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成长:一个女人的成长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爱中成长:一个女人的成长2-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所有的圣经故事里,我最不喜欢的是上帝造人的那段,我觉得他造得太草率了,而且造完以后又不教他们怎样去认识善恶,辨别是非。虽然他警告他们不要听蛇的话,不要吃那树上的果子,但是那种方法恰好更引起了人的好奇心,非要去试试不可。现代的父母学的是“谆谆善诱”法、“了解重于禁止”法、“身教重于言教”法等等,这就比上帝他老人家管教亚当夏娃繁重多了。而由于人类生活制度大部分是把孩子交给母亲养育,因此母亲的责任就比父亲更深重。不管用什么方法制造出来的人,在成长过程中若没有一位好母亲(虽不一定是亲生),那他成为优秀的人的机会就太少了。
  罗维克在制造他那可怕的故事时,没忘记替那个可怜的“复制人”找一个好母亲,这是他最聪明的地方。
  ★ ★ ★
  有一种近视眼是可以治疗的,所以叫做“假性近视”。
  有一种“孤儿”是有父母的,但是他们仍然像是孤儿,我想也可以叫做“假性孤儿”。
  这些“孤儿”有的是父母都太忙,没空照顾他们,于是他们就像孤儿一样,尽管也有人供给衣食,但缺的是亲情。有的是父母逃避责任,比逃学“逃家”的孩子们更彻底地逃离了家庭。有的是家里突然发生了变故,另一个为了挑起全副担子而外出谋求改善生活的方法,结果却“蒸发”在人海里,杳无音信。
  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假性孤儿,他们日思梦想的大多不是父亲而是母亲。有句俗话说“宁跟讨饭的娘,不跟做官的爹”,更透骨地描述了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年幼的子女。前些时报上报道的四个“假性孤儿”,不愿到国外去依靠他们的父亲,却宁愿等候那依然不见面的母亲。 。。

第一节(2)
做母亲的的确确是艰辛的工作,但在夸张个人成就的今天社会里,有一些母亲只担任了“试管子宫”的那一部分工作。孕育胎儿,等胎儿成熟以后,离开了,这份工作就结束了,这些母亲着力的不是更艰辛的抚育工作,她们着力的是个人的成就(或仅是与成就无关的享受)。因此我听到有把孩子托养在别人家,竟连晚上也不带回来的,有把婴儿用飞机运回老家养育的。也许这种种方法普遍成了人类养育孩子的方法以后,母亲这个被人类歌颂了千万年的名词就渐渐消失了。但是也不一定,同样的,我也听到某些“替身母亲”和她们抚养的孩子之间,又产生了另一种类似亲情的感情,那么“还是需要母亲”这句话仍然不能推翻了。
  怎能不要母亲呢!那最有名的心理试验——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在铁丝做的冷硬的“母亲”怀里吃奶,却在棉布做的温柔的“母亲”怀里享受“母爱”。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个女人有权选择“不做母亲”的生活方式,但那是根本就不做母亲,而不是只做孕育胎儿的试管。如果孕育了一个生命,就只有勇敢尽责坚持做个尽其在我的好母亲。因为这是塑造人的伟大工程,是一种更了不起的成就。
  56 “抬高”别人
  “水抬船高,人抬人高。”最近我领悟到我们中国的俗话当中,有很多很多都很符合现在科学,或心理学,或教育学的道理,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真值得我们好好地整理、演绎、发挥。像开头我提到的这句俗话,不就是现在专家们常说的彼此尊重吗?
  彼此尊重可以说是“搞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说到“人际关系”,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不少人在家的外面“人际关系”搞得很好,但是回到家里来,就把人和人相处的种种原则,全都置之不理了。譬如说彼此尊重这一点,在夫妻间就很不容易看到,在父母子女之间就更难看到了。尊重孩子,对习惯了父母权威的人来说,几乎是一件荒唐的莫名其妙的事情。
  但是一个孩子要想让他发展成有自信、不自卑的成人,那么他恐怕必须在被尊重的环境下长大才行。其实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所表达的方式,当然不同于对上司或长辈表达尊重的方式。对着一个孩子“是是!”“好好!”那还像话吗?我们尊重孩子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站在他那一“国”,这就行了。当然这并不表示处处依顺孩子,那不是尊重,那是宠惯,是足以让孩子变成不良青少年的最糟糕的办法。我想我们在孩子的“国度”里,最好做一个“良相”,对他坏的“决策”和行为要设法规劝,好的要设法加强,而一切都要在尊重他的原则下进行。
  在尊重的原则下,没有强迫、专制,只有同情和了解。孩子不好好读书,设法去了解看看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交了坏朋友,为什么?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为什么?知道为什么以后,再去寻求怎么办?父母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再去请教有经验的、有专业训练的、有专门学识的人。或是多看看这一类的书。肯这样做的父母,我想多半是会尊重孩子,而且能得到孩子敬爱的。
  其实在家庭里也该重视人际关系,才能相处愉快。因此,“抬高”别人是不能缺少的态度,被别人“抬高”的人,才懂得怎样去“抬高”别人(当然这完全不同于拍马屁奉承)。人和人相处,都能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的话,还会有什么冲突、摩擦、反抗和不满呢?

