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挑战:德国的海洋之路-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斜硐殖龆耘哟蟮酃芾淼哪吧喾矗湟约萸峋褪斓姆绞焦芾碜殴液蜕缁岬姆椒矫婷妫易坑谐尚А)n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新帝国拥有充足的人力和丰沛的矿产资源,加之工业革命后的先进技术和欧洲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使德国迅速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生产体系,很快便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工业强国。187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至80年代已经完成工业革命。1872年,德国工业产品生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3%,钢、煤产量超过了法国,在重工业、化工和电气等领域,涌现出克虏伯、蒂森、西门子等大型康采恩。1910年,德国工业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913年,钢铁产量超过英法总和,机器、铁的出口占据世界第一,医药、化学、照相用品驰名世界;工业已经普遍使用电力,工业电气化程度相当高,列宁曾说:“电力工业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美国、德国在这个领域最发达。”

    同时,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完善国内建设,建立起现代化的公路网和铁路网;统一的贸易制度也全盘打破了原来各王公国纷繁复杂、壁垒林立的状态,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大大促进了国内贸易,也降低了国内交易成本。

    “俾斯麦时代”也正是欧洲的蒸汽工业时代,在德国工业区西里西亚、鲁尔和黑森等地,煤炭、钢铁和机械企业已经普遍采用蒸汽机、机床、气锤、起重机等近现代工业设备,昔日阴暗、肮脏、生产效率低下的工业企业现在处处烟囱林立,工业化正在改变德国社会,一个强大的德国正在欧洲大陆冉冉升起。正如美国学者科佩尔平森所言:“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德国经历了英国一百多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工业技术国家。”

    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再一次得到大发展,经济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是企业组织开始出现垄断和集中,资本规模急剧膨胀,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但是市场却相对不变。各国都需要更大的市场,但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英国、法国、俄国(自身国土面积就十分辽阔)等市场容量较大,情况尚好,殖民地稀少的德国就急需“市场空间”。这一时期,欧洲列强都奉行“帝国主义”,实际上就是资本和商品推动下的海外扩张。

    随着德国工业化完成,德国国内容克贵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之间矛盾越来越深刻,统治阶级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出口,以解决国内矛盾。德国历史学家赫尔穆特伯默因此总结说:“而且就连这种选择的成功希望,也仅仅只有或是通过一种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得手,或是通过世界历史上一场巨大的赌博和冒险,或是通过一场在欧洲进行的胜利战争,才是能够盼望的了。”所以,在威廉二世登基后,为了“将各利益集团的压力转移向外”、“将革命因素转向对外”、“为民族感情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础”,不得不推行“世界政策”。宰相比洛认为:“仅仅只有一项成功的对外政策才能有助于内部的和解、平静、集合和统一。”威廉二世的政策由此获得了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或是通过满足工人阶级的福利政策和议会化来使一种强有力的世界统治成为可能,因为这些内部的改革如果发挥功能的话,是能使各阶级的一体化变成对外强大的前提条件的;或是通过世界统治的成功来为福利政策找到物质上的真正基础,并保证社会内部的一种停战状态。”

    在俾斯麦执政的后期,德国国内的扩张思潮已经相当高涨,各种扩张主义的组织相继涌现:1882年,“德意志殖民协会”成立;1891年“泛德意志协会”建立,并宣扬“日耳曼民族优越论”,其口号是“普鲁士以国王为首,德意志以普鲁士为首,全世界以德意志为首”,认为德意志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日耳曼民族有统治世界的能力。这时,德国各种扩张主义普遍认为,德国领土太小,缺乏空间,应从英法手中夺取殖民地,兼并小国,建立大日耳曼帝国。
第13节:
    德国的扩张主义主要是两个内容,其一是称霸欧洲,其二是在全球扩展殖民地。

