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 令人痛惜的是,他交给出版商的所有手稿:诗歌、散 文片断和格言,都被遗失了。他徒然无望地想寻回它们, 但已不可能。他怀着痛苦和愤懑的心情,烧毁了尚留存的 全部手稿,然后又马上重新提笔写作。他并不是想修复过 去的作品,相反,却以加倍的努力去创作新的。……于是, 又有了许多新的诗和新的散文。 但他内心深处却依然在踌躇彷徨,尽管他竭力想置之 不顾。他表面上始终装得若无其事,把他痛楚的内心都倾 注在诗里。与此同时,他渐渐地与书本和老朋友们疏远了, 与吉比乌斯等人也争吵过多次。然后,他就出人意料地发
第 82 页
生了根本的转变。转变的第一步就是从先前的信仰现世之 世转而信仰外世之世。这一信仰支配他的那段时期,他还 写了一些东西,但后来,他仿佛大彻大悟了。这转变的第 二步使他沉默了,辍止了写作,因为他的心被异样的念头 充塞满了。 这些变化究竟从何而起,我也说不清,也许在彼得堡 或奥洛涅茨省,但现在的他,已是重新找到了信仰的他。 他非但无意止步,还决心一往直前。他固执己见,准备放 弃所有财产,把它们分给他的朋友甚至敌人,然后,去修 道院静修一年,可能是索罗维茨基修道院。从此以后,他 将彻底谢绝外界,隐居数年。然后,也许去传教,或把以 往的一切写成文字,待他离开人世后,留给后人。 “人要理解自己并不容易!”他说,“在我的信仰发生 转变的前几个月里,我加入了一个政治阴谋集团,……” 这个集团的目的是要把俄国变成富有民族精神的俄国。所 谓民族精神,小而言之,表现在服饰上,大而言之,就是
指国家的本质
归复正被人们渐渐淡忘的俄罗斯民族之
声。但这一切在现在的他看来已无关紧要了。 他是从普洛涅茨徒步走到莫斯科的。一路上,他默默 地看,默默地想。他踽踽独行于森林之中,忍受着蚊叮虫 咬的折磨,甚至有时会撞见黑熊。他大声唱着自编的歌曲, 这样,黑熊们就不敢靠近他了。热心的农夫们盛情款待了 他,他们恳求他念咒文,并在牲畜身上画十字。快到别洛 奥泽尔诺时,他那只受伤的脚支持不住了,而且他又发起 了高烧,病怏快地躺在一位乡村教师的家里。为了继续旅 行,他不得不借助车轮子了。 我无意在此陈述杜勃罗留波夫的学说,因为这件事他
第 83 页
做比我做更合适。如果他自己也不想陈述的话,那也没关 系,会有人做这一工作的 。他的学说就像他所做的其他 任何事那样,很独特。他无意放弃自己的见解,正如我们 也无意放弃我们的。 〔……〕 和杜勃罗留波夫一起度过了两天两夜。开始,我们无 话不谈。但后来,争论也无济于事,因为他把一切都已看 破。于是,我们就长久地默默相对无言,他竟并不为此感 到窘迫。偶尔,我们也会谈上几句。……我先说句什么, 他总要沉吟片刻才作回答,而后,我也是停顿很久才再说 一句。 伊达和我妹妹耐德亚完全被他迷住了。……她们看着 他时的神情,就仿佛他是一位预言家,而她们随时都会心 甘情愿地膜拜他。妈妈暗暗地取笑他,笑他居然是个素食
主义者 。他为改变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他,那个
我所熟悉的他!瞧他现在是怎样彬彬有礼地与大家交谈! 晚宴后又是怎样向女主人鞠躬致谢。 我们谈到诗。我朗诵了我的作品。以前那种尖锐的、 咄咄逼人的批评态度在他身上已不复存在,他只是指出诗 好在什么地方,仅此而已。总之,他关注的只是他自己。
随后,他也朗诵了几首民歌。他是懂得如何选择优秀 的民歌的。他那精彩的朗诵又使那几首民歌更增添了魅力。
年由朋友们辑集整理出版,书名为
①杜 勃罗留 波夫的 学说和 思想 《隐形之书》。
英译者
勃留索夫的母亲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早在 世纪 年代初期,她 就剪去了长发,摘下表示受过洗礼的十字架,接受教育,追求个人
自由。即便在随后的岁月里,她仍坚持自己的思想。
英译者
第 84 页
但那首描写马的民歌他记不清了,真可惜。……“他们在 他身上像蛇一样痛苦地扭动。”……最后,他朗诵了几首自 己写的诗。他事先声明,他现在已不再对诗感兴趣了,这 些诗不过是旧作。但我还是觉察到,他并没有能战胜他灵 魂深处的那个艺术自我,在他朗诵诗歌的那一刻,从前的 杜勃罗留波夫又复活了。 〔……〕 ……杜勃罗留波夫对我说:“往事也有它的价值,我从 中找到了衡量得失的尺度。我早年以全副身心投入诗歌创 作也并不是徒劳,它使我后来能够以两三种不同的风格进 行创作。 ”
月
日 与杜勃罗留波夫的会面,犹如向我吹来的一阵清凉的
