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中成长:一个女人的成长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爱中成长:一个女人的成长2-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问题是西门小学为了在教室中保持*开放的气氛,让学生能自由想象,激发他们创造思考的潜能而设计的,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答案中了解他们思想的特色。据说学生对这些问题兴趣都很浓厚,他们肯想、敢说,观察细心,见解新颖。因此,“这类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儿童的思想,提供创新的机会,而且教师也可以从教学过程和纪录中,了解儿童的性向和特质。”
  读了这些报道,我不禁又羡慕又不平。羡慕的是这些孩子先天优异,得到高智商,后天又有这样优良的教学方法,他们将来必须成龙成凤才好。不平的是那些资赋平常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同样是尽义务的国民,他们的孩子有权享受同样的教学,为什么他们被剔下来?

第二节(6)
如果对资赋优异学生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激发创造性思考的潜能,那么就不该只限于资赋优异的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有潜能。我相信假如普通班级的老师把这些有趣的问题去问那些“普通的学生”,照样会有些有趣的答案。假如这种教学方法的确是好的,凭什么其他的学生不能享受,却仍然接受传统的死板教学方法:写写写!背背背!听听听!如果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什么优点,那就值得检讨了。
  这些资赋优异的儿童所受的宠爱,很让人感到他们才是可爱的,值得爱的,应该培植的,那么其他的儿童就不可爱,不值得爱,不该培植了吗?我们有权这样把他们分等吗?
  再说,孩子的资赋是否优异,有时并不能凭几项测验就肯定的。最为大家熟悉的爱迪生的故事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他的母亲,这个天才说不定就在那些老师和学校里埋没了。就不谈这种特殊的天才吧,教育的目的岂不就是引发人的创造力,激发人的潜力吗?
  我们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早就被许多教育专家所诟病,但几十年来,并没有多少改变,甚至还因升学问题日渐严重而更死板,思想活泼的孩子有时反而成了老师眼中的捣蛋鬼。
  人固然由于先天资赋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和成就,要求齐头平等是荒谬的。但每个未来的国民都该有权接受同样的教育,那是立足点的平等。同样的教学方法教育出不同的人才是合情合理的。
  71 习惯从小养成
  唉!我真不愿说外国的月亮圆,但是最近听到两件可以对比的事情,让我不说就难过。
  一是有位随夫旅居美国的太太,她到女儿就读的小学,义务担任一学期福利社(编注:台湾指学校里的校办小卖部)的贩卖员,每次一开店门,小手捏着钱去买东西的小学童都十分踊跃。但是无论人怎么多,那些六七岁的美国孩子们都会自动排队,一个挨一个,绝无争先恐后的情形,而且根本没有老师维持秩序。
  她回忆自己在国内读小学时,下课时如要去福利社买点东西,大冷天都会挤出一身汗。热天或下雨天更是灾情惨重,而且还有挤了半天人扁衣皱都没买到的时候。小个子同学被后面人挤得哇哇叫的情景,让她永远忘不了。
  一是有位孩子在读小学低年级的母亲很感慨地告诉我,小学生的早自习有多严肃。小班长负责记名字,谁不乖、乱动、或跟别人讲话就被记下来,当然处罚就免不了。
  她一点不怪那小班长因为他不敢不听老师的话,她更是一点不怪老师,因为老师如不约束学生,这一班太活泼的话,老师的考绩当然大受影响。她不怪谁,而是觉得孩子从昨天放学回家,到今天上学之间,自然有很多他们认为要跟同学讲的事情。更何况健康的孩子一早上都是精神百倍的,哪里能静坐抄写功课、早自习?恐怕大声朗读还合适点吧。
  这两件事让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在校都是管得很有规矩的,但是为什么到了社会以后,反而不如人家那样守秩序?就是在学校后,一旦不是在教室上课,只是类似社会行为(像到福利社买东西)时,马上就显出毫无公共道德的行为出来。那么我们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究竟对变化学生气质有多少影响?
