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说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犀利说民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袁世凯不能把自己想象成什么都不是,虽然他一直不想过分显摆,但慈禧已经把他推向前台。无数聚光灯照着他,烤着他,让他从里到外都热起来,沸点沸起来了。

当达到沸点时,预示一切就要开始降温了。让袁世凯降温的还是那个女人:慈禧。

在官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慈禧特意单独召见袁世凯,几句鼓励的话后,直接切入正题。

“近来有许多弹劾你的折子,我都留在宫里未给大家看。”慈禧淡淡地说。

按惯例,太后说这话,袁世凯应当磕头,不说话只磕头,诚惶诚恐地磕头不止。

不过这次也许给聚光灯照恍惚了,袁世凯竟未听出真意,不假思索地冒出一句“此等闲话,皆不可听”。

慈禧面露不快,挥挥手叫袁世凯退下。

温馨提醒:在官场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分清主次,分清大小,弄清楚自己是谁;和领导相处,金钱可以暧昧,主次、大小绝对不能暧昧,必须不能把自己当人看。

记住了,本事用在刀刃上,但绝对不要用在领导身上。

官制改革终于出来了,考虑到军机处是重要行政中枢,依然保留不变,至于责任内阁,慢慢来。

什么都没变,那叫什么改革?别急,既然是改革,肯定是会有所改革的。

户部变成度支部(财政部);

兵部变成陆军部;

刑部变成司法部;

工部变成农工商部;

增设了邮传部,主管电信邮政、铁路运输。

为了显示新政的公平、公正、合理,不让少数人垄断改革的成果,瞿鸿禨建议军机大臣不得兼任各部最高长官,很快得到慈禧的批准。

于是军机大臣徐世昌、荣庆退出了军机处,专心他们本部的工作,他俩都是袁世凯的铁哥们儿。

鉴于外务部的特殊性,经常和洋人打交道、熟谙洋务的外务部尚书瞿鸿禨继续以军机大臣兼任此职。可瞿鸿禨打报告说自己忙不过来,顺便保举秘书林绍年进入了军机处。

这还不够,新成立的陆军部要统一全国练兵大权,原来统辖北洋六镇的练兵处也一并划归陆军部。袁世凯做了改革的表率,北洋六镇拿出四个镇交给了陆军部。

新成立的邮传部又开始说话了,要收归全国的电信、铁路,于是袁世凯督办电信邮政、铁路的差事也顺理成章地交给了邮传部。

将最厉害的角色推到最闪亮的舞台,让他充分地表演,然后聚光灯全灭,最亮的星成为最暗的星,这就是慈禧老太太的“阳谋”。

当然,老太太知道大清国最有才干的还是袁世凯,朝廷不能没有他,只不过挫挫你的锐气,让你长个记性,再厉害,也只是我手里随时可以轻轻捏死的一只小蚂蚁而已。

沸点终于降成了冰点,正好冬天也到了,袁世凯全身拔凉拔凉的,没有一处不凉,尤其是心,凉透了。

无官一身轻,可袁世凯是无官一身重,这打击也太大了,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上楼做宅男,只吃饭发呆,不见客聊天,一个冬天都没下楼。

不会想不开吧?要患了抑郁症,不慎坠楼那麻烦就大了。

放心,袁世凯先天没有抑郁症的基因,现在好好地在楼上冬眠、蛰伏、反省、养精蓄锐。对于他这个级别的天才,永远都不缺机会,缺的只是等待。

冬天快要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官制改革,瞿鸿禨占得先机,袁世凯输得窝囊。现在他终于借杨翠喜扳回了局,还将瞿鸿禨的得力干将赵启霖整垮了。

瞿鸿禨可不会这么容易给整垮,赵启霖走了,总裁江春霖在瞿鸿禨的指示下,又发了一炮重磅炸弹。

这又是一篇洋洋洒洒的雄文。⑸

江春霖吸取了赵启霖的教训,首先是摆事实讲道理,不是说查无实据吗,那我就一条一条找证据。此时王益孙改口说杨翠喜是自己买来的使女,江春霖抓住这一点,犀利反击。

杨翠喜是天津名妓,王益孙是天津富商,大家都近在咫尺,天津当地的报纸会误登?难道真验证了那句名言,最近的距离就是最远的误会?

天津买一个使女通常几十两,最多不超过百两,哪有身价超过平常几十倍的使女?王益孙就算是挥金如土,也不会这么傻。

杨翠喜是天津一等一的歌妓,会自降身价做丫鬟?白居易《琵琶行》说“一曲红绡不知数”者,无数男人为她砸钱。只有老大才会嫁作商人妇,圈两个养老钱,杨翠喜正是出来混的年纪,怎么会自甘做使女?

既为歌妓,粉泽不去手,罗绮不去身,杨翠喜会做什么家务?她又能做什么家务?她现在又到底在做什么家务?