风,使我的心开始复苏了,我的情绪也振奋起来了。啊,如 果我要做到完全谢绝外界还不算太难的话,那么至少,要我 在内心中不意识到他人的精神境界比我高尚是很困难的。我 的朋友们,像塞密金,都已超过了我。现在,杜勃罗留波夫 的话又重新点燃了我心中那摇曳、飘忽、昏昏欲泯的创作火 苗。今天 ,我重读了我那本《论艺术》的手稿 ,居然发现 工 再 〔 了很多错误 。 作 吧, 一 次 从 头开 始! … … 〕
月 日
杜勃罗留波夫昨天走了。他这次来,我们一共见过
①《论艺术》(莫斯科,
年)。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一文发表
时,勃留索夫也正深思着这本小册子所表达的思想。在该书的前言 中,勃留索夫指出了他和托尔斯泰之间在观点上的相似之处及不同
点。
英译者
第 85 页
次面。在莫斯科的两次会面使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有所贬损。 他津津乐道地谈着他的旧我,但那都是些枯燥乏味的生活 琐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他是反基督教的,并引用 了很多预言家的话来作为他立论的依据。他曾违背自己不 再写作的诺言,为他重新发现了真理写过一首散文诗(用 他自己的话说“ ,这首诗是我在极度困惑的状态下写就的) 。 对于这首诗,我不敢恭维。 但昨天,当他回到奥斯坦基诺来与我们告别时,当他 侃侃而谈他过去的种种趣事时,他重又变得可爱了。他对 他坚信 我讲述了他的“意念遗传论”。远祖的意念 以其外化形式遗传至今,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界。最远古的 意念外化为礁石,较近的远古意念外化为植物,远古最后 阶段的意念则外化为动物。我们的身躯就是我们祖先遗留 给我们的意念。而我们自己的意念,即现代人类的意念, 将遗传给后代,并且也是以某种我们所能理解的自然状态 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如果这种新的自然观(即自然界不过 是意念的表现形式)日益深入人心,那么,旧的自然观就 会被它取代,而所谓的自然界实际上也不再是真实的存在 了。杜勃罗留波夫不知怎么竟从这种理论中衍生出了他早 期的保守主义信条。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以这些思想为基 础写的一些诗却闪烁着奇光异彩。 〔……〕 送走了杜勃罗留波夫,竟引起了我莫名的寂寞和悲哀。 我突然想起:临离开家时忘了带上我的妹妹耐得亚。当时 我看见她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似乎希望和我一起为杜勃 罗留波夫送行,但不知怎么我竟没作理会 我看见了, 直到现在才意识到。她大概哭了。我为 但没往心里去 此很懊恼。
第 86 页
日 《论艺术》一书完稿了,它现在正静静地躺在我的面 前。为造物主赋予生命的神奇力量赞美吧!这些生命创造 出的文字不仅具有非凡的能量,而且还有无穷的奥秘。有 的词念起来像战场上的号角清越嘹亮,有些词你即使觅它 千百回也难得跳入你的脑海,而另一些词则已被固定死, 千百年也不会有所变化。有灵性的人是幸福的,他能够像 变魔术那样把世上所有杂乱的与和谐的因素都在他的文字 符号下统一起来。啊,终于写完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像 一个凯旋的胜利者,正举着大旗行进着,勇士们的呐喊声 和嘹亮的军号声在我耳畔还依稀可闻。……我作为一个诗 坛领袖的自豪感重又在我的心头升腾而起,为我的苏醒欢 呼吧。 ……〕 〔
月
月
日
感冒,发烧。神智不清地说着胡话,我也姑且听之任 之 我喜欢这种发泄方式。啊,凄清的街道,匀称和谐 的世界。沿着冰冷的阴影的轮廓,我走着,听着,听那如 歌的切切喁喁。远处,亮着一团团柔和的光晕,送来阵阵 低婉沉吟的旋律。这低吟愈来愈深地刻入坚固的铺路石上, 又仿佛一头钻入了狂肆的浪涛中,潜到了海底深处,坐在 相互缚绕扭结在一起的巨蟒身上小憩。附近的琉璃瓦砾在 熠熠生光,小溪淌着水,又清又凉。眼前是万里无云的碧 空。这就是我的领土,我的梦幻,我的奥秘!舍此我别无 他求。离异感和多余感近来像恶魔似地缠着我。啊,被遗 弃的意象,充满和谐文字的世界!我听任自己胡思乱想, 我喜欢这种发泄方式。 胡话连篇
第 87 页
月
日
在莫斯科城 。我又回到了过去 :信步走在街上,身旁 的墙壁虽然漠然无情,但我仍兴致勃勃 。把自己浸在公园 里美妙的夜色中,我怡然自乐。……我一边踱着一边吟诗, 忆起了巴尔蒙特(他的《寂静》最近刚刚出版) 仅是一瞬间。 月初 在书本中度日:历史,哲学,……生活很有规律。 。那逝去 了的熟悉的一切,真的是会重新回到生活中来的,哪怕仅
