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我的乡下岁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拧一把,洒落一地珍珠--我的乡下岁月-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6楼大队部:纪实或者虚构,其实中间并没有一道鸿沟。纪实常用艺术手法,虚构也可以弄得像真的一样。关键还是看作品写得怎么样,能否打动人心,启迪心智。如果你读了一篇纪实文章,然后觉得不咋样,你也会说浪费了我的时间。这与读一篇三流小说是一样的结果。但不可否认虚构的东西对写作者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虚构也是源于真实的(纯文学,不是戏说),另方面在艺术上有太多的手段使作品在思想和美学的高度上达到极致。恰恰在这一点上,纪实作品受到了局限。至于是喜欢纪实还是虚构,大概属于个人的兴趣,无关宏旨。   以前说少不读三国,老不读红楼(此说也有反过来讲的),或许从某个角度来看,年纪大了,更想多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不欲堕入太虚幻境,耽误时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好的小说也不妨读一读,会有意外的收获。

  57楼燕归来:“很久前就曾经看到一种比较权威的论点:描写解放前各种战争时期的文艺作品基本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而描写解放后,特别是*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的认可。……特别是描写下放运动的作品基本是不满意的,……。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呢?”   孟晓版主的疑惑也是大家的疑惑,为什么就没有震撼人心的作品问世呢?经历过*,当过知青的文学家们责任重大啊!也许将来对*对知青有更深入更真实的更宽松的研究氛围,才会有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问世,也许没有,因为自然规律我们这一代人总会离去啊!

  58楼asd99999:柳树坪说:“对那些高扬“知青精神”大旗的人与作品的宽容,我是对此持坚决反对态度的。……还要坚决表明态度——这完全不对! ” 好!我赞同这种见解,什么“青春无悔”?自欺欺人而己。    孟晓说得好:知青文学“首先必须“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这个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学的使命与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丢掉的……”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有责任为社会为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天、柳二位先生精彩的文章和讨论给我们上了一课。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很喜欢这种友好的讨论,希望能多一些这类探索和讨论。

  59楼asd99999:“也许将来……才会有像初春第一轮朝阳那样激动人心的作品问世。”

  我深信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尽管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但历史的真实是不能被永久糊弄的。

  60楼天尘:二马,你担忧的心情我心领神会。珍视友情应比写文章要紧。但你那些日记太宝贵了。难言之隐只好讲给儿孙听。不然就只能写小说了。“本文纯属虚构”。而且用笔名。因为有人对号入座,你麻烦又来了。

  孟晓兄,任何题材都不会过时,而且文学不是赶时髦。不过现如今长篇大作耗时费日,还不一定卖座,您要耐得寂寞。

  燕归来,我另跟一贴回复你。

  大队部,还是你明白,这不是茶馆吗,闲聊。军国大事北京正在议着呢。赶巧,这话题对了你的味,就说几句,相信到茶馆来的谁也没打算为写文章立法。“统一没必要,争鸣也不会得出是非曲直,大家在这里会会友,说说看法,然后回去该干嘛干嘛。”说得太对了,这个斤两咱得有自知之明。

  向北挺进,我写的《拧一把》都是针尖大的小事,你看后就是假笑也送个给我。惹你老泪纵横这个却是太难。

  放牛娃,那我们是同好。也不是文章只要*事就喜欢。称之为文学的东西,首先得有文,然后才要求真。否则不如看新闻、报告总结、会计报表来得简单明了。

  未完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
致柳树坪 兼议知青文学 七、

  61楼老梅:读二马帖,知她七三年下农村,而我那年病退,是新老知青在接力吧。我的画与二马的日记相类,费了许多精力,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我相信都会有云开日出一天的。    我认为,也许知青文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阔天地嘛,可包罗城乡,农民村干部,知青政策带队干部,家人同学,凡与知青挂上勾的都可收入文中,重在写实,当然是否完全真实就难说了;而狭义一点的,可着重写只有当知青的人才具有的思想、情感、心路历程等,也许有些自闭,但可能更真实。    当然,我也知道写现实与写精神在文学作品中是难分开的,随心而言几句,大家莫取笑。

