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个关键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个关键词-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庭的故事,内容很好,非常感人,但没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孩子可能无法领会,不妨选个合适的契机再读给孩子。

    还有关于战争题材的图画书,虽然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也不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如《星期三书店》、《铁丝网上的小花》、《大卫之星》、《敌人》等,这类书籍更适合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阅读,而且需要老师的价值引导,帮助孩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毕竟孩子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一旦误读,很可能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其他的,类似魔幻、恐怖小说也不应过早让孩子接触。=米=花=书=库= ;__

    我采访过“鸡皮疙瘩”系列作者、美国著名作家R。L。斯坦,他说写这些书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快乐的历险,但他也承认他的书更适合小学高年龄段或中学的孩子。

    实际上,检验图画书适不适合孩子阅读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先读一遍。我每次给哲哲选书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只要没有太过负面的东西,都会放行。遇到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我会不厌其烦地跟他交流、讨论,直到孩子真正明白为止。

    所以,图画书不需要分级,但需要家长认真筛选,替孩子把好关。

    4。边读边讨论好不好

    曾经问一个同事,是否给孩子读图画书。同事很肯定地说,当然读了。

    又问他:“那你都读的哪些书呢?怎么给孩子读的?”他说:“我啊,买了很多光盘,如《鞠萍姐姐讲故事》、《听妈妈讲故事》、《魔法妈妈讲故事》什么的,到时候一点播放键就行了,我家闺女挺爱听的。”

    原来如此。

    我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偷懒的做法,而且妈妈过于温柔的讲故事方式,远没有爸爸那种形象又夸张的讲法吸引人。其实,所谓亲子阅读,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阅读,不是机器单向度的自吟自唱。鞠萍姐姐也好,魔法妈妈也好,讲故事虽然很动听,但都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可以展现音容笑貌的人,不是可以交流的对象,代替不了哪怕笨口拙舌的爸爸或妈妈。亲子阅读,一方面是给孩子读故事,教他们懂得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以书为载体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
一、亲子阅读进行时(7)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父母把亲子阅读当成任务,总是急急忙忙地读,也不管孩子爱不爱听。读的时候,甚至不允许孩子提问,生怕影响了故事的流畅性。读完故事,迅速把书收回书架,没有交流,也不问孩子的心理感受,转做其他。我认为,这样做都是不对或不科学的。

    还是那句话,读不是目的,交流才是根本。我给哲哲读故事的时候,经常停下来与他讨论一番。有时候,讨论花了太长时间,以至于书都没读上几页。偶尔我也续编或改编一下原来的故事,玩得尽兴了,再去做别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都很享受这种交流,既学到了书本之外的很多东西,也真正做到了与人互动、与书互动,养成了读书思考、读书质疑的习惯。

    而这种阅读习惯无疑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我看来,与孩子探讨故事更重要。在此过程中,你才能知道他的小脑瓜在想什么,也才能摸清他的思维特点、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他的所爱所好等,毕竟好的教育首先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深入了解上。
二、为孩子选书是一门学问(1)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朝永振一郎少年时,他的班主任送给他一本《物理的故事》。后来,朝永回忆说,正是这本书让一直病怏怏的他爱上了物理,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

    一本书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吗?也许有,也许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就是书是否与读者产生联系,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敏感的地方。

    回想为哲哲读故事的经历,我时而后悔没有给他读那些经典的童书,时而自责给他读了和他年龄不匹配的书。两种情形让人想起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结局就是,错过。

    例如,“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适合六七岁的孩子读,而我足足提前了两年,当时,我还纳闷他为何不喜欢这么经典的书。2010年春节,给他读《爷爷的天使》,儿子哭得一塌糊涂,很明显他不能接受亲人逝去的现实。《活了一百次的猫》也是很经典的书,因为不少专家推荐,哲哲上幼儿园中班时就给他读过。前几天,问他对这本书的印象,他说唯一记得的是,那只猫“湿抹布一样地被捞上来”。p米p花p书p库p ;http://www。7mihua。com

    有了前车之鉴,其他的图画书,像《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小鲁的池塘》等,我虽然都买了回来,但却一直放在书架上,等他长大再读给他。

