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堂大人的恼怒,只让周馥也不禁讶然。这么多年来,他可从未来见中堂大人如此恼怒过。

    “大人,怎么了?”

    在众人的疑惑中,周馥从中堂大人的手中接过电报一看,那张脸膛上顿时便没了血色,甚至就连同唇角亦是不时轻颤。

    “兰溪先生,这是……”

    张佩纶瞧见周馥的神色异常,连忙开口询了一声,待他接过电报,那脸色亦是猛然一变,就连同那视线又渐朦胧,但还真强聚起即将涣散的神智看着电报上的内容∶

    “中堂大人钧鉴:浩然蒙中堂大人之信赖,统监朝鲜近两载,两年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之懈怠,以百计之心巩固藩蓠,若无浩然即无朝鲜今日之平静,然朝中臣工,尤以旗奴为主子分忧,言浩然心怀反意,朝廷拒纳浩然之辩书,由此可见当今朝中实为奸佞当朝,浩然虽身在处藩,然亦心忧国朝,其间苦楚请大人体谅,今日起兵,所为无外“清君侧”,今日朝廷可言汉臣之浩然,他日亦可言之中堂,言之诸大人,浩然断然起兵,所争者实为我汉臣之将来,之生计,今日浩然起兵,所求者,只为清君侧、肃奸佞,如若朝廷能恍然醒悟,体谅浩然之忠,肃清朝中奸佞,自今之后,国家诸事皆由中堂大人与地方总督议处,浩然自当还兵,朝鲜之兵绝不入关内半步,如若不然,浩然唯一以朝鲜十万雄兵,兵逼京城,以清君侧……”

    待看完这电报后,张佩纶惨然一笑,看着恼怒的中堂大人惨笑道∶

    “笔者……杀人……不用……刀啊!”

    话未说完,一口唇血已自唇边涌出。断续的话语中带着令人切齿的淡然。过去只道唐浩然谋事只重结果,可今日一看,其完全是不择手段,便就是这份电报,如若传至朝廷,中堂大人怕都脱不得干系。

    笔者,杀人不用刀,这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当年李鸿章用曾笔刀文章杀人,而现在唐浩然未尝不是在用笔刀杀以李鸿章,难怪中堂大人如恼怒。

    “只怕,只怕这电报,收到的不止中堂大人一位,恐怕其它疆吏,亦收此电,大人,唐子然也太……”

    太狠毒了!

    且不说先前的那份邀“天下八督”起兵响应的通电,便就是这份电报,亦是包裹着赤、裸、裸的祸心杀意。

    这份电报,若是送至朝廷,即便是朝廷无意追究,恐怕自今以后,亦再无信任之说,如若扣于衙门,若为朝廷知晓……

    数分钟前,李鸿章还盼着唐浩然的电报,想听听他的解释,而现在。他反倒是被这烫手的山药给烫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是轻声喃语道。

    “子然。老夫待你不薄,可你……好生心狠啊!”

    过去,李鸿章从未觉得唐浩然有手段,纵是他于朝鲜所用的手段,在他看来也是上得不台面的“横蛮之举”,而此时,他的这一着杀招,却让李鸿章第一次体会到唐子然这小子当真成了一个官了。

    为官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今天。他见到了,见识了当年那个天真非常的唐子然短短两年间的锐变。过去自己只道他唐子然于官场是“不学无术”,而今日看来,非但自己小看了他,整个大清国皆小看了他。

    “舅父大人,既然他唐子不仁不义,那咱们也就……”

    不待张士衍把话说完,李鸿章却发出了一声无奈的苦笑,然后却听到他说。

    “朝廷的朝议这会该来了吧!”

    因近在天津的关系,李鸿章可以不待邸报下来。便从朝中之人那里得知朝议的结果,现在唐浩然谋逆。袭夺旅顺,这朝廷的斥责怕是要到了。

    也就时声音落下功夫,大签押房外的戈什哈便走地进来,双手禀上一份密函,然后便退下了,这大签押房纵是一般幕僚非请亦不得进入,也就是门外的贴身亲兵,可不传而入。

    打开那密函,李鸿章神色便是一阵凝重,随后则变得越发苦楚起来,好不容易才吐出一句话来。

    “大人,旅顺一事,朝廷怎么说?”

    “皇上下旨宽慰,唐逆夺兵袭夺,非战之罪!”

    按道理说,这是好事,可在李鸿章道出这句话后,除去张士衍脸上流露出一丝喜色外,其它人面上无不是顿时流露出浓浓的忧郁之状。

    “自今朝廷对你我汉臣信任不在了!”

    将朝议丢于周馥手中,李鸿章步伐沉重的朝着大签押堂主座走去,甚至就连那平素挺直的胸膛,这会也不自主的微微弯了下去,呼吸亦变得越来越轻微,那是发自内心的失望,是对朝廷,还是对唐浩然?