    独霸欧洲是大德意志帝国主义者的梦想,他们希望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士以及德国东部的奥地利等都纳入到德意志帝国的版图;另外,将法国、西班牙等变成德国的从属国。哈曼在《新路线》一书中说:“法国的三色旗在敦刻尔克、里尔、阿尔特莱特以及在南锡、吕内维尔、图尔和凡尔登尚未落到德意志鹰的脚下之前,德意志帝国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另外,在巴尔干地区,德国计划组织关税同盟,然后将中东欧的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土耳其等变成德国的附庸,“正如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创造了德意志帝国的基础一样,这个同盟也将创建一个大德意志帝国的基础我们在世界史上做出重大决策的时机尚未到来。但我们必须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尤其是地中海地区的东半部为这一时机的到来做好准备我们现在还不能同英俄抗衡,但我们要为将来谋取立足点。”为此,德国策划了“三B计划”(柏林拜占庭巴格达),修筑巴格达铁路,为将来通向东方的印度、遏制北面的俄国、控制英国的波斯湾石油作准备。德国的铁路计划是:汉堡—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索菲亚—君士坦丁堡,是一个宏伟的欧亚控制路线,如果计划真的得以实施,那么可以从柏林连通伊斯坦布尔直至巴格达,将德国与波斯湾连接起来,使西亚和波斯湾成为德国势力范围。

    在海外殖民地方面,1876年时,英国殖民地面积22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达2。5亿人,为本土面积的110倍,人口则是8倍。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达到世界的1/4。1876年,俄国的殖民地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590万,仅次于英国;同年,法国殖民地面积90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600多万;1899年,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只有100万平方公里,且殖民地人口稀少,资源匮乏,经济和社会不发达。所以,德国工商业以及资产阶级阶层,甚至普通民众,都希望拥有英法俄那样广袤的殖民地。

    在这种思潮之下,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扩张。在非洲,1884年,德国夺取西南非洲(纳米比亚),1885年建立德属东非殖民地。在太平洋,德国占领了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和新几内亚(伊里安岛)东北部。在东亚,德国将中国山东纳入势力范围。

    德国在非洲也策划了同样宏大的殖民地图。其首先要建立一个自大西洋直抵印度洋的中非殖民地,包括西南非洲、葡属安哥拉、比属刚果的一部分、德属东非、葡属莫桑比克等。如果德国真的在非洲实现这一殖民计划,那么整个非洲大陆的中部腹地、包括两侧海岸线都将成为德国的属地,德国将因此获得不计其数的农作物、矿产资源和市场。并且,这一殖民范围可以将英国的殖民计划拦腰斩断(英国制定了“两C计划”,即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计划)。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德国也要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和海军基地。

    德国向海外扩张,自然是在挑战英国的地位。

    实际上,早在1884年,德国在非洲取得第一块殖民地之后,就已经开始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1885年德国就成立了“德国东非公司”,意在对抗英国的“英国东非公司”。

    更严重的一次英德海外冲突是因为南非布尔人。19世纪50年代,荷兰殖民者的后裔布尔人在南非地区建立了两个共和国:德兰瓦士共和国和奥兰治共和国,后来因发现金矿和钻石,经济日渐繁荣。英国殖民者因采矿权和布尔人之间矛盾加深,至90年代,英国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至1902年结束,南非成为英国殖民地,1910年成立南非联邦。当英国在南非与布尔人因争夺金矿和钻石矿时,德国明显支持布尔人。1894年,德国派遣2艘军舰进入南非附近海域,向英国显示它保护德国在南非的利益。1895年12月,当一支在南非与布尔人作战的私人武装遭到失败的时候,威廉二世立即给德兰士瓦总统发去贺电,称祝贺该国“成功地粉碎了武装匪徒的入侵”,这被英国视为挑衅行为。
第14节:
    两难困境

    德国统一后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就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并建立了国内统一大市场,但是繁荣起来的德国却也面临工业时代的巨大矛盾: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这就需要海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但德国海军弱小,无法承担这一重任。于是,德国面临两难困境:要么放弃俾斯麦时期不与英国对抗的原则,要么冒险发展海军,为德国谋取海外市场。

