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心内科笔记-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收缩功能不全处理ABCs原则
(1)ACEI;ARB;Abstain from Alcohol (禁酒);
(2)B;BBK;BNP;
(3)C:联合应用肼肽嗪和消心痛;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的应用。
D:利尿剂;毛地黄;饮食控制;限钠水摄入。

左主干(一。)横位心:LM较短。LAD有一个头向走行。足位比头位好。蜘蛛位可以很好地显示LM的长度。(二):垂位心:LM向下走行。LAO〃+cra可以更好地显示Lm和前三叉。(三;):LM开口。用正位头。足。LAD的投照常规用右头_~若LAD和LCX重叠太多;用左头;看LAD中段和S及D的关系用正位头。不同体位观察LAD:右头:一揽全局。处理LAD中远段病变用。需深吸气并屏气。左头:对显示主干和。D。S的分叉病变有优势。正头:显示前降中段及分支。右足:显示前降中段和间隔支 LAD观察技冯:(1。;)区分LAD和大D:左头。(2):观察LAD远役:右10头25_40(3):LAD开口和近端:用足位。LCX:用足位。足角越大LCX显示越好。
冠心病一半诊断错误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第一大致死病因,其患病率及患病人数自然“无病可比”。中老年人患冠心病似乎都已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前不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副教授透出惊人信息:在门诊,当作冠心病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竟约有一半是误诊!许大夫说:“许多地方冠心病的诊断非常混乱,误诊率特别高,有很多不是冠心病的人也被诊断为冠心病。有一段时间,我接诊过的10个被诊断为冠心病的人中就有8个不是。”他认为冠心病的门诊误诊率不敢说有80%,但一半大体是不为过的。 
 为探个究竟,记者随即连续拨通了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纪林教授的电话,也都得到了非常肯定的回答。严晓伟副主任甚至还作了补充:“严格地说,这不能叫误诊,误诊是将此病诊断为彼病。这应叫诊断错误。”据了解,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许多医院,似是而非的症状,但凡年轻人便诊断为心肌炎,年老者就是冠心病。其实,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患的只是心脏神经官能症。造成这一情况,有医生的原因,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
“现在的人很奇怪,似乎是怕没病,不怕有病。许多人所谓的冠心病其实是自己想出来的,只要有一点胸闷、气喘、胸口疼等不舒服的感觉,就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去看病时如果医生说他没有冠心病,说不定他会说你没水平。”
许俊堂副教授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而作为一些医生,一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仅凭静息心电图ST-T的变化就下了冠心病的定论。“这是延用六七十年代的诊断标准造成的结果。”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陈纪林教授说,“事实上,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只有20%~30%的特异性。”
  诊断冠心病最有效的办法首先是仔细问诊。对于无法确诊或有怀疑的病人,可先行运动试验,若运动试验为阳性,应采用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造)。“由于冠造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可以直观心脏血管狭窄的情况,所以可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问诊对诊断冠心病非常重要。“如能仔细了解患者症状的话,问诊大体能确定是否是冠心病。”许俊堂副教授告诉记者。“关键是一些医生对冠心病的特异性症状掌握得不是很全面、很准确。比如,有些患者胸闷、胸疼等症状是出现在休息的状态下,但真正的心绞痛病人病情发作应是在运动即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大的情况下。又如,由于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所以许多医生就轻易地将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的某些更年期症状都归结于冠心病。”
胰岛素初始用量的估算与调整
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按空腹血糖估算:
  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00为血糖正常值(mg/dl);*18为mmol转为mg/dl的系数;x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x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如何从短效胰岛素变为30R?