    或许只有李鸿章自己才知道,才能体会。

    “这,这不是好事吗?”。

    瞧着大家的神色不对,张士衍连忙向身边的张佩纶轻声询问道,朝廷没有追究责任啊,这是好事?先前舅父不还担心朝廷追究旅顺一事,怎么这会反倒不见他高兴了?

    猪,当真是笨死的!

    想到当年与唐浩然的一次玩笑话,张佩纶的心底更是一阵心恼,这人难道就看不出来吗?朝廷越是如此这般施恩,越是说明对汉臣再无信任之说。

    “好你个唐子然!”

    就在张佩纶心叹着张士衍的无知时,李鸿章却突然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中尽是发自于肺腑的的悲怆之情。

    而在坐的幕僚大都亦体谅他笑声中的悲怆,数十年辛苦,十数万江淮子弟的性命,换下来的信任,甚至敌不过他人一纸所挑,这如何能不让李鸿章感觉心凉。

    现在朝廷的好言安慰,说到底,不过只是希望中堂大人与唐浩然杀个两败俱伤,即便是击败了唐浩然,这朝廷于中堂大人这边,恐怕亦再无一丝信任,剩下的便只是互相猜疑了,众人甚至可以想象,非但是中堂大人不再信任,纵是其它七位地方总督,这会朝廷怕也提防上了,无论如何,唐浩然的目的达到了——成功的瓦解了朝廷与疆吏间的最后一丝信任。

    “大人,此事当如何处之!”

    周馥的话让坐于椅上的李鸿章从内心的悲怆中回过神来,他看着面带忧色的众人宽言道。

    “诸位,朝廷现在离不开咱们!”

    这是事实,朝廷离不开北洋,朝廷还指往着靠北洋去弹压杭州的变乱,更需要北洋去阻挡唐浩然的兵锋。

    但在另一方面,北洋未必不能离开朝廷,虽说北洋每年需协饷数百万,可如若没有朝廷,靠着直隶之税,未偿不能维持北洋,更何况,到那时,又岂会只有直隶总督所辖三省?

    当然,这也不过就是大家心里想想罢了。有些事情,可以想,但不一定能做,至少眼下却是不能去做。他们可不像唐浩然那个愣头青,话再说回来,从古至今改朝换代时,敢为天下先者又岂有一人为皇?

    “把电报传于朝廷,”

    李鸿章随口吩咐了一声,然后又留下了周馥与张佩纶。

    “兰溪、幼樵,你们留下来说话!”

    待到众人离开大签押堂后,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李鸿章,迈着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朝着后堂挪了过去,他的背景显得有些落寂,微微垂着首,任由都能体谅得出此时这位已经年迈的老人,内心的苦楚,他拼了一辈子保护的大清国,便是这般对待他这个忠臣。

    “大人!”

    瞧见大人的模样,周馥只觉眼眶一热,连忙上前搀扶着大人,而李鸿章却摆了摆手。

    “兰溪,你说这朝廷当真没有满汉之别?”

    岂只是有!

    当年咸丰帝在位,发乱据江宁为都,曾许诺,复江宁者为王,而曾文正公所得的赏赐是?如若曾文正公是旗人,又岂能不得王位?

    满汉之别岂只是有,满汉之间根本就是天地之别!

    “大人,国朝毕竟是以满洲而主中国!”

    在私下里,周馥倒是没有了顾忌,更何况对于朝廷的做法,他亦是深感失望。嘴上自然也就谈不上客气。

    “国朝毕竟是以满洲而主中国……”

    轻声喃语着这句话,李鸿章只觉得的内心越发的疲惫,几十年来,他千方百计的维持着朝廷的体面,为了朝廷,为了大清国,即便是个人承担再多的屈辱他也认了,可他从未曾想到,自己的苦心维持,靠着给这大清国糊上一层光亮的纸壳,维持着大清国的体面,可到最后却落得这个下场。

    尽管现在朝廷不见得会对北洋下手,可将来……

    “大人,现在倒是不需要担心朝廷这边,关键是,这件咱们怎么应对,这唐浩然的兵锋如何挡?……”

    摇摇头,李鸿章打断了张佩纶的话,看着周馥说道。

    “这些事都不重要,重要的……”

    “天下八督!”

    周馥吐出这么一句话来,而后看着张佩纶说道。

    “唐子然的兵锋所指者,目前不足为惧,为惧者,实为其它七督所指,若非如此,朝廷又岂只用一言而促兵?”

