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首饰鉴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珠宝首饰鉴评-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主题突出,陪衬得当,避免喧宾夺主,杂乱无章。

(4)造型设计中,应灵活运用,正确把握,重复渐变,近似对称,均衡对比,节奏的韵律协调统一,夸张规则,达到最佳艺术效果。

(5)受消费者喜爱的首饰款式有以下特征:

1)崇尚自然,不求奢华,形式简洁,做工精细。

2)突出文化品位,艺术性强,不特意讲究富贵华丽,艳而不俗。

3)花纹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由抽象取代具象形,讲究随意流畅,注重朴拙。

4)以人为本,满足不同体型不同素养消费者的需求,做到同款多式,一款多变,由个性化取代同质化,多样化取代单一化。

第二节 铸造工艺

饰品加工工艺的类型,主要有贵金属饰品的加工工艺、镶嵌饰品加工工艺、珠宝切磨加工工艺和玉器雕琢加工工艺,即铸造工艺、镶嵌工艺、切磨工艺、雕琢工艺四类。

对不同类型饰品的加工工艺,有不同的工艺评价标准。饰品加工工艺水平,是影响饰品美观性、鉴赏性、收藏性和科学性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贵金属和贱金属饰品来说,其加工工艺主要是铸造工艺,即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制作成型的工艺。

一、传统手工工艺

1。花丝镶嵌工艺

花丝镶嵌工艺,又称细金工艺,是我国手工艺史上一种独门绝技,以花丝和镶嵌两种主要工艺为代表。此工艺起源于商周时代,兴盛于汉朝,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花丝镶嵌工艺,是指用金、银、铜金属细线经盘曲、掐花、填丝、攒丝、焊接、堆垒、编制的传统技法和锉、锼、捶、闷、打、崩、挤、镶等镶嵌技法等多种手段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以珍珠、金石制作成型的细丝工艺。该工艺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古代皇家珠宝首饰的御用技艺,为“燕京八绝”之一。该工艺用料考究、昂贵,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但自清末的侵略者的掠夺、战争的动荡以及文革冲击,几近消失,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花丝珠宝首饰纤细、精巧、富有内涵,近似效果极好。但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作品非能由一人完成,而需要每道工序制作者的高超工艺水准来共同完成。

花丝工艺,要求掐丝流畅自然,填丝均匀平衡,金属丝不歪斜、不扭曲、不松动。

2。珐琅工艺

珐琅工艺,是一种在金属胎体表面施以各色釉料的金属装饰工艺。该工艺是利用现代技艺在传统珐琅工艺和景泰蓝工艺基础上制作首饰的新工艺。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中国南方称“烧青”,北方叫“烧蓝”,日本称作“七宝烧”,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低温类玻璃质材料,也是搪瓷的旧称。珐琅首饰具有绚丽多彩的颜色和水晶般的质感,彰显了珐琅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德国的皮特·卡尔·费伯奇的珐琅更像是一件工艺品,其珐琅颜色种类约有145种之多。每一次配方都有一些细微差别,而且也只用一次,因此,这些配方中都蕴藏着神奇的秘密。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上,都给金属工艺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说,珐琅可以同玻璃和钢铁通过重熔化、烘干而彻底溶合于一起。珐琅的粉末溶于水,将其拌涂在金属的表面,在800℃下进行烘烤,如此重复7次,可使不完美的珠宝饰品达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效果。

按我国的传统,附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的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玻璃质称为珐琅。它们的原料大同小异,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唯珐琅需与不同材质的胚体相结合。

当不同色彩的釉料烧结后,表面自会形成一种富有光泽、色彩艳丽的玻璃质,装饰效果极强。根据胎体制作工艺和施釉方法的不同,可将珐琅工艺分为很多种,如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光珐琅等。

而流传久远的景泰蓝工艺,其实是一种铜胎的掐丝珐琅。它多用于制作炉、鼎、瓶等装饰器皿,既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征,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景泰蓝的制作,是以红铜作胎,手工将轧扁的细铜丝制作成各种图案焊在胎体上,然后在铜丝构成的造型中加上各种颜色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而成。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工艺,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是一种综合艺术,是美术设计、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与知识的融合。

珐琅工艺制作首饰,是以银料作为首饰的胎体,其色泽美观,透明度高,装饰性强;或用紫铜制作胎体,制成后在表面镀以金或银。

制作首饰时(起版),将金属(金或银)丝压扁,弯成设计图案的纹样,焊在底板上,然后,将由石英、长石、硼砂、金属氧化物等矿物质及着色剂混合均匀经1 300℃左右的高温熔融在一起,经冷却干燥磨成粉状的釉料,点在洁净的胎体上,再进行700℃烧结,使釉料软化附着在金属胎体上形成结实、有光泽的玻璃态物质层。如果首饰件尺寸较小,也可直接用焊枪进行焙烧。烧成的首饰,其釉面常呈凹面,低于金属框架,而且金属表面有黑色氧化层,因此,需要后期处理。要多次反复点蓝、烧结,以确保釉料面与金属丝齐平。最后,进行打磨抛光。如果釉中加入颜色各异的金属氧化物,烧制后便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色釉。色釉分高温色釉(60种以上)和低温色釉(30种以上)。除色釉外,还有结晶釉、裂纹釉、无光釉等多种釉。

