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丘吉尔传-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制了德军的攻势。战争进入僵持状态。5月,美国军队首次抵达前线,使协约国军队得到加强。7月,德国人又组织了一次进攻,但没收到任何成效,此后就一蹶不振了。

自3月份以来,丘吉尔就加快了军需生产的速度,并要求250万工人在必要时放弃复活节的休假。美国参战后,军需部也负责为驻欧美军提供军需品,此外还为美国制造了价值一亿英镑的中等口径大炮。丘吉尔与法国军备部部长路易·洛切尔和美国负责军需供应的官员爱德华·斯特蒂纽斯及伯纳德·巴鲁克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一致同意将全世界生产的硝酸的分配权集中在丘吉尔手里,使丘吉尔后来能够自夸为“硝酸大王”。

丘吉尔仍然一如既往地注重科学技术对增强军队战斗能力的关键作用。他主张尽可能地用最科学的战争武器来装备英国军队,比如用飞机、坦克、机枪,甚至毒气。早在海军大臣任内,他就曾动用海军经费改进和大量建造被称为“陆地行舟”的履带式战车。这种由轮式装甲汽车发展起来的新型武器装备,后来演变成威力巨大的现代坦克。其中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改进,比如由轮式改为履带链轨,就是丘吉尔在听取了军事专家的建议后实施的。在丘吉尔初到法国前线见习期间,他利用休整时间撰写出来,并在当时的战时委员会中打印传阅的题为《进攻的不同方法》的报告,其中就提出了使用履带式战车的建议。1917年11月20日,在康布雷第一次大批使用坦克大获成功。坦克不仅能碾倒铁丝网、跨越战壕,还能以强大的火力压制对方而不怕对方的射击,战果十分显著。根据这一成功战例,丘吉尔建议扩大坦克生产和组建坦克部队。1918年3月5日,丘吉尔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为了在1919年对敌人进行打击,我们应该创建一支坦克军队,这支部队在其构成上和作战方法上,都应与双方所使用的任何一支部队根本不同。”后来,战时内阁批准了丘吉尔的到1919年4月制造4000辆坦克的建议。在英国的文艺作品中,有人甚至称丘吉尔为“坦克之父”。战后有些人争坦克的发明权,为了解决这一争端而专门成立的皇家委员会的报告中说:“委员会愿意首先指出,由于丘吉尔的敏锐、勇敢和坚决……用坦克这种武器作战的设想才得以实现。”8月,丘吉尔在得知英军计划在亚眠附近开展一场坦克进攻战后,他“决心乘上飞机,休假两天”,为的是一饱眼福。当他到达亚眠时,战斗已取得胜利,路上到处是被押送的德国战俘。他回去后向首相报告说:“据我看来,这是英军在整个这场战争中赢得的最大胜利。”他向黑格总司令表示祝贺,这位总司令在答谢信中特意夸奖了丘吉尔“作为军需大臣所显示的能力与先见之明”。英军的胜利使战事更加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德国对于战争胜利已毫无指望,德军的投降却是指日可待了。9月末,德军统帅部建议德皇威廉二世更换政府。巴登的马克斯亲王组阁后,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1918年1月的演说中提出的“十四点”为基础,试图达成一项和平解决办法。

丘吉尔一方面仍不松懈地抓紧军需生产,“要作好各种有效的准备,以确保敌人即使形势有利也不能继续战斗下去”;另一方面开始考虑停战问题。他参加了首相与大臣们在苏塞克斯郡丹尼花园的利德尔大厦举行的讨论停战问题的会晤。他虽然同意大臣们在会晤中得出的“考虑到协约国方面目前已确实占有战略上的优势,因此停战条款必须严厉”的共同认识,但后来他在曼彻斯特的演讲中也强调指出,要求敌人完全屈服是不可能的:

“我们并不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对任何一个国家,亦即对人类大家庭中任何一个伟大的分支,都无权进行掠夺,而理应保证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我们并不图谋去毁灭德国。”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正式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等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丘吉尔和怀孕多时的妻子克莱门蒂娜一起乘汽车去唐宁街向首相表示祝贺。欢呼胜利的人群蜂拥而来,聚集在白厅前的广场上举行庆祝活动。

这一场面令丘吉尔联想起1914年8月4日晚11时他经过这里到唐宁街10号向首相通报战况时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当我听到英勇的人们欢呼时,想起他们肩负这样的重担,贡献所有的一切,从不动摇,对祖国及其前途从不失去信心;在表达他们情感的时刻到来时,对他们犯有过错的仆人宽宏大度;想到这些,内心的感情实非言词所能形容。”

