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的热爱,也许称他们为艺术家更合适。即便是单方面的命令驱使,他们也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要是勉强的话,他们还很有可能停止创作,跳槽到别的公司去。而且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没必要只把MCA当成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电影公司到处都是,在业界内他们布满了人际关系网。
  日本企业是以终身雇佣制度为前提的,所以日本商界人士完全不能理解MCA员工的这种感觉。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于“公司”这个概念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解。
  此外,比如,我们必须说服他们将MCA以前使用的现场胶片品牌换成松下的产品,诸如此类,还产生很多分歧,他们反对改变已习惯了的工作方式,还出现了画面质量的问题等等,各种问题摩擦层出不穷,接踵而来。
  好莱坞里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公司,他们能把分期拍摄的胶片连接起来,再把这些分包公司丢掉的胶片连接起来,就制成了新胶片。但是好莱坞把各种各样的业种都装入到那个狭小的金字塔构造当中,这就形成了一种很强大的同甘共苦的精神,像“村庄”一样。如果让他们放弃以前那些做法,违背“村庄”的戒律使用外界的技术,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在别的方面也遭遇拒绝。美国人本身对公司的归属感很淡薄,一旦发生什么事,就想跳槽弃公司于不顾的MCA职员们也不愿意承担如此风险。
  因此,MCA拒绝了其母公司松下提出的所有要求。松下公司不是艺术家团体,更不是这个协同“村庄”的居民,所以无法透析出隐藏在文化差异背景后的深层原因。
  另一方面,从松下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尽快把8540亿日元的巨额投资收回的话,就无法向相关利益阶层交待。其所提倡的“努力消减每一块钱成本”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光是这次的大型收购活动就已经引起了世人瞩目。同时,股权所有者及各大媒体也都在关注着松下公司。“竟然连自己的子公司都控制不了!”在松下内部,像这样的焦躁和怀疑的情绪不断高涨。
  苦闷烦恼,决定辞职
  这样的两种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鸿沟,而且难以填平。我的工作就是在中间起一个疏通作用,把文化的两头拉到一起。虽说是疏通,但却做着信鸽般的工作,没有任何决定权。决定每一件事都必须依靠上级的指示。除了文化上难以融合之外,还要受美国、日本地理和时间上的限制。我拼命的穿梭于两国之间,可是依然没有进展。时间不断飞逝,而大量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2)
我在哈佛的那两年,经常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经营者,你应该怎样做判断?”我努力想要成为前面所提到的那种积极进取的人。但感觉时间总是不够,所以就只能牺牲睡眠时间作工作准备。我认真对待每一秒钟,如果无所事事虚度的话,心中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紧张感。
  每天睡觉之前,我都不会因为“今天无所事事”,“今天什么都没学到”等等而从心理和肉体上产生虚无感和自责感。我以前那么拼命努力,如今却心生内疚,慢慢也变得消沉了。这种游离于两种文化间的工作,毫无进展,挫败感在一点点累积。辛辛苦苦学的商业知识和思维方式毫无用武之地,十分惧怕自己的能力就此停滞不前了。
  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半年,最后我决定辞职,离开松下。
  本来想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松下,可是现在自己却主动辞职,我感到十分抱歉。况且都34岁了才改行,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公司能接受我。好几次我都对自己说:“辞掉了松下这个又舒适又稳定的工作真是糊涂啊!”可是又一想,要趁着自己对MBA知识还有一个新鲜的印象时,找个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环境发挥自己的潜力。我要在一个更能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更能让自己学到东西的环境中,以积极的态度去工作。想到这些,我就不再迷茫了。
  与上司商量的时候,上司挽留我说:“不要逼自己,再好好想想怎么办。”在公司里,无论和谁说这件事,大家都无法理解。父母更是竭力反对,问我说:“你到底对松下有什么不满啊?”可是,我决心已定。趁着公司的同事们去喝酒之际,逐一把自己的想法向他们每个人做了解释。
  事实上,对松下而言,我是商学院派出的留学生中第一个提出辞职的员工,对公司来讲也很为难。但幸运的是,经过多次的沟通,最后还是批准我辞职了。
  在松下的最后一天,我忙于作业务上的交接。最后开始整理行李的时候,外面天色已黑。擦净桌面,把自己的东西装进提包里,看看周围,发现这层楼里已经没人了。我看着空旷无人的楼道,想着自己即将离开这里,离开这个派我去哈佛学习的公司,离开这个给我社会启蒙的公司。我的脑海里再次闪现出疑问:“自己这样的选择真的对吗?”
