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逃离北上广-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给了房地产

张军将上海近些年来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的主要原因归于外资和房地产业的贡献,这一看法虽被上海市一些官员视为“偏激”,但是从2000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已将房地产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相关报道:“房地产业对于上海经济的重要贡献始自1990年代。统计数据表明,在90年代中期,外资在房地产领域的投入曾一度占去上海全年引资比例的四成以上。这一轮的投资过热,导致上海房地产业全面步入1996到1998年的衰退期,市场上的大量空置商品房难以消化。此后,从1999年开始,上海房地产业迎来恢复性增长,并于2000年被纳入上海‘十五’规划中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自此,房地产业对上海GDP的贡献逐年提高,已从1995年的3。71%猛增到2003年末的7。4%。”

在上海市政府原定的“十五”计划中,预计到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将达到7%以上,但房价的飞速上涨,已经让这个产业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中定下的目标。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杨建文于2004年表示,当前上海经济的支撑点主要有两块:汽车和房地产,但这两个产业都已进入了风险期。

人们对于上海房地产业的质疑从未停止。从2003年1月开始,上海房地产价格开始疯狂上涨,年涨幅超过20%。而在此前的三年,房价年上涨率分别为3%、8%和13%。“如果房价高到任何人都无法接盘;空置房的供给达到最大,根本无法消化;人们对房产的投入也达到最高,无法继续投入,到了如此‘三高’境地,就是房地产业崩溃的时候了。”上海社科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张泓铭教授“预测”了这样一天,这一天会到来吗?

上海市政府确实没有坐视现状的发展。

2004年4月,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局长蔡育天宣布,房地局等相关部门将出台三项政策平抑上海房价,其中包括降低商品房预售标准。5月份,房地局副局长庞元表示,降低普通商品房预售标准政策的相关调查摸底已完成,如果政策出台,这部分提前上市的普通住宅商品房供应量将达到500万平方米,加上今年竣工供应的3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市场将大大放量。

但是随后的一些迹象表明,上海市政府部门对于调控房地产市场颇费踌躇。庞元在《今年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中表示,“由于上半年上海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过程之中,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程度还需后评估,希望信贷调控政策平稳落地,实现软着陆……下半年,上海将以深化、细化、完善已出台的各项政策为主,保持产业政策的稳定性。”

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表态表明,在前期调控政策产生效果并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影响之后,上海市政府部门将会“低调、慎重”地处理将对房价产生影响的调控政策。

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政发布近一个月后,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实施细则已经亮相,但市场一直在等待上海细则的“靴子”落地。虽然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于2010年5月13日向新华社记者表示,上海将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一系列措施,在调控中“从严掌握”。

但这“从严掌握”的结果,就是国务院的“新政”出台百日后,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达到了23242元/平方米,环比前周再度上涨10%,这一均价甚至大大高于房产新政前的水平(佑威及楼市专评网联合提供的数据)。

中国新闻网于2010年8月30日转载《上海青年报》的报道:“最近一段时间,摇号、排队、扎堆,这些久违的现象在上海楼市再次出现。在前期调控新政陆续出台后,楼市成交量一度陷于低迷。但还没等房价出现明显回调,近期部分楼盘再度出现热销。”

开发商一定乐坏了,在中央的连环重拳下,上海房价不跌,购买热情不减。不管是刚性需求也好,投资客重新活跃也罢,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光明前景,让有钱没钱的都乐意为这块风水宝地挥洒金钱和热血。

早在2003年底,上海市房地局官员就表示,上海投资型购房逼近20%国际警戒线。“投机使得房产市场看似很活跃,需求很强烈,但投机者手中的房子并不代表需求,而仍然是供给。”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伟说,“和其他资源不同,土地不具有持续生产性,一栋房子的价格不论被炒到多高,它本身的价值并没有提升。”

一些研究表明,上海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已经因为繁荣的楼市而捉襟见肘。面对畸高的房价,很多高科技人才望“房”兴叹,有的跳槽离开,有的无奈挥别上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朱志远在2010年3月接受采访时透露,因为住房压力,这两年至少“吓”跑了30%的青年科研精英。

“现在,三四十岁已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房价作为参照系,几乎都属于贫困人口,没有人买得起商品房。”朱志远代表叹息道,哪怕从海外引进的“百人计划”人才,单位能给予的补贴仅30万,“这拿到市场上,根本是不够的。”

2。流动,让生活更美好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路易斯于1954年建立了发展经济学的一种经济模型,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以古代村落为载体的农业部门和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它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是可能和必须的,是这种经济结构发展的关键之一。

“中国前30年的发展却似乎不足以印证这一理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仅未能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通过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婚姻制度等等,强化了这种二元结构特征。中国社会被分割为泾渭分明、难以流动的两大板块——城市和农村。城市人的后代天然享有城里人的各种待遇,而农民及其后代则被固定在土地上和村落中。其显见的效用是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强制留在农村,从而避免了他们转换为城市中公开的失业人群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一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极为深远。”(《城市季风》)

其实,这个道理很浅显:一潭死水和一渠活水,你说哪个好?而在上海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的重压之下,“逃离”无疑是勇敢且明智的选择。

《新民晚报》曾与新民网合作,于2010年3月推出一项民调:申城房价和其他生活费用居高不下,新上海人能否承受?当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幸福感有没有降低?留,还是不留,这是一个问题。共有2481人次网友参与这项调查。

“有没有在未来1…3年内,放弃上海去其他城市或回家乡发展的打算?”414人次新上海人参与调查,其中316人次承认,曾经动过离开上海的念头,占总人数的76。3%。这意味着,每4个受访者中,就有3个人考虑过离开上海。

