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 好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 好孩子-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个男孩要去山区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临行前,妈妈问儿子是否需要帮助。儿子骄傲地说:“我会自己照顾自己。”晚上,妈妈悄悄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又发现他没带手电筒,这是野营很需要的东西。
  第二天,儿子要出发了,妈妈问:“东西都带齐了吗?”
  “都带齐了,您就放心吧!”儿子自信地出了家门。
  妈妈目送儿子上路,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儿子回来了。
  妈妈问:“怎么样?很开心吧?”
  儿子说:“很开心,就是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要向别人借才能出去,这两件事让我很狼狈。”

3.成长需要体验(2)
  “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儿一样呢,没想到山里会比这儿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手电筒又是怎么回事?”妈妈又问。
  “我想到了,老师也告诉我们带手电筒,可是忙来忙去就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前准备东西一样,这样就不会忘了。”
  失误也是一种经历。这位妈妈懂得让孩子在失误中学习,她没有包办代替,也没有横加指责,而是让孩子去承受由于自己的粗心和考虑不周带来的麻烦。于是孩子获得了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体验。这种体验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成长。

4.成长需要沟通
  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靠沟通。
  与成人沟通,是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但父母往往不理解孩子的心,他们很奇怪:“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要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沟通的大门关闭了,有的甚至永远也打不开了。
  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不良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在一次刚刚结束的讲座上,我还没走下台,就被家长和孩子们团团围住。一位50多岁的男士拨开人群来到我面前,流着泪对我说:“给我一点儿时间,我要带我儿子来见您。”原来,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为儿子半夜回家第一次动手打了儿子,扫帚都打断了,但儿子宁可忍受疼痛,始终不肯说出自己去了什么地方。
  望着这位年龄与我相仿、面容憔悴、泪流满面的汉子,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满足他的要求,尽管我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我们约好下午5点半到6点与他儿子见面。
  5点半,他一家人都来了,每个人都是眼泪汪汪的。夫妇二人把儿子领到我的房间就出去了。
  这是一个胖胖的男孩,正上初二。他一脸稚气,用手托着脸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那神态很像我的儿子。
  “昨晚到哪里去了,让你爸爸那么着急?”我直截了当地小声问。
  “去网吧了。”男孩向我道出真情,“昨天是周六,我和一个男同学约好5点半在路口见面,一起去玩,可他失约了,没有来,我一个人呆着没劲,就去网吧了。”
  “网吧的环境不太适合中学生,那里有些东西对你们影响不好……”我担心地说。
  “我对别的不感兴趣。我主要是玩游戏攻关,攻下关来好跟同学去吹牛。”男孩的坦白让我对他很同情。是啊,哪个男孩不想在同学面前表现出自己很行呢!
  “可是,我玩着玩着忘了时间,一共玩了五个小时,一看表已经是深夜1点了。”男孩讲述着头天晚上的事情,我静静地听。“我很害怕,硬着头皮往家走,走到家门口,我不敢进去,跑到河边站了很久,最后还是回去了。”
  “回家以后怎么样呢?”
  “我爸在外面找我找了好几个小时,也是刚刚回到家。他又急又气,问我干什么去了。我说去同学家了。我爸就拿起扫帚狠狠地打了我……”
  “那是爸爸第一次打你吗?”
  “是的。”
  “听你爸说,扫帚都打断了,一定很疼吧?打什么地方了?”我关切地问,好像挨打的是我自己的儿子。
  “打大腿和屁股中间。疼倒是没有什么,只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这么着急,我很难过……”男孩说着,用手捂着脸,呜呜地哭了起来。我连忙递给他一条毛巾,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泪水也跟着流了出来……自己挨了打没在乎,在乎的是让爸爸着急了。多么善良的孩子!
  “你能体会爸爸的心就好。你爸爸都50多岁了,你才上初中,你爸爸快40岁了才有你,能不爱你吗!你跟他讲实话了吗?”
  “没有。”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待会儿马上把实情告诉爸爸妈妈,请求他们的原谅。你要爱他们,就不要让他们再为你操心呀!你家里有钱买电脑吗?”为了让他不再哭,我转了个话题。
  “二手电脑3000元一台,我家才攒了1000多元。”男孩回答。
  “慢慢攒,攒够了钱买一台,自己在家里玩会安全得多。”我很同情这个爱玩电脑的孩子。
  “我会节省钱的。我以后不会让父母操心了。知心姐姐您相信我吗?”男孩用渴望的眼光望着我。
  “你是个善良诚实的孩子,知心姐姐当然相信你。我想,你爸爸妈妈也会相信你的。一会儿就把实情告诉他们,好吗?”我拍拍他的肩,给他鼓励。
  “好。”男孩点着头。这时,时针已经指向6点,他的爸爸妈妈走了进来。
  “你有一个好儿子。”我对男孩的父亲说。
  这位父亲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如果今天没有见到你,真不知道这件事怎么收场,不知道应该怎样再跟儿子相处。”
  “没什么。以后家庭中不管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孩子都坐下来谈一谈,做父母的要用心听孩子说,而孩子呢,也要实话实说。”
  当父亲听了我买电脑的建议,便说马上去买。我制止了他:“事到如今,只能等攒够了钱再买,教育也要有个过程。”
  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事后我想,假如我没有与他们一家人相遇,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孩子死活不肯说出实情,爸爸又非要问清楚不可,僵持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学会沟通,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5.成长需要肯定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肯定。
  责骂,在父母看来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责骂不休,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严格要求就要靠责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其实不然。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心理测验:把孩子分成A、B两个组,分别让他们考同样的问题。过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学校,告诉A组同学:
  “上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们千万不能输给上次,好好写吧!”
  又对B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才行!”
  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组,得到肯定和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受到责怪后再考的那一组,成绩很不理想。
