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荒谬人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萨特:荒谬人格-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萨特才接着又补充了一句:“爱情是冲突。”

    人的两性关系,人对异性的追求是一种与他人合为一体的努力,一种克服与他人的相异与冲突的努力,其中包含了爱情和性欲两种形式:爱情并不意味着肉体的占有,爱的最高目的是被爱,这就需要别人必须是自由的,想被爱的人不愿意奴役被爱的存在,因为他不能爱一个物化的对象。 爱与暴君对臣民的奴役是根本对立的,暴君不在乎爱,他只满足于恐惧。 而在爱情中,任何奴役行为的出现都会是对爱情本身的扼杀:“若被爱者被改造成自动木偶,恋爱者就又处于孤独之中。 于是,恋爱者不想像人们占有一个物件那样占有被爱者;他祈求一种特殊类型的化归己有。 他想占有一个作为自由的自由。”

    (同上第474页)

    爱的最高目的就是要求被爱,因此萨特说,“恋爱者应该诱惑被爱者,并且他的爱情与诱惑的事业是一回事。”

    什么是诱惑呢?在这里,诱惑并不是意味着什么不正当的引诱,这里的诱惑与我们日常在道德意义上使用的“诱骗”一类词语无关。 根据萨特的理解,他所谓的“诱惑”就是把自己“置于他人的注视之下并且使我被他注视”

    (同上第480页)

    ,通俗地说,这里的诱惑就是引起别人的注意。 所以诱惑并不回

…… 106

    “为他”的存在101

    避自己的对象性,不回避自己成为他人的对象,拿萨特的话来说,诱惑就是拿自己的对象性去冒险,是通过成为他人的对象而把他人化归己有。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必须成为一个“有迷惑力的对象”

    ,成为一个能赋予意义的对象。 为此,我必须一方面把自己构成无限深藏的东西,使自己成为不可超越的无限,另一方面又必须努力使我自己与世界同一,即向对方“表现出我是与世界的最广阔的领域联系着的,或者我把世界向被爱者表现出来,并且我力图把自己构成他和世界之间的必要中介,或者,我只是通过活动表露出我对世界的无限多样的能力(金钱、权力、关系等)”。

    这种引起别人注意以期获得爱的种种企图本身,在萨特看来就是真正的语言,就是语言的基本样式。 与传统的语言观念不同,萨特并不把语言看成是人们交际、交流的一种外在工具,而把语言看成人的存在的一部分。 在这方面,萨特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点,即“我就是我所说的东西”。所以在萨特看来,语言本身就意味着承认他人的存在,这两者几乎是同一回事:“作为注视的别人面对我而涌现,这涌现使语言作为我的存在的条件涌现出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就一定是一种诱惑,萨特承认除诱惑外,语言还有一些其它的形式,但诱惑本身的确是语言的实现。 这就是说,“语言能完全地并且通过诱惑一下子被揭示为表情的原始存在方式。”。。 。 。“通过语言我们理解到的是表情的所有现象而不是派生的和次级的流通的话语,这话语的显现能使一种历史研究成为对象。 尤其是在诱惑中,语言不是追求使人认识,而追求使人。。 。 。体验。”

    (同上第482页)

…… 107

    201萨特:荒谬人格

    这里,萨特在人的为他存在中展开的对语言本质的探讨,不论是在语言学,还是在文化、艺术等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方面都是富于启发性的。 如果我们把萨特的这一研究放回到20世纪哲学——人文科学的大背景下,放回到20世纪学术的“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联系到后来兴起的“话语分析”学派,联系到今天所谓“边缘文化对中心文化的”挑战,我们就能充分意识到萨特所开始的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了。

    五、与他人“共在”

    萨特说爱情是冲突,是因为爱情本身是一种矛盾的追求。爱的最高目标是被爱,是与对方结为一体,但自己是否被爱总还是自己的判断,还是自己对自己的自由的独立运用,而这就是对爱所结成的整体的破坏。 这是因为,一个整体之所以成其为一个整体,是因为其中只有一个意识,这就是说,在爱所筑成的整体中只能有一个自由。 恋爱的人为了证明自己被爱,就要设法取消自己的自由,从而使爱变成“受虐色情狂”。

