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天读懂经济学-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个博士有一套
  朋友给我推荐了一套书稿,我读得津津有味。
  后来朋友问我读后感,我说挺棒,朋友说,你顺手写个序吧,我瞬间明白中了博士的计,看来,学士还真干不过博士。
  三个博士,各有一套,他们用家长里短的方式谈深奥的经济学、博弈学和心理学。目的是让你先把书买下,看进去,再像他们一样进步。这属于哪个学科我说不好,只是知道现在上网斗地主的远比读书的多,问题的关键是翻书不如亮牌刺激,所以这样写书的用心也有趣。
  晒几章题目,不愁你不动心:
  GDP——你和邻居王太太谁家更有钱?
  消费税和营业税——一颗成品钻石里含多少税?
  鲶鱼效应——“第三者”可以让婚姻甜蜜?
  ——以上选自《三天读懂经济学》
  博弈论的基本假定:大家都是明白人
  旅行者困境——聪明反被聪明误
  情侣博弈——春节应该回谁家过?
  ——以上选自《三天读懂博弈学》
  换位思考——如果让你来做面试官
  旁观者心理——把热销的假象变真相
  巧拍“马屁”——奉承别人也要懂技巧
  ——以上选自《三天读懂心理学》
  好玩不?
  三天读懂是吹牛,不然三人也不必熬成博士都戴上眼镜才凑齐了出书。不过有一点可以说,用大白话说专业理论是最难的,容易露怯。
  有一次我采访十几位顶级数学家,一个三年级孩子问,09999999999……无限多和1是什么关系?大数学家说就是你叫小胖子,出去撒了一泡尿,回来还叫小胖子。现场一片大笑,觉得这个回答妙极了!结果节目一播出,我们收到一麻袋信,痛斥大数学家比喻不当,不是用词不当,而是数学理论上如此比喻不当。有较真儿者寄来一尺厚的演算稿来论证。所以用专业的话说专业的事是保险的,可称为“专家”,而用通俗的话说专业的事还不出错,就可称为“大家”。
  三个博士书一推出,称号随即会拍马而到,或贬或损,亦夸亦赞,天知道!
  最后讲讲我的阅后心得:
  买其中一本或三本都要?这是经济学。
  你越让我买我越不买!这是博弈学。
  买,还是不买?这就是心理学。
  崔永元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打开一扇了解经济学的窗(1)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生活现象,也会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判断。比如当遭遇裁员危机潮时,你是否会想过为什么每个公司都这样,这状况会持续多久,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当选择住宅时,是要离工作地点近房价却很高的房子,还是房价很低但上班路程很远的地方呢?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和现象,我们都需要有一种可以终生受用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依据。经济学家的思维方法就是其中已经综合化和理论化的一种,它可以让你观察现象时更加深入全面,作出决断时更加冷静理性。
  在学会经济学家的思维之前,我们必须先对其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以及对经济学基本内容的明了。而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经济学的典型分析方法
  每到春节时,你是不是都在为火车票难求而烦恼奔波。对此,社会学家也许会觉得是政府失责,而经济学家则认为这是合理存在的结果,它同样彰显着一种秩序:无论结果如何,它终究会自己解决的:总有一些人买到票顺利到达目的地,一些人转向其他交通方式,一些人改成其他站点或时间出发,一些人放弃,还有一些人通过逃票或向黄牛党买高价票等。无论对于个人来说是怎样的结果,对于整体来说,事情是市场自己解决了。也就是说,市场其实是在无序中体现了一种有序,而这种有序就是我们所要分析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序?最终是哪些人可以得到票而哪些人得放弃?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外在强制力量可以改变这种秩序吗?所有我们身边发生的内容,用经济学来看,认识就会不一样。那么,经济学家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呢?