  有的父母虽然明白了“责骂孩子不好,肯定和夸奖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夸他,这的确很难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是一位事业上十分成功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母亲。一次我去宁波参观她办的学校,她对我谈起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事情,令我大受启发。
  徐亚芬的儿子上小学时,语文成绩很好,但不爱学数学,所以成绩较差。一次,儿子从学校回来,对妈妈说:“学校给我们测智商了。老师说我右脑比左脑发达,形象思维能力强,数字概念差,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比数学好。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上不去了。”
  徐亚芬惊讶地说:“是这样吗?有空我去问问老师。”
  她真的去了学校,找了班主任,并暗地里与班主任达成了一项协议。几天后,徐亚芬十分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告诉你一件大事,我去学校问过老师了,老师说他搞错了,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学数学会比语文强多了!”
  “是真的?老师真是这么说的?”儿子睁大眼睛,兴奋极了。
  “是呀,老师说,他看错结果了,他说的是另一个同学而不是你,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
  儿子信以为真,真的认为“我的数学一定能够学好,我很行”。这使他完全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在学数学的时候,恢复了自信,提起了精神。
  所以,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拥有的潜在力量,只要能充分发挥这一力量,孩子就会成为了不起的孩子。
  夸孩子也要会夸,不能简单地戴高帽,那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记得有个男孩曾对我说,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一听这个,他就烦了,马上扫兴地说了一句:“真没劲!”而另一位妈妈不是这样,她六岁的女儿常常爱在家里没人时收拾房间。妈妈回来了,总是惊讶地说:“哎呀!这么干净啊!这是谁干的?”于是,女儿从门后跑了出来。妈妈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是你干的,你真了不起!”女儿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很行,下次妈妈出门,她还继续这样做。
  当然,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儿童期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你真了不起!”但如果他们长成青年了,你再这么说,他们八成会认为你要叫他们做事而不理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做的事情带着夸奖的口气说给别人听,但又要让他们听到,让他们感觉到“骄傲”。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被老师肯定,被社会肯定。只要能针对孩子的优点去夸奖他、肯定他,他就会变得更好。
  我经常听到父母们为了孩子大伤脑筋而发出的叹息声。这是因为你想着他很差劲,所以他才真的很差劲。如果你能换一种想法,确信“孩子哪有差劲的道理”,并用这样的心情去指导孩子,我想他一定会变得更好。因为孩子不可能由父母或老师来“改造”他,必须让他自己来“改善”自己。不管你心里对孩子有多少的企盼,想如何去改造他,并且用各种办法改造他,仍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想改造他这个想法本身就错了,即使你多方为他设想,他也好不了。因此必须相信这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改善自己,他不想变化也是不容易的。面对我们身边那些脑子慢或爱捣蛋的孩子,绝对不可以打骂,他们更需要肯定。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的孩子来说,充满希望的鼓励会使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
  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要让今天的孩子成功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迫切需要调整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

第十二章 父母该丢掉什么……不健康心态
 
  家庭的建立,不仅预示着一种人际关系的确立,而且预示着一种家庭伦理关系的形成。在家庭关系中,成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因而,要改善父母与子女紧张的、不和谐的关系,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先要提高我们自己。

写在前面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
  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
  有一位心理学家精辟地概括了孩子与环境的14种关系,其中有7种不良环境,有7种健康环境。请你对照一下,你的孩子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
  1.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2.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
  3.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4.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5.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6.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7.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存内疚。
  8.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9.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充满自信。
  10.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会爱人爱己。
  11.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掌握目标。
  12.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慷慨大方。
  13.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对世界多一分关怀。
  14.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有平和的心境。
  家庭的建立,不仅预示着一种人际关系的确立,而且预示着一种家庭伦理关系的形成。在家庭关系中,成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因而,要改善父母与子女紧张的、不和谐的关系,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先要提高我们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超重的爱”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一方面获得过多的爱,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过大,过早、过多地品尝到了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负和竞争的惨烈。面对一幕幕悲剧的发生,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适当?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学?我们今天应该丢掉什么?又应该找回什么呢?
  我想,我们最应该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丢掉反常心,找回正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