  在国外较进步国家的公共场所,很少看到孩子们大声喧哗、奔跑追逐(公园或乐园除外)的。至于像有天报上“有图为证”由母亲带队跨越快车道安全岛铁栏的事,大约只有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才有吧。

第二节(7)
人天生不爱受约束,所有的公德心、守公共秩序的习惯,不妨碍别人的高层次的行为,都得从小养成才行。
  72 别压垮了孩子
  老是听到些或正在计划,或开始进行,或已经在国外定居的人说:
  ——还不是为了孩子,孩子在国内实在太苦了,在国外念书多舒服,一点压力都没有。大人住不惯也只有委屈点啦。
  而说也奇怪,往往有些在国内成绩并不很好的孩子,到了国外还常考前几名。尤其是数学,难得及格的,竟有些在“小老外”中成了数学天才了。
  于是那些父母移民国外的理由,很快就被别的父母们接受了。
  在国内的孩子们心理精神上所受的压力,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比率如何,并没有翔实的统计。但我常听到有些孩子患了“上学头痛、腹痛”的病,痛起来“像真的”似的,但左检右查,生理上却都没病。于是有的医师就会建议父母把孩子带到儿童心理卫生等部门去诊察。“心病”得要“心药”医了。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新闻,倒是前两天读到了李师郑先生在《民生报》“杏林走笔”栏目里,谈到现在有不少九到十二岁的孩子,居然患了只有成人才患的胃溃疡,真让我吃了一惊。而且有的小病人在某些开业医师手中,竟把胃切掉了三分之一!想想看,不过只是小学生呢!
  “很多医师认为这类孩童极可能是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使他们及早体认世事,感受到较过去强烈的生活压力,导致情绪紧张,引起溃疡。”
  多么的触目惊心啊!现代的孩子们不但过早的“提前燃烧”,也提前早衰了。很希望医学界能调查统计看看究竟是哪些事情给孩子们这样重的压力?比率如何?除了我们知道的升学竞争、父母老师要求过高、考试太多等等以外,父母的感情,家庭生活等有没有重大的关联?
  还有更多的父母,不愿让孩子在别人的文化中成长,不愿让孩子将来有“不知身是谁”的困扰,对这绝大多数宁为中国人的孩子们来说,一个充满了愉快、无忧的环境是绝对需要的,那是我们成人应该努力的方向。那些切掉了三分之一胃的人,能做的事就很有限了。
  73 当机立断
  《别压垮孩子》那篇文章见报后,竟有好几位母亲沉痛地跟我讨论她们的孩子“有病呻吟”的情形。其中有的已在父母亲明白真相后,当机立断改变环境,有的却仍在犹豫不决,犹豫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不服气,一是怕失面子。我想举出一位母亲“挣扎”的经过,给其他正在犹豫的母亲们参考。
  这位母亲的孩子现在读初中,成绩中上,身心健康。但这孩子小学一年级读的是一所明星私小,一年级读了没多久以后,忽然隔几天一上学就肚子痛。刚开始母亲帮他揉揉,喝点热牛奶,哄几句就稍好一点,然后送他去上学。但是后来越来越严重,痛时额上都冒汗珠,可是带到医院怎么检查都没病。而每次一痛得较厉害时,母亲不得不替他请假,过一会儿腹痛不药而愈。
  请假次数一多,父母有点怀疑他是怕上学,老师更公开在班上讥讽他装病,不愿上学,懒虫,这一来孩子简直每天要上学时都痛得豆大汗珠冒了满脸,当然连带的成绩从本来就不大好的情况变得更坏。这一来他更成了班上的“罪人”,因为他拉低了全班的成绩,而老师的“等级”和考绩是跟着班上的成绩走的。做母亲的眼看着孩子上学这样受罪,虽也考虑到转学,但再想好不容易抽中这种千百人渴望的名校,离家又很近,只得跟老师好言商量。然而“求好心切”的老师巴不得甩掉这几粒“老鼠屎”,也很给了这位母亲一些难堪的脸色和言语,甚至强烈暗示最好转学。
  结果孩子不但肚子痛的毛病越来越重,连带着坏毛病越来越多。本想赌口气不转学的母亲,最后终于想通了,赌气或面子都比不上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要,于是毅然把孩子转到公立小学。她说孩子不久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让孩子受了那么几年的罪,这份沉痛的悔悟只有她身受才能体会得出。
  这只是一个例子,但却包含了多少教育的问题。在根本问题没解决以前,父母亲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最适当的成长环境,别犹豫、因循、短视,害了孩子!
  74 帮助孩子学习生活
  《怎样帮助孩子进大学》,乍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就引起了一阵反应。唉!难道现在的《补习大全》一类的书还不够吗?难道现在挤大学的风气还需要鼓励吗?