    所以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本身就孕含了冲突。既然爱都是一种冲突,与爱相反的情欲就更是如此了。情欲是希望占有对方的身体,但由于对方是自由的,他不仅是身体,也是一种意识,所以人总是无法肯定自己是否已经完全占有了对方。 因此,尽管情欲也是人的一种与他人结为一体的努力,但它以否定他人的自由为前提,于是把对方当成物体一样的对象来对待,从而变成了“性虐待狂”

    ,人与人的

…… 108

    “为他”的存在301

    冲突更为剧烈化和表面化。那么,人与人是否就完全不能结为一体了呢?既然“他人就是地狱”

    ,是否人就应该永远放弃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愿望?许多人就是出于对萨特误解而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并以这样的误解来批评萨特,批评存在主义的。 他们说,萨特只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只看到了人与人的冲突,而根本否认人与人的友好。在对人性的基本描述上,你可以把萨特归为一种“性恶论”

    ,但你必须意识到这种归类是很勉强的,有点不伦不类。因为萨特在这里所做的,只是一种对人性的现象学描述,是对人性如其所是的一种说明,根本还没有进入价值领域,所以也谈不上善恶等价值判断。 现象的描述可以作为建立价值体系的一个基础,但它本身却还不是价值体系。 你可以批评萨特在冲突的背景上考察爱和语言,评判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但你不能把他的描述看成对人性恶的肯定,萨特从未作过这样的肯定,他所说的只是他看到的东西。 而且,萨特所描述的人与人的基本关系,除了冲突的关系而外,还有“共在”的关系。所谓“共在”

    ,通俗地讲,就是与他人结为一体,共同存在。在日常经验中,人往往不是凭借与他人的冲突,而是凭借与他人的联合发现自己的。 这联合的体验中,人感到的不是孤立的自我,而是感到了“我们”。那么,在本性上相互冲突的“自我”又是如何变成“我们”的呢?

    “我们”绝不意味着“我”的简单相加,而是众多不同自我的共同行动或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认识,在这种共同性中,个人结合为整体,自我存在变成共在,“我”体验到“我们”。

…… 109

    401萨特:荒谬人格

    萨特说,“包含着互相承认为主观性的众多主观性。尽管如此,这种承认不是一种明确论题的对象:被明确提出的东西,是一种共同的行动或一个共同感知的对象。‘我们’反抗,‘我们’向上冲,‘我们’判处罪犯,‘我们’观看这样或那样的表演。”所以,“我们”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人与人冲突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冲突的转移,是一种变化了的人际冲突形式。 当许多人在大厅中观看表演的时候,这些人在观众席上就构成了“我们”

    ,表演使“我们”共同面对舞台上的英雄、叛徒和小丑,共同感受那些上演着的悲欢离合,于是我们有了共同的观众意识,“我”进入了“我们”的“共在”

    ,于是我并不介意与这么多不相干的人挤在一起,不觉得他们对我是一种打扰,我与他人的这些矛盾冲突都退居背景之后,在“我们”中,冲突消隐了,与“我们”相对的,是舞台上的“他们”——演员的表演。 也许是萨特喜欢上咖啡馆的缘故,他信手拈来一个咖啡馆的例子,说明“我们”的形成及其性质。他假设“我”坐在咖啡馆中,“我在咖啡馆的露天座上:我观察着别的顾客并且我知道我也被观察。 我们在这里仍然置身于与他人冲突的最平常情况中(别人为我的对象——存在)。

    但是现在,突然,马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小事:例如,一辆三轮送货车和出租汽车轻轻地撞了一下。 立刻,在我变成这事故的观众那一瞬间,我非正题地体验到我介入了我们之中。。。竞争,先前的轻度冲突消失了,而提供给我们的质料的诸意识恰恰是所有顾客的意识:我们注视事件,我们表态。“。。                。 。(《存在与虚无》第532页)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形成有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是

…… 110

    “为他”的存在501

    第三者的出现,或者说“他们”对“我们”的注视。 只有两个人在谈话,这并没有构成“我们”的共在,在两人之间是一种“你”与“我”的关系,这就是广义的冲突。 这时一个外人突然出现,看见他们在谈话,这两个人发现有第三者把自己看成“他们”

    ,就立刻意识到自己(谈话人)是共在的,是“我们”。与“我”的存在是在“他”的注视下实现的一样,“我们”的共在也是在第三者的注视下实现的。 比如说,一个阶级中的人是怎样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阶级的呢?一般人会认为是他们共同的生活水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类似的生活遭遇造成的,但按照萨特的理论,阶级意识的产生只能是别人把他们“看成”一个阶级的“注视”造成的。 一个社会由于它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分化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那就是压迫阶级的处境向被压迫阶级提供了第三者的形象,提供了“他人”

