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都佚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玉都佚事-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妇回过身来,似乎一时有些盛情难却。她的眼睛里——好象带有一种质疑的神色,内心却是被对方的诚意所打动了。当时,她随口一笑,立即就把内心的想法和愿望、简简单单地说了出来;“我们种田的庄户人家,一年到头,在田间里辛勤劳动,盼望的就是粮食丰收,家禽六畜兴旺。”

    这个时候,家燕的头脑似乎特别灵活,立刻就能领悟和体会到农妇的内心想法和热切愿望。她掂量一下买主的身份,眸子里闪烁出一种智慧的光芒,竟然能够斐然成章,脱口说出一连串的佳句来;“呵,这位农妇大嫂的要求,很有勤劳喜庆的意境。田间耕耘,一心盼望的就是庄稼丰收,家业兴旺,让我先来给您出一幅门联听听;

    风调雨顺年景好

    五谷丰登粮满仓

    横批就来一个——喜庆丰收。”

    中年农妇听了词句,心里感到十分满意,连连地点头认可说;“好啊,好啊。这样的春联词句,才是恰到好处,扣人心弦,最适合我们农户人家的心意和要求。”

    揽下了营生。家燕赶忙从带来的包裹里面,拿出纸砚和笔墨。随即,庄润田脱去了棉手闷子,趁着手上还有余热,他执笔泼墨,立即就把这幅春联的上句、快捷麻利地书写出来;

    风调雨顺年景好

    大冷的天儿,字联必须一气呵成。庄润田出手书写了一小会儿,就冻的手指僵硬,有如撕心裂骨一般疼痛。写过上联之后,他只好放下笔墨,把冰冷的手指靠在嘴边,从口里面哈出一股股白雾般的热气,使劲地搓挲搓挲手掌,等到手上稍微暖和了一些、才能继续地书写下联和横批;

    五谷丰收粮满仓

    喜庆丰年

    春联写好之后。家燕拿起这幅春联,展现在农妇面前,并且指着字迹,为之朗读一遍。

    农妇听了春联的词句,目光赏视地瞧着字迹,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欣然地称赞说;“这幅春联词句不错,字迹写得也是遒劲有力,丰润饱满。我们居家过日子,就是想要图个欢乐喜庆,丰收吉利。一年一度,家中的院落大门、房屋门框、厨门、粮仓、碾坊,以及鸡鸭猪圈的门栏都要贴上对联。就请先生多给写上几幅,我就在你们这儿一并采购齐全得喽。”

    生意有了开张,家燕心里高兴。她心急嘴快,服务热情周到,措词更是接二连三,张口就来;“大嫂,鸡鸭猪圈的词联,我也为您拼好词了。上联是;鸡鸭成群,下联是;肥猪满圈。您觉得这样的词句咋样?”

    农妇似乎忘记了身上寒冷,笑声赞同说;“好啊,好啊!这样的词句切合实际,听起来让人感觉喜庆热闹,充满了欢乐富足的农家气氛,恰好表达了我们农户人家的心情和意愿!”

    随即,庄润田执起笔墨,正要准备继续书写。郑如玉看在眼里,担心车夫冻坏了手指,心里实在有些过意不去?她立刻就脱下棉手闷子,抢先地挥笔写出;

    鸡鸭成群

    肥猪满圈

    这样一来,两个人互相照应,交替出手书写,冻手的问题就能相对地缓解一些。

    为农妇写好了春联。等到墨迹风干之后,家燕将其购买的几幅春联,以及又挑选的几张大小不等的福字,细心地折叠起来,整齐地包裹在一起,递在顾客的手中。随即,农妇按照数额付给了价钱,然后拿着春联,迈着欢快的步子离开了摊位。

    有了开头的卖点,生意相继接踵而来。三个人一边措辞,一边书写,便是不得空闲,一直忙乎到了傍晚,才算结束了一天的辛劳。收拾起摊位,有了一些收入,食宿的费用就暂时不用犯愁了。

    (2)

    大年将近,年味一日浓似一日。郑如玉三个人在街头摆摊卖字,因为佳句成篇,字迹尚好,很快就在这条斜街上小有名气,慕名前来购字的人逐日增多。

    这一日,冰天雪地,天气尤其寒冷。三个人刚刚摆出摊位,前来购买春联的人就聚成了堆儿。采购者都是心情急切,不愿意在此挨冷受冻、久久等侯。有的买主便是先交价钱,就站在了一旁、急切地喊着催促拿联。