首相对胜利当然十分高兴,但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战争胜利给他的政府及他本人带来的崇高声望,在未来的大选中获胜并组成一个向和平时期过渡的坚强政府。就在11月初,他曾向政府中两位资深的自由党政治家,即丘吉尔和埃德温·蒙塔古探询,看他们是否愿意在今后的政治生活中与自己保持一致;丘吉尔开始时抱有疑虑并颇多抱怨。蒙塔古对此曾作过描述:

“温斯顿开始时绷着脸,愁眉不展,表示不愿进行合作。首相使出他全身解数以一个‘长者’的身份亲切地和温斯顿谈话,他向温斯顿提起他们从前共同战斗的往事……,最后,丘吉尔摊开双手,以那滔滔不绝的、浮夸的雄辩口才说,他不允许以任何个人的考虑来对他施加影响……,然后他又开始通常的争辩,即阐述他对内阁中那些大人物的反对理由,诉说现存机构的不合理性,以及一位对政府政策没有责任的大臣所受到的贬斥,等等。”

这种抱怨情绪一直笼罩着丘吉尔。几个月前,当阿斯奎斯等反对派借英军驻法兵力不足等问题攻击劳合—乔治时,丘吉尔就不为劳合—乔治进行辩护。事后他向劳合—乔治指出:“在我未得到承认和合法权力的情况下,我决不承担任何政治责任……,坦率地说,我感到失望的是,我们长期建立起的亲密友情,并没有使我获得应有的地位。”

针对丘吉尔的不满,劳合—乔治回答说,他准备建立“一个成员在10到12人的格莱斯顿式的内阁”以取代战时内阁。这一明确的暗示,使丘吉尔“闷闷不乐的愁容一扫而去,笑容布满了渴望的脸庞,鱼被钓上来了”。或许蒙塔古对丘吉尔心存偏见,所以语气中充满了嘲讽,但基本事实显而易见是记叙得准确无误的。

经过政府中自由党大臣们的讨论,决定了与保守党联合执政的基本策略。他们一致认为,可以接受某些违背自由贸易原则的事情,比如用财政手段保护重要的工业部门;制订帝国特惠关税,以防止外国商品压价“进行倾销”;作为交换条件,保守党则应同意爱尔兰地方自治。

11月末开始了激烈的竞选运动。由于自由党劳合—乔治派与保守党达成的协议规定,保守党候选人都应从自由党劳合—乔治派保卫自己议席的选区中退出竞选,所以丘吉尔再次在丹迪市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他在丹迪市的多次竞选演讲中,着重强调了战后重建工作。他说:“我们能够建设一个新的英国,使她变得繁荣昌盛,从而不要让我们阵亡的将士白白流血牺牲。”他的演讲使听众认为他是“首相在政府中主张革新的一派最强有力的代言人”。

大选结果,主张联合的保守党人获得333个议席,成为下院的多数党;工党获得57个议席,力量大为增强,美中不足的是它的所有重要领袖均遭败北;劳合—乔治派自由党人159名候选人有136人当选;而阿斯奎斯派自由党人境况最惨,在250多名候选人中,只有29人当选。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议席减少得所剩无几,激进的新芬党大获成功。但是新芬党的议员们拒绝到伦敦来,而是在都柏林建立了爱尔兰议会。总而言之,战后英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微妙而复杂。丘吉尔在战争胜利那天晚上的感受用来形容此时他和劳合—乔治的心情同样也很恰如其分:“没有大功告成的感觉。不仅如此,劳合—乔治反而清楚地意识到他面临着新的、也许是更大的压力。”

丘吉尔传……3 身兼数职的内阁大臣

3 身兼数职的内阁大臣

为了表示对丘吉尔格外优待,劳合—乔治在组阁时让丘吉尔在陆军部、海军部或空军部中任意选择。丘吉尔当然愿意回到海军部去,他在给首相的信中表达了这个意思,并且表示“我可以接受任何要求,让大家的愿望变为现实:‘舰队做好了准备。’”但是在与其他阁员磋商的过程中,劳合—乔治收回了让丘吉尔任海军大臣的许诺,而让他同时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这件事引起了报界的批评。《泰晤士报》的社论说:“一匹马,一个人。我们对丘吉尔先生同时兼任两个职务所具备的能力表示怀疑,尤其是对同时担任两项这样生气勃勃和方兴未艾的高级职务就更是如此了。”为了平息批评,丘吉尔说服劳合—乔治任命好朋友西利担任空军部副国务大臣。

