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学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妈妈学堂-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英文单词不是apple,而是mosquitoe(蚊子),儿子特别勇敢,特别大无畏,大无畏这个词在形容当今的男孩子时已经不多见了,这个男孩儿为什么这么勇敢,因为长期受父亲的影响。勇敢、坚强这些品质,不是你此刻要他勇敢他就能勇敢的,它一定是个长期影响的结果。

    和爸爸相处时间多的孩子心胸更宽广

    首先爸爸的社交圈子相对比较广,让孩子能够见多识广。其次爸爸的豁达会让孩子学到宽以待人。记得我要出嫁的前一天,妈妈的叮咛是,去婆家可千万别受气啊,要是受了委屈就回来啊。可爸爸却说,记得待公婆要比待自己的父母还要好啊。爸爸临别时的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益,二十年多年来我和公婆一直相处得很好。婚后幸福的家庭生活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一个父亲的睿智和豁达。

    而在没有爸爸的家庭中,孩子长大后情绪会比较冲动,情绪变化教激烈,缺乏自我控制,人格会相对偏执,对问题的看法不会那么全面、理性。
第14节,
    综上所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有报道说从小和父亲玩大的孩子,长大后的社会地位90%会高于父亲。

    所以说亲爱的爸爸,快快出现吧,快快担当起你应该担当的那份责任和义务,你的孩子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优秀和完美。

    3、家教要兼容,婆媳要互帮

    很多重视家庭教育的人都知道家庭教育要意见统一;这样孩子不容易钻空子。但是家教统一这件事是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做不到。因为夫妻双方也好,两代人也罢,他们都会固执己见。因为男人和女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老人和年轻人过往的经历也是不同的,所以站在各自的角度、时代去考量,他们所持的教育理念也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就父母双方而言;男女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因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好比家里装修;女人一般喜欢白色的、玻璃的、通透的;男人喜欢深色的、实木的、有厚重感的。家装尚且如此,更何况教育呢。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父亲喜欢“放养”、顺其自然,母亲喜欢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并且要有结果。这是父母之间的差异。

    再说两代人之间,由于时代的不同,因而两代人之间教育理念会产生很大分歧。如今的老人一般都是40、50后,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或者说是儒家教育,而年轻一代接受的是现代的、或西方的蒙式教育,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你能说哪一个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不能。因为教育具有时代性,并且所有的教育都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硬要把两种不同的意见统一在一起的话;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反而出现对立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并合理接纳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分歧,避免这种分歧的恶化,因为家庭教育一旦对立;受害最大的一定是孩子。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意见是家教能统一最好,统一不了,不必强求;不能统一,我们可以兼容,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事实证明兼容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更全面、更多元。

    父母教育的兼容,可以让孩子更多元化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严母慈父;母亲往往要求孩子生活要规律;学习要努力;成绩要优秀;而父亲一般都不苛求孩子;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高兴就好;他喜欢怎样就怎样吧。于是父母之间就产生了分歧。并且很多母亲偏执的认为自己最懂教育;并且无时无刻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而做父亲的一点教育的义务都不尽;就知道和孩子玩;自己贪玩;还把孩子给带坏了;最终母亲决定剥夺父亲教育孩子的权力。孩子每天都和妈妈在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真的就天天向上了吗?就发展得那么全面了吗?我看也未必。
第15节,
    一日;我听了一个广播;广播里提到的做法让我顿时眼前一亮。广播里说孩子周一至周五由妈妈带;周末由爸爸带。我认为这真的是个很好的建议。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妈妈的管教下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礼貌的习惯。周末孩子跟着爸爸美美地睡个懒觉,到公园里去撒个欢,打个滚,体验一把身体与泥土的接触,尝试一下男人之间肉体的搏击,然后吃个羊肉串,去个大排档。周末的时间是可以换个活法的。吃多了营养餐,偶尔可以吃个肯德基,看多了大师名剧,偶尔可以看看动画片,听多了古典音乐,偶尔也要唱唱流行歌曲。大家都知道健康食品对保护孩子的脾胃有好处,大师名剧对培养孩子的气质起作用,古典音乐对提升孩子的性灵有意义,可是,您知道吗?偶尔的小小放纵,会让孩子更开心,偶尔的些许俗气会让孩子更生动、更真性情。所以我们不要消极的看待父、母亲教育的不一致,因为多数家庭都是不一致的,有分歧是正常的,只有积极的把不一致兼容起来,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试图理解父亲的想法

