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如是说2--中国创业教父的商道真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云如是说2--中国创业教父的商道真经-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候你都不知道从哪儿做起。
  马云说,进商学院首先学什么?作为一个企业家,小企业家成功靠精明,中企业家成功靠管理,大企业家成功靠做人。因此,商业教育培养MBA,首先要教的是做人。马云对这些MBA的评价是:“基本的礼节、专业精神、敬业精神都很糟糕。”这些人一进阿里巴巴就好像是来管人的,他们一进来就要把前面的企业家的东西都给推翻。
  马云从不否定那些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他们的水平如同飞机引擎一样,但问题在于,如此高性能的引擎适合拖拉机吗?马云由此总结出一个关于人才使用的理论:只有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他把当初开除MBA的事情做了一个比喻:
  就好比把飞机的引擎装在了拖拉机上,最终还是飞不起来一样,我们在初期确实犯了这样的错。那些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确实很高,但是不合适。公司当时的发展水平还容不下这样的人。
  长期以来,在不少人眼里,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能算是人才,否则即使有通天的本领,没有一纸文凭或职称,也不能称其为人才。但是,西方却有这样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让他去做事,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能够做好,做出成绩来,他就是人才;如果不行,即使顶着再多的桂冠,他也不是人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用”即人才。马云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题字:“善用人才为大领袖要旨,此刘邦刘备之所以创大业也。愿马云兄常勉之。”这幅字是金庸2000年的时候给马云题的。马云说:“我挂在办公桌前面,这是给自己看的,挂在后面是给别人看的。天天看到这个,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
  形成团队自身的竞争机制
  造就一个优秀的企业,并不是要打败所有的对手,而是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优势,建立自己的团队、机制、文化。我可能再干5年、10年,但最终肯定要离开。离开之前,我会把阿里巴巴、淘宝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成长机制建立起来,到时候,有没有马云已不重要。
  要确保组织发展既平稳又迅猛,就要保证阿里巴巴无论发展速度有多快,都能在需要用人的时候有人可用。因此在阿里巴巴,组织发展部门并不叫OD(OrganizationDevelopment),而叫P&OD(PeopleandOrganizationDevelopment),以此体现“人员发展”对组织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才能形成团队自身的竞争机制呢?马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习。
  前些天,我组织公司的一些高层看《历史的天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农民如何逐步成长为将军的故事。主人公姜大牙一开始几乎是个土匪,但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不仅学会了游击战、大规模作战、机械化作战,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最终成为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与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样,阿里巴巴也希望员工像姜大牙一样,不断改造,不断学习,还要不断创新,这样企业才能持续成长。
  在人才选拔上,阿里巴巴采取的是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内部培养是重点。在电子商务行业里,阿里巴巴已经走在了最前列,单纯依赖从其他公司大批量吸收成熟的人才,很难满足每年成倍增长的业务对人才的大量、高质的需求。阿里巴巴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外来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如果不能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那么在长远业务上就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因而阿里巴巴主要是以内部培养为主,包括“培养人”和“选拔人”两个方面。
  在培训方面,阿里巴巴根据员工的层级、职能,将学习细分为:阿里党校、阿里夜校、阿里课堂、阿里夜谈和组织部。另外,针对庞大的销售队伍,阿里巴巴还组建了专门的销售培训部门;而“送课下乡”项目则确保了培训学习资源能到达一线员工住的地方。针对关键岗位的人才,阿里巴巴还设有“接班人计划”,针对不同岗位,制定胜任力模型,培养后备力量。
