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 第5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朝了。可谁也不曾想到的是,也就是这赵凤昌一手策动了湖北米价的高涨。

    “不行,继续收,告诉他们,把米价推高到八千文……”

    在掌柜们应声离开后,赵凤昌用毛笔在纸上书写着三字“唐子然”,想着当年其在船上的落魄,谁又能想到,现在他竟然会成为一国之君?

    而他赵凤昌。

    “子然啊,这次老兄我可是把这湖广几千万百姓的民心送给你了!”

    什么是投名状,对袁世凯来说,他可以用满人的脑袋去做投名状,他可以杀尽杭州满城上下在册兵丁,以为投名,可对赵凤昌这位几乎等于张之洞“情报总管”的文人来说,他的投名状又是什么?

    自然是要帮朝廷瓦解湖北的统治基础,能否为新朝之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聪明人,而赵凤昌正是那万千聪明人中的一员。

    “等涨到八千文的时候,也就只差一件事了……”

    又一次,赵凤昌拿起了桌上早已写就的稿子,对门外的亲仆说道。

    “赵伊,你去把这个稿子给《湖广时报》送去……”

    待一切吩咐妥当之后,赵凤昌的唇角一扬,得意之余他却又想到了香帅,心思不由的一沉,暗自思量道。

    “香帅,对不住了……”

    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合适的选择,就像赵凤昌一样,虽说这些年他受益于张氏,可在这个时候,当看到形势越发有利于东北的时候,他便已经私下里同东北方面进行了接触,以为“报效”。

    第二天,尽管在报纸上刊出了“米价暴涨千文”的新闻同时,一篇新闻却是震惊了整个武昌,甚至整个湖北

    “……其今时只为一人之野心,以至湖广米价腾涌,日甚一日,而贫民遂有乏食之惨矣——由此承平之时,百姓几陷蔬糠既竭,继以草木,面麻根、蕨根、棕梧及其它诸树皮为食之困……吾思之他日灾荒之时,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状惨不忍睹,试问府中诸大人,如何忍得我湖广百姓为一人之私,而陷如此之惨境……”

    《湖广时报》上的毫不客气的指责,让整个武昌几乎为之一静,人们言道着报纸的大胆之余,在整个总督府在恼怒之余却是忧心忡忡,甚至就连张之洞与幕僚们议事时,也只是商议着如何平抑粮价,而不是查封报纸——这个时候,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作为客人的桑治平自然也听着了风声,待幕僚们都散去后,便依如往日一般,去了张之洞的书房。只见张之洞靠在椅上,神色疲惫。

    “仲子,这又是一着杀棋啊……”

    缓缓地睁开眼睛看了桑治平一眼,他没有喝茶,只是问道:

    “仲子,你说子然接下来会怎么办?”

    不用太多的考虑,张之洞也能隐隐看到湖北米价腾涨背后的“阴谋”,定是与唐子然脱不开关系,或许别人不了解他,但张之洞却非常了解自己这个学生。

    战争,对于他而言,从来不是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是最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正因如此,他才会觉得此事定是唐子然策划。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桑治平引用了着孙子兵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子然这些年,越来越善于此道了!”

    这一声感叹,实际上是是认同了张之洞的猜测,桑治平同样也看到了其中隐藏的阴谋,以及人为操纵的影子,若非人为操纵,这武昌的粮价又岂会一日数涨。

    “既然香涛已知此事为人所操纵,那为何不……”

    “不加以制止吗?”

    摇了摇头,张之洞感叹道:

    “不是不加以制止,而是不能……”

    这一声长叹后,张之洞继续说道。

    “这天下聪明人何其之多,李鸿章、刘坤一,当年与老夫齐名之人,无不是具有大智之人,至于其它有着小聪明之人,那更是有如过江之鲫一般,数不胜数,即便是拿下了其中数人,又能如何?那只会让更多人投身其中,以此为投名状,进而谋以进身,再则……”

    话声略微一沉,张之洞颇是为无奈的说道。

    “即便是现在,老夫想办此事,他人又岂会彻查?没准啊……”

    张之洞的话没有说完,而桑治平却已经听出了他话里的意思,没准此事那些人便参与其中,毕竟这天下的聪明人太多了。

    “仲子,你说,子然的耐性还有多久?”

    手一点报纸,张之洞已经隐隐猜出了,这报上的文章怕就是子然的集结号了……

    “很好!”