由上述可知,掐丝珐琅首饰和景泰蓝首饰,在制作过程中有许多相同之处,如二者都需要经过制胎、点釉料、烧结釉料等工序。但二者也有很大差别,如胎体选料不同,景泰蓝常选用低价的紫铜,还需要经过电镀后期处理,而掐丝珐琅首饰的胎体材料为金或银,无需电镀处理;另外,二者的工件形态与大小亦不同,如景泰蓝胎体较大,其纹样的线条受到胎型、细丝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或过密都不利于釉料的烧结。而珐琅首饰相对于景泰蓝的工件要小,可充分考虑其工艺特点来设计纹样和胎体形状,使之既符合首饰制作的标准,又便于实施掐丝珐琅工艺;其烧蓝的方法也比景泰蓝的受限制少,可用小型焙烧炉,也可以用焊枪。

3。滴胶工艺

滴胶工艺多用于流行饰品,根据胶料性质可分为软胶和硬胶两种。前者不适于打磨抛光,可用于饰品的表面披覆;后者经打磨抛光后可得到平整光亮的效果。

通常是用环氧树脂水晶滴胶,其固化物具有耐水、耐蚀、晶莹剔透的特点。若在该胶中加入各种颜料可形成丰富的色彩,增加饰品表面的装饰效果。该工艺适用于金属、陶瓷、玻璃、有机玻璃等材料制作的工艺品表面装饰和保护。

滴胶效果与珐琅相似,又称作“软珐琅”,用来仿珐琅产品。这种塑胶树脂类的产品,只需将液态的色胶涂在金属上自然风干或在烤温箱中烤干即可,制作简单,不会对金属产生有害影响,适合镶宝饰品的最终处理。但是滴胶由于胶料材质关系,与珐琅相比不耐久,也不耐高温,容易腐蚀和磨损,一定时间后容易出现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泽。

滴胶基本过程是,将滴胶(A胶与B胶3:1的混合物)装入带尖嘴的软塑胶瓶内进行滴胶,用胶料滴到饰品要求的位置。若滴胶面积大或滴胶水数量多时,为加速消除胶水中的气泡,可采用以液化气为燃料的火枪来催火消泡。消泡时火枪的火焰要调整到完全燃烧状态,且火焰离作业面最好保持25cm左右距离,火枪的行走速度也不能太快或太慢,保持适当速度即可。待气泡完全消除后,可将作业物以水平方式移入烤箱加温固化,温度40℃左右,时间30分钟,再升温到60~70℃,直至胶水完全固化。

4。贴金工艺

贴金工艺是工匠们把1g重黄金夹在乌金纸中,再在乌金纸外套上皮筒,均匀锤击,黄金在乌金纸中延展成箔。1g黄金可以打制55张3寸见方的箔。金箔常用于寺庙神像的服饰及其他建筑、匾额、屏风和一些工艺品上。

贴金要求贴紧、贴平,不留缝隙。

5。蚀刻工艺

蚀刻工艺分阳纹与阴纹两种蚀刻加工工艺。

阳纹的加工首先将欲留存的金属部分用耐酸蚀的涂料涂好,再用酸性溶液对不需要的金属部分进行腐蚀。阴纹的加工与阳纹的加工正好相反。

蚀刻工艺要求,蚀纹匀称流畅,纹路明显光滑。

6。错金工艺

错金工艺始于中国商代晚期,用于错镶铭文,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错金工艺,指在铸造的青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花纹、图像、文字,然后用错石把表面磨错光平,使器物显示纹彩。其艺术特征是用隐嵌技法。

制作一件错金(银)铜器需要高超技巧,方可在青铜器物上呈现出流畅的线条、繁缛精美的纹饰、鲜明跃动的图案和绚丽的错金(银)装饰。

现今的错金工艺,指在一种金属或合金饰品的表面因嵌入、压入、焊入、填入另一种颜色差别明显的金属或合金所形成的图案或轮廓。当今错金工艺的实现方式有传统工艺法、金(银)汞齐法、银泥法、焊药法、嵌焊法和铣槽嵌入法等(李举子、包德清、李小菊,2009)。

(1)传统工艺法。具体过程是:①制槽。在金属器物表面按花纹、图像、文字铸成或刻出凹槽,凹槽内小外大,槽底刻凿出麻点;②镶嵌。将金属丝、片凿截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嵌入槽内,锤打压实;③磨光。用磨(错)石将金属磨平,再用皮革、绒布蘸清水反复磨压,使表面光滑明亮、花纹清晰。