  直到有天一位朋友告诉我说“你可以读读这本书”,我才有点不情愿地去翻翻它。谁知一翻之下,竟发现内容全不是我想象的那回事。这本书的真正重点其实是告诉做父母的怎样让孩子学习,而所学习的绝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是学习怎样创造,怎样得到社会的、艺术的、历史的经验,怎样接近大自然,怎样培养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怎样学习认真,适应独立、自主等等。
  因此,我觉得尽管书名叫《怎样帮助孩子进大学》,事实上是怎样帮助孩子懂得生活,做一个生活有情趣的人,而且也教父母怎样去爱、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是培养孩子适应能力最重要的力量。适应能力不单单关系着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还“关系着他是否能过一种胜任愉快的生活”。
  我特别赞同的是,最后一章“大学教育的价值”里谈到美国大部分学生被问道“你为什么要入大学?”这个问题时,有学生回答:“大学是谋得好差事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社会,没入过大学是没办法的。”作者认为:“为这个而入大学的学生往往缺少真正学习的动机,他所求的是学位而非教育。”大学教育的价值是“多元论”的,但基本的共同点是人格思想更进一步的启发。
  当然,并不是读了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助孩子进大学,尤其是我们的大学门太窄。不过,我想如果循着书里的原则来帮助孩子,他们纵然进不了大学,也会是个懂得生活的人。
  

第三节(1)
75 父亲的合作更重要
  东吴大学社会系的师生,最近在他们学校附近社区里,推展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的活动。很多主妇在听了一些有关婚姻、家庭、夫妇、父母子女的演讲以后,觉得她们的丈夫也该来听听。我相信这些主妇们的感觉,才是很多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的症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把维持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正常子女的责任全放在主妇的身上。谢主席这两天提出以社区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消弭青少年犯罪,这是一个极切实际的办法。但是其中提到运用妈妈教室一点,我觉得应改成“父母教室”才更能收效。
  我绝不推卸女人在家的责任,母教比父教更重要我也知道,但是如果父亲不懂怎样教育子女,任凭母亲怎样努力也很难有好的效果。那夹在完全不合作的父母中间的孩子,往往成了“得利的渔翁”。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位焦急的母亲跟我谈到她已有偷窃毛病的儿子,她虽然向专家请教了一些帮助孩子改过的办法,但是她丈夫却不合作,照样娇惯、放纵他那心肝宝贝的儿子,结果她竟成了儿子的敌人,她好担心,却束手无策。
  我当然知道现在的男人大多数是家庭生计的主要负担人,不能把管教孩子的主要责任推给他们,但是了解、协助、合作是绝对重要的。因此,社区里的任何有开家庭教育的活动,父亲们应该积极参助。假如主妇在“妈妈教室”听讲,她的丈夫却在酒家或什么地方作乐,我实在怀疑会有好的效果。
  76 道德勇气要从小培养
  读者林君来信谈到极少数以有“后台”而玩法弄权的校长,固然让人不耻,但他觉得奇怪的是初中老师都是受过高等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却没有多少人具有“道德勇气”,挺身出来检举,难道真的“罪恶都是弱者纵容出来的”?
  我想这可能有许多原因:首先是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民族性,其次是工作难找的环境,另外是少数人的自私,校长只要没直接欺压到我,何必为打抱不平去惹是生非。这现象似乎在很多团体里都有,背后牢骚满腹,正义满腔,当面见到主管时却立刻又换了一副脸色。这才真是很遗憾的,比弱者的纵容更糟,因为有些昏庸的主管,就无法从部属的反应中了解他错误的措施了。
  “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应该不是*社会的产物,当然无理取闹不应该,投“黑书”无的放矢更不该。现代人应该有据理力争的勇气,不谩骂也不暗骂,坦诚而勇敢,光明正大的行为才能彻底改革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
  我觉得父母最好从小培养孩子们有这种态度,让他们明是非,有勇气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父母既不毫无原则地娇纵他们,也不用权威来压制他们,“道德的勇气”是要从小养成的。我们传统的教养方法,似乎缺少这一点,譬如孩子在外面跟别的孩子打架,有些父母不管自己孩子有没有理,一是轰他出去非打赢不可,一是处罚他不该跟人打架,孩子有一肚子冤屈也不准申诉,岂不是培养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了吗?
  77 培养子女公德观念
  住过宿舍的年轻人也许都曾经碰到一些没有公德心的同伴,有些学生曾向我提过这个问题。他们说,起先觉得防同学像防小偷很难为情,但是后来被人“顺手牵羊”牵怕了,不得不像住在“贼窝里”一样处处防范,因为有些人连别人的内衣裤都拿走。至于不顾同房人的安宁大声喧哗,不懂得顺手关门,或关起门来砰砰响,吓出别人的心脏病,或是水龙头不关好,厕所弄得脏得无法下脚等行为,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