    身处九江湖口的唐浩然置身于客轮上,听着身后的汇报时,只是静静的应了一声。然后便将视线投向了为客轮护航的“江西”号炮艇。

    与东北海军发展远洋海军不同,两江总督府在过去十年间,也曾发展出一只颇具规模的江巡舰队,而两江级就是其舰队主力,作为两江级二号舰的“江西”号在内河炮舰中性能非常不错,它长54米,宽7。3米,就它的排水量来说已经是比较宽大了,可以有效容纳更多的武器。

    武器上,咸宁号算是很强大,主炮为1门江南制造局产的120毫米火炮。这种主炮也是东北海军驱逐舰的主炮,一般长江的炮舰不能携带更大的火炮,这个就是极限。该炮射程高达15000米,射速7发/分钟。而主炮稍后的位置上,是从东北购进的1门75毫米火炮。该炮和120毫米主炮一样,射速高达20发/分。军舰尾部还有另1门76毫米尾炮。

    这样全军舰有120毫米火炮1门,75毫米火炮2门。除此以外,船两舷还有哈乞开斯57毫米机关炮2门,另外还有1门20毫米机关炮和多挺机枪!

    这种武器配备非常强大,远超过了其400吨排水量应该有的武器。因为东北海军的1200吨的驱逐舰舰,也只有不过2门120毫米主炮。

    而两江级炮舰这么搞,主要是为了同民军抗衡——在过去的多年间,其曾一次又一次深入鄱阳湖,用其强大的火力阻挡了革命民军的扩充。这甚至是两江江巡舰队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为了剿匪。

    而相应的,随着江巡舰队的壮大,使得两江境内的江匪、湖匪也趋于消亡——在打击民军的同时,他们对于江匪、湖匪同样也是加以清剿,以免其沦为民军所用,这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而现在,这支在“剿匪”过去中,可谓是战功赫赫的江巡舰队,却已经调转枪口,转向了曾经的盟友——湖广。

    也正是因为江巡舰队建立的多道封锁线,使得现在大米等物资无法进攻湖北,从而导致了湖北市场的混乱,现在,封锁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湖北的经济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非但武昌的粮价爆涨,现在于武昌的码头上更是存放着堆积如山的煤炭——湖南的煤亦无法像过去一样运往沿江各地销售,尤其是上海等地,至于大冶钢铁厂也几近停产——用于炼焦的淮南煤,因为封锁而无法运往大冶,总之一句话,经济上的封锁,正在一点点的瓦解着湖北的经济。

    “这件事办的很好!”

    极为难得的,唐浩然对李幕臣的行动加以称赞,他之所以会欣赏这次行动,正是因为这种行动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不需要一枪一弹,就能瓦解湖北的抵抗,令张之洞放弃抵抗。

    “你们下一步准备怎么办?”

    “下一步,局里准备在湖广券做些文章!”

    湖广券是湖广银行发行的钞票,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年间,最大的变革是什么,就是各地为拓宽财源除了发行铜元之外,更是发行银两券、银元券,而现在湖北地界上流通最为广泛的就是湖广银行发行的湖广券。

    “陛下,现在湖广方面,因为谣言繁兴,以到人心摇动,金融一直处于波动,湖广券虽未大跌,可抢兑之风时现,在面对抢兑的时候,如果湖广银行拿不出足够的现银……”

    “那么湖广银行的信用也就破产了,到时候其币值必定大为下跌,没了银钱,湖广那边也就不足为凭了!更重要的是人心!”

    人心要是散了!

    这才是最关键的,只要人心一散,纵是张之洞的威望再高也无法收拾湖广的局面,而对于唐浩然而言,到时候他所需要只是静待着张之洞上书拥戴。

    “嗯,”

    略点下头,唐浩然并没有反对这个计划,尽管明知道这不知将造成多少百姓倾家荡产,但对于他来说,他非常清楚一点,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利益从来都是不值一提的,至于寻常百姓,他们总需要为改朝换代承受一些代价。

    “就这么办吧!朕今天就要去牯岭了,这武昌之事,就全交给你们了……”

    提及牯岭时,唐浩然的唇角略微一扬,相比武昌,牯岭之会,恐怕才是其中的一次盛会……

 第331章 牯岭风云(为新书求支持)

    (新书艰难!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西元1886年的冬天,用当时的说法,便是伪光绪十二年。

    那个改变庐山历史的人——英国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教士李德立——就在这样的岁月里,顶着朔风上山来了。这个年轻得只有22岁的传教士此时来到中国还不到一年。

