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2004-201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故事会2004-2012- 第1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一家店的老板则不同。在看过员工交上来的商品损耗单后,老板发现有些商品频繁地被偷,而有的却很少。他灵机一动:既然小偷如此喜欢偷这些商品,不正好说明这些商品比较受欢迎吗?于是,他加大了这些被偷商品的进货量,并把它们都放在店里非常显眼的位置。如此一来,不仅商品好卖了,小偷也再难有下手的机会。经过改进后,店里的人气和销售额很快有了大幅提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危机往往孕育着机会,打破常规思维,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再者,信任是处世的基本要素,没有了信任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推荐者:丁强)

  =End=

  你也有舞台

  我是区团委书记,平时工作挺忙。一年前,我和丈夫离婚,独自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生活。

  这天傍晚,我接儿子放学,发现前面也有一对母子,似乎也是从幼儿园出来的。那个儿子嚷嚷着要吃冰激凌,还将母亲往旁边的小店里拉。母亲却不为所动,说:“天都已经这么凉快了,还吃什么冰激凌啊,要节省一点,还是回去吃饭吧。”

  说着,母亲强行把眼泪汪汪的儿子拉走了。这时我发现,那个母亲就是区政府机关大楼里的保洁员阿珍。阿珍是负责走廊清扫的,我经常能在走廓里看到她,但阿珍却好像从不看人,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工作。第二天在走廊里看到阿珍,我说:“昨天你儿子想吃冰激凌干吗不给他买?三元钱,随便哪里一省就省下来了。”

  阿珍还是没抬头,说:“三元钱是不算多,但我不能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我们农民工收入不高,开支却不少,要付房租,孩子上幼儿园还要赞助费,能省一点都是好的。”我知道了农民工生活的不易,很同情他们。

  转眼到了年底,按照惯例,机关里都要发一些福利,但这些福利是要正式编制的人员才有的,农民工是无权享受的。于是,我就找到分管这档事的副区长,要求在发福利时将农民工也考虑进去,东西少点没关系,至少也体现一下对他们的关怀。那位副区长也是十分赞同,决定给每个农民工发一袋米和一桶油。

  到了发福利的这天,我也去帮忙了,也看到了阿珍。原来阿珍的丈夫也在大楼里做保安,这样他们就能分到两袋米和两桶油。我对阿珍说:“东西虽然不多,但毕竟也能省下一些买米买油的钱,最好能给孩子买些他喜欢的东西,可不能苦了孩子。”

  阿珍说:“我知道,谢谢,谢谢你。”她仍然低着头。在以后的日子里,阿珍仍旧像往常一样低着头默默地清扫着走廊,无论谁从她身边走过,她都不会抬起头来。我开始明白,这些农民工给自己筑起了一道防火墙,我走不进阿珍的内心世界,阿珍的生活轨迹也不会因为那两袋米和两桶油而改变。

  冬去春来,每年五月,区政府机关都要举办一个艺术节。今年和往年一样,这项任务又当仁不让地落到了我的头上。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艺术节终于在五月四号这天开幕了,内容有文艺表演、游乐活动和有奖问答等,历时两天。第一天的文艺表演在顶楼的大会堂里举行。看得出各部门准备都很充分,表演的节目个个都很精彩。这时我突然注意到,有不少农民工也站在会堂的后面观看,他们都用一种羡慕的眼神盯着舞台上的表演,而且神情都很投入,看到精彩的地方,也会情不自禁地和在座的其他观众一起鼓掌叫好。

  就在这一刻,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极大的冲动,想让这些农民工也来参加单位的艺术节。我觉得艺术节既然旨在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那么就不应该把农民工排除在外。于是我立刻就对活动的安排作出了调整,将原定一天时间的游乐活动和有奖问答合并在半天内进行,多出的半天,临时安排了一项“达人才艺秀”活动,并声明凡是在大楼里工作的人,不论什么性质的员工都可以报名参加。

  我认为,像这种“达人才艺秀”,农民工不一定有勇气报名,所以要开这个先河。他们也许不大可能有什么好的才艺,主要是想让他们知道,这个舞台也是平等地向他们开放的,他们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农民工的报名竟然非常踊跃,以至于我不得不压缩编制内人员的名额。

  第二天下午,“达人才艺秀”开场了,更使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农民工还真的称得上是多才多艺,唱歌、弹琴、画画的居然都有,有的甚至还展现出了不错的水平。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夫妻组合,他们将表演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秀的是戏曲唱腔。当这对夫妇站在台边准备上场时,我发现,原来就是阿珍和她的丈夫。阿珍的花鼓戏唱得很标准,嗓音也好,尤其是她在回答“刘海”时的那声“哎”,清脆而又动情,简直能把人的魂都勾走。比赛结果,他们夫妇竟获得了才艺秀的第一名。

  接下来就是颁奖了。虽然奖品不过是意思意思的,像阿珍那样得第一名的,也不过是一条价值二十多元的毛巾,但她却笑得非常灿烂,似乎比上次分到两袋米和两桶油还高兴。

  第二天我来上班时,突然听到有人对我说:“书记早啊。”我扭头一看,惊奇地发现,和我打招呼的竟然是阿珍。从此,阿珍像是变了一个人,头不再总是低着了,还和经过身边的每一个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我这才明白,对待农民工,不但要物质关怀,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给他们一个平等的精神舞台。我想到了自己,因为工作忙,个性强,以为自己了不起,却忽略了丈夫的感受。这些都不是物质上能解决的,正如阿珍和她的丈夫不富裕,但却那么恩爱。通过这些,我感悟到很多,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End=