    我经常听到妈妈们这样的抱怨:“我们生下宝宝以后我让老公看育儿书他根本不屑一顾!”“他完全不懂教育新理念,我根本没法和他交流!”妈妈们要知道并非只有读过育儿书的人,才懂得如何爱孩子,就象并非只有学过心理学的人,才有良好的心态一样,有的人根本不知道心理学为何物,却整天乐呵呵,遇事都想的开。很多爸爸虽然没读过很多育儿书,但是或许因此而没有了妈妈因知识而起的困惑和焦虑,反而更有一种天然浑厚的父爱情怀。

    在这点上;我自己就深有感触。今天我之所以选择做家庭教育研究;是因为我曾经遇到了一个和我的教育观念大相径庭的人;那就是我的先生。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背景;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截然相反;我主张严家教;有规矩;他主张溺爱,“放养”,所以从孩子一出生,两种不同的声音就开始碰撞,争吵。

    于丹说过: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是知人的人,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你是否可以沉静下来,沿着他人生命的纹路去感悟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喜怒哀乐和最终的愿望。

    有一天我吵累了,吵烦了,就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他为什么会这样想问题呢?他为什么会这么宠孩子呢?于是我试着沿着先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去找寻这种想法形成的本源,并试图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因为任何事物、观点只要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原因。先生从小就是被“放养”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名牌大学,并且事业有成,所以他觉得“放养”很好。他曾经对我说:“我父母什么都没给我,但是他们给了我自由。”正是这种自由让他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很多男人是不擅长讲道理的,女人不要奢望男人会把他认为的育儿理念象几何证明题一样“因为”“所以”地一一解析给你,不会的。这需要我们当妈妈的慢慢悟。有时并非人家不对;而是你看不到自己生命未曾触及过的、体验过的那部分,所以无法理解。因此当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的时候,对他人的理解也会越深入,对问题的看法才会越全面、越透彻。
第16节,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吸纳了先生观点中的精华部分,整合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也就有了今天的《家教要兼容不要对立》、《爸爸你在哪里》这样的话题。在如今的“妈妈学堂”和“妈妈下午茶”里,当妈妈们向我讲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除了给予他们感同身受的理解外,还让他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正如一株盆栽,你是想让它整齐、美观、上得台面,而你先生,或许更想让它自由、舒展、接近太阳。妈妈们常说,对呀,邵老师,我以前怎么从来没这样想过,我一直坚信我的教育是对的。我想今天的我是因为当初的不同引发了思考,因为思考而带来了接纳,因为接纳而产生了中和,因为中和而得到了升华。所以不要害怕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教育理念。它真的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让我们学会成长,学会整合;它可以让我们变的更完整。任何事情不要只讲对与错,而要在乎它是否有生命力,任何人也不要要求一定要多完美,而是要尽量完整。如果当初我先生和我观念一致的话,我们教育出的孩子一定是个本分的乖乖女,但社会是多元的,乖乖女有时是无法应对的,所以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未尝不是件好事。

    当家庭教育出现分歧,如果我们做妈妈的采用对立态度的话,往往不能及时解决矛盾,反而只会让矛盾激化。有的妈妈说;我凭什么要听他;他根本就不对;那我告诉你;就凭你更想让这个家庭和谐;更想让孩子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这样的回答够了吗?