当时陆军部和空军部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士兵复员。经过了长期战争的士兵们都渴望回家过平民生活。但是在战争结束前陆军部制定的复员计划,出于对战后工业建设的急需的考虑,规定那些对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有用的技术人才可以优先复员。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公平。那些服役长、吃苦多、功劳大的士兵看着战争后期才参军的人却先回了家,心中极为愤怒。陆军的军纪几乎废弛,士兵们的怨恨转化为许多起兵变。丘吉尔曾写道:“根据各军营传来的消息,一周之内就有30多起士兵不服从管束的事件。往往有相当多的士兵自由活动好几天而不接受任何约束。”形势对丘吉尔说来极为严峻。

1919年1月14日,丘吉尔在白金汉宫参加了授任仪式,第二天他立即召集全体陆军委员会委员、驻法英军总司令黑格将军以及有关的民事部门的代表开会。他建议废除现行复员计划,而以一项依年龄大小、服役时间长短以及受伤轻重而决定是否复员的新计划来代替。丘吉尔对这一政策概述为:“在4个人中让3个人走,给留下的这个人双份薪水,以完成4个人所担负的工作。”为了在征召到足够数量并对之进行训练的志愿兵能承担军队应负的责任之前弥补大量复员造成的空缺,丘吉尔提出了一项在一个有限的期间内实施征兵的法案。

丘吉尔的这一提议与政府成员们在大选中向民众所作的许诺相矛盾,并且由于首相正在巴黎参加和平会议而未能与其磋商。劳合—乔治在得知丘吉尔的方案后感到吃惊。丘吉尔不得不立即发电报,继而派出秘书,最后亲自赶到巴黎,去向劳合—乔治加以解释。丘吉尔说这是一个非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要是目前的做法再继续几个星期,那除了一群士气低落、怒气冲天的暴徒外,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批留下来的人,认为没有什么公平原则,丝毫不顾这是军事组织。”劳合—乔治在知悉了全部情况后同意了这项计划。1月29日,陆军部下令实行新政策,实施新军饷标准。丘吉尔也在报纸上撰文对这一政策加以阐释。就在此时,又发生了几起严重的兵变。1月底,加莱有三、四千名军需和运输部队的军人发生兵变,占领了这个港口达数天之久,直到从前线调来两个师的兵力才使之平息下来。2月上旬,大约有3000名休假归队的军人在伦敦换车时,因遇罢工,行期受阻,在车站被耽搁了一夜,既无饭吃,也无法休息。第二天一清早,他们集体到白厅前面举行示威。丘吉尔急令近卫步兵和皇家警卫骑兵分队将他们包围后解送到威灵顿兵营。

这些事件使人们认识到,丘吉尔的计划不仅是合理而公正的,而且是及时的和深得军心的,征兵法案亦被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尽管阿斯奎斯派和工党强烈反对,但法案在下院还是以绝对多数得到通过。丘吉尔在这一特殊时期中所表现出来的胆识和魄力,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

丘吉尔在陆军部面临的另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英国及协约国对俄国革命的干涉问题。早在战争尚未结束、丘吉尔接掌陆军部之前,英国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干涉。英军和法、日、美等国军队都开进了俄罗斯。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重建东部战线,牵制德军兵力,以阻止德国人将部队撤到法国进行作战;但另一方面则是要支持白俄军队进行反布尔什维克的战争。英军在俄国的部队不多,但占领的地域却比较广阔。对德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扩大对俄国的干涉。1918年11月13日,英国政府批准了一年前同法国签订的在俄国南部划分势力范围的协定。第二天,又通过了一系列决定,内容包括向白军将领邓尼金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援助,向西伯利亚的英军增派军官和补充军事装备,以及实际上承认由高尔察克领导的鄂木斯克政府。1918年11月30日,英国政府又指示英军比较集中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政府代表,要求英军“继续占领穆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继续向西伯利亚进攻,并设法说服捷克人留在西伯利亚,占领(借助5旅英军)巴统——巴库铁路线。在提供各类军事物资方面,对诺沃罗西斯克的邓尼金将军给予一切可能的援助,向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提供军事装备。”据统计,到1919年初丘吉尔出任陆军大臣时,英军已有约14000名士兵在俄国,由7名将军指挥着这些部队。

丘吉尔在1918年底,曾就对俄政策在战时内阁会议上发表意见。他认为,英国要么尽快从俄国撤出,要么“派出大量军队,提供足够的机械化装备”以更有效地进行干预;而他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因为丘吉尔对俄国革命抱有极端的敌视态度。他在丹迪市发表的竞选演讲中把布尔什维克称为“残暴的大猩猩”,断定布尔什维克“很快就会把俄国拖回到动物形态的野蛮时期”,说“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倒退到中世纪”。后来他还对朋友说过:“战胜了世界的老虎——德国佬之后,不能再让大猩猩掐死我。”1919年初,丘吉尔抱怨说:“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