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原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具备推动型或启动型产业的城镇才能称之为区域的增长极。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市场的变动趋势来选择推进型产业,并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增长极通常不是布置在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增长极最主要的功能是推动型工业,核心是建立强大的工业系统。但增长极也应该是创新中心、社会交往与信息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因此,培育增长极既要大力发展推动型工业,也要大力发展满足区域发展多种社会职能的服务设施。
   (5)建立增长极体系。要从城镇体系发展的要求出发,考虑增长极的体系问题,应有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并考虑增长极的分工与联系。
   (6)对增长极要集中投资。要完善增长中心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境,以此产生较高的投资效果。
  作为一种区域空间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强调通过资源优先配置于某些特定区域,形成集聚经济效应,具有能在短期内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迅速增长的作用。这对促进不发达区域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但增长极开发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增长极开发往往带来区域内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区域的推动作用及经济影响,主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传递。在增长极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扩散效应被极化效应抵消后的净溢出效应为负值,亦即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以牺牲外围区域的发展为代价。只有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扩散效应超过极化效应,净溢出效应为正。因此,增长极开发需要正确处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相关问题,并在适宜时机从增长极开发向点轴开发过渡。
   (2)增长极开发对区域设施和环境配套要求较高。增长极作用的发挥需要有适当的周围环境与配套设施的建立。如果增长极中的主导工业和推进型企业属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工业,而周围区域又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配套,工业企业只能增加对区外的购买和销售,那么经济〃飞地〃现象则不可避免。
   (3)增长极对区域内就业的贡献不高。增长极一般以现代工业为目标,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较为先进,培育增长极并不可能解决较多的就业问题。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一)点轴开发的内涵
  点轴开发是增长极开发的延伸,它要求在区域增长极开发的同时,重点对连接各增长极的线状基础设施束(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进行开发。由于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对附近区域产生扩散作用,最终在基础设施束上形成产业聚集带。250具体而言,即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个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轴线以及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城市及城市区域…发展中心)予以重点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开发的注意力愈来愈多地放到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上,并使发展轴线逐步向较不发达地区延伸(包括发达地区内距发展轴和发展中心较远的地区),将以往不作为发展中心的点确定为较低级别的发展中心,此即点轴开发模式。251
   (二)点轴开发的作用效果
  点轴开发可按〃点…轴〃空间结构系统配置和改善生产力的空间结构,可产生以下五方面效果;因而促使区域得到最佳发展:252
   (1)以〃点…轴系统〃模式发展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客体必须在空间上集聚成点、发挥集聚效果的客观要求。在各种不同地域范围内,当确定了合理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及经济活动与区域性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机结合,便产生巨大的空间集聚效果。只有以〃点…轴〃的形式发展才能充分利用这种效果。
   (2)以〃点…轴系统〃模式发展可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统帅,城市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依靠所影响区域提供的原料、能源、食品、劳力等发展,以供给工业品、信息、技术、政策等统帅其影响区域。要把广大区域发展起来,必须把各级中心城市作为不同等级的开发重点。
  (3)以〃点…轴系统〃模式发展可实现生产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结合。可使各级范围内重点的交通干线、能源、水源建设线路与重点建设的城镇、工矿区取得必须的一致,避免二者在空间上、时间上的相互脱离。
   (4)以〃点…轴系统〃模式发展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便捷的联系。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地区间、城市间的专业化与协作,形成有机的区域经济网络。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社会里,这种网络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强。
   (5)全国各级区域范围内重点发展轴线的确定,可使全国战略和地区战略较好地结合起来。点轴系统模式可以使区内各地区、各部门有明确统一的地域开发方向,有利于提高基本建设的投资效果和管理组织水平。
   (三)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线的选择
  实行点轴开发一般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①在经过第一阶段的极点开发后,初步形成了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能够提供进行大规模带状开发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系统,并具备一二条能作为重点开发轴线的主要交通干道。253如果尚不具备这些条件,就应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如培育区域增长极、改善交通条件等。在以上条件基本成熟的条件下,点轴开发的关键是选择重点发展轴和重点发展点。
  1。重点开发轴线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线的类型主要包括海岸轴、江河轴、铁路轴以及基于前三者的复合型轴线。一定时期内,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轴线,尤其是高层次的重点发展轴线不应该也不可能很多。当原有的发展轴线还没有完全形成或发展不够时,除非是选择错误,一般不宜再开辟新的轴线。由于区域发展轴线不是一般的交通线,而是产业、城镇、运输和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集中成束的地带和走廊,甚至是地理上的一个经济产业带(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和长江沿岸地带)。因此,最佳的重点开发轴线是以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的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当然,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且有一定开发规模的区域也可作为重点开发轴线。
  重点开发轴线有等级之分,国家级开发轴线应是能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起着决定作用的轴线;区域级开发轴线,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选取那些能有效布局区域主导产业,特别是有利于优势产业发展的轴线作为重点发展轴线。重点发展轴线的选择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进行适时变动,新轴线的确定应选好时机,不应有所偏废。