    的注视,而不是由于被压迫阶级工作的艰辛,生活水平的低下或难以忍受的苦难。 因为“生活水平是相对的东西,并且随着不同情况对其估计也不同,如果人们按照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本身去考察,那么,与其说这些痛苦使人们联合起来,不如说它们会使这些人孤立起来,一般说来,它们是冲突的来源。”

    (《存在与虚无》第541页)那么,被压迫阶级的成员把他们艰辛的生活与压迫阶级的优裕生活进行对比,是否能产生阶级意识呢?萨特认为,也不能。 这样的比较充其量只会引起一些个人的嫉妒和绝望,它没有使一个阶级自觉地团结起来一致行动的可能性。 在被压迫阶级成员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基本冲突,存在着个人之间的爱与恨,存在着利益的竞争,这些随时都在阻止着他们形成“我们”这

…… 111

    601萨特:荒谬人格

    个整体的概念。 那么被压迫阶级的阶级意识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压迫阶级造成的。是奴隶主造成了奴隶阶级的意识,封建主造成了农民阶级的意识,资产阶级造成了无产阶级的意识。 他们不仅是有支配权的人,而且还是第三者,他们在被压迫阶级之外注视着被压迫阶级,从而使被压迫阶级的实在性得以实现,使其切实地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感受到“我们”是同一个阶级。这个道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中国的父母总是免不了要干涉儿女的恋爱婚姻,但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本来还有些犹豫不决的恋人因家长的反对而坚定了决心,本来在闹矛盾的一对青年因家长的反对而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于是,本来很可能成不了的事反而因为家长的反对而弄成了。 在这种情况下,性急的家长是在不自觉中充当了造成恋人“共在”的第三者,他以他的反对来使一对恋人觉得“我们”是一体的,反对越强烈,“我们”就越需要“枪口对外”

    ,“我们”就团结得越紧。 于是家长没有办法了,只得由他们去,他撒手不管了,谁知没人反对,这对小冤家反而自己散了。 因为没有第三者的注视,我们已经不存在,他和她的冲突显出来了。于是我们看到,这里的共在——“我们”

    ,基本上只是一个作为对象的共在,是作为宾语的“我们”。萨特认为,作为主体的共在应该只有一个意识,只有出现了意识的整体的时候,整体才能成为主体,而这只不过是人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主观体验而已,在现实的共在中,在实际的“我们”的内部,个人之间仍然是处于冲突之中的。

…… 112

    勇敢地承担起自由yongandechengdanqiziyou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不否定人的绝对自由,恰恰相反,冲突的根源正在于人是绝对自由的。 对此,萨特其实一点也不悲观。 他认为,如果人能认识到自己的自由,勇敢地承担起自由的责任,承担起自己的存在,那么人生就完全可能不像《间隔》中所表现的那样。关键在于不要像加尔森等人那样徒劳地逃避与他人的关系,逃避自己的自由,而是要勇于正视自己的自由,反抗他人的压迫,使自己的存在真正存在起来。如果你敢于承担起自由的责任,那么他人的限制就不仅不能

…… 113

    801萨特:荒谬人格

    否定你的自由,而且还是你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 人生的辨证法是:英雄是困难造成的,正如“犹太人是排犹主义造成的”

    ,“他人的限制使人的自由客观化”。

    关于人是自由的,这我们可以相信,因为萨特已经作了必要的论证,在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中,我们已经顺着萨特的思路去论证过了。 尽管这种论证还不够严密,也许还不能让所有的人完全信服,但毕竟还算是一个完成了的论证。现在,使人感到很不大放心的是萨特关于人是“绝对自由的”这种观念。 我们知道人总是受限制的,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种种限制,说人是绝对自由的,是否有讳常情、有悖常理呢?

    一、人是绝对自由的吗?

    要弄清人是不是绝对自由的,首先要弄清“绝对自由”

    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般所谓的“绝对自由”就是不受任何限制,行动和思想都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 在这种一般意义上说人是绝对自由的,实在是痴人说梦。 但这并不是萨特所说的人的绝对自由。恰恰相反,萨特十分看重的“死”

    、“他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