    2。别让孩子落下“心病”

    据统计;中国有许多多动症孩子;自闭症孩子,大人们带孩子去看病吃药;药吃下去很多;却不见疗效,为什么?因为大多数孩子的多动症、自闭症是心理问题造成的;而心理问题是大多是由于爱的缺失和不良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如果你不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吃多少药都没有用的。看问题要追本溯源,心病还要心药医。

    现如今,我们的妈妈往往不惜余力地研究怎样科学地喂养孩子,怎样提高孩子的智商,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从小生活在气氛紧张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问题;而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心智都比较健康。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里包括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但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习惯您可能忽略了;那就是——仁爱、宽容的习惯。

    所以,面对不同的声音,首先要学会包容和接纳。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妥协,而是在理解分析之后对自己和对方的理念做出理智的取舍,使双方所保留的部分达到完美的融合。同时,父母之间的这种包容和大度也会在无意中影响着孩子的品格塑造,让我们的孩子知道生活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生活中除了黑和白以外还有灰色地带,而过于较真儿也会造成孩子的偏执人格。
第17节,
    两代人教育的兼容,让孩子拥有温馨的成长环境

    有一位妈妈对我说邵老师您快点开个祖母课堂吧,我们经常来听妈妈学堂,看各种家教书,教育理念越来越先进,可是和婆婆的冲突也会越来越大,因为发现老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说吧,怕婆婆不高兴,不说吧又怕误了孩子,真不知该怎么办?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从几方面入手。

    1。带好孩子是你的事

    我们要摆清主次关系,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你是主,她是次。孩子带的不好,是你的事,不是她的事。

    老人帮你带孩子有时会有种补偿心理。年轻的时候忙工作无暇照看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心存愧疚,现在退休有时间了就该责无旁贷地帮助孩子来带孩子。这是老人的好意;我们要心领。但是作为晚辈,我们不能认为老人就该帮我们带孩子;孩子是你的;你是孩子的父母;如果你没有准备好;你有权力不要孩子;但是你一旦要了孩子;你就没有权力说我不抚养他,养育孩子是你的责任和义务。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尤其年轻的父母们总觉得不生小孩有点对不住老人,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毕竟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了算是给老人有了个交代,完成了任务,生完就把孩子扔给老人,自己该干嘛干嘛,好象这孩子跟他们没什么太大关系,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对孩子就不会那么上心了,因为人只有认为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才会认真去做。一定记住孩子是你的,在他十八岁以前你要对他负责任。

    我见过有的孩子青春期出问题了,父母前来咨询,结果一问才知道,孩子十五岁以前就没和父母一起住过,一直就和爷爷住,即使孩子现在出问题了,父母居然也不愿意把孩子接到身边,说不习惯住在一起了。他们拼命地给孩子花钱,包括给孩子做心理治疗,他们想用钱来买自己的心安,但这种心安是买不来的,这种父母真的很自私,而他们的这种自私一定会付出代价的。所以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搞清主次关系,不要本末倒置,让老人来替你承担你该承担的责任。

    2。别对老人要求太高

    不要和老人太计较。当婆媳因教育孩子意见不同、闹矛盾时,要知道有时相互较劲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态度。

    对于那些不是很有原则性的生活细节、行为习惯,如果老人家改不了,那就试着接受吧。如果坚持要让婆婆做出改变,也切忌“强攻”,以退为进更为妥当。试想当你面对婆婆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时,如果婆婆是个有城府的人,即便表面上不计较,也会使你们的婆媳关系产生明显的隔阂;而如果婆婆性格刚强,那么一场唇枪舌战自然不可避免,在你的咄咄相逼之下,她作为长辈的那种尊严和气势奋然而生,其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但如果你大度一些,对长辈那些尚不触犯原则的问题欣然接受,同时又一如既往地尊敬她时,老人反而会自觉惭愧,悄悄地不失颜面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因为你的态度让她接受了你这个人,和你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她就会接受你提的任何建议了。但遗憾的是很多妈妈做不到。
第18节,
    这里我要提到著名作家毕淑敏,她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她说她儿子小的时候也是婆婆带,每周末儿子回来,她都要求孩子去洗手间上厕所,儿子也能做到,可是一回到奶奶家,儿子就在尿盆里尿尿,而且滋的哪儿都是,她开始也想和婆婆说,不要那么惯孩子,后来她想通了,说有一句话叫隔辈疼,为什么,其实是人上了年纪后对很多事情的态度变得更宽容了。

    我们常说老人带孩子的最大问题就是溺爱,而老人恰恰最不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