这最后一问更犀利,直指王益孙的sex(性)。

“坐中有妓,心中无妓”,从古至今只有程明道先生一个人做到了,其余都是伪道学先生。而王益孙竟将娇艳欲滴、风情万种的歌妓买回家做保姆,人可欺,天可欺乎?

人可欺,天可欺乎?说得好啊,除非王益孙不是真男人,否则这情况太反常了。

不是有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吗?

柳下惠怀中的是良家妇女,对男人的杀伤力远不如风情万种的妓女。

折子递上去了,江春霖紧接着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到保定车站接一位贵客。他们对这位贵客充满无限期望,相信他必将玩转北京,让它一次底朝天。

【京城恶少的奋斗史】

这位贵客是晚清最厉害的角色之一,瞿鸿禨的政治盟友,也是慈禧的心肝宝贝,岑春煊。尊敬的称为岑三爷,熟悉的称为老三,对手轻蔑的称为岑三。岑春煊也是个爽快的人,叫啥都可以,只要不叫小三就行。男人什么都喜欢大,岑春煊自小气魄就很大,自小就是个狠角色。

为什么狠?很简单,他老爸岑毓英也是个狠角色,有其父必有其子。

岑毓英是土司出身,长期任云贵总督,镇守西南边陲,威名赫赫。一天,父亲把五个儿子叫到身边,问他们将来的志向。兄弟们都回答得很精彩,只有岑春煊默不作声。

岑毓英很奇怪:“小三(只有父亲可以这么叫他),你怎么不说话?难道没有鸿鹄之志,满足于做一个官二代吗?”

岑春煊仰首望着天,半晌才放出一句狠话:“志向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好,够狠!不愧是我老岑的儿子。”岑毓英大喜,不久就将岑春煊送到北京深造。

官二代岑春煊在老爸羽翼之下一路顺风顺水,在北京幸福地成长着。“自负门第才望,不可一世;黄金结客,车马盈门”,敢作敢为,尤其喜欢打抱不平、更喜欢动手,玩儿命的动手,京城人送外号“癫三”。几年下来,混出了小小的名气,名列“京城恶少”之首。

父亲去世后,岑春煊慢慢改掉少爷脾气,收敛了许多。凭着父亲的余荫,做着不大不小的京官,很快就做腻了,又运动关系,调任广东布政使。

没想到刚刚上任,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他和上司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位上司是两广总督谭钟麟,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官僚。

谭钟麟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他出身进士、翰林,仕途顺畅,官场老油子。平时极为痛恨洋务,但又要和洋人打交道,所有的涉外奏折都由师爷起草。

一次,师爷请谭钟麟口述奏折“命意”。谭钟麟生气了,什么命意不命意,照老规矩办,写几句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套话。

写好后,谭钟麟看到文中有“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字样,迷惑不解。用笔将“斯巴尼亚”四字抹去,在“日”字下添一“本”字,并在旁边用小楷批注:“东洋,即日本岛国也。《唐诗三百首》中,有钱起《送僧归日本》五言一律,可证明。《唐诗注解》,日本一名东瀛,并无斯巴尼亚之别号。”⑹

写完,谭大人得意洋洋地将奏折交给师爷。

师爷一看,哭笑不得,可哪敢顶撞自己的衣食父母?没办法,重新誊写一篇,将“英法德美奥比日意”连在一起写,这下谭大人改不了了吧?

第二天,奏折退回来了,“日”字下又添了一个“本”字,旁边还是密密麻麻的批注:“东洋,即日本岛国也……”

你可以作践自己的智商,但不要侮辱我的智商。

师爷忍无可忍,愤而铺盖没卷就走人。

谭钟麟有个亲信任职于广州海关。海关,你懂的,油水很大的单位。油水大、胃口也大,黄金白银呼呼地吞进来。岑春煊刚来,就收到一大沓检举信。查明实情后,岑春煊主张立即革职,谭钟麟当然不同意。

没想到第二天,岑春煊拿着起草好的奏折找到谭钟麟,要求立即法办那位海关大蛀虫。

岑春煊胆子够大,竟公然和总督较劲。谭钟麟虽然没有入军机处,好歹也是独霸一方的南天王,什么时候受过人这样顶撞。但岑春煊更是个不怕事的主,两人开始顶起来了,越顶越凶,谭钟麟开始拍桌子骂人。

你拍,我也拍;岑春煊年轻,手劲大,拍得更响。

突然,谭钟麟的老花镜掉在石桌上,摔得粉碎。这可是他的宝贝,正宗的瑞士进口货,但看来质量也不怎么样,不禁摔。谭钟麟老羞成怒,豁出去了,看不见就闭着眼睛骂。

正骂得起劲,睁开眼一看,岑春煊早溜了。

岑春煊当然不是害怕,他要先下手为强,连夜起草奏折。我和总督在办公室谈公事,谈得正起劲,他竟骂我,拍桌子骂我,堂堂朝廷命官,成何体统?骂也就算了,竟然还用凶器攻击我。