  62楼天尘: 燕归来,在青春无悔这一问题上,你和柳树坪、我夫人等大多数人的观点类似。我和你们略有不同。但我跟柳兄没有说及过。愿在此处跟你,跟柳兄将此话再聊聊。十多年前,郭晓鸣先生主持出版一本知青文集(这本文集后来由长沙市政协编辑出版)。我给编委会写过一封信。正是谈的此事。

  《知青文集》编委:

  你们好。

  知青的话题说得多了。有人说它象杯老酒,酒劲正浓、醇香扑鼻,有人说这杯老酒已经发酸了,没劲。说好也罢,说歹也罢,总之还在说它,可见谁也没有把它忘了,都捧着这杯。客观事实是这一代人是随着新中国诞生、成长的,今天也还没有退出社会的舞台,他们是历史和现实的见证,不谈这些则罢,一谈就回避不了他们。

  时下风行的看法是这帮人造反作孽、无知无识、后来的上山下乡、现时的下岗分流纯属自作自受,该好好忏悔忏悔了。本人不幸也沦为此辈之中,尽管当年被列入另册、无权造反,也不得不钻到";我们";这顶帽子下。";老三届";、";知青";的成分,我的孩子这一栏是填定了,假如以后还搞运动的话。

  *的灾难有它复杂的动因,也自有其祸首,红卫兵充其量是这场闹剧中的一群丑角。俗话说";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事实上,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不独来自红卫兵的触及皮肉,更来自那些深文周纳、工于心计的各级权奸所谓的触及灵魂。老三届中人无论权势、资历、知识都到不了那个层次。我无意开脱红卫兵们造的孽,还是有难同当吧,虽是革出家门的,毕竟都是同龄人。我们这一辈充当了破坏工具,那种耻辱永远是洗刷不掉的。

  实话实说,我说";我们";实在是有点矫情。毛泽东说";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撇开阶级意义不谈,就人性这点说,这话实在说对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独老三届如此,哪一代也如此。老三届中其实鲜有24K的红五类,倒是出身黑五类、加21种人及其沾亲带故的,后来誉之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人大多如我一样,过去、现在与将来都属";平庸";,现在煞有介事,站成";我们";一排,深自忏悔,岂不做作得可笑!换成当年,说不定人家学着假洋鬼子说你一句:";这悔也是你忏的吗?";即使是红卫兵,当时造反的忠诚也无可怀疑。他们当年不准其他人";革命";,这些人早不必耿耿于怀了;没有参加";革命";的也不必骄傲,你是没条件,有条件,你也照样会上。相逢一笑,都是噩梦一场。希望我们的上辈和下辈看人看己也作如是观。

  人类的善恶之分永远存在,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轮到哪一届遭遇上,表现也不会比老三届强多少。王实味、胡风、章罗联盟、50万右派、彭黄张周、三家村。。。。。。遭到的是他们同辈人的含血喷人。可见,在适宜的条件下,那一届也会如此。由此想到老三届当年的狂热绝非仅仅是他们独特的群体素质所致,它可以追溯到更深的全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去。于杰鼓吹的全民族的忏悔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我完全赞成。并不是不讲是非,一锅煮,做过的、没做过的都站成一排,做检讨。

  作为文学也好,作为史料也好,任何一个题材都没有过时之说,反右也是老生常谈了,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作为文学作为史料,难道不是第一流的?两千年前的秦皇汉武,两百年前的康熙乾隆不正演得热闹吗?所以知青题材也永远不会过时。但是水平有高低。低劣的作品就不必搞了,太多。

  祝你们编辑成功! 

  这是十几年前写的文章,随着岁月流逝,时移世易,有些东西起了变化,无悔派中人多有权势人物,结为利益集团,就不能宽容了。我的看法也有变化。但这是谈政治。不必在此谈了。谈文学,我以为无悔派高扬理想主义旗帜没必要太认真。何况那也是当年的一种真实。豪气干云下乡的人,不能说没有。把自己在乡下的作为概括为“知青精神”(我是真不知其内涵。大概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意思吧?)而歌唱,只要他没说假话就应该有其表达的舞台。而且我相信很多人是确有这种精神的。我没有,我是乡里混日子派。