    “海豚绘本花园”系列里的图书都很不错,但第一辑中的《我的爸爸叫焦尼》,我也一直没给儿子读。这本书讲了离婚后的母亲带着孩子去看父亲的故事。作者在绘画、色彩上用意很深,经过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讲解,更让人感觉到作者的伟大。但我一直没给他看,一是没有离婚的打算,二是不想让他去体验家庭破裂后的痛苦,尽管天各一方的父亲和母亲都声称很爱孩子。

    孙幼军是个很不错的本土原创图画书作家,他的“小猪唏哩呼噜”系列口碑很好。哲哲4岁时给他阅读,感到他也不是十分热衷,只对唏哩呼噜因太胖掉了裤子、小蛇被作为腰带等比较俗气的细节感兴趣,哈哈笑个不停。至于书中那些友谊、责任等更有价值的东西,反倒没有沉淀下来。另外,书中关于欺行霸市、消极怠工、不守信用等属于成人世界的市侩,显然也不适合教给小孩子。所以,只读了一两本就束之高阁了。

    倒是孙幼军的《洋教头手记》、《桃园的大鸡和小鸡》,读着很有意思,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活泼有趣、顽皮可爱的老人坐在跟前,绘声绘色地讲着年少时的趣事。

    带领孩子阅读的过程,总感觉在阅读上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像极了格格巫一样的伪劣发明家,常常拿儿子做试验,得出了许多看似正确的结论,其实过程中都是惨痛的教训。
二、为孩子选书是一门学问(2)
    台湾作家汪培珽写过一本书,叫《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书的内容很好,但我对于书名中的“喂”有点异议。“喂”,有太多强加的味道,故事书更多的应该是怀有敬畏和谨慎之心的“献给”。“献给”之前,父母首先要吃进去,进行反刍,然后再给孩子。几年来,愈发感觉,到底哪些书适合孩子,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孩子。孩子不喜欢或没兴趣,不妨先放一放。

    最适宜的年龄与最好的书相遇,迸发出的不仅是快乐,还会埋下一颗珍贵的种子。所谓快乐,就像给哲哲读漆仰平翻译的《鳄鱼哇尼》时,听到他肆意的、开怀的笑,看他绘声绘色的模仿。所谓种子,就像给儿子读“神奇的校车”系列后,他对科学产生的浓厚兴趣,就像在路过白石桥附近的机械科学院时,他问我:“爸爸,那里是研究科学的吗?”“是!”“那我将来要去那里上班,我要研究科学!”

    说这些时,哲哲的语气异常坚决,从那张稚嫩的小脸上,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与费曼、薛定谔、玻尔等比肩的科学家。
三、亲子共读的惑与获(1)
    如果说在学校,决定教育效果的是师生关系,那么在家庭,最重要的则是亲子关系。而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亲子共读。

    给孩子读什么?有人聚焦于本土原创图书,有人认为国外作品更有审美趣味。平心而论,国外的图画书作品历史更悠久,经受了图书市场和家长的检验,确实是首选。但国内也有不错的图画书作家,只是需要深入了解,如常新港的《兔子,快跑》就挺不错,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突出了自立、团结、拯救与亲情等青少年喜欢的主题。

    某次在深圳采访,一位资深教研员对我说,现在的小孩子要读经,尤其要熟读《三字经》,并指出现在小学生阅读的东西太浅,要加大难度,读那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东西。从学校教育角度讲,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爸爸,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不但不会和儿子共读《三字经》,也不会去读那些过于深刻的东西。▲米▲花▲书▲库▲ ;http://__

    而且,阅读,最关键的不是加大难度,而是让孩子产生兴趣,心怀期待。

    我喜欢睡觉前,哲哲粘腻腻地倚在身边,打开一本书,然后开始:“从前啊,在地球的另一边,有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面住着……”我喜欢他听故事时的那股开心劲和享受的表情,也喜欢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喜欢看他情绪激动时涨红得像苹果一样的小脸。

    听故事时,哲哲喜欢发问,像冰雹一样常常把我砸得手忙脚乱。例如,读完了一本《神奇校车》,他抛出问题:为什么人类一次只生一个孩子,小动物怎么能一次生好几个?为什么那么多的动物都灭绝了?为什么钟会告诉我们时间,它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颜色?……坦率地说,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了。

    但是,就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言,一节没有学生提问的课,一定不是好课,这样的老师也肯定不是好老师。真正的好课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带着更多的新问题离开课堂。而好老师就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心里埋下一探究竟的种子。

