的生产阶段,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存在客观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差异、技术上的层次差异,以及增加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等。
   (3)供求关系与价值的传递性。产业链是资源功能传递、功能集中和功能累加的手段,链条上每个环节和结点都对其上游提出需求,又对下游产生供给关系,出现相向的以产业链为平台的供给与需求传递以及建立在供求机制基础上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向传递。
   (4)关键环节与结点的突出性。在经济竞争背景下,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利润不断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且转移范围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快。
   (5)起讫点的一致性。作为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路径意义上的产业链,尽管路径多种多样,但不论如何绕行、迂回,其起点仍然是自然资源,终止于最终消费市场,但迂回程度存在区别。
   (三)区域产业链的主要类型
  按照产业链上中下端企业数量的分布结构形态,产业链可分为五类(黄培和陈俊芳,2003):159
   (1)金字塔形产业链。产业链上企业数量分布呈上游少、下游多的态势,关键资源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呈上端结点垄断格局。
  (2) 倒金字塔形产业链。越到产业链下端,企业数量越少,中上端企业较多,呈顾客或下端企业控制格局。
 (3)花瓶形产业链。企业数量分布中游少,两端多,呈花瓶形状,中端的产品制造、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对整个产业链具有较大影响力。
 (4)纺锤形产业链。上端和末端企业数量较少,中端较有厚度但单个成员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5)不规则形产业链。在现实中,很多产业链复杂而变化多端,呈现出不规则形态。
   根据企业间供求的依赖强度,产业链可划分为四类(刘大可,2001):160
 (1)供应商垄断型。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垄断某些关键资源的供给所形成的组织形态。下游企业处于竞争性环境,受到供应商控制而缺乏选择权和自主决定权。
   (2)目标企业垄断型。众多供应商向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目标企业提供原料或产品,对目标企业有依赖性且彼此间相互竞争。
   (3)独立竞争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共同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彼此依赖强度低,只是市场状况的被动接受者。
  (4)相互依赖型。供应商与下游企业均处于垄断地位,彼此间依赖性强,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中。
  此外,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诸如:按照要素关联属性特点,产业链可分为劳动力追加链、资金追加链、技术追加链和附加价值链四类(龚勤林,2004);161按照适应性特点,产业链可分为刚性产业链和柔性产业链两类;按照独立性特点,产业链可分为依赖型产业链和自主型产业链两类(潘成云,2001)。162
   (四)区域产业链的基本功能
   (1)吸聚投资功能。产业链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产业生态图谱,其发展程度(即产业本身的配套性)以及有效市场半径中产业链的完整性,已成为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产业链所构筑的优良产业生态环境,对区域外企业及优质资源具有巨大的吸附效应。
   (2)彰显竞争优势功能。对产业链(产业配套能力规模及质量水平)及其控制能力(对战略环节、关键资源和技术的控制)的竞争已处于区域间竞争的最核心地位,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状况已成为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功能。产业链中的大量企业集聚在特定地域空间,所形成的技术替代与配套、市场竞争与结盟关系,能有效增强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上下游关联、产品及功能多方互补的产业链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稳健发展。
   (4)舒缓产业冲突功能。产业链是产业垂直分解(Vertical Disintegration)和产业水平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区域按照不同环节、工序乃至模块进行功能专业化分工,弱化和突破了产业边界,有利于消除和缓解区域间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恶性冲突,最终形成培育各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区域间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五)区域产业链运动
  1.产业链接通
  产业链可能因各种原因出现链环不连续,诸如上下游间距离过大、缺乏必要的产业环节、产业供求不配套等。可通过整合,在原本独立或孤立的链环间建立关联,此即产业链环接通。促进产业链接通的途径通常有二种:一是直接将区域内已存在的各孤环或断环有机衔接;二是新创造出若干承上启下的产业部门(链环)实现断环接续。一般而言,后者较前者更为常见。产业链接通有利于加强区域内各产业部门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利益和风险的传导机制,有效提升区域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对外综合竞争力(龚勤林,2004)。163
  2.产业链延伸
  产业链延伸即指通过对产业部门追加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投入,使产业链的后续产业环节得以增加,或是得以增生扩张以获取追加收益的过程。它通常受一定经济目标驱动,如追求劳动力吸纳量最大化、产业资金追加量极大化、产业技术含量极大化和产业附加价值最大化等经济偏好(龚勤林,2004)。164
  3.产业链迂回
  产业链的迂回有两种形式:一是生产活动用更多的加工程序来完成,借助于不同的设备经由多道加工程序不断进行功能积累,而非一次性将功能目标实现。二是不在企业内部进行所有的生产活动,而是在社会上进行细致的分工,保证每个阶段的专业化优势,实现高效率生产,由此形成产业链的迂回(吴金明等,2005)。165产业链的迂回与延伸有相互交叉的部分。
  4.产业链整合
  产业链整合即指以主导企业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基础,通过对产业链上的资源与活动进行调整,以达到风险、成本和利益共担的协调运作目标,获取协同效益(卜庆军等,2006)。166它通常表现为两个步骤:①对区域内隶属于各个行业部门的产业资源和产业活动进行整合,将在经济技术上存在前后向关联的产业环节合理组织,通过资产重组重新构建产业链。②产业链的进一步整合。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区域竞争力为目标,突破行业束缚,在更大范围内或更高的产业层次上,在新的地域空间和产业空间上,重新构建与调整产业链环的联结状态(任保平和洪银兴,2005)。167产业链整合存在股权并购型、战略联盟型、产业集群型等多种模式,包括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和混合整合等方向。
   (六)区域产业链的形成因素及动力机制
  1。 区域产业链的形成因素
  区域产业链的形成因素主要表现为(陈朝隆和陈烈2007):168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产业链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和源点。对资源加工型产业(采掘业、冶金业等)、自然禀赋依赖型产业(农业、林业等)而言,自然资源不仅影响着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区位分布,而且也决定着产业链的种类。
   (2)区位条件。在产业链的缔结、延伸过程中,区位条件的比较优势是一个重要参量,在吸引区域外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先天性优势。
   (3)产业基础。产业链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已有的产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