  我整理了一下思绪,关灯、锁门,和保卫室的人告别,然后就离开了这幢大楼。那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我再也不会回到这里来了。”
  就这样,我离开了松下公司。我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了12年。
  自己的环境自己把握
  松下公司给予我的很多,离开这里我有些不舍。辞职是因为意识到在这里又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也许那只是自己一时狭隘的看法,但潜意识中,我又认为:“松下并不是适合我发展的地方。”
  要找到自己能够获得发展的环境,就应该自己亲历亲为。即使是视野开拓,如果不在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环境中工作,也毫无意义,而且这也是一种对自己和公司的不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环境中,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努力,才是一个商业人士的职责,不是吗?
  当我对现在的工作产生怀疑时,会有这样一些想法,比如说:“再过两年就应该有一些职位配置上的转变了”或者“要是换个公司就有发展空间了”。确实,经常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不马上做决定而放任自流的话,就会在不经意间适应了那个本不如意的环境,好不容易拓宽的视野又变得狭窄了。
  判断是不是要辞职的标准就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上了,是逃避现实呢,还是迎接新的挑战。
  若是因为和上司不和或工作太辛苦辞职逃跑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理想的工作单位。不管什么样的单位,都会有人际关系的障碍,都会有很苛刻的工作在等着你。要想扭转这样的局势,大概也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了吧。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拼命的努力做,就会发现它的价值。以向后看的理由逃跑是绝对不会有发展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3)
刚开始想辞职的时候,我有好几次都问自己:“这是不是逃避现实呢?”可能有的时候会为自己辩解,但这绝不是逃跑。虽然留在松下会更舒适,但是我想在有新挑战的地方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如果是由于向前看的理由辞职的话,那么周围的人应该会给予支持。我辞职的时候,我一直都很敬仰的上司对我说:“是公司不好,没有适合你的工作。”虽然我在公司时从没出过什么错,但是上司的这句话还是让我感激涕零。
  转行到经营咨询领域
  关于波士顿咨询集团
  我后来跳槽到波士顿顾问集团(BCG)的外资经营顾问公司工作。
  BCG于1963年在波士顿成立。现在世界各地有60个分公司,拥有约5 000名咨询顾问,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顾问公司之一。1966年在日本成立分公司。我1992年来到这家公司,当时大概有50个顾问和50来个候补顾问。
  所谓的咨询公司,一般分为战略咨询,财务咨询,人事组织咨询,系统咨询等很多专门领域,而BCG则属于战略咨询性质公司。
  战略顾问主要是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事业战略,业务流程改革等这些战略立案阶段起到一个支援的作用。除了BCG之外,还有人们知道的麦肯锡和贝恩等也是战略顾问公司。顾客主要是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经营者。
  具体项目大概有《通信公司下一代服务的商讨》、《外资制药公司进入日本战略》、《贸易公司重建措施》等。顾客的业种有金融、通信、能源、汽车、消费品、医疗用品、流通等;经营的领域有经商、团队、业务改良、成本消减、信息化等等。
  很多工程都是由2-5个顾问组成,和顾客一起解决问题,一般期限是三个月到半年时间。
  战略咨询的特点是基于事实和理论制定策划。把不可反驳的事实集中起来,再把它和不可反驳的理论结合起来,然后,做出最后的结果向顾客提出建议。根据这样的处理方法,即使是没有业界经验的顾问,也可能做出说服力和可靠性很高的提案。把一个个要素堆积起来,总结出:“事实就是如此,按逻辑思维就会是这样”即可。
  战略咨询公司的义务是要为顾客严格保守秘密。所以几乎没有发生过经济纠纷。但是,却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项目,比如会有引起传媒轰动的那种关乎大事件的大项目。
  招聘面试官的一句话
  我向松下提出辞呈的时候,还没有决定特别想去的公司和职业,只是带着一种希望,想要去有挑战、有发展机会的地方。