  在阿里巴巴,由于业务发展迅猛,用人急迫,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充满激情但是管理经验欠缺,不能有效辅导下属,带领团队创造整体绩效,造成下属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尽管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是360度反馈,但是就阿里巴巴而言,更多的是采用员工座谈、“小字报”、管理论坛、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来满足管理人员了解下属感受、不断改进管理方式、调整管理理念的需求。
  马云坚信,只有令个体不断增值的企业,才是员工向往的发挥个人价值的好平台。
  不能让雷锋穿补丁衣服上街
  在点评《赢在中国》一位选手的时候,马云说道:
  你自己很善良,也很有激情,也很幽默,也会讲很多的故事,但你的团队离开你的时候,你要想到一点,我们需要雷锋,但不能让雷锋穿补丁的衣服上街去,让他们跟你分享成功是很重要的。
  不能让雷锋穿补丁衣服上街去与牛根生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思想是一致的。牛根生是这样解释的:
  “这世界上挣了钱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精明人’,一种是‘聪明人’。精明人竭泽而渔,企业第一次挣了100万元,80%归自己,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只有80万。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100万,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挣回来就是1000万!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100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1个亿。再往后就是10个亿。这就叫多赢。独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少,多赢使所有的人越赢越多,所以,‘精明人’挣小钱,‘聪明人’赚大钱。‘精明’与‘聪明’,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迈克尔·乔丹在结束自己的篮球生涯时也说:“在别人看来,我站在篮球世界的顶端,每当听到这样的赞美,我都感到惶恐。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和队友们以及教练一起努力的结果,还有赞助商和支持、鼓励我们的球迷们,荣誉属于你们每一个人,我只是幸运地作为代表,一次次地领取奖杯。”
  迈克尔·乔丹在每一场比赛中都和队友们团结一致地去争取胜利,取胜之后他总是和队友们互相拥抱、分享胜利。正是迈克尔·乔丹这种无私的分享精神,皮蓬等一大批NBA巨星才甘于充当配角,紧密地团结在他周围,为公牛队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
  一个人拥有优势时,学会保护自己并没有错;但要明白,要想继续强化自己的优势,还必须学会共享。因为大家共处一个价值链,共处一个系统,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而,当企业家挖得第一桶金的时候,需要与团队一起分享他的成果。
  马斯洛理论也说明了,要使一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的境界,则必须先满足其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只有当物质生活等这些匮乏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才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来达到创造的需要。
  雷锋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不计酬劳,是因为雷锋所生活的环境使他得以跨越最基本的需要,直接以最高级的需要作为追求目标。而现今的社会中,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导致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物质需求。以至于人们“发扬”了一个很世俗的观点,即“物质代表着成功。”
  所以,马云认为,由于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企业和团队这样一个平台,当“雷锋”分享了团队的成功果实,得到自尊的满足,才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一个良好的团队,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物质上的支持,某个人取得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一起拼搏努力的其他团队成员。只有分享,才能共赢。
第8章 追求良好工作氛围——马云论公司内部管理
  快乐不是一个概念,概念永远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创业者,永远要把自己笑脸露出来,你的脸看起来好像是很痛苦的样子,很难想像一个痛苦的脸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所以快乐是需要展示出来,你要把自己的快乐展示出去。
  唐僧一样的领导人
