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梅花醉如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曾为梅花醉如泥-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还有一个正生活在母亲身边的儿子呢。因此与她在一起生活,我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拿她与前任相比较,从前是怎样怎样的,现在是怎样怎样的。这样做,对于颖仪来说,当然是不公平的。本来,她嫁给了我,就应该整个地得到我,可是她始终未能实现这一点。她总是生活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而事实上却存在的“影子”中。我们曾经想过要一个孩子,如果这能够成为现实,我们的关系也许会密切一些,因为孩子会成为我们生活的纽带。可是命运偏偏作弄人,这个愿望未能实现。这样,我们的关系就很脆弱,一旦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就很容易破裂。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段婚姻(2)
▲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一个情感三角。毕竟,过去留下的烙印太深了!
  我与颖仪这段因歌而生的情缘前后共维持了十四年,经过两年多的纠葛后,于2008年初终于彻底解决。像前面两场婚姻一样,这场婚姻的结束也是由我提出来的。我之所以选择与她分道扬镳,是因为我到最后,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与她在一起的生活状态。我十分希望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是自由的、舒泰的,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然而与她在一起的状态并不是这样的状态。我不希望别人把我当做附属品,一天到晚盘问你到哪里去了,你今天在外面干了些什么……诸如此类,可是我常常要面对的便是这类盘问。我觉得夫妻双双应该轻松愉快地在一起生活,而不希望伴侣异化为羁绊,可是很遗憾,现实偏偏不是这样的。例如,她约你去看电影,你为了不让她扫兴,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赶紧结束案头的工作,急急忙忙地梳洗换装招的士,然后满头大汗地按她指定的时间赶到约定的地点,这便是一种压力。这种“相约”,若是在谈情说爱的阶段偶尔为之还可以接受,若是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就很难吃得消。我不愿意让一位年轻女子,把我从花甲之年,拉回到“年轻”去。我的这种要求,你说“很高”也行,“很低”也行,总之是不能不满足的。如果婚前的感觉与婚后的感觉有太大的出入,我的选择就只能是离婚。说到底,我是那种重视过程体验而不那么重视最终结局的人。在我的眼中,路途比终点有意思。
  ▲我不愿意让一位年轻女子,把我从花甲之年,拉回到“年轻”去。
  我选择与她离婚,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她与我的子女相处得不融洽。我与她正式结婚后,二人便一起住进了我在浅水湾购置的一个一线海景单位(离婚时这套住宅归了她)。在我与她生活的十四年间,我的孩子们只会礼节性地来我们家看望我,而从来不会在这里过夜——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权利。不能让我的孩子们在家中过夜,是颖仪给我定下的“规则”,这条“规则”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孩子,伤害都很大。试想,房子是我花钱买来的,可是我的孩子们却没有在其中居住(哪怕是一晚!)的权利,我心中会是什么滋味?我所希望见到的情景,是我的孩子到了我家之后,像自家人一样——他们原本就是“自家人”——自由自在地脱下鞋,然后散散漫漫地躺在家中的沙发上,或者无拘无束地打开冰箱取出饮料就喝;而不是拘谨地见过我片刻,椅子尚未坐热,便客客气气地站起来说:“爸爸,我回去了。”我想颖仪在制定上述“规则”时,在潜意识中一定以为,只有她,才是我们家的主人。
  与前任妻子不同,颖仪在我的保险事业中并没有发挥过什么作用,在她成为我的妻子之时,奥林匹克家族已具相当规模,而且还在继续扩张。她并不懂保险,也没有心机去学习保险。
  与颖仪离婚,前后差不多折腾了两年的时间,因为她在财产方面提出了在我看来不合理的要求。最后的结果是由法院来判决的。
  感情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它像空气一般,是飘浮着的。当二人的感情陷入困境之后,离婚就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当然,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强调从一而终的,许多夫妻在已经没有感情的情况下,依然勉强维持着原有的关系。你也可以选择不离婚——离婚毕竟对双方都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那双方就应该在相处方式上作某些调整。两个人在充满柔情蜜意时,哪怕是一天到晚厮守在一起也不会彼此生厌,可是如果双方的热情已冷却还这么做,就显得很矫情,既不自然也不真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互相给对方留出一点空间婚姻还能维持下去。不过婚姻能否维持,说到底还是看有没有缘分,我始终是相信缘分的。缘分还在,再深的矛盾都能解决;缘分已去,一点鸡毛蒜皮的问题也可以让婚姻瓦解。