日总剂量不变,将总量的2/3放在早餐前,1/3量放在晚餐前
心血管病预防的五条防线
防发病。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防事件。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和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
防后果。发生 ACS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预防,挽救心肌,挽救生命防复发。二级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防治心力衰竭
第一条防线:防发病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中国的《黄帝内经》几千年前就挑明了“上医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就是在没发病的时候就去防病,就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的综合控制,就是将我们防病治病的重点从“下游”转到“上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模式的转换。
一级预防怎样去做呢?过去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分兵进攻把守,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很少人只有一个危险因素,往往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静息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在横向上,心脏学等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综合治理控制上述的多重危险因素。在纵向上专科医生应关注社区干预,与全科医生联防,加强我国社区医生的继续教育,这是科学研究———院内治疗—院内急救———院前急救(社会、社区)多种医学功能的集合。结成广泛的联盟,筑起全面的防线,必须从一级预防下手。如高危高血压病人(占20%),仅靠饮食、锻炼是不能控制血压的,必须用药物干预,而且要特别强调温和适度的锻炼;中危的高血压患者(占10%),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与有氧代谢运动,锻炼的“口子”也可开大一些;5%是低危的,即很轻的高血压病人,可以靠运动、控制危险因素等调整6个月,以观后效。要分析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危险因素是什么,估计其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危险程度。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这两个危险因素常常狼狈为奸,必须吃药治疗,必须同时有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没有糖尿病的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限盐6个月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在血脂异常的干预力度上,糖尿病是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等同(称等危症),切切不可忽视。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通科)医生的联防。现在很多人处于亚健康,当有疲劳、记忆力减退时,就要到医院去看,一个优秀的专科医生会给他开出综合性的健康处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干预;但是很多人出了医院大门,又被工作生活的惯性卷进了旋涡里,这就急需社区医生干预和把关,由社区医生盯着他去实施健康处方。社区医生也有个轻重缓急,轻的不用老去看,打打电话监督就行。老百姓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唾手可得的社区医生,一点小病就上大医院,巴不得认识个大医院的名医为自己排忧解难,可越是大医院越是名医他就越忙,最正确的是选一个优秀的社区医生作为自己的“私人医生”,经常与他沟通。
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的全科医生的联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病人可获得连续性治疗而不至于医院开了药,制定好了方案,回到社区就都变了。其实社区的全科医生
和医院的专科医生是联盟关系,互相接班的关系。只有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医生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才能保证心血管病防治实践的连续性。
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WHF宣布2002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AHeart for Life)”,鼓励公众。
增加体育活动,提倡有氧代谢运动(走路、跑步、跳绳、骑自行车、划旱冰、球类等),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特别推荐跳绳作为有氧代谢运动的简便方式在全球开展。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
对于血糖的干预,内分泌专家呼吁甚至应在非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代谢综合症。这些病人应接受强有力的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对降压降脂的治疗更加强化。对于血压的干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目前控制得最有成效的美国为27%,英国仅为6%,而对预后意义更大的收缩压的控制更差。干预血脂异常是一级预防的重中之重,也是贯穿五条防线始终的主线。心脏病学专家正在验证一个解读心脏保护的假说,这就是可能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胆固醇水平,而应综合考虑病人具有的危险水平,干预的是危险水平,而不是单一的血脂水平。有学者提出,“他汀就是新的阿司匹林”,对于已患冠心病的患者或高危人群,应广泛运用,但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争论仍有待于更多的临床实验证据来回答。目前对血脂异常的干预达标率很低,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线的调脂药用得太晚,太少,剂量太小,时间太短。50%的病人1年后停药,90%的病人5年后停药,以往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合理使用他汀类药者不足四分之一。
第二条防线:防事件
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基础是“不稳定斑块”及其破裂后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血栓,前面说过,半数以上的事件并无先兆而突然发作,目前尚无预测手段。
防事件对于稳定斑块的患者(见于稳定性心绞痛)是保证其斑块继续稳定,不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对于不稳定斑块(见于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是促使其向稳定转化,防止发生心梗及脑卒中。
防事件的核心是两个“防”,第一是构筑一条调脂(他汀)防线,这会使原来稳的更稳,原来不稳的向稳定转化。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可能具有另外附加的稳定斑块的作用,即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抗炎作用和抗栓等促使斑块稳定。第二是抗栓,最便宜、最有效的百年老药阿司匹林,预防用量75mg至80mg每日1次,晚上睡前服。但在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发时,第一次阿司匹林剂量不应小于150mg,应将药片嚼碎服下,以便尽快起作用。“高血压理想治疗”实验结果表明,在满意控制血压的同时,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mg,可使心肌梗死的危险率降低30%左右,而不增加脑出血的危险,但可能使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出血,如胃肠出血增加两倍。
总体上讲,充分治疗高血压,联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肌梗死有益。但应注意两点:1、应在把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2、注意减少出血并发症,有溃疡病史者,尤其是老年病人应更加小心。目前抗栓治疗又有了新思路,对于不稳定斑块(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单用阿司匹林不够,对于这些高危病人还应联合用上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副作用小,对胃刺激小,对减少白血球的威胁小。现在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 PTCA,球囊扩张支架)前后的常规用药。对于后果严重的静脉血栓栓塞和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阿司匹林的疗效较差,不如华法林,但使用华法林时,一定要定期检测用药后的抗凝强度,采用的指标是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INR过高(》3。0),易出血;过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