  2。重点开发点的选择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城镇,由于开发轴线的确定,重点开发点就必须是轴线上的点或与轴线有密切经济关系的点。由于各级点的层次和主次不同,重点开发点就应当从各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职能、发展规模方面进行考虑,选取那些在区域中起着关键增长极作用的城市作为主要开发点,同时加强对资源型城市或有发展潜力的城镇的开发和保护。
  点轴开发模式的实施,是从高级轴线向次级轴线、从高等级城市向次级城镇逐步展开的过程,因此确定重点发展城镇时,应根据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与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市,使之成为次级发展中心,并形成规模不等的城市群或城市圈。如我国的长江轴线上,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是天然的重点开发点,围绕以上几个重点城市,选择与之有着紧密经济关系的其它城市作为二级重点开发点。
   (四)双核开发与点轴开发的空间耦合
  我国国土开发的空间结构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双核结构,双核开发模式可以看作是点轴开发的一种发展。由于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具有天然的经济联系,而且二者的经济交流比其它类型的点状联系更具经济效率,能够有效促进二者间轴线和中点城市的发展,故而,双核开发模式是点轴开发中的一种优化模式。根据双核结构理论,应该在特定区域内,选取两个有一定规模、在产业上互补并且其中一个城市具有良好的对外商品输出通道的城市进行重      点开发。双核开发的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疏通二者间的交流渠道,拓展它们之间合作范围,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
  点轴开发和双核开发在我国国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陆大道(1986)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指出,〃应将海岸沿线和长江沿岸作为全国一级发展轴线;组成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形结构;将经过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铁路干线附近作为二级发展轴;并确定若干中心城市;组成不同层次重点建设的点轴空间系统〃。254上述主张被1987年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90年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采纳。255在〃T〃 型开发模式的基础上,陆玉麒(1999)认为〃双核型空间结构是控制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结构形态〃。256从图5。10中可见,点轴开发与双核开发在我国国土开发的应用中存在较强的空间耦合。沿海和沿江两条轴线的发展对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区域内双核开发的应用,又能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加快区域结构调整,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图5。10 我国T型开发模式中的双核型空间结构
     资料来源:陆玉麒。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应用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10…13。
  三、网络开发模式
  
  当经过极点开发和点轴开发后,区域经济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有必要进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模式是点轴模式的延伸,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是区域经济相对发达条件下的产物。网络开发模式最早由魏后凯(1988)倡导并系统阐述。257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区域形成了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各类中心城镇)和发展轴,增长极和发展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络以及交通、通讯网,区域产业布局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网络拓扑结构。此时,以主要节点之间(即主要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使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这种对区域内经济结构进行整体调整,建立新的增长极,全面开发城镇体系、产业体系以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为区域网络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期阶段,其首要目标是建立通道与竞争市场,使原有增长极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为此,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度,是网络开发的重要举措。当网络开发进入第二阶段后,按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原则对区域内城市性质、产业功能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定位,强化增长极之间的协同性,削减互损性竞争。网络开发的第三阶段是按照城市网络体系形成与有效运行的要求,寻找网络开发的新发展点、新发展极、新发展轴。
  网络开发是点轴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实行的区域空间开发模式,一般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①区域面积较大,资源分布及载体质地相对均匀。②交通系统已经或容易形成网络状。③已有三个及三个以上分散的增长极,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发展轴。④区域增长极和发展轴存在较强的扩散效应,新增长极和发展轴具有良好的生长与发展条件。258
  在经济发展已有较好基础或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区域经济开发采取网络开发模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第一,由于整个区域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的空间均衡及区际差距的缩小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资金供给对区域经济开发的约束已不像工业化前期阶段那么明显,区域经济实力已允许或能够全面开发新区,进行大幅度的空间结构调整,以促使区域经济逐步趋向均衡。第二,集聚规模经济是有其限度的。当经济活动在少数点、地带上过度集聚,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膨胀病〃,如运力紧张、原料供应不足、用地用水困难、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成本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迅速增加等等,这将使集聚产生的规模不经济超过集聚带来的利益。第三,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要求区域开发具有网络性。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经济活动分布逐步由集中走向分散,这也对空间网络开发提出了时代要求。259
  
  复习思考题
1。概念解释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城乡边缘区;极核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双核式空间结构
  2。 简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点〃、〃线〃、〃面〃的基本内容。
     3。 简述区域经济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4。 简述区域经济城市…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5。 简述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6。 简述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内涵及形成机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