  简单的说,首先,为解决问题,经济学家会构建一个模型,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搜集数据进行检验,验证无误后就可以以此寻找正确答案了。我们可以试着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比如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仁和中学的学生比黑银中学的学生考上大学的比率要高很多。那么,为了构建模型,我们先要找出对于大学升学率的影响因素,比如师资力量,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硬件设施,地理位置,课程安排等等。为了全面,我们一共想了十几个可能有影响的因素,于是,我们要经过进一步筛选,留下重要的,剔除不重要的,这样的话,比如我们剔除了地理位置等,留下了几个关键的因素后,我们用字母a; b; c来代替。
  接下来,我们需要假设,比如假设师资力量和大学升学率成正相关,即师资越强大,升学率越高,同理假设其他的因素。这样到最后,我们就可以以某种数学方式表达出各种因素与升学率的关系,也就是研究该问题的“模型”。
  下面要做的便是搜集数据进行检验,在这里,需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当然,有的因素是不能用数据表示的,这时就要转化为数字,如教学环境就可以打分,仁和学校为5分,黑银学校为4分,或者仁和学校为90分,黑银学校为80分。采取哪种打分标准主要看是否能让模型成立,但同时要保证各个学校的标准要统一。这样把它们的数据放进模型进行计算,就可以看出模型是不是准确的,如果模型不可靠,那么就要不断修正,直到符合实际。如果可靠,我们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了。
  剩下的便是揭示答案。即根据模型,我们可以告诉他人,如校长,家长等哪些因素是真正影响升学率的,影响了多少。我们还可以根据模型知道,如果黑银高中突然换了一位更好的老师,师资力量评分改变的话,升学率可以提高多少,从而进行预测。 。。

序:打开一扇了解经济学的窗(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由于现实中我们既需要研究单个家庭与企业,某种商品劳务与家庭企业的关系,如最低工资的规定对劳动就业有什么影响;也需要研究整体的经济运行形势,如为什么各个国家生活水平不一样。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学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我们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而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企业决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 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从而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但实际上,两者是息息相关的,研究中不太可能抛开一个去研究另一个,如你想知道政府的经济适用房对整体市场的影响时,你同时需要研究它对于个体的影响,如个人的决策以及房地产商的决策。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对于最近两会的一个主张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反对者有两种观点:1恢复繁体字会加重小学生负担,没事瞎折腾;2不应该恢复。那么,第一种观点是在进行描述,而第二种就是在进行规范。实证表述就是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规范表述则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经济学家则同时包括两种分析,曼昆认为经济学家进行实证分析时是科学家,而进行规范分析时是政策顾问。
  它们的区别不仅在于定义上的差距,还在于对于它们正确性的判断。对于实证表述,你可以检验它是否正确,如“发放失业救济金会造成更多的失业”,你最终可以通过模型、数据等判断这句话;但对于规范表达,如“我们应该发放更多的失业救济金”就无法仅仅以正误判断了,因为对于认为效率重要的经济学家来说,这是错误的,而对于认为公平重要的经济学家来说,正是如此。
  个人因素与思维
  由于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天文等学科,它的分歧相对较大,而这与经济学家的个人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实证观点不同可以造成结论的不同。比如有的经济学家得出结论认为家庭储蓄会因为税法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应该把所得税改成消费税,这样的话就可以鼓励家庭更多的储蓄;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家庭储蓄和税法关系并不大,因此,采用现行的所得税更合适。而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影响经济学家的结论,比如有的人认为效率是最重要的,因此高效率的人获得的多,能拿到更多的钱,政府不应该干预而把这些钱征收一部分分配给穷人;但有的人却认为社会公平才是最重要的,虽然这样的征税会使得高收入的人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效率,但却能保证社会的公平,人人吃饱穿暖,整个社会进入和谐状态。
  虽然这种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学家的思维从而产生分歧,但总的来说,大家对于基本性的东西或是关键的理论还是一致认同的。就如同虽然天文学家对于“宇宙到底是不是无限大的”一直争论不休,但却不会对于“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一点产生怀疑。
  

第一章 经济学常识:了解经济运行的入门知识(1)
均衡价格的决定——为什么猪肉价格时涨时跌?
  *供给与需求
  *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与资源配置
  供给与需求
  平时你会关注身边商品的价格吗?对于猪肉价格的时涨时跌是不是已经习以为常?是否思考过为什么猪肉价格会不断变动呢?
  截止到2009年3月3日,南京猪肉价格已经连续4周出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后腿肉的市场零售价最低一度降到9元/斤,和2007年的最高价持平。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买肉的人少,需求下降,是价格不断下跌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现在买肉的人太少。据统计,某地高峰时每天销售超过100头,而现在只有70头不到,那么这就是需求不够。“当问及猪肉价格会不会继续呈下滑趋势时,天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北方暴雪的影响,河南毛猪的地头收购价已经从原来的元/斤涨到元/斤,再跌的可能性不大。而行业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形势还不明朗,猪肉价格究竟是涨是跌,主要还是要看市场需求的大小。”
  对于这样类似的新闻,我们应该听到过不少。那么,对于其中反映的经济学内容,你能理解吗?什么是需求?怎样看市场需求大小?为什么市场需求的大小会影响猪肉价格呢?除了需求,还有什么会影响价格呢?
  对于需求的测量,可以看需求价格与需求量。需求价格,就是指你作为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一般与其价格呈反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比如,拉面免费的时候,小红一个月吃15碗;拉面2元一碗时,小红一个月吃10碗;当拉面上升到5元时,小红就只吃7碗了。其实根据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画出一条线,这个线就叫做需求曲线。
  相对应的,让我们来看看供给。所谓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比如,拉面免费时,做拉面的小和就不供给任何拉面;拉面2元时,小和供给5碗;5元时,供给7碗。显然,拉面价格越高,小和愿意供给的拉面就越多。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画出供给曲线。
  当然,影响需求与供给变动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影响需求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收入、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影响供给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价格、相关商品价格等。
  均衡价格的决定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志淫好辟。”即朝廷根据价格的涨跌,观察判断社会风气的好坏,随时变动定价。而西汉元狩五年,“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到20多年后,太始四年,“卖马一匹贾钱十五万,过平”,就是因为元狩五年时“天下马少”而使得价格相差了5万。也就是说,在古代的中国,也不能忽视供求关系而擅自定价,而经济学中最有效率的均衡价格便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的。
  如下图中,曲线S就表示供给曲线,而D表示需求曲线,Q为数量,P为价格。S与D的交点就形成了均衡价格和数量。如果此时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如当价格在交点PR的右边,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继续之前的例子,当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