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原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区域经济学原理-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
  171 韦伯在《工业区位论》(1909年德文版)一书中采用〃集聚因子〃(或集聚因素)概念分析了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论述了工业集聚的成因,并倡导〃集聚经济〃概念。
  172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8年再版〃导言〃中称,该书核心理论包括〃钻石理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集群与竞争力〃和〃政府与公司的新角色定位〃,特别强调〃集群的概念证明是特别有用的一个概念〃,〃集群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又是引起变革的一种手段〃,〃集群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一种新思维方式〃。参见'美'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 李明轩,邱如美,译。 〃再版介绍〃。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9。
  173 '美'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69、124。
  174 '英' G。 L。 克拉克,'美' M。 P。 费尔德曼,'加' M。 S。 格特勒主编。 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M'。 刘卫东,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61。
  175 王缉慈。 地方产业群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176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 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 经济经纬,2002(2):18…21。
  177 魏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J'。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45。
  178 参见吴翔阳。 产业自组织集群化及集群经济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19。
  179 ANN  MARKUSEN 。 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3):297…299。
  180 PEDERSON  P  O。 Clusters of Enterprises within System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M'。London: Frank Cass;1997。
  181 参见吴德进。 产业集群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7…108。
  182 钱平凡。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R'。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3(125):1…20。;钱平凡。 培育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3(41):12…18。
  183 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research'R '。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2000。
  184 鲁开垠。 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9。
  185 符正平。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26。
186 PAUL  KRUGMAN 。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3): 483…499; PAUL KRUGMAN。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 Cambrige: The MIT Press ,1995; MASAHISA  FUJITA  ; PAUL  KRUGMAN ; ANTHONY  J  VENABLES  。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 Cambrige: The MIT Press; 1999。
  187 符正平。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26。
  188 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petitivenes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77…90。; '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论'M'。 高登第,李明轩,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53…263。
  189 AHOKANGAS  P; HYRY  M; RASANEN  P。 Small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Fast…growing Regional Clust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1999; l (2):19…26。
  190 TICHY  G。 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G' // M。 Steiner(ed。)。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London: Pion Limited 1998:211…225。
  191 池仁勇,王会龙,葛传斌。 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38…42; 池仁勇,郭元源,段姗,陈瑶瑶。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理论研究'J'。 软科学,2005(5):1…3,11。
  192 陈剑锋,万君康。 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5):60…63。
  193 刘斌。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37…150。
  194 鲁开垠。 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83…186。
  195 学术界关于基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现象,采用了的概念名称有〃区位品牌〃、〃区域品牌〃、〃地域品牌〃、〃地方品牌〃、〃地区品牌〃、〃地理品牌〃、〃产地品牌〃、〃集体品牌〃、〃共有品牌〃、〃公共品牌〃、〃区享品牌〃、〃集群品牌〃、〃簇群品牌〃、〃产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等10余种。本书根据产业集群的〃产业特性〃和〃地域特性〃属性,采用〃区域产业品牌〃概念术语命名,认为〃区域产业品牌〃术语显示了〃区域〃(地理区位载体)、〃产业〃(经济活动载体)和〃品牌〃(产品∕产业市场影响)三大特性。
  196 刘斌。 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26。
  197 费洪平。 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 地理学报,1994(3):214…224。
  198 郭振淮,金陵,李丽萍。论产业密集带'J'。 经济地理,1995(3):1~9。
  199 王玉,孙慧,吴昌南。长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产业区带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2005(9):71…79。
  200 费洪平。 产业带边界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胶济沿线产业带实例分析'J'。 地理学报,1994(3):214…224。
  201 陈才。 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9。
  202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9。
  203 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3;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83。
  204 参见吴传钧。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J'。地理研究,1990(3):1…13。
  205 蔡建明,等。 现代地理科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382。
  206 董锁成。 经济地域运动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3 。
  207 曾菊新。 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127。
  208 曾菊新。 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131。
  209 刘再兴;等。 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187。
  210 FRIEDMANN  J。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1966。
  211 FRIEDMANN  J。 A general thero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M'。 Los Angeless:UCLA;1967。
  212 FRIEDMANN J。 Urbanization ; Planning ;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M'。Beverly Hills;Calif; Sage Publication;1973。
  213PAUL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483…499; '美'保罗·克鲁格曼。 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J'。 吴启霞,安虎森,译。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1):50…57。
  214 MASAHISA  FUJITA; PAUL  KRUGMAN; ANTHONY  J  VENABLES 。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ge: The MIT Press; 1999; '日'藤田昌久,'美'保罗·克鲁格曼,'英'安东尼·J·维娜布尔斯。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 梁琦;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5 杨开忠。 二元区域结构理论的探讨'J'。地理学报,1992,47(6):499…506。
  216 顾朝林,赵晓斌。 中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J'。地理研究,1995(4):8…22。
  217 安虎森。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63…67。
  218 包卿,陈雄。 核心…边缘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新范式'J'。经济论坛,2006(8):8…9。
  219 曾菊新。 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170…171。
  220 安虎森。 城乡边缘带以及经济区域空间的三元分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9…65。
  221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01…305、395…432;郝寿义,安虎森,等。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0…329、401…438。
  222 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64…474。
  223 陈佑启。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J'。经济地理,1996(3):27…31。
  224 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98。
  225 根据郝寿义、安虎森等(1999,2004)关于城乡边缘区发展过程的相关论述整理总结。参见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07-411;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13-417。
  226 郝寿义、安虎森等(1999,2004)、安虎森等(2004)指出:城市边缘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本身发展促使城乡边缘区形成;二是农村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参见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01-403;郝寿义,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08-410;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680…682。
  227 覃成林,等。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84…85;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0;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0。
  228 覃成林,等。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86…87;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1;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1。
  
  229 吴传清,孙智君,许军。 点轴系统理论及其拓展与应用:一个文献述评'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2):30…36。
  230 陆大道。 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34。
  231 陆大道(1986)最早将〃轴〃界定为〃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将〃重点开发轴〃界定为〃重要的交通干线(港、站在内),有时还加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所经过的、附近有较好的位置、资源、经济基础等条件,因而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和远景的地带〃(陆大道。 二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2):110…118)。陆大道。1995年将〃轴〃进一步界定为:〃轴〃是指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由于轴线及其附近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并且还有较大的潜力,又可称作〃开发轴线〃或〃发展轴线〃,〃轴线不是单纯几个中心城镇之间的联络线,而是一个社会经济密集带〃(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陆大道在2001、2002、2003年对〃轴〃作了更为简炼的诠释, 认为〃轴〃指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方式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在〃基础设施束〃上往往会形成产业聚集带(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再回顾'J'。地理学报,2001,56(2):127…134;。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刘卫东、陆大道,等。 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
  232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9。
  233 陆大道。 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20…221;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138。
  234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8;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235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64;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236 魏后凯。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M'。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1):16…19。
  237 聂华林,高新才,等。 区域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9…110。
  238 陆玉麒。 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4…146。
  239 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1):85…95。
  240 陆大道关于区域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