第一节(3)
57 特殊分子
  除了独生子女以外,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和兄弟姐妹吵架打架的童年。而有两个孩子以上的父母,几乎也都有被孩子们这种争吵弄得头昏脑涨的烦恼经验。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在童年、在家庭里就开始了。所幸大多数的手足都是“吵吵好好”的,一般说来情况并不严重。刚刚打得难分难解的兄弟,转过身又可能牵手一块儿去玩了,刚刚吵得哭哭啼啼的姐妹,转过身又可能头靠头讲知心的悄悄话了。所以手足间的争吵甚至打架,大致上不会有什么破坏感情的成分。
  但是有时却也会听到手足间彼此怀恨得像是冤家仇人似的事实,有些孩子对别人都能友爱,唯独不能跟自己的手足和睦相爱。一个女孩曾经告诉我,她常常诅咒她的姐姐死掉,虽然她姐姐真的生病时她也有点惊慌,可是病一好她又忍不住诅咒姐姐。因为她不能忍受姐姐被父母宠爱的种种特权,姐姐是父母的头生女,是在父母盼望中生下来的,而且长得美,性情随和,懂得察言观色,嘴巴又甜,父母几乎“把宠爱集在她一个人身上”。而她是四姐妹中的老三,父母盼到第三个还不是男孩,不免有些怨恨起来,尽管她并无过错,但父母的爱却无形中降低了不少。她妹妹虽然也是女孩,不过因为是幺儿,多少也占了点便宜。只有她是最得不到父母爱的一个,所以对最受父母宠爱的姐姐就格外妒恨了。
  有位专家曾说过:孩子们之间的感情是不是融洽,全看父母处理的态度来决定。“不患寡,只患不均”是人类共通的心理,不公平往往会造成很多问题。父母们有时不是存心不公平,有时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就少挨几句骂,有时是特别乖巧的孩子就讨很多便宜,有时是父母亲认为公平的原则,在孩子们眼中却变成偏心、不公平了。如果父母真有偏心的观念,在孩子们眼中更是愤恨、仇视手足的根源了。有些父母也抱怨要做到绝对公平是很难的,譬如最小的孩子总是需要多照顾一点,身体最弱或是有残缺的孩子总是会多怜爱他一点,这种种都是父母的爱心,却是孩子们不能了解的。
  不过孩子们是否真的无知不讲理呢?我自己的经验是“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十分明白父母是不是偏心(当然有时也会自私),只要父母们能做到百分之*十的公平,他们甚至会慷慨地把父母的爱“让”给家里比较特别需要照顾的孩子,他们更能从中学会体贴、同情和谦让。因此父母的态度实在是指引孩子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指南针。
  一个家庭里最怕有“特权分子”,纵然是一个比较病弱或有残疾的孩子,如果在“特权”下长大,恐怕也不是他的福气。我曾听过一个患小儿麻痹,但是会骑车、游泳,甚至踩缝衣机,心情开朗,性格愉快的女孩告诉我,从小她母亲就把她当“健全”的孩子,教她各种技能,特别耐心地照顾她,但是从不特别娇宠她,做错了事也像其他兄妹一样受罚。所以她绝没有自怜的心理,她认为自己跟别人并无什么不同。所以她也一直不受那条有残疾的腿影响,正常地读书、玩乐,而且有一个十分美满的婚姻。
  那么,不管从那一方面来看,做父母的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制造“特权分子”,把爱平均分给孩子是绝对需要的了。培养孩子们手足之情是对家庭,对个人都不能缺少的。

第一节(4)
58 坚守原则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工业社会,它残害了太多的自然,它让人类变得太现实。今年在美国华盛顿州史波肯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用“明日的环境”作主题,未尝不是人类对工业的抗议。但是尽管不喜欢却也不能脱离,我们不能不认识工业时代的特质,要不然生活里就会有太多“痛苦的抵触”。适应时代的能力最好能从小培养,等到性格和观念都定型以后,再要勉强去适应是不容易的。
  我自己觉得“独立”是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适应力,没有这种能力的话就几乎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在家里被娇养惯了的孩子一旦离开家独自在外面的时候,就会因为不能适应发生了种种问题。有些女孩会想赶快找个“可以依赖”的人立刻结婚,好被别人照顾。有些男孩会过分需要朋友,卷入了帮派。因为工业社会的特质之一是人人都为工作忙,“独立性”不够的人会受不了这种“冷落”。他们对于生活上种种琐事都得亲自动手固然感到不习惯的痛苦,在精神上没有人殷勤照顾更觉得空虚,这些都是很折磨人的苦恼,不是父母当初娇生惯养能想到的。
