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是部金融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间登记教会财产,编著了著名的《教产账簿》。然后,按图索骥,先易后难,先查封小修道院、后关闭大修道院:没收教会财产,尤其是土地。

圈地运动,由此开始。英国圈地运动的始作俑者,不是资产阶级、不是农场主,而是这位亨利八世。

因为,“国王要靠自己生活”。这里所谓的“生活”不是国王自己吃点、喝点、拿点,也不仅仅是多娶几个侍女,还有王国的一切内外事务,当然,也包括战争。

为了生活,国王不断出售教会土地,到1547年,2/3的修道院地产被亨利八世交换、馈赠和出售,其中出售占7/8”,仅1536…1547年王室法庭拍卖掉的土地就超过了100万英镑。最终,全国70%的王室土地和50%领主土地被卖掉了。土地的购买者则是新兴农场主和资产阶级,他们当然不是城堡式耕作,而是放牧收获羊毛。

中古时代,领主继承、婚姻、分封是地产转移的主要原因,结果是权势、财富只在领主层面转移。都铎时代,地产买卖不再具有封建因素,而是纯粹的经济现象。地产已褪去了光环,不再是社会、政治的附加成分,成为一种与货币进行自由交换的商品。

因为,王室只要钱。

维系中世纪的英国社会结构终于出现了变化——土地不再是控制臣民的方式,成为一种纯粹的物质财富。

圈地运动新解

任何时代土地都是主要的社会财富,但是,社会财富真正增加,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物质产出,也就是说利用土地的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只有不同的生产方式才能带来辉煌。

传说中的圈地运动,有人痛斥这是一场“羊吃人”的悲剧:农奴成了离开土地的农奴,也失去了谋生方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必须的条件之一——自由劳动力。有人却赞颂这是“公地悲剧”的结束:自此,公用土地有了所有者,大家不能在公地上乱来了。

小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圈地运动”就是一个戴着礼帽的英国人赶一匹马,马跑到那里,这块地方就算是弃农从牧了。每次看到这段历史都很奇怪,为什么有人可以随便画圈,有人却只能离开土地?

连个幌子都没有,就抢别人土地,真牛!

现在我知道,领主土地分为两种,一种由农奴耕种,一种是城堡公地,大家都可以在上面搞些副业,比如,养羊。

被圈的土地,就是公地。而且,在向工业化演进的历程中,英国圈地运动始终没有停止。

不过,这里还是要说,失地农奴与工业革命需要的无产阶级并非同一群人,因为工业革命至少还要一个世纪才能发生,而圈地运动的高潮是在16~17世纪。

那么,失去土地的农奴到底去哪里了?

答:没有失地的农奴,直到18世纪末期,英国小农人数始终处于增加趋势。

耕地改为牧场了吗?

答:公用土地,只能放牧、烧炭、打草,本来就不是耕地。

全国皆养羊就能变成强国,那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一个崛起的世界级大国,就算全国皆牧场、农奴皆流民,也不可能造就强势产业。

任何时代土地都是主要的社会财富,但是,社会财富真正增加,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物质产出,也就是说利用土地的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只有不同的生产方式才能带来辉煌。

真正支撑英国崛起的,是牧业背后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可以解放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方式。

既然是解放,当然会让农业劳动者脱离土地。只有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才有可能继续人类下一步辉煌。如果推动人类进步的生产方式都要被唾弃,那么,人类干脆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得了。

在城堡庄园中幽闭一生就不悲惨了吗?英国正是靠着这种血腥的资本积累方式才积蓄了力量,国内纺织产业一跃成为欧洲翘楚,号称“衣被欧洲”。

所以,尽管历代史家对这段历史痛加贬斥,马克思对这段历史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却是 “这场农业革命揭开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曙光,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圈地运动残酷吗?

圈地者无良吗?

农奴悲惨吗?

以上问题,答案皆为:是。

很多人被迫离开土地转入工场做工,这个事儿肯定有;资本家残酷奴役劳工,很多人宁愿流浪也不愿做工,也是确定无疑的。

于是,经常有人援引1572年《济贫法》,这部法律规定规定健康流浪者,被抓住三次,就要砍头。

于是,有人痛斥,这是王室和资产阶级的无耻勾结。

现在,我要提醒大家,人们歌颂或者贬斥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会夸大某个方面(这本书也一样,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所以,大家通常看到的《济贫法》只是删节版。

1572年《济贫法》确实是英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济贫法》,不过,这部法律很长,穷人也分三类:一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二是家庭规模过大,无力供养家庭的人;第三类人的名字叫做“有工作能力却好逸恶劳的穷人”。