  这时,忽然想起了在哈佛留学的时候见过的BCG的负责人,于是决定联络一下试试看。
  在哈佛,一到找工作的季节,外资顾问公司和投资银行等的招聘负责人就会来学校。那个时候我已经决定回松下了,所以就没有参加他们举办的活动。只有BCG公司来校搞活动时候,有个朋友请我一起去吃了顿饭。席间的谈话早已忘记了,只是记着那个公司的名字和名气。因为从哈佛毕业生去BCG和麦肯锡等战略咨询公司就职的非常多。
  我从抽屉的最底层找出负责人的名片,很随意地打了个电话。之后,又和BCG的人见了几次面,便积极地想去面试看看。
  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带薪休假去了BCG的办公室。
  当时,BCG在东京办公区中心的一条大街上。位于高层的接待室设计得十分漂亮。我有些惊慌紧张,自报姓名,接待员很有礼貌的把我让到了会议室。墙壁上挂着简单而又显得昂贵的装饰品。坐在椅子上也感觉很舒服,我从未体会过那么好的感觉。这种高雅的氛围愈发让我紧张。
  因为去松下工作是教授推荐的,所以这次还是自己第一次去公司参加面试。我在头脑里把工作志向和辞职理由都统统整理了一遍。可是以什么样的形式面试却无法预测,我忐忑不安地等着面试官。
  大概过了10分钟,一个面试官慢慢地走进来,草草的寒暄了几句就开始了面试。
  

我是这样当上总裁的(4)
面试出乎意料,是从一个案例开始的。就好像是在哈佛做过的案例研究的简单版本。面试官简单的说明了背景之后问我:“要增加这个公司的销售额应该怎样做?”我不假思索地立刻做出了回答。我说完后,他又一连串地问了我好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么想呢?”“在实行你的计划时,会有什么样的障碍出现呢?”等等。从哈佛毕业以来,一直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所以很快就感到力不从心。
  案例告一段落后,面试官就开始问我现在的工作内容和志向。如果这个问题我在回答不好,那就毫无余地了。接着是我提问,由于太紧张,我反复地重复着同一问题。这样互相交谈后,面试终于结束了。我感觉好像过了好几个小时一样,一看表,才过了一小时。
  面试官说了句“稍等一下”就离开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没过一会儿,下一个面试官就进来了,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后来,连着进来了五个面试官。相当于一个人一个小时,五个小时连续不断地接受着严格的面试。后来是精疲力尽到了已经无所谓的状态了。
  最后的面试一结束,当时我就接到了录用通知。真是令人激动的一天。
  第一次跳槽只是想在BCG试试,没想到就被录用了,我有点不知所措。
  当面试官跟我讲完BCG的工作内容以后,我就决定“一定要在这里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要从大阪搬到东京住,亲戚和父母都反对我在东京工作。我自己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关西。尽管如此,因为是半路改行,而且这么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有东京的外资企业才有。最后,我还是决定加盟BCG。
  让我做出最终决定的是面试官的一句话:“做这个很值得”。
  彻底的实力主义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工作
  一进BCG,首先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员工们说话语速之快。无论是闲聊还是讨论问题,他们都是以非常快的语速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马上问你“你怎么想?”我是那种喜欢一边咀嚼文字一边说话的人,所以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了这种谈话速度。
  令我惊讶的还不只这些。虽然我们的办公室位于东京的中心地带,但是办公桌比松下公司的大了一倍多。每张桌子都是用隔板分开的,这样大家便可以集中在一起工作。此外,令我大吃一惊的还有升至经理后,就可以拥有带玻璃窗的个人办公室!外出的话,谁都可以打出租车。因为大家都不在公共汽车上看高保密性的商业资料。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员工在路途中也想要工作吧。这一切工作环境都是松下所没有的。
  公司对新员工的培训一天就结束了。随后我马上被分配到了一个制造业项目当中。我的上司是一个大学毕业的25、26岁左右的经理。但是这个比我小8岁的经理的工作作风,让我十分震惊。他一旦构建起某种假设,便会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迅速展开工作项目。若发现在实际的情况中假设不成立,便会立即调整方针,推行其他的假设。在我拼命追赶他的思维与行动的过程中,为期三个月的项目转瞬间就结束了,而交给客户的最终计划方案也在此时完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