凶器?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就是那只摔得粉碎的老花镜,到处是碎玻璃渣。别小瞧它,进口的玻璃,锋利无比,真会出人命的。

既然要出人命,那就不是小事情,朝廷下旨了:谭钟麟年纪也确实大了,回家休养吧。

老,不是问题,关键是你拿着凶器。

说句公道话,谭钟麟,你虽然年纪大点,但不应该倚老卖老,先开口骂人。岑春煊,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人家毕竟是老年人,就算拿着凶器,完全可以空手夺白刃嘛,相信你有这个能力。撒腿就跑算什么爷们儿?亏你还是将门之后。

这么一闹,岑春煊在广州也待不下去了,调到偏远的甘肃,官衔还是比从二品的布政使略低——正三品的按察使。长个记性,留个教训。

岑春煊并不在意在哪儿做官,他倒很喜欢塞外的风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策马驰骋,男儿意气,这样的人生,一个字:爽!

如果不是一场国难,岑春煊也许这一辈子都在大漠戈壁漫看云卷云舒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带着光绪帝一路狂奔,对外面说是西狩(打猎)。

这个六十五岁的老太太千万次地问,谁来陪我一起打猎?

谁相信呢?饱一餐饥一顿,人都瘦得皮包骨头似的,还打猎,不被猎物吃了就算万幸。远在西北兰州的岑春煊仿佛感应到了慈禧绝望的呐喊,他马上向总督请示要去打猎。总督不同意,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北京都给洋人攻下了,谁还有心思管老太太?

岑春煊急了,没钱,我自筹经费;没人,我自带卫队,不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岑春煊带着他的几十人卫队出发了。

漫漫戈壁、千里黄沙,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岑春煊和他的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沙漠、过草地。无数个白天、黑夜,他们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搏斗,和疲惫不堪的身体搏斗,和薄弱的意志搏斗。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黄沙万里长,京城快点到。

岑春煊盼着,到了就跪下,老太太,我来报到;士兵们也盼着,到了就倒下,奶奶的,我要睡觉。

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老太太。

岑春煊趴在地上,泪水涟涟:“太后,微臣来看您了。无论是西狩、东狩,还是北狩、南狩,总之天之涯、海之角,老三永远跟着您。”

轻轻的一句话,胜过千万次的吹捧。

慈禧哭了,真的哭了。

伤心的哭,这么多天,没有一个人理我;感动的哭,这么多天,终于有一个人理我了;高兴的哭,这么多天,终于有个人可以依靠了。

慈禧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脆弱的时候。尤其是女人,在最绝望无助的时候,只要一句轻轻的问候,就会触及心灵最柔软处。

更感动的还在后面呢。

一晚,慈禧宿于破庙中,突然从噩梦中惊醒,大呼救命。门口传来一声浑厚的男低音:“臣岑春煊在此保驾。”借着朦胧的月光,一个伟岸的雕塑般身影,挎刀站在大门口。

岑春煊其实是男高音,平时嗓门很大,估计夜晚怕吓着慈禧,所以改用男低音;他身材矮胖,并不伟岸,在危急时刻,慈禧眼神不好,估计看什么都觉得高大。

自从有了这句磁性的男低音,从此慈禧每晚睡得都很踏实。

岑春煊用千里的奔波赢得了感激的泪水;瞿鸿禨用自己的相貌赢得了母爱的眼泪。所以为他们而流的泪水最有价值,一泪千金。

有了这番刻骨铭心的打猎经历,岑春煊理所当然地成了老太太身边最贴心的人。

你可以说岑春煊投机,也可以说他骗取了慈禧的信任,可是黄沙万里,为什么只有岑春煊一个人赶到了慈禧身边,给她带来力量和温暖呢?那些整天说着“大爱”的纯爷们儿,当老太太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又在哪儿呢?

慈禧将温暖一直记在心里,她惦记、照顾着大男人岑老三,时时刻刻的惦记,无微不至的照顾。

到底怎么个惦记、怎么个无微不至?空口无凭,给你拿证据来。

岑春煊的下属李准1905年5月(旧历四月)入京面圣,他完整地记录了慈禧有关岑春煊的谈话:

你就去好好地帮岑春煊,就当是帮我一样。岑春煊忠心卫国,我跟他份属君臣,情同母子。庚子那一年,不是岑春煊,咱们母子哪里还有今天(言时面向皇上,皇上为之颔首)?就当我多养了他这么一个儿子罢了。你到广东去给他说,叫他不要那么性急,什么事要从从容容地办,不是一天办得完的,他若是把身子急坏了,那就了不得了。有什么事你帮着他办,他也可以少着点急。

五天后李准临行告辞时,慈禧又特意叮嘱:

我没有别的,还是前两天所说的话,望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