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幸福论-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133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1

    罪恶的深渊,幸好有上帝的拯救,才使他从不道德走向道德,从傲慢走向顺从。奥古斯丁决意要结束自己没有信仰的痛苦飘泊的生活,放弃以往生活中的种种需求,以上帝为自己唯一的追求和信仰的对象。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痛苦的、不幸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才能获得上帝赐予的幸福。

    反省自身的罪恶,是为了能够寻求摆脱罪恶的途径,这是奥古斯丁忏悔的主要目的。一个人对自身的经历和灵魂作深刻的反省和审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奥古斯丁这样做了,而且他似乎也为自己能具有采取如此行为的毅力而感到自豪,因为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上帝,认识到了上帝的伟大和至高无上。

    对自己过去放浪生活的忏悔,是为了得到上帝的宽恕。

    奥古斯丁认为,这不只是他一个人要做的事情,也是全体人类要做的事情。他认定,虽然人们生来不是恶的,最初的本性是善的,所以为恶只是由于人们侵染了恶习,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物欲和情欲不可能给善提供一个滋生和成长的土壤,因而,现实中的人的本性都是希图物欲和情欲的满足,都是恶的。他说:“天主,请你俯听我。人们的罪恶真可恨!……

    在你面前没有一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出世一天的婴孩亦然如此。“

    ①他曾经观察过这样的现象: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们就有了妒忌的倾向,他们会死死地用眼光狠盯着一起吃奶的孩子,不让一个极其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他认为,这种妒忌就是一种恶。既然连刚生下不久的孩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第9—10页。

…… 134

    8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子的本性都是恶的,那么,成年人的罪恶意识就更为强烈,因而,整个人类都是有罪的。如果他们把有罪的物欲和情欲的满足当成是幸福来消受,这样的幸福还能值得人们追求和留恋吗?

    奥古斯丁关于人类有罪的说法,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的传说,这也是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前提。

    《圣经。

    旧约》中记载了关于亚当和夏娃的神话传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引诱偷吃了辨别善恶之树上的禁果,对上帝犯下了罪恶,因此,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人类便世代继承了祖先的原罪,具有了罪恶的本性。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始祖要去吃那个禁果呢?奥古斯丁认为,这既不能归因于外物的引诱,更不能把它推给上帝,而应当从人类自身来寻找其根源。他认为,亚当和夏娃有自己的意志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所应该采取的行为。

    他论证说,假如有两个人,作为上帝的创造物,都具有同样的灵魂和肉体,当有人用肉体的欲念来引诱他们时,其中的一个被肉体的魔力所征服,而另一个却不为之所动,仍然坚守自己的意志。

    这个例子说明,不能把人们的堕落原因归于外物,而应当归结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奥古斯丁肯定人有自由意志,因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秉性。但是,他认为,人们运用自由意志如果不是去从善,反而去从恶,这就是人类自身的问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把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作为幸福来享受的原因了。

    在奥古斯丁看来,由于人们滥用了上帝所赋予他们的意志自由,以纵情肉欲为幸福,并不断地为达到物欲和情欲的满足而为非作恶,整日为此费尽心机,耗费了许多精力。他

…… 135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91

    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他走过米兰(意大利一著名城市)某一条街道时,看见一个贫穷的乞丐,大概是喝足了酒,欣欣然而自得其乐。他叹息着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我们醉生梦死带来了多少痛苦,在欲望的刺激下费尽心机作出了许多努力,而所背负的不幸和痛苦的包袱却越来越沉重地压在我们身上。这个乞丐花上几文钱,便获得了眼前的满足和快乐,而我们却还在艰辛困顿中百般追寻。虽然那个乞丐获得的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但我们所贪求的那种快乐比这更加渺茫。

    此时,乞丐兴高采烈,我们却神情颓废;他无忧无虑,我们却顾虑重重。显然,他比我们更幸福。不仅因为他因喝了酒而高兴,而我们满怀愁绪,还在于他是通过祝福别人幸福而讨得了酒,而我们却是用谎言去追求虚妄的荣誉和物欲的满足。奥古斯丁通过不断的反省认识到了追逐物欲、情欲和虚妄的名誉都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相反,乞丐容易满足的物欲追求,却因摆脱了追逐名利的痛苦而自得其乐,充满着幸福感。他总结说:“我的财富不在身外,也不是在太阳之下用我肉眼找寻得到。凡以快乐寄托于身外之物的,容易失去操守,沉湎于有形的、暂时的事物,他们的思想饥不择食地去舐那些事物的影子。”