  许多人认为最好的团队是“刘、关、张、诸葛、赵”团队。关公武功那么高,又那么忠诚。刘备和张飞也有各自的任务,碰到诸葛亮,还有赵子龙,这样的团队是“千年等一回”,很难找。而我认为中国最好的团队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团队。像唐僧这样的领导,什么都不要跟他说,他就是要取经。这样的领导没有什么魅力,也没有什么能力。孙悟空武功高强,品德也不错,但唯一遗憾的是脾气暴躁,单位有这样的人。猪八戒有些狡猾,没有他生活少了很多的情趣。沙和尚更多了,他不讲人生观、价值观等形而上的东西,“这是我的工作”,半小时干完了活就去睡觉,这样的人单位里面有很多很多。就是这样四个人,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这种团队是最好的团队。这样的企业才会成功。
  今天的阿里巴巴,我们不希望用精英团队。如果只是精英们在一起肯定做不好事情。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些不平凡的事,这就是团队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欣赏团队,这样才行。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团队被称为是管理学中最好的团队,这也让很多企业家们羡慕不已。刘备的一干兄弟在得到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团队倾心辅佐之后,选择合适的根据地(荆、益两州)推行正确的内外政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并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图谋统一天下(分兵出荆州和益州)。不仅联合东吴一举击败了曹操这一最为强大的敌人,还巧妙地抓住各种机遇接连夺取荆州、益州和汉中,迅速建立起了与曹操和孙权形成鼎足之势的军事政治集团,在短短12年之内就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构想。
  但是,马云认为刘备团队在现实中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实中最完美的团队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他们的成员都非常普通,但最后成功地取到了真经。
  马云认为,唐僧把目标(去西天取经)看得很清楚,具有很强的使命感。他面对各种诱惑,依然保持着清醒的状态。不该做的事情,他不会去做。因而他是一个好领导。
  在唐僧的团队里,唐僧知道对孙悟空要管得紧,所以随时会念紧箍咒;猪八戒小毛病多,但不会犯大错,偶尔批评批评就可以;沙僧则需要经常鼓励一番。唐僧看起来是无能的,但他的领导力却是很强的。这样,一个明星团队就成形了。
  马云自认为是与唐僧一样的领导人。“要是公司里的员工都像我这么能说,而且光说不干活,会非常可怕。我不懂电脑,销售也不在行,但是公司里有人懂就行了。”
  马云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向唐僧学习,用人用长处,管人管到位。不然只会造就一个明星企业家,而非一个强大的企业系统。
  2006年,对雅虎中国的收购整合工作暂告一段落,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工作即提上了日程,第一步就是将原来的事业部制改为集团控股子公司。
  很多人都问五家公司分开后,马云做什么去。马云的回答是:
  具体的业务发展交给集团五虎将,他们比我聪明。淘宝网总裁孙彤宇有90%的时间在考虑淘宝的发展,我最多20%,怎么可能比他聪明?
  我要用最远的眼光看,用最大的胸怀去包容。我去做了孙正义的董事,了解日本发展怎么样;我到雅虎,了解美国整个的趋势发展。然后就是招人,建文化,建组织。
  对于为什么要把权力下放,马云这样解释:
  以前我自己拿着斧头往前冲,到后来指挥下面的兵马往前冲。以前睡两三个小时,起来就往前冲,没有累的感觉,有的是精力。现在突然发现,精力、体力跟十年以前不一样了,跟年轻人去拼,可能会像老将黄忠一样一刀被杀了。我们凭的是经验、胸怀和眼光。年轻人精力、体力、智力都比你强,他们可能干得更好。
  我强迫自己和原先所谓的高层团队全部脱离。我觉得自己过渡得还可以。当然,我放手的时候,知道已经没有大问题。淘宝看不出来有人可以打败它,更看不出来有谁能在三五年内灭了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最值钱的东西
  我们的一位高管进阿里巴巴后问我,阿里巴巴有价值观没有?我说有啊,他问:写下来没有?我说没写过。他说把它写下来,想想从1995年开始是什么让我们这些人活下来。我们总结了九条: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激情、开放、创新、专注、服务与尊重(即“独孤九剑”)。没有这九条,我们活不下来。所以这九个价值观是阿里巴巴最值钱的东西。
  价值观的重要性也是马云他们经历了惨痛失败后总结出来的教训。
  2000年我们在美国硅谷、伦敦、香港发展很快,我自己觉得管理起来力不从心。硅谷的同事觉得技术是最重要的,当时在硅谷的发展是互联网的顶峰,所以硅谷说的一定是对的。阿里巴巴美国公司总裁坐镇香港,他们认为应该向资本市场发展,当时我们在中国听着也不知道谁对。当大家乱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公司大了如何管理?当人才多的时候怎么管理?第一届“西湖论剑”会议之后,我们提出了阿里巴巴正处于高度危急状态的问题,我问当时美国公司的副总裁:我们一年不到就成为跨国公司了,员工来自13个国家我们该怎么管理?他说马云你放心,有一天我们会好起来的。我心里不踏实,不能说有一天我们会好起来现在就不动了。我便和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关明生先生探讨这个问题,他曾在GE公司工作了16年,他说GE成功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因而,在第一届“西湖论剑”之后,马云就发起了“毛氏运动”,其中有一项运动是“整风运动”。“整风运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