  无巧不成书 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很多精辟又生动的民间俗语流传了下来,这些俗语有着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相传,施耐庵在写景阳岗武松打虎这回书时,横也写不好,竖也写不好,总觉得肤浅,没有神气,真是伤透了脑筋。 正当施耐庵十分苦闷的时候,书房外传来一阵吵闹声。

  施耐庵放下笔,站起身来,信步到门口,往外一看,只见邻居阿巧正和一条狗在恶斗。阿巧喝醉了酒,袒着胸,露着背,向那条狗拳打脚踢。狗也不示弱,一会儿扑,一会儿掀,一会儿剪,冲着阿巧乱叫乱咬。忽然,狗朝阿巧一扑,阿巧闪身一让,顺势骑在狗背上一阵狠打,那条狗顿时动弹不得。 施耐庵不禁看呆了,眼前似乎都是武松与虎搏斗的身影。

  刹那间,文如泉涌,施而庵赶紧回到书房,一口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武松打虎。他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妻子笑着说:“真是无巧(阿巧)不成书啊!”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谁要是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个词便传开了。

  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户主名叫李元。有一年,李元雇了一个五大三粗的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李元对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免得稀的吃多了,他老是借上茅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

  十天以后,李元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干活虽然卖力气,但他的饭量太大了!一年要吃我们几百斤粮食!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有气无力,还不如一个弱女子。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李元如油煎心,想再雇一个短工,又舍不得花钱管食,因此他十分恼火。一天吃饭,李元责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只见长工边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饭,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

  李元听了,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干活又一个人能顶两人用了。

  这件事逐渐传开,被人们当作笑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将其含义慢慢引申开去,把不识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衣衫破旧,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臭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

  霍元甲是清朝末年的武术大师。当时男子都留长辫。霍元甲除了有一手好拳术之外,还练就一种独特的辫子功,他后脑勺的辫子可以像老虎尾巴一样直竖起来,力大无穷。左右扫起来,又以柔克刚,胜过三节棍。

  光绪年间,上海滩来了个走江湖耍拳术的俄国人,名叫伊凡诺夫,身高两米有余,能举起两百多磅重的哑铃,能掰断碗口粗的铁链,扬言要拳打东亚病夫,脚踏大清愚民。霍元甲得知,决心教训教训他,就约他比武。

  比武那天,人山人海。两人一交手,伊凡诺夫仗着身材高大,一拳接着一拳朝霍元甲打来。霍元甲为了弄清对方拳路,有意先守不攻。几十个回合后,霍元甲刚想还击,想不到盘在头上的长辫子抖散了,垂了下来。伊凡诺夫以为有机可乘,一把揪住辫梢,想用蛮力把霍元甲摔倒在地。霍元甲向前一低头,脑后的辫子一下翘了起来,将两百多磅重的伊凡诺夫悬空甩出两丈多远。伊凡诺夫仰面躺在地上,一命呜呼。围观的群众高声欢呼:“翘辫子了!翘辫子了!”

  从此,“翘辫子”就被借用来作为“死”的代名词。

  明朝嘉靖年间,江苏昆山县知县杨廷桢,是一个贪赃枉法、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他是抱着“千里做官只为财”的念头才来昆山县的。他勾结了兵部尚书毛尚达的儿子毛七虎,骄横跋扈,狼狈为奸,专门榨取民财,搜刮民脂民膏,直弄得昆山百姓叫苦连天。

  这年,杨廷桢四十岁,说是要做寿,老百姓少不得又要凑钱去巴结他。他要大家除了送财物以外,再要给他送块匾,说什么来昆山做官几年了,功劳没有,苦劳总有点的。就这样,老百姓只好照此办理。可匾上写什么字呢?大家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四个绝妙的字:“天高三尺”。杨知县生日那天,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大家憋着一肚子气,还得装着笑脸去送礼。这天,正巧当朝宰相顾鼎臣告老回到昆山。顾鼎臣的大轿一到,给县老爷送礼的百姓岂有不让之理,大伙就站立在街道两旁。顾鼎臣在轿窗里朝外望见“天高三尺”这块匾,觉得奇怪,就命停轿,问了送匾的百姓。送匾的百姓一听顾老相爷来传问他们,个个高兴,就都一五一十如实告诉了顾鼎臣:“匾上写‘天高三尺’,意思是杨知县来昆山刮了好多年地皮了,地皮被刮低足有三尺,那不是天高了三尺吗?我们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皇帝又远在京城,我们有苦向谁去诉呢?真是天高皇帝远,有苦无处诉呀!”

  顾鼎臣听了百姓的哭诉,甚觉不忍,就安慰大家道:“你们再忍一忍吧!只管照常办事,这事我知道了,我自有安排。”

  顾鼎臣明察暗访,查实昆山知县杨廷桢确是一个罪大恶极的贪赃官,就趁处理毛七虎企图霸占有夫之妇、行贿勾结杨廷桢一案,处决了毛七虎和杨廷桢,为地方除了大害。

  事情是早过去了,可“天高皇帝远”这句话,却一直在人们口头流传着。

  =End=

  事故里的故事

  刘涛是省电视台的记者。这天,他接到一个热心观众的电话爆料,说登州市的一所小学发生了教室坍塌事故,多人受伤,一名小学生重伤入院。刘涛让他说一下学校名称,对方却并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