    ①所以,热衷于名利和欲望常常感到辛酸和痛苦。那么,排解这些纷扰和烦恼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呢?奥古斯丁认为,就是向上帝忏悔,依附上帝。但是,不少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依然在物欲和情欲的洪流中奔走。

    怎样使这一部分人弃恶从善,找到真正的幸福呢?奥古斯丁从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67页。

…… 136

    02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自己的忏悔经历中感到,应该向人们宣传基督教的幸福观,使人们从皈依上帝、信仰上帝中享受神恩的幸福。

    幸福来自上帝A奥古斯丁承认,人人都在追求幸福,无论是说希腊语的希腊人,还是说拉丁语的拉丁人,或是说其他语言的人们,都有获得幸福生活的愿望。而且,人人都知道存在幸福,如果能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幸福,每一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虽然人人都希望幸福,但每一个人对幸福的体验和要求是不同的。

    奥古斯丁举例说,如果问两个人是否愿意从军,可能一人回答愿意,一人回答不愿意。但如果问两个人是否愿意享受幸福时,这两个人会毫无异议地回答,希望享受幸福。

    所以,这两个人中,一人愿意从军,另一人不愿意从军,其实都是从幸福愿望出发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虽然,这个人以此为乐,那个人以彼为乐,但两个人获得幸福的愿望是一致的。

    奥古斯丁认为,在尘世生活中,人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幸福体验和感受,但是,这些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他说,幸福生活只属于那些爱上帝而敬重上帝,并以上帝本身为快乐的人们。因此,“幸福生活就是在你(指”上帝“——引者注)左右、对于你、为了你而快乐;这才是幸福,此外没有其他幸福生活。谁认为别有幸福,另求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

    ①奥古斯丁进一步强调,由于只有上帝是真正的幸福,

    ①②奥古斯丁:《忏悔录》,第206页。

…… 137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121

    所以,谁不愿意以上帝为快乐,那么,谁就是不要幸福。奥古斯丁尽管认为人人都有幸福的愿望,而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和要求有不同,但是,到了这里,他又把幸福归结为唯一的上帝,把上帝作为真正幸福的前提。这样,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和要求的不同也仅仅是对上帝的体验和要求不同,而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体验和要求无关。

    奥古斯丁接着说,不论询问哪个人,是以真理为快乐,还是以虚伪为快乐这个问题,任何人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以真理为快乐。

    奥古斯丁认为,“幸福就是来自真理的快乐,也就是以你为快乐,因为你‘天主即是真理’”。

    ②在这里,奥古斯丁又换了一种说法,把上帝等同于真理。他指出,人们是在认识真理的同时认识了幸福生活,人们爱真理,是因为人们不愿受到欺骗。

    人们爱幸福,而幸福是来自真理的快乐,因而人们也就爱真理。我们觉得,人们热爱真理,并体验一种智慧的快乐,确实是一种幸福。但奥古斯丁把真理等同于上帝,在他眼里,上帝全知全能、公正无私,当然就是真理的唯一化身。这样,就把原本属于人类智慧领域的快乐和幸福又划归到上帝的身上。

    既然人人爱幸福,而幸福即是来自真理的快乐,那么,为什么真理还会产生仇恨呢?为什么有人用上帝的名义宣传真理,而一些人却视之为仇敌呢?奥古斯丁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他认为,其原因在于,人们虽然爱真理,但是,他们往往把所爱的其他事物也当作真理,于是,因为其他事物而仇恨真理了。

    这一些人“爱真理的光辉,却不爱真理的谴责。

    他们不愿受欺骗,却想欺骗别人,因此真理显示自身时,他们

…… 138

    2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爱真理,而真理揭露他们本身时,便仇恨真理。结果是:即使他们不愿真理揭露他们,真理不管他们愿不愿,依旧揭露他们,而真理自身却不显示给他们看了。“

    ①奥古斯丁感叹道,人心确实如此,人心真的是这样盲目懒惰、卑鄙无耻,人们只想把自己掩藏起来,却不愿有什么东西蒙蔽自己的耳目,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一方面,自己瞒不过真理,总要被真理揭露;另一方面,真理却瞒着他,真理的光辉绕着他走,他就不能享受幸福。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一切真理之本源的唯一真理能够坦坦荡荡,不置任何障碍,那么,他就能享受幸福了。