    后来,我试着面对儿子的提问,而不敢忽略或打压。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问图画书里的人物都说了什么。不得已,我开始施展语言编辑的特长。例如,“巴巴爸爸”系列里的《巴巴爸爸回到地球》,人类猎杀珍稀动物,巴巴爸爸一家迎头痛击那段,我的创编如下:“人类说,哇,这么多动物,我们发大财了,那个斑马我要做一件衣服,鳄鱼我要做一双手套,那个毛茸茸的黑球我要做成拳击手套……巴巴伯一听自己要被变成拳击手套,撒腿就跑,边跑边说,我才不要变成手套,要变也要变成口罩,堵住人类乱说的嘴……”编完一次还不算完,他还要再来一次,且不许重复,压力突然变得山大。
三、亲子共读的惑与获(2)
ノ米ノ花ノ书ノ库ノ ;__
    后来,孩子让我模拟对话的情形渐渐减少,转而开始像海派清口周立波一样,评论起故事情节的优劣来。例如,《蜗牛的长腿》让哲哲很感动,在为青蛙悲伤的同时,也诅咒起贪吃和坏心眼的国王来:“那个国王应该吃眼镜蛇和蝎子,吃完就被毒死。我要是当国王,天天吃素,而且自己种蔬菜,让小动物快乐地活着。”《狼大叔的红焖鸡》一书让他改变了对大灰狼的看法:“狼大叔真挺好心的,还能做那么多好吃的。爸爸,其实,狼有时不吃小动物,也做好事。我觉得坏人也不都是坏人,对吧?”

    对于《小蝙蝠德林》哲哲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该书讲的是一只蝙蝠颇具个性,别的同伴都是倒挂的,只有他是正立的。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总是和别人相反。例如,树梢上的月亮是在脚下,草丛和蝴蝶是在头顶。合上书后,他议论开来:“爸爸,我觉得,小蝙蝠德林的视角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蝙蝠和人类不一样,所以其他的蝙蝠都不太喜欢德林。不过呢,你看,把书倒过来,我觉得自己就站在蝙蝠这边,挺有意思吧。”

    那几天,外出游玩,哲哲总是喜欢弯腰把头埋进裤裆里,兴致盎然地看着颠倒的世界。问他在干什么,他有板有眼地说,在学习小蝙蝠德林,还告诉我,倒立的世界真的很美妙,就是时间长了有点头晕。

    终于,我真切地看到了童心与童书之间的化学变化。
四、在那些经典故事里想起我(1)
    同事说,他们亲子共读时,孩子特喜欢把自己编进故事书里,成为书中的主人公之一。偶尔,我也把哲哲编进曲折的情节里,但他显然不热衷于做主角,更喜欢以旁观者的角度加以审视,然后评头论足一番:“这个故事啊,我觉得,有点……爸爸,你说呢?”

    对此,我只能武断地认为,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有太多的不相似。

    不过,我喜欢凡事儿子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有主见,有自主意识,这才是一个人逐渐成长的标志。啃老族与其说是在能力上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如说是在自主意识上有缺陷。于是,读故事的过程中,我总是期待孩子能有所思、有所问。

    例如,上幼儿园那会儿,给哲哲读黑川光广的“恐龙大陆”系列。书很不错,插图和故事都很讲究,附在后面的恐龙百科知识也很严谨,没有粗制滥造的科普读物的“破腚(绽)百出”。读着读着,他问我:“爸爸,那种植食恐龙你说是副栉龙,为什么李逸凡和刘兴楠总说什么副节龙啊?”我告诉他:“副栉龙是对的,‘栉’是鳞次‘栉’比的栉(尽管他还没听过这个成语),明天你就告诉他们,‘节’的叫法不对,你的读音才是正确的。”“嗯。爸爸,你真厉害,怎么什么都知道!”

    有时,我还会和哲哲就某个论题讨论一番,就像读旁帝“大翅膀”系列中的《小太阳丑八怪》。他认为,丑八怪的父母把丑八怪关进厨房,甚至堵上厨房的门是不对的。我反驳说,前提是丑八怪做了很多让父母心烦的事情,是丑八怪有错在先,不能完全怪父母。他反驳:“孩子即使犯了再大的错误,也应该原谅,他们是小孩,有点不懂事嘛。”“小孩子就必须原谅吗?”“当然了,你们大人有时候还犯错呢!”

    儿子的一席争辩,让我感觉到真的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