(2)金(银)汞齐法。将金(银)汞齐液体灌入槽中,当汞挥发后,金(银)则以固态方式固定于槽内。这是鎏金工艺在错金工艺中的应用。其过程如下:①刻槽。槽较浅,阔度不宜太大;②填金(银)汞齐;③干燥;④重复填汞齐和干燥,直至金(银)填满槽口;⑤压磨光亮。用玛瑙刀或钢压笔将金(银)压平、抹亮。

(3)银泥法。银泥可被捏、摆成一定的设计造型,加热使银泥硬化,形成多种造型的银首饰。制作过程:①刻槽;②挤填银泥,表面压平;③加热硬化。该法可用于表现较丰富的文字和图案,频率较高,颜色对比明显,形成的特别肌理更增添了错金工艺的艺术魅力。

(4)焊药法。低熔点的合金焊药焊接于金属槽内,因二者颜色不同,从而形成错金工艺的外观效果。制作过程是:①刻槽;②焊接。在凹槽处涂抹适量的助焊剂,取适当焊药加热熔化填满槽口;③锉平打光。

(5)焊压法。首先选取1mm厚的较大黄铜片和0。3mm厚的小红铜片。具体制作过程:①累片。按设计图案将锯锉好的红铜片置于黄铜片上;②焊片;③压片。将两者放入压片机中压薄,使红铜“陷入”黄铜片内,形成不同颜色组成的图案;④锉修磨亮,体现出错金效果。

(6)嵌焊法。选取两片厚度均为1mm的黄铜片和红铜片。制作过程:①取设计样。按设计图分别在黄铜片和红铜片上锯切并锉修出尺寸相同的阴模和阳模,以阳模刚好嵌入阴模内;②嵌入。阳模嵌入阴模,二者间隙越小越好;③焊接;④锉修磨亮。制成的成品,颜色分明,效果较好,比传统工艺的效率高。

(7)铣槽嵌入法。使用铣刀铣槽,将铣好的金属片垂直铣槽断面嵌入。具体过程:①铣槽。用尺寸合适的燕尾槽铣刀和厚度适宜的金属片,以铣床在锯片的合适部位铣削出一燕尾槽;②铣金属条。选取厚度、大小、颜色适宜的另一金属片,铣出断面为正梯形的金属条,使金属条可精确嵌入已铣好的槽口中;③焊接;④锉修磨亮,使之体现错金工艺的效果。

二、机械加工工艺

1。机械成型工艺

该工艺对一些结构简单的饰品,可以直接加工成型。常用的方法是用机床加工(切削)成型和电火花成型。

(1)切削成型。该工艺是利用车床将金属型材直接加工成饰品,如戒圈、手镯等。

(2)电火花成型。该工艺是在液体中进行的。机床的自动给进装置,使工件和工具电极之间保持适当的放电间隙。当工具电极和工件之间施加很强的脉冲电压(达到间隙中介质的击穿电压)时,会击穿介质绝缘强度最低处。由于放电区域很小,放电时间极短,新的能量高度集中,使放电区的温度瞬时高达10 000~12 000℃,工件表面和工具电极表面的金属局部熔化,甚至气化蒸发。局部熔化成气化的金属在爆炸力的作用下抛入工作液中,并被冷却为金属小颗粒,然后被工作液迅速冲离工作区,从而使工件表面形成一个微小的凹坑。如此反复,工件表面不断被蚀除,直至达到加工成型的目的。

2。失蜡浇铸工艺

失蜡浇铸工艺,由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发展而来,是现今贵金属首饰制作的重要工艺,最适合凹凸明显首饰形态的生产。失蜡浇注分真空吸铸、离心铸造、真空加压铸造和真空离心铸造等,其工艺流程为:制作金属模型…压制胶膜…铸蜡膜…植蜡树…灌制石膏膜…铸件浇铸。

与失蜡浇铸工艺相似的是苗族银饰制作的刻钢模技术。首先将一些图案纹样雕刻在钢模上,把铜片放在钢模上用铁锤敲打,就得到了铜片的造型纹样,再将一个个铜片纹样焊接在一起。其传统焊接工艺,是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利用一根很细的一端尖的吹管,用嘴巴吹入助燃气体,焊接需焊部位。这种独特的“铸造”方式,其速度之快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失蜡铸造。

失蜡浇铸工艺评价标准是表面光洁,无砂眼、无裂隙、无明显缺陷,金属表面的修饰度好。

3。熔模铸造工艺

熔模铸造工艺由失蜡浇铸发展而来,是现代首饰制作工艺的主要方法,所需设备主要有真空注蜡设备和铸造机等。

注蜡设备主要有真空注蜡机和气压注蜡机,均采用气泵加压,使蜡液充填橡模腔。如日本Yasui公司生产的数码真空注蜡系统,采用二次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