    这就是说,人们在真理——上帝面前不应有丝毫的隐瞒,应该把自己坦露给上帝,接受上帝的光辉照耀,这样就能得到上帝赐予的幸福。

    奥古斯丁告诉人们,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上帝,在上帝的左右才能过无比安宁与无忧无虑的生活;谁投入了上帝的怀抱,进入到上帝的福乐之中,便能享受圆满的幸福的生活。

    奥古斯丁追思自己年轻时曾远离了上帝、远离了上帝的扶持而误入歧途,从而使自己陷入了“饥馑的区域”。他告诫人们,实际上,上帝并不遥远,在哪里闻到真理的气息,上帝就在哪里。人们为什么要避开上帝而走上崎岖的道路呢?人类所爱的美好都来自于上帝,人们寻求美好和幸福唯有归向上帝,人类不必为自己的憩息之处和幸福愿望而终日奔波于艰苦的寻找之中,因为除了上帝,人们在死亡的区域里是找寻不到幸福生命的。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第207页。

…… 139

    第一编 幸福观的历史考察321

    所以,为了幸福,我们要抛弃那些无谓的想法和勾当,专心致志地追求真理。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肯放弃世俗幸福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追求上帝和上帝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呢?

    奥古斯丁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了人们内心的矛盾。

    他认为,由于人世间的种种事物也有其可爱之处,也有相当的诱惑,诸如权势、地位、财富等等,所以,人们难以与它们割断联系。

    于是,人们拖延着不去归向上帝,一天一天推迟着在上帝怀中的生活。然而,这样做并不能拖延和阻止死亡的到来,内心的矛盾日益加深。

    “我爱幸福,却又害怕幸福的所在地;我追求幸福,却又在躲避幸福。”

    ①这句话,道出了在皈依上帝之前奥古斯丁内心世界中的矛盾。热爱幸福,却又因为尘世事物的诱惑,而不敢去皈依上帝;追求幸福,却又因为远离上帝,实际上就是躲避幸福。奥古斯丁认为,人们一旦认识了上帝并决意皈依上帝时,就会突然间对抛弃尘世间虚浮的乐趣感到无比的舒畅,过去唯恐丧失的东西,这时却欣然地同它断绝联系,因为上帝是真正的、无比的甘饴。上帝把尘世间的物欲和情欲从我们身上驱除净尽,上帝进入我们的心灵而替代了那一切东西。这时,我们的心灵就会把觊觎和营求的意念、淫佚和贪猾的情欲从尘世间的万端纷扰中完全摆脱出来,上帝的圣容神光就会深印在我们心中。上帝指示我们的幸福之路,有上帝光辉的引导,我们原来在黑暗中的生活就会在上帝的怀中恢复光明。

    奥古斯丁还讨论了知识与幸福的关系。他认为,人有知

    ①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08页。

…… 140

    42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

    识而不认识上帝,这是十分不幸的。相反,没有知晓一切的知识而能认识上帝,也是幸福的。一个人既认识上帝,又明白事理,却不会因具有这些知识而更加幸福。但是,如果能认识上帝,能以敬事上帝之礼赞誉上帝、感谢上帝,不使思想陷入虚妄,那么,即使这个人不具备良好的知识,他也会获得幸福。例如,一个人拥有一棵树,虽然他不知道这树有多高、多粗,但他却能为享有这棵树而感谢上帝,因而他是幸福的。另一个人,虽然知道树有多高、有多少枝桠,但却并不占有这棵树,也不认识这棵树的创造者——上帝,那么,他就不是幸福的。

    所以,诚信即是智慧,即是幸福。

    再如,基督教的教徒们归向上帝,一切为上帝服务,即使他们连北斗星的轨迹也不知道,但毫无疑问,比起那些能计算天体星辰、称量元素,却忽视了用尺度、数字、度衡来处置万物的上帝的那些人,他们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在这里,奥古斯丁全然否定了知识在追求幸福中的重要性,他把对上帝的诚信等同于知识、智慧,仿佛一个人只要信仰上帝,他便获得了知识,在他眼里,知识就等同于信仰。奥古斯丁宣传的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盲目的对上帝的崇拜和信仰,他不希望人们具备能分析上帝、认识上帝的真正知识。这种愚味的崇拜理论正是统治者所赞赏的。

    七主德与幸福A奥古斯丁把幸福界定为对上帝的信仰,而要做到信仰上帝,就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