  有一位母亲说“让小孩子独立是要狠下心的”,我知道她的意思并不是说对孩子不闻不问,让他自己去胡乱摸索(街头没人管的孩子,虽然有强烈的适应环境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那并不是值得鼓励的。)而是母亲的爱心不忍让孩子辛苦学习独立,有时候明知孩子到了两三岁时,该训练他们自己穿简单的衣服,自己吃饭。但是母亲看见他弄了半天还穿不进一只袖子,或是扒了半天才拨了两粒饭到嘴里(有些脾气急躁的孩子还会气得涨红了脸),母亲就不忍心了,赶快替他穿,喂他吃。有时候明知应该让孩子分床睡,但是看他怕成那副可怜样,哭成那副无助样,母亲就心疼了,赶快抱到大床上来。这一类狠不下心的事太多了,尤其是独生子女,或是几个女孩中的一个小男孩,或是太富裕的家庭更是难免,更不能坚守原则。
  但是教养孩子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些,谁都不可能永远把孩子拴在身边,特别是在工业社会里。那么教养子女的原则就是为他将来着想了。
  59 美德和美貌
  好几年前有位朋友说她不愿意生个太漂亮的女儿,因为“太漂亮”对女人来说是个甩不掉的麻烦,而且也是女人奋发向上的阻碍。当时几位在场的朋友对她群起而攻,认为她太偏激。那时有位老师也在座,他说如果生个很漂亮的女儿,只要同时培养她“真”和“善”的品德,漂亮就不会变成麻烦和阻碍。我们才想起来那位老师自己有个十分漂亮的女儿,正在读高中,真正是品学兼优。于是大家缠着要他讲怎样教养漂亮的女儿,因为说不定我们也会生个漂亮的女儿呢。
  他说千万不能让漂亮的女儿因漂亮而骄傲。他家三女一男,其中最漂亮的女儿可以说是“人见人夸”,父母亲听了内心当然也免不了暗喜。但是他们绝不因此而“冷落”了其他的孩子,总是找出每个人的优点来赞许,但却绝不夸赞美貌,因为那不是靠她自己努力得来,只不过是比较幸运的天赋而已。他认为夸赞孩子漂亮、聪明都是很没道理的,这些天赋只是他们的得天独厚,是不劳而获,并不是他们自己奋斗的成果。 。 想看书来

第一节(5)
其次漂亮的女儿在家绝对没有特权。不可否认的是一张漂亮的脸孔,有时是等于一张通行证或优待证,持有这张“证”的人往往做事情都比别人顺利些。这位老师说他没办法影响别人公平对待那些没运气有“证”的人,因此在家就绝对要做到这点,他那漂亮的女儿就绝对是没有半点特权和优待,让她从小就养成“不靠面孔,要靠本事”的观念。
  漂亮的人由于总是受别人注目,往往就养成不注意别人,也不关心别人的习惯,久了就变成冷漠,自我中心。十足的“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只有美而无温暖的人性。这种人是很难跟别人相处的,当然也很难得到友谊。
  “真善美的结合才是整体美,有整体美才算是真正的美人,真正受人喜爱的美人。”老师用这几句话结束,我们反复咀嚼。
  这些在课堂上不曾学到的“学问”,实在值得铭记在心。后来我自己的体验是,如果一个人能有“真”和“善”的美德,就算外表的美不是一百分,但他整个人给人的感觉也一定是美好的。因此我们会看见让人讨厌的美人,也有让人喜爱的丑人。这也可以说,真和善是能引发美、创造美的美德。
  60 鼓励孩子“玩”
  很奇怪,有一次我听到几个不过是初中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叹息说:好无聊啊!想象中(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大的孩子正是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什么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才对,怎么会喊起无聊来?虽然暑假漫长,但他们不正好利用这空闲去弄些平时上学没时间干的玩意儿吗?上山、下水、大自然里可以“钻研”的东西太多了。假如用心去寻找,只怕会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能有工夫叫无聊?但他们硬是在叫,其中有两个还叼着香烟,一派颓废,真让人难受。
  有位教育家感慨地说现在有些孩子一放下书本,连玩都不会玩了。顶多看看电视,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