    对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来说,海外贸易都是必须要发展的空间,这对工业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机器化生产的时代,产品生产速度是以往的几十倍、上百倍,但市场空间相对不变,因此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需要拓展市场。这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就等于拥有广阔的市场,因为殖民地是宗主国自然的、不存在贸易壁垒的最好的海外市场,因此,谁拥有多少殖民地就拥有多少海外市场,在这方面,德国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在海外贸易中,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产品、运输和市场,海上运输又是联系产地和市场的纽带。在贸易大竞争的年代,纯粹的商业竞争是基于生产效率和经营能力,但是拓展海外市场是需要海军扩展殖民地和保护贸易航线的。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贸易竞争从来就不是善良、纯洁的商业活动,而是充满血腥的国家战争。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与拥有更广阔的殖民地和其他海外市场是两码事,而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掌握市场的永远优于掌握产品的。

    德国只拥有丰富的产品,海外殖民地相对较少,更缺少海军——当德国扬起风帆的时候,他们发现,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乎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等待他们去占有的殖民地所剩无几,无论是原料产地还是销售市场,控制权都在这些传统的殖民大国手中。而且,出于贸易竞争的原因,各国都在自己国内和所控制的殖民地以及势力范围内尽可能建立贸易保护,在这种状态中,德国产品的海外销售难乎其难。即便能得到些边边角角的殖民地,对庞大的德国工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实际上,俾斯麦执政的后期已经开始面对市场窘境,俾斯麦作为首相,是各方利益的调解人和国家利益的领导者,他很清楚德国的状态,但是既不能放任扩张主义者,更不能过分压制国内的资本家。在大国环伺的环境中,任何扩张主义行动都可能遭到其他大国的联合反对,但还必须要为德国谋取海外通道。

    俾斯麦的策略,是暗中积蓄力量,而不是贸然地发展海军。他首先支持德国发展航运业,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可以建造优良的货船、客轮,也能良好地经营起航运业,在有了良好的造船业和航运业后,德国商品可以顺势而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德国造船厂很快赢得了众多的订单,工商业巨头们迅速组织成立了北德意志—劳埃德和汉堡—美洲等航运公司,这些航运公司已经展示出与英国的白星、卡纳德等老牌海运企业争雄的能力。

    这时,英国对德国的海外发展并没感到担忧,因为尽管德国航运业发展迅猛,但总体上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的航运大国相比还很弱小;另外,德国在发展海运的时候,海军并没有同步发展,仍保持低姿态和近岸防御,所以,德国的这一发展没有引起英国的任何反对。

    俾斯麦的这一策略一如既往地成功——这既让德国初步奠定了海外发展的基础,也保证了德国资本的盈利,同时也未引起英国、法国的敌意。另外,德国宝贵的资本也没有过早地分散投入到海军扩张之中,这对德国来说可以是有利的——建造海军,是需要非常巨大的资本投入的,这既会减少资本的商业投入,也会影响陆军的建设。
第15节:
    除了在暗中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外,俾斯麦还利用其强势和睿智的外交手段,为德国海外扩张铺路。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德国主持召开了有欧洲14国参加的“柏林会议”,会议议题是讨论非洲刚果地区的利益分配和势力范围。刚果处于中非腹地,盛产木材、钻石、铜、锰等许多重要物资。在俾斯麦的主导和努力之下,这次会议德国获得了满意的成果。而且,俾斯麦成功促使列强修改了传统的“发现即占有”的殖民地规则,他提出了“必须有效占领”的新标准。这实际上否定了很多占有规则,为日后德国占有殖民地打开了规则之门——如果说德国走向海外扩张,那么应该从这次会议开始算起。

    1890年,在俾斯麦下台后不久,德国还用非洲的桑给巴尔岛同英国交换北海的赫尔戈兰岛。这一协议正是在俾斯麦的努力下促成的,他离职前签订了该协议,离职后两国予以履行。俾斯麦当然很清楚德国海军十分缺乏海外基地,为弥补这一先天不足,俾斯麦尽可能为德国谋取海外殖民地和海军基地。赫尔戈兰岛是英国在拿破仑战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