    长江沿岸城市上海、南京、九江以及武汉三镇,每到夏季,都是堪称火炉。居住在此的洋人们忍受不了如此炎热,便纷然找寻阴凉之地。

    就在那个朔风横吹的冬日,于山下购地失败的他发现了地势平坦、林木茂盛的牯牛岭东谷即长冲一带。欣喜万分的李德立在瞬间便能意识到,这里是最适宜避暑的地方,在这里建造别墅将是人间天堂。

    李德立当即与地方官厅交涉购地事宜。随后既通过蒙骗、行贿等手段,将长冲这一片风景绝佳之地弄到了手。长冲为牯牛岭之东谷,得到租地的李德立结合汉名和英意,将之英译为:kuling,取colling即清凉之意。牯牛岭便被人叫作了“牯岭”。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但对于亚洲最负盛名的牯岭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至于李德立也仅只是做了嫁衣而已!”

    《牯岭皇家夏宫记事》

    夏日的牯岭长冲,温度极为怡人,可谓是凉爽非常,在过去的八年间,这片曾经的山间谷地早已经发展成为长江沿岸最负盛名的避暑胜地,每年夏天,从长江流域各省来山上避暑的人多近千余人。

    当然,这一切与,与李德立没有任何关系,16年前,通过诱骗行贿等方式获得这片土地后,开始全面行动,建造他理想中的乐园。但随后又与当地百姓发生冲突,官方迫于民间压力,追找李德立索要契约。对于已经到了嘴的肥肉,李德立当然不肯吐出。这桩公案一闹便近十年,所谓的开发出随之中止。

    直到六年前,因租地一事多年不得进展加之种种压力,李德立最终只得将长冲合同转让给北洋公司,随后北洋公司既成立了牯岭公司,这一有着东北官方色彩的企业介入后,成功解决租地问题,随后北洋公司便开始大举土木于此兴建别墅。

    在牯岭公司成立后,其随即打通了庐山与九江之间的第一条公路,闭塞的庐山从此敞开了一扇大门;他们顺着山势以石径铺就社区内的各条通道,形成道路网络;沿着长冲河呈轴线自然展开西洋式的自然园林,开辟步行路线;在平坦的河滩上种植大量的草坪和树林,让人们居住在风景之中;有章有法地修建了路灯,让山上的夜晚灯火通明;最重要的,他们编号的土地,也就是3。7亩的面积上,只盖一幢别墅,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最最重要的是,所有别墅不必统一式样。正因如此,这个地方就成了长江沿岸地区美丽的花园,这里的别墅也成为了世界建筑博物馆。

    不过,相比于夏日里牯岭的热闹,十月底的牯岭却显得有些冷清——许多于此避暑的公司职员已经纷纷离开此地,前往沿江各地的工厂、矿场以及其它企业学校之中,不过虽是冷清,那座五年前开始建造的借鉴了西洋宫殿风格的“俱乐部”内,却显得极为热闹,此时,这栋堪称奢华的宫殿及其附属的两千余亩土地,已经在十数天前,悄无声息的从牯岭公司转让给了皇室,成为了皇家的未来消夏之地。

    不过,对于其中的客人们来说,曾多次于此牯岭避暑的客人们来说,依然沉浸于宫殿式建筑的奢华之中,这座宫殿是刚刚建成的,也是第一次向外人展现其风采,甚至作为客人,他们并不清楚,这座宫殿已经不再是“牯岭俱乐部”,而是中国皇室的夏宫。

    “陛下,现在我相信,至少在五年前,您就已经算到了今天的一切!”

    置身于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朱尔典这位早在朝鲜便与唐浩然结识的驻华公使,语气中全是赞叹之意。尽管在他给伦敦的电报中宣称,中国的统一是偶然的,是战争中不可预料的偶然性之一,但现在,在获知这座宫殿已经成为皇家的夏宫之后,他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评价也许太早了。

    “不!”

    摇摇头,唐浩然看着朱尔典展颜一笑。

    “十年前,早在十年前,我就看到了统一的必然,至于牯岭,相信我,这只是企业的意外之物。”

    当年而北洋公司之所以会购买牯岭原因非常简单,当时的关内,各种疾病尤其是疟疾盛行,每到夏天,蚊虫尤其厉害,传染病四下泛滥,而北洋公司于关内经济投资以及合作,却使得他们向关内派出了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学者。为了他们安全,天气一热,他们就要到凉爽地方去以躲开暑季的瘟疫。对华中地区和长江沿岸的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而言,庐山当然是一个最佳的去处。

    而现在,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