    周馥口中的一言指的是皇上的一句话,“着北洋衙门差精锐之兵平以唐逆”,这句话,实际上已经表明了朝廷的态度,真正让他们放心不下的,还是天下八督。

    (弱弱的求一下定阅和月票,无论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

 第176章 心生异(求月票)

    天下八督,于“我大清”的官场上指的便地方的八大总督,直隶、两江、湖广、两广、闽浙、四川、陕甘以及云贵,其中地位最高者自然是直隶总督,尤其是打从直隶总督兼起北洋大臣,权势更重,至于两江总督,则因为其税赋重地,加之兼南洋大臣,其权势只比直隶总督稍逊,而湖广大总督其地位却是稍逊。

    天下第一督,不知从时候起,原本位列直隶总督之后,各督排名第三的湖广总督,便开始挑战起这一“称号”来,不过这两年湖广确实有挑战直隶的本钱——自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便于湖北大兴洋务,汉阳铁厂、兵工厂、武昌造船厂、大冶铁矿、湖北官纺局、湖北生丝局以及湖北船政局,甚至就在年初,因为湖北煤质不堪炼焦的原因,更与两江总督合作,于淮南九龙岗探得煤矿。

    正是得益于一系列官办工厂的兴盛,对使得湖北隐隐成为举国洋务领袖,加之年初时,因湖南推行烟土专卖,藩库收入激增下,作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更是开始自修皖省的煤矿铁路,以保障他日汉阳铁厂用煤。

    借着朝廷的支持,这位曾经的北清流领袖,凭着湖北洋务所成,似乎正在一点点的挑战着李鸿章的地位,至于那“天下第一督”,于湖广总督府间众人看来,更是非张之洞莫属。

    可就在张之洞雄心勃勃的操办着湖北的新政,同李鸿章一争高下时,朝鲜统监唐浩然起兵造反的消息。随同他的电报一同传至了湖北。传到了武昌。

    “自今之后。国家诸事皆由香帅与地方总督议处,浩然自当还兵,朝鲜之兵绝不入关内半步,如若不然,浩然唯一以朝鲜十万雄兵,兵逼京城,以清君侧……”

    张之洞坐在牛皮太师椅上久久地凝视着这刚刚收到的电报,胸中的怒火在一阵阵灼热地燃烧。它炙烤着他的心。令他愤怒,令他委屈,也令他痛苦!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电报尽然出自唐浩然之手,这恰恰是张之洞最为恼火的地方,可以说,正是他张之洞一把把唐浩然带进了官场,两人虽无师生之情,可却有着半师之实,虽说当初借口把唐浩然支离了湖北。可张之洞却从不掩饰对其的欣赏,甚至在其主持朝鲜时。更是言称其有有治国安邦大才,可惜屈于外藩。

    每每念及此,张之洞都会暗自后悔,若是当时留他于湖北,没准……可这世间又岂有后悔药可吃?

    而在张之洞为其可惜之时,不料就是这个人,今天居然说反便反了,这几乎等于狠狠的甩了一个耳光在张之洞的脸上!

    毕竟,两年多来,张之洞十数次为其张目,对其欣赏可谓是世人皆知,可谁曾想,他说反便反了,完全没有一丝顾忌,纵是吴三桂亦是忍耐数十年,而他区区两年之功,便想以一地而下举国。

    但这不是最恼人的,真正令人恼火的却是其用一纸通电把“天下八督”都扯了进去,以离间疆吏与中枢间的信任,扯上其它人也就算了,偏偏却扯上了自己,这如何能不让张之洞心恼,在他看来完全是忘恩负义之举。

    忘恩负义如此,又岂能为人所信!

    “唐子然……”

    冷哼一声,恼怒非常的张之洞只觉胡须微颤,若非控制得当,只怕那茶杯都摔了出去,而桑治平瞧着这一幕,却只是半闭着眼睛,并没有说。现在还能说呢?唐浩然不仅反了,还用一纸通电,把若大的中国八位封疆大吏都扯了进去。

    曾身为清流领袖的张之洞又岂不知道,或许现在朝廷会因一时之急,而会对此视而不见,可待这一关过去后,势必会有言官借此弹劾,言官弹劾又岂需任何实据,只凭几句传闻之辞,便给别人定下罪名!更何况,他们还有这电报可作实据!

    这唐子然不是存心要把大家伙往绝路里整,往死路里推!

    外放地方的十几年来,虽说当初朝廷外放自己是为分地方之权,借清流钳制咸同军功疆吏,可外放地方后,张之洞早已经由当初的清流化为疆吏,所考虑的自然是自己的权力,这疆吏之权全不同于京官儿,京官清贵,可疆吏……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要到地方上!

    虽说多年来对朝廷忠心不改,可并不意味着张之洞会迂腐到拿自家身家性命去验那个“忠”字,甚至他不可能如曾文正公一般,任人欺凌,曾文正公的遭遇已经让人心寒了,如若将来有言官弹劾,朝廷再无端罗织罪名。

    那样的话……非但个人身家不保,甚至可能祸及家人宗族。而这一切正是唐浩然的一招“八督议政”所致,这那里是“议政”,分明是逼朝廷对八督下手。

    唐子然究竟要达到目的呢?

    张之洞真恨不得将他揪到面前来当面质问,同时狠狠地扇他两个耳光!以泄心头之怒,这也难怪,任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