  63楼孟晓:“孟晓版主的疑惑也是大家的疑惑,……。因为自然规律我们这一代人总会离去啊!”——燕姐说得对:经历过知青生活的文学家们,不但是责任重大,而且是责无旁贷呢!因为由亲历过的人来写知青作品,比“圈外”的作家写更具有发言权。我相信一定会出现比至目前为止的知青作品(如叶辛的代表作《蹉跎岁月》、梁晓生的《年轮》、*的《血色浪漫》等)更深刻、更感人、更出色的作品……//虽然自然规律是我们不可抗拒的,但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达到一定的条件时就会出现它的“繁荣期”的。

  64楼孟晓:“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有责任为社会为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五九兄说得好:“真实地再现知青生活”就是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我这里的所谓“再现”,除前面所提的外,还指作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亦即:除生活的真实外,还含有艺术的真实(虚构)在内 。

  65楼椰风海韵:当年一起出工的回乡青年,后来当兵至团级干部的人问我:你下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有知青经历垫底,这辈子没有我过不去的火焰山了!这不知算不算知青精神之一?

  66楼二马:是的!是的!海韵姐这话太熟悉了! 想当初我抱着孩子参加自考时,别人惊讶。可一位去我们知青点体验过生活的专业作者老师马上说:“吃过南镇药场苦的人,没有什么苦吃不下!”当时我一听就泪如雨下;现在想来都还感慨万千……

  67楼天尘:孟晓、椰风、二马好。各位,来的都是客,全是看文章,相逢开口笑,过后再思量。人已走,茶未凉。

  68楼孟晓:“孟晓兄,任何题材都不会过时,而且文学不是赶时髦。不过现如今长篇大作耗时费日,还不一定卖座,您要耐得寂寞。”——天尘兄果然了如指掌,当下的时事确实如此。写作长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客观条件就是你说的要有一个寂寞的环境,故杨沐说“没有寂寞,我的创作就要消失。”/ 主观条件就是韩静霆说的必须具备三要素:熟悉、兴趣和自信。熟悉是指你对自己创作的题材有非常丰富的生活体验(阅历);兴趣是指你对自己写作的东西非常喜爱:喜爱你就会全力投入;自信是指你对自己写作充满信心:只有我才能写好它。

  69楼大队部: “孟晓兄,任何题材都不会过时,。。。 孟晓 发表于 2011…3…11 21:42 。两位都说得很好,再顶!

  70楼信马由缰:一直跟读这个帖子,很喜欢这样的讨论。本人浅见,人生既有喜怒哀乐,知青是我们这代人在当年社会大环境下的一种生态,喜怒哀乐皆应有之。只要不是唯文学而文学,真实的知青百态都可以写得。喜欢楼主的文字,柳兄的观点也赞同,只是一部作品不可能有太多的担当,柳兄不必太顾虑,*实的知青才是最重要的,有知青生活做基础,以老兄的才学,相信定能成就好作品。多角度、多形式的知青文学作品才能给后辈留下真实的知青形象。

  未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八、
致柳树坪 兼议知青文学 八、

  71楼孟晓:“两位都说得很好,再顶!”——谢谢大队部再给力!此帖已经成为茶座点击率最高的书评帖了,可见知青文学在我们胸中仍牢牢地占据着它一席无可撼动的地位。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它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被人们渐渐地遗忘,它不会因个人境遇的差异而遭到社会冷遇……因为:知青文学是反映数千万失落过青春花梦的莘莘学子的艺术创作,知青文学是镌刻着数百万老三届酸甜苦辣人生跋涉的无字碑,知青文学是描绘数万姐妹在生存泥淖中屈辱挣扎的画面啊……

  72楼隐士安:当过知青的人;的确是知道艰难苦楚的;就拿下得沅江的知青;如果在那里经历过春、夏、秋、冬;并参与过那四个季节农活劳动的;可以说;在城里工作单位的任何工作劳动的艰辛程度;比起在农村时劳作的心情、环境、强度综合性那可差远啦。所以;当过知青的人;在以后回城的工作、生活中一般是冒得迈不过坎的;这就是当过知青人;引以自豪和骄傲的真谛所在。

  73楼柳树坪:很多词汇需要加以严格界定,比如我前面反对过的所谓“知青精神”,二马抱着孩子参加自考,椰风说的“有知青经历垫底,这辈子没有我过不去的火焰山了”,若以“知青精神”名之,我想没有任何当过知青的人会反对。那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知青版,是千古不变的硬道理。可要把知青精神归结为脚踩淤泥心怀天下,我绝不同意!我没有过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