参与调查的新上海人当中,不乏白领、金领。406人次网友透露了自己的文化程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04人次,高达74。9%。关于“月收入”的问题,688人次网友作答,371人次选择最高档“8000元以上”,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由此可见,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吸引全球精英纷至沓来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机。

人才流失,原因多样。调查中给出了4个主因:“买不起房或在上海做房奴太累”“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独在异乡,照顾不到家人”。

结果,499人次网友参与调查,224票投给了“买不起房,不愿做房奴”,占总投票数的44。9%。

湖南小伙洪宇的经历,是这224票的一个缩影。名牌大学一毕业就到上海的他,从找工作到找女朋友,还算顺风顺水,只是在谈婚论嫁的节骨眼上,被上海的房价卡死了。

“在上海工作,每月收入稳定,徘徊在四五千元;房价却总是那么不稳定——节节攀升,越拉越高。”洪宇感慨道,“上海房子太贵了,我家的条件在老家还算不错,也实在买不起。如果回去发展,今年就能买房。”

洪宇回忆说,2003年刚来上海时,像浦东金桥一带的房子,一平方米不过3000元,现在已经2万多元。2007年洪宇开始看房准备结婚,看的都是浦东的二手房。他印象最深就是2007年4月之后,上海楼市一路高歌猛进。“当时股市太好了,房子狂涨。房龄近十年的房子,2008年年中时分的单价是1。5万多元,现在涨到2。4万元。现在上海传统9个区市中心的新楼盘,内环中环的一手楼开价都是每平方米三四万元。”

洪宇坦言,自己在上一轮股市利好,是赚到了钱,但还是买不起。“存款是逐渐增长,相比于涨得更为迅速的房价,我存的钱似乎永远不够那笔首付。”没有房子,洪宇与女友的婚事就被耽搁了下来。僵持之下,两人终于在2009年秋正式分手。过年回老家郴州,洪宇铁了心只买下单程票。

2010年春节刚过,他就在当地的卷烟厂顺利再就业,薪资和福利待遇不比上海的时候差。紧接着洪宇就开始找房源。“郴州市重点发展的区域,每平方米房价约5000元。即使最好的地段,每平方米在8000—9000元。父母帮忙解决首付,50万元的新房,能承受。”

洪宇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老家的亲友一大堆,都帮忙给他介绍女朋友。对于洪宇来说,家乡安定的生活比重压之下让人喘不过气的上海更有幸福感。

上海的昂贵,对个人而言,是高昂的生活成本;而对上海自身来说,就是巨大的“社保窟窿”、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的交通等城市建设,以及收支严重不平衡的财政情况。所以,上海急需有钱人,和能够迅速为这座城市创造财富的企业。

所以,马云离开了上海。

在2008年1月2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要求反思“上海为何留不住马云”,并表示“为上海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

其实,早在2006年8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06上海论坛”上,受邀参加的马云就已经回答了这个疑问: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

马云说:“我是杭州人,杭州人跟上海人永远是对在一起的,在上海人眼里我们都是乡下人。五六年以前我先把总部放在上海,当时在淮海路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结果一年以内特别累心,招人招不到。他们说阿里巴巴是哪儿的公司,几乎没有人理我们。”当初,“我们决定从北京撤到上海,先选定北京,最后觉得还是回杭州去。当时我自己安慰了一下,我说在北京和上海我们是500个孩子中的一个,在杭州我们是杭州的唯一的孩子,所以至少我们在杭州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因为那时候还小。”

也可能由于公司小的缘故,马云说,感觉当时上海“怕我们这样的创新公司”,“因为上海比较喜欢跨国公司,上海喜欢世界500强,只要是世界500强就有发展,但是如果是民营企业刚刚开始创业,最好别来上海”。

让马云感受比较深刻的是,在上海人看来“我们都是乡下人”。“作为一个大都市,不应该比哪里的楼高、哪里的路宽,而应该看一个城市的胸怀有多大,应该考虑怎么包容外地人来创业。”

1999年,离开上海之后,马云和另外17人的团队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为小型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其后,阿里巴巴茁壮成长,成为了主要的网上交易市场,让全球的小企业透过互联网寻求潜在贸易伙伴,并且彼此沟通和达成交易。阿里巴巴于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集资额达17亿美元,在当时仅次于2004年在美国纳斯特克上市的互联网股份谷歌所创下的首次公开发售纪录。

所以,马云总结经验,说:“创办一个企业,搞出一个企业,在全国各地,只要有商机,只要有人,只要有资源都能做出来,但是做大做好一定需要一个规范的城市,一定需要一个各种各样资源、环境都配置的非常好的城市,上海是可以把你搞大,其它地方是可以把你搞出来。”

言下之意,上海更愿意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根据一份调查显示,曾经被很多民营企业看好的上海,商业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截至2007年6月,有7000多家的浙江民营企业撤离上海,而把总部或重要部门迁往杭州、宁波和香港等地。

流动,说的就是人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之间的自由流动,不限地域地流动。这种流动将让你脚下的土地和周围的钢筋水泥真正活起来。解放初期,上海资本家携带资金和技术逃难到香港,但是香港并没有因此而空前发展,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大量移民涌入,才带动了香港轻工业的发展,才使得香港经济开始起飞。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光有资本无法兴盛,真正让城市生机盎然的是人,永远都是自由穿梭、来来往往的人。

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外来移民人数逐年攀升,2005年已经达到352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1%。这些移民主要定居在大城市,他们对美国的城市人口、劳动力市场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大量劳动力的进入,补充了劳动力的短缺,繁荣了城市的经济。

“1994年,美国本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