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企业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企业观-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拿重组这件事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对其中每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都要想到、说到,关键还要做到。我们常说“先机”,在机会面前,哪怕你只比别人快半步,机会就是你的了。

    说到与时间赛跑,我想起几年前曾经历的一场风波:2008年3月,正当中国建材在东南经济区快速推进重组的时候,有媒体刊发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建材是不是疯了?”。撰写这篇文章的一位市场人士表达了他对中国建材高速扩张的忧虑,还对央企大规模扩张的动因进行了颇为偏激的分析。但我认为,我们不但没有疯,还很理智和冷静,因为在那个时刻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错过了机会,不仅成本会更高,还会被跨国公司抢了先。

    因此,尽管当时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我始终很坚定。在重组问题上,我主张不声张、不争辩、不减速,更不能放弃。做成一件事,不会一路畅通,而往往充满坎坷。当时最急迫的就是要当机立断,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时间窗口,因为这个窗口随时可能会消失。

    兵贵神速。商场和战场一样,良好的时机往往出现在转瞬之间,你不转抓住它,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事实上,今天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竞争就像百米赛跑,快0。01秒的人可能就是冠军,慢一点儿就只能屈居第二。

    回过头来看,假定那时候放弃重组,分分钟就能做到。但是我不同意退却,因为机遇难得。如果关键时刻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拖拖拉拉,到头来贻误战机,什么大事都做不了。

    后来,有分析师认为,中国建材的重组机会抓得特别好。如果时间再早一些,大家都在建新厂,都想鸡生蛋、蛋生鸡,都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收购谁都不行;如果时间再晚一点儿,让别人收购完了,中国建材再来收购的成本可能很高;如果等到现在,行业开始减量发展了,收购一个关张一个,就会非常被动。

    中国有句老话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说的是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旦行动就要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都要先进行反复分析和深入思考,尽量把问题考虑周全,之后再淡定从容地等待机会。一旦机会来临,就要毫不迟疑,快速出手。
东方管理思想也可以做出世界级企业(1)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东方管理思想在战略、管控、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深刻的思考,与现代社会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解决现代市场竞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这种东方思想和文化理念能不能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上呢?能不能形成一种指导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思想体系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看到稻盛和夫的故事,才找到了答案。

    稻盛和夫完全是靠儒家文化、佛学教义等东方思想,先后做成了京瓷与KDDI(日本大型电信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就证明,东方思想与现代社会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不相悖。或者说,采用东方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做出世界级企业。这让我深受震撼和鼓舞。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说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界基本是以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案例为主。可以说,中国企业这30多年的快速成长,西方优秀的经营管理思想功不可没。

    但是,在学习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彼得?圣吉等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企业界应用较少,在国外却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它们的企业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寻找动力和精神支柱,创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

    仔细分析东西方管理思想就会发现,西方管理思想更重视定量分析,比较擅长运用统计知识与模型分析等工具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以提高组织效率。所以,从管理的理性化、操作化和规范化等方面看,西方的管理思想似乎更胜一筹。

    东方管理思想更重视定性研究,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全局性的运筹帷幄,以及伦理道德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东方管理思想在战略、管控、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深刻的思考。

    其实,很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都蕴藏着深刻的管理智慧。比如,《韩非子》中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讲的是系统论;《易经》中的“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分别对应的是管理幅度和管理力度;《孟子》中的“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包容性管理大有启发。

    所以,东西方管理思想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我们绝不能非此即彼或者厚此薄彼,关键是要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曾经说过:“企业经营就是《论语》加算盘。”他的意思是,以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观作为立足点,再加上西方的定量化管理,从而实现“义利的统一”。
东方管理思想也可以做出世界级企业(2)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文革”,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普遍对传统文化学习得不够,甚至长期以来把它当作旧纸堆和封建糟粕来看,将其与现代社会、现代管理科学对立起来。今天看来,国学这一课,我们要好好补一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这些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鄙薄历史和使文化断层是不对的。

    有人说中国是个宗教缺失的国家,其实历史上中国的儒家文化已经上升到儒教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曾维系中国社会上千年。即使在中国盛行的佛教也已经被儒化,这就是常说的“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在中国”。也有人说,儒家文化是实用主义,不如宗教神圣。但如果认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你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儒家文化的哲理既现实又崇高。

    就拿《论语》来说,虽然字数不多,却集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天下归仁”的道德理念、“为国以礼”的政治抱负,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这些重要思想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企业管理等都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我近年来读了一些国学方面的书,尽管只学了些皮毛,但觉得很有收获。我的体会是,儒家文化对做企业确实有很大帮助,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甚至可以解决现代市场竞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培养好的心态、好的素质、好的人格,解决人内心深处的问题,往往比建设新工厂、安装新机器要难得多。

    所以,我主张把儒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主张企业的干部员工尤其是企业家要学习一些国学知识,提高人生修养,弘扬“真善美”,坚守“仁义礼智信”,做到“温良恭俭让”。在日本,一些大企业家常常抽时间到僻静处面壁思考,希望有一些人生的顿悟和哲思,以此来指导人生和企业。82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先生2013年出版的《生存之道》,就是他对企业年轻一代的心灵指导。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也到了潜心学习、静心顿悟、求仁行善的时候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全球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不仅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的中文书店里,都有大量的国学书籍,孔子学院遍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界对国学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升温,很多商学院还专门开办了国学课程。我想,这是在中国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回归的一种体现。

    当然,汲取东方文化的管理精髓,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西方的管理科学。毛主席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对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应当兼容并蓄,以中国文化为根本,以西方管理为手段,中体西用,在企业内实现和谐统一。在融合的过程中,渐渐形成适合中国企业或者东方企业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

    如今,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东方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上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无疑体现了东方企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随着这种贡献的持续增加,东方企业家应当为全球企业界贡献更多的企业管理思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