    郑如玉和庄润田挥笔泼墨,一直接应不暇。每次出手书写一小会儿,就冻得手指僵硬,不听使唤,必须停下来暖一暖手掌。这样一来,两个人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不仅耗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又慢慢腾腾、不出活计?一时索性,郑如玉干脆就戴着厚厚的棉手闷子,先是饱上墨汁,便是静心运气,待腕上蓄满气力,笔就像铁杆一样立于纸上,尝试着直板握笔、运墨役字;起初——刚一试笔,感觉手掌受到拘束,笔墨受到一定的限制,笔锋有一些迟滞和笨拙。凭仗自己多年的笔墨基础和扎实的书写功底,她以其超凡的气度,卓越的胆识和深厚的书法技艺,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这种独特的运笔技巧。遂即,再将笔墨甩开,触笔运作自如,风格洒脱,行文畅达娴熟,更见出神入化……。这个时候,她以心灵和意念役笔运墨,既是以心志带动手臂,启动和控制手掌和腕力……。笔墨所到之处,仿佛就是心灵的感应和呼唤,从而达到意念与笔墨非常熟稔吻合。就此,她神形兼备,刚柔并济,腕下妙笔生辉,字迹绰约闪烁,一幅一幅词句佳美的春联,便是脱颖而出,流畅快捷地书写出来……。

    当时,在场一些认购和观赏春联的人,看到几个人小小年纪,竟然怀有如此高超的书法技艺,无不拍手称绝,纷纷叫好。

    如此同时,庄润田胸藏丘壑,更是气度不凡。有的时候,一些购买者催促紧了,他就双管齐下,两只手可以同时书写。为了满足顾客的不同心里需求,他不仅能够书写多种字体,而且肚子里面的新颖词句,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每每听到买主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及其不同的想法和愿望,他无须思索,精妙的词句笔到自来,在街头上一时被公认为;墨宝。

    二人即兴的书写手法,在无意之间趋就而成,成为这条街口上的一道独特风景。这种不同形式的经营方式,这样别具风格的现场服务,不仅迎合了一些文人的喜欢和爱好,也吸引了很多过路人的围观和赏视。有的人不顾天气严寒,聚集在这里观摩字体,欣赏笔墨,他们便是拥着肩膀,挤在摊位跟前,一双双眼珠都被笔者的字迹和精彩的词句所深深地吸引住了。每当一幅春联呵成,众人无不啧口赞叹,前来购墨者更是争先恐后,络绎不绝。

    (3)

    郑如玉和庄润田书写的春联,受到人们一致的好评和赏识,赢得了顾客口碑,小小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非常兴旺。这样一来,却是引起其他春联摊主的不满,影响了某些人的生意,变相地抢了人家的饭碗。有几位摊主心里有气,产生了嫉妒,竟然私下磋商,密谋奸计,打算将这几位外地的年青人轰出这条斜街。

    这一天清晨,郑如玉三人,带着一些书写的用品和纸张,早早地来到这条斜街路旁。当时,刚刚摆上卖春联的摊位之后,就有几个打手忽然地冲上前来,对方不问青红皂白,亮出了棍棒家什,便是三下五除二,立即就把他们的摊位和桌子咂巴的稀里哗啦。

    庄润田血气方刚,文武双全,一身正气,哪里容得这样一群恶棍胡作非为?他使出拳脚,立即出手还击。郑如玉和家燕看在眼里,担心庄润田寡不敌众,二人把他栏挡住了,竭力地安抚和劝阻;“我们是外乡之人,人地两生,好虎还怕地头蛇呢。京城之大,我们不如放弃这块地方,可以再去另外寻找摊位?”

    也许是吉人天相,总是有贵人相助。正当双方僵持之际,聚宝斋的赫宝珠老板与同一位商户,正巧路过这条斜街,要去拜访一位友人。遇到有人在此聚众闹事,他顺势便转脸一瞅,看见郑如玉几个人蹲在地上,正在收拾一些散落的笔墨和用具。赫老板心里关切,立即走上前去,向几位询问情况和原因?

    当时,郑如玉满腹愁绪,正要准备收拾东西离开这里,打算去到别的地方摆摊卖字。

    了解到郑如玉几人以卖字为生,赫老板方才得知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当时,他不必多说,便是劝慰几人不必流落街头,并且愿意预付一些资金,帮助解决几个人的生活问题。

    然而,郑如玉外表柔弱,内心却十分刚强。她非常感谢赫老板的一番好意,却是没有接受前辈的接济和帮助,而是决定自食其力,继续发挥特长,暂时还是以卖字做为营生。

    对于此事,赫宝珠内心感佩,越发欣赏这位年轻人的为人和处事。这样一来,他主动要为几人想想办法,以保证这份卖字的生意,能够继续顺利地经营下去。

    赫老板经商多年,处理事情颇有经验,非常老道。他谨以自身的名号和信誉,立即就把闹事一方的几位打手叫到跟前,并且和颜悦色,好言相待,当场与其进行了正式的协商和谈判。

    对方的几位打手,都是家境贫穷,贪图小利,听到赫宝珠的大名,都变得缩头缩脑,互相大眼瞅着小眼,不敢顶撞和吱声了。

    就此,赫老板只是赏给了对方几个小钱,做以安抚和补贴,以此达成双方和解,摆平了这件事情。郑如玉和庄润田几人,便是可以继续在这条斜街上经营春联生意了。

    (4)