  今天,当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之后,我已没有兴趣去对事情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更不想去对从前的妻子说短道长。我想只要是人,就会有优点缺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一个人是长是短,是好是坏。就配偶而言,当双方的感情还很浓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或她)的优点多一点;当双方的感情冷淡了之后,你又会觉得他(或她)的缺点盖过了优点。对一个人的认识,是许多感觉的累积,每一日都会有增加,有变化。而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自己的每一段婚姻都有其值得怀念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我和我的每一位妻子都有付出,也都有收获。无论是喜是悲,是苦是甜,每一次婚姻的过程都丰富了我的人生。这些婚姻经历,在我的生命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将会永远存留在我的心中。对我曾离过三次婚这件事,我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觉得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事情结束之后自己能不能实现内心的平衡,能不能鼓起精神直面未来。其实我对三段婚姻中的任何一段,态度都是很认真、很投入的,每一次都是情缘已尽,我才提出分手。而在每一次婚姻结束的时候,我在情感上都备受折磨,心灵久久不能平静。在很长一段时间,会有一种生活的空旷感。那种“景物依旧,人已西东”的感受,让人相当难过。
  ▲对一个人的认识,是许多感觉的累积,每一日都会有增加,有变化。而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自己的每一段婚姻都有其值得怀念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我和我的每一位妻子都有付出,也都有收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奥林匹克家族的形成
在我刚刚进入友邦保险的时候,公司营业部已有两个已成雏形的家族,它们分别是黄伯的“成功”区和钱万里先生的“宇宙”区,因为在他们的区域下面已分蘖出若干独立的营销团队。不过,当时友邦保险还只是有“区域”的概念,没有“家族”的概念。“家族”的概念,是1997年林文德先生出任友邦保险公司总经理之后才提出来的。现在友邦共有七大家族,其中最大的是由我当掌门人的奥林匹克家族。
  奥林匹克家族现共有三十四个区域,二千八百多名业务员,无论是人数规模还是经营业绩,都占友邦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么个庞大的家族,却是由我三十多年前创建的一个小营销团队发展起来的。
  前文已经提到,我1974年加入友邦保险。由于业绩优异,一年后即被公司晋升为分区经理,并因此组建了一个自己的营业组——CR…JW组。CR是公司给我们立的新名称,是英文“专业代表”的缩写。JW则是我的英文名字“Joshua Wong”的缩写。营业组的初始成员共五个人:一个是胡霭琪女士,2008年已去世;一个是陈伟林先生,现在是二十七区的资深总监;一个是李广林先生,后来移民去了加拿大;一个是顾柏城先生;已经退出保险行业;再一个就是我。也就是说;我最早的合作伙伴,现在只有陈伟林先生还在保险行业与我共事。
  1976年,我手下的业务员增加到了十一二个人,而我也成为了资深分区经理。1977年,CR…JW分区旗下已有三个营业组,成员一共十八个人。在这十八个人中,后来在本家族留下并成功地在奥林匹克的旗下自成一区的共有六位,他们分别是陈伟林先生、陈焕斌先生、黄经国先生、麦永光先生、李国泰先生、毕作志先生和孙国雄先生。
  到1978年的时候,我手下的业务员又增加到了二十多人。因为业务发展神速,这一年,公司便批准我的CR…JW分区升格为区,这样,我就成为了区域经理,亦即现在所说的“区域总监”。这时,我加入保险行业才四年半。CR…JW区当时的人数虽然不算多,却多是业内精英。他们的努力,为本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年之后,到1980年,我的团队已有六七十人,我就把区域的名称改成了“奥林匹克”(Olympia)。为什么要叫奥林匹克呢?因为我最初的团队是五个人,正好与奥林匹克的五环相对应,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与与竞争精神引入到保险事业中来。这个想法,我在1975年初建CR…JW组时就已经萌发,不过那时他们四位是普通业务员,而我是分区经理,五个“环”不对称。后来他们四人也都被提拔为经理,五个“环”就对称了。后来队伍不断壮大,在奥林匹克区的旗下,又分出了若干新区,于是奥林匹克家族便形成了。
  ▲为什么要叫奥林匹克呢?因为我最初的团队是五个人,正好与奥林匹克的五环相对应,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与与竞争精神引入到保险事业中来。
  为什么我的团队从组建以来一直在迅速发展壮大呢?这与我在团队中长期贯彻的鼓励员工升迁的理念有关。在奥林匹克家族中,任何一位普通业务员都有向上升迁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把新员工吸收进来并把他们管理好。不少员工,在我的上述理念的影响下获得了升迁,他们成为自己团队的领导之后,又以同样的理念来对待新人,于是奥林匹克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对奥林匹克家族的发展壮大,我感受很深的有三点:第一,团队领袖必须有很强的感召力,能把人才吸引住,而不让团队成员流失;第二,在团队管理方面,应有合适的方法与手段,能有效地把团队成员的潜能发挥出来;第三,由上线物色的下线,应有很强的发展意愿和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这三点,一个团队想发展壮大起来,是不可能的。
  ▲第一,团队领袖必须有很强的感召力,能把人才吸引住,而不让团队成员流失;第二,在团队管理方面,应有合适的方法与手段,能有效地把团队成员的潜能发挥出来;第三,由上线物色的下线,应有很强的发展意愿和自主创新能力。
  ——几位不平凡的友邦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