月
日
杜勃罗留波夫突然来了。我们
人(伊达、耐得亚和
我)正在读笛卡尔的著作,门铃响了,他走了进来,看上 去与前一次来访时又判若两人。我想同他好好谈谈,但他 的回答总是很简短,有时甚至只用一个单音节词。我们相 对而坐,常常冷场。“我要为你们祈祷,”他突然这样说, 并站起身,低下头来。我们都愣住了,伊达的脸都吓白了。 “你要为谁祈祷?”我问。他答道:“为所有纯洁的灵魂, 说 完, ” 在世的和 天堂里的,也为你们 位‘天使’, 他鞠躬 次, 次各为我们 人,另一次为我与伊达的结 合。伊达浑身哆嗦,差点昏过去。临睡前,他又说:“如果 我不吻你们的脚,我们就不能在天堂里相遇。”说完,他逐 一吻过我们的脚。我们都快给他吓疯了。 他在我家过夜。次日上午也和我们在一起。下午他出
①巴尔蒙特:《寂静》(圣彼得堡,
年) 。
英译者
第 88 页
去过一会儿,而后又回到我家,直到傍晚
点才离开。在
“哦, 愿我 但
沉默了很长时间后,他突然冒出下面这些话:“我朝朝暮暮 为你们祈祷,你们将永远和我在一起”, 这次离乡背井出去传教的时间不会太长!”“只要人们一旦 理解了我,那么,天堂的大门是敞开的。”“你们说你们只 怕一件事,那就是怕我死,却不知这世上比肉体的死更可 怕的是灵魂的死。 ” 我们互相道别时,我对他说:“事实上你已经不能容忍
我们了。我要用西门
彼得曾说过的话对你说,‘请从我身 他听后怔了一下,带着恳
边走开,因为我罪孽深重。
求的口气说:“请不要介意。”我们又回到原来的话题上, 他只是一味地谈着他的精神之死,我们无言以答,好像正 看着他离去,走向坟墓。 临走,他留下了一捆文稿。 日期同上 我把我那篇关于丘特切夫的文章送到了《俄国档案》
编辑部 ,在那里见到了巴尔特涅夫。这位尊敬的长者正
坐在扶手椅里,拐杖倚在身边。在俄国语言问题上我们谈 得很投机,他总是忆起阿克萨科夫和凯瑞夫斯基。自然, 他对当代作家和他们的风格非常不满,“作家们从国外借鉴
① 《 圣 经 路加福音》 英译者 这是勃留索夫发表在《俄国档案》上的第一篇文章 , 者却误记为该杂志的第 期,因而以讹传讹,直到苏联 英译者
。西门
彼得为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 年第 年出版
期,题目是《关于丘特切夫全集的版本》。但《日记》的俄文版编
的《勃留索夫文献书目》还沿袭这一说法。
第 89 页
思想的同时,也借用了他们的语言。但我认为,任何能够 清楚地理解自己思想的俄国人,都会用俄国语言把自己的 思想表达出来的。”这时,他儿子进来了。我不太喜欢他儿 子。
月
日
又见到巴尔特涅夫。当我们在交谈中谈到普希金、丘 特切夫和巴拉丁斯基这 位伟人时,都很激动。我们认为 普希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月
日
与巴尔蒙特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在柯尔辛斯基家。我 们见面的前一天,柯尔辛斯基在郊游时偶然遇到巴尔蒙特, 便邀他第二天共进午餐。我们 人各自都朗诵了许多诗, 有雪莱的,杜勃罗留波夫的,还有我们自己写的。柯尔辛 斯基是个令人扫兴的家伙。当我朗诵完我的《新钟赞》 时,他粗暴地嚷道:“如果这也叫诗的话,那么,乞丐的歌 ! 谣也可以写进诗里了 ” 啊 , 昨天又见到巴尔蒙特。起初我们都带着自己的妻子。 后来,我送巴尔蒙特回家的时候,就我们俩。这次送行足 足用了两小时。我们又能和过去一样了。真奇怪,对我来 说,再没有比巴尔蒙特的声音更悦耳的了。他的声音把我 那个《这是我》时 代里(或更早)的我; 带回到过去
①《新钟赞》最初收在《沉思录》中 ,后来又被收入《救济金募集者 之歌》。它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不规则的格律上。这种格律模仿人们所 唱的圣歌的调子。 英译者 中译者 ②法语 :头脑简单的蠢货。
第 90 页
那个《再来一次》和《雪》的时代里的我①。昔日的魅力 永驻。也许,正为这个缘故,我乐于同巴尔蒙特在一起。 我们“又一次”徜徉街头,在漆黑的夜里徘徊,在初冬尖 啸的风里漫步。我们又坐在了一家餐馆的灯光通明的大厅 里。一切又都和过去一样,只不过因为是在周末的晚上, 所以手风琴声是听不到了。我们互相交流着这些年来彼此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