    繁忙之际,择食充饥只求便利。

    经营春联期间,就在郑如玉几人摆卖春联的这条老街的道路旁边,有一爿不起眼儿的小小面馆。

    面馆的门前,挂着两个退色的箩圈幌子,门楣上端倾置一块颓旧的横幅匾额,牌匾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需要仔细辨认,方能隐若可见;老汤面馆

    店面非常陈旧,似乎有些颓废,生意也是淡淡冷清。就连店铺门前的一棵苍穹的老柳,也是时逢隆冬腊月,皮多干瘪皱裂,倒垂的枝条儿光光秃秃,毫无一丝残存的绿意。然而,这一棵老树却是迎着寒风傲然挺立,悠悠摆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种古扑的希冀。

    日阳过晌,腹中饥饿。郑如玉几个人站在街头,忙碌了大半天,每每趁着吃晌的当儿,三个人顺脚便走进了老汤面馆。

    店铺里面,光线暗淡,设施简陋,只有几张粗木的饭档和几个相应的长条板凳。就是时值饭口,小店里面也是人流稀少,没有几个食客光顾此处。

    店铺的掌柜姓金,人称;金老板。此人个头不高,身体稍微清瘦一些,年龄有四十多岁。他脸庞方正,长的面目有些老相,待人接物非常实诚厚道。见有客人进门,他接待热情,便是迎上前来招呼;“欢迎光顾,欢迎光顾。”听得此人口音,就知道这位金掌柜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陕西人。

    店小二站在里面,长的身材不高,样子有些瘦弱,年龄在二十上下。他说话的嗓音细声细气,脸儿长的又圆又小,倒是很像一个女孩子。见到来客,也是热忱接待,让坐问候;“请问几位,来几碗老味汤面?”

    三个人围坐在一起。家燕口齿麻利,总是快言快语,立即回复;“我们三个人,每人一碗汤面。”

    店小二迎着笑脸,细语地应了一嗓,转身就回到了内间。不大一歇儿工夫,热气腾腾的几碗汤面,就如数地端了上来。

    大碗的汤面,放在面前,老汤老水,实实惠惠,因为没有点缀的色彩、看上去却是不很起眼。若是不欲上口品尝,瞧见这样老气横秋的食物,就会感觉十分平淡,没有了多少胃口。然而,正当几人饥寒之即,热热腾腾的汤面感觉就很诱人。三个人端起面碗,吃起来身上暖和,心里特别舒坦,饥寒和疲劳就此能够缓解一些。

    吃过汤面,体内积蓄了能力和热量。接着,几个人回到摊位继续书写卖字,手上的笔墨便是越发快捷一些。

    春节临近,生意更加繁忙。三个人时常来到老汤面馆里吃面,一回生,两回熟,几次以后,就与面店的金掌柜及店小二混熟了。外地的人初来乍到,都是吃尽了人地生疏之苦,稍微有些空闲,金老板便是常常让三位来到小店里暖和暖和手脚,缓一缓结冻的笔砚和墨汁。双方以诚相待,感觉说话投缘,就此结成了一种友谊,也算是金老板对待外乡人的一种照应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2。…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二章

    (1)

    街头卖春联赚来的收入,只能解决一时的生活窘迫。可是,时节一过,生意就随之冷淡下来。

    转过年景,就是初春的季节。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京城的天气乍暖还寒。这一天半晌,郑如玉一行三人,去到《聚宝斋》看望赫老板回来之后,又顺路地走到了摆卖春联的那条斜街。

    来到《老汤面馆》门前,店面依然是那般颓废和陈旧。然而,几阵春风,数番微雨,仿佛洗去了冬日的沉重,面店门前那一棵皮多皱疤的老柳树,在春风的哺育之中,已经返青吐绿,焕发出勃勃生机,抢先地露出了嫩绿的新芽儿。一阵风儿从门前徐徐吹过,老树苍劲挺拔,古韵郁郁悠悠,倒垂的枝条儿轻盈摆动,成为这条街口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三个人走进老汤面馆,店铺里仍然是客少人稀。看见来了熟客,金老板笑脸相迎,自然要问长问短,寒暄几句。闲谈之间,转眼就是日近晌午,郑如玉几个人自行地落下坐位,每个人要上一碗汤面,就便在这里填腹充饥。

    随即,店小二如数地端上汤面。三个人执起筷子,与熟人相聚一起,边吃边聊。

    这个时候,一位身材高大,体态粗犷壮实,长着宽宽的额头,四方脸庞,小眼睛大鼻子,一身农夫装束的大汉、推门走进了面店。

    见有客人光顾,店小二招呼热情,赶忙让座。农夫落座之后,喊了一碗汤面,并将随手携带的一个薄皮包袱,放在了面前的饭桌上。

    此时,店小二端来一碗汤面,正要给客人摆放在饭桌上。不料,这位大汉则是突然伸出手去,想要挪动一下桌子上的包袱。当即,小二手上端着满满当当的一碗汤面,一时躲闪不及,猛盯一下子就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