严厉的条款是针对第三类人的。

1578、1593年《济贫法》又两次被修正,“每个城市、自治镇和集镇治安法官应为流民提供生产资料,将穷人安排进纺织作坊工作”,死刑、监禁、烙耳等刑法被取消。

英国王室是最大的领主贵族,小领主也是王室存在的基础。资产阶级要搞掉领主贵族,向往“平等、博爱、自由”,那就等于要搞掉英国王室所有的权威,王室才不希望跟资产阶级勾结呢。

勾结,去哪里勾,又怎么能结。

历史在很多时候都充满了偶然。身为国王的主人公猜到故事的开头,肯定没有猜中故事的结尾。亨利八世如果知道自己给子孙后代带来什么样的麻烦,一定会后悔到把棺材啃穿。

英国宗教改革的另一个结果:议会势力居然在王权支持下空前加强。

对,你看的没错,议会势力是在王权支持下成长的。

中国农民起义的时候,一般都要搞一套把戏,什么“大楚兴,陈胜王”、“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金刀玉玺”等等,虽然毫无新意,却也百试不爽。

西方人,也一样。

国王也喜欢搞君权神授,法兰克王国的矮子丕平再牛,也得经过教皇加冕。只是,亨利八世却不再可能沿着前辈的足迹走下去,因为,他抢劫的是教皇。

当时,“至少有五分之四的教士反对国王”,更可怕的是,宗教改革初期,英国还有80%的臣民信仰天主教,大部分居民对国王这种做法并不理解。

没有君权神授,亨利八世想到了国会。

上帝不让我统治王国,如果臣民愿意,这事情也能凑合。就算国会不能代表广大英国人民,代表个把新兴资产阶级问题还是不大的,“只要我的政令能到达富人,剩下的事情,让富人去做吧!”

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国会先后颁布300多部法律,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自此,国王依靠国会立法成为习惯,加之贵族衰败,国王、法官和国民开始服从法律、执行法律,“服从法律”成为16世纪英国政治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

“亨利八世需要议会,他只能小心翼翼的培植他”,因此,“这个王权强大的王朝,并没有超过人民的限制,他是强大的”。

英国内战:国王土地抵押术

我曾经认为,国王要多少钱有多少钱,是一个国家最富有的人。实际情况是,查理一世没有固定税赋收入,只能靠出租土地和贵族捐赠维持生计。非但如此,英国王室在地方没有派驻官吏,也没有常备军,每遇战争就需要临时召集雇佣军。

亨利八世有一个女儿,叫做伊莉莎白一世,是一位不世出的女王,也是侍女王后留给英国最大的财富。可以说,伊丽莎白一世为英国崛起奉献了整个人生:终身未婚,却以婚姻作为筹码在列强中纵横捭阖;以弱小国力对抗西班牙,终于击溃了无敌舰队……

总之,这位女王很伟大。

伟大的原因,是因为王室欠下了一屁股债。

1625年,王位传到都铎家族旁支(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手里,英国王室财政已经千疮百孔(请注意,不是国家财政)。

我曾经认为,国王要多少钱有多少钱,是一个国家最富有的人。实际情况是,查理一世没有固定税赋收入,只能靠出租土地和贵族捐赠维持生计。非但如此,英国王室在地方没有派驻官吏,也没有常备军,每遇战争就需要临时召集雇佣军。

刚才说过,英国王室始终要靠自己生存,要为国家战争及一切公共事务埋单。

国王,可谓大公无私。

一般情况下,国王即位后就能得到终身征收吨税(进口酒类关税)和磅税(羊毛出口关税)的权力,轮到查理一世的时候,国会却仅给了他一年征税权。

经过宗教改革,英国已经是一个彻底的新教国家,与法国等天主教国家之间始终有着错综复杂的战争,查理一世要独立支付庞大的军费。当国王不久,很穷的查理一世由此变得精穷,他只得强行征收吨税和磅税。

此前,国会对此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种税收已成定规,谁也不会真的太认真。不知何种原因,1629年,国会突然宣布,缴纳这两种税赋的人,尤其是商人,是叛徒。

国会,可谓很不厚道。

我为国家掏自己腰包,你在背后捅刀子!

查理一世愤怒了,他下令关闭了国会。

没有国会的时候,虽然个把刁民起诉查理一世收税不合法,倒也平安无事,能凑合着混下去。

1639年,苏格兰发生农民起义,很快起义军就进入了英国北部边境。为再次凑足召集军队的钱,1640年查理一世不得不重新召开议会,商讨开征新税。

议会讨论的结果是:通过204款《大抗议书》,谴责查理一世妄称天威神武、任意妄为;至于如何收税,《大抗议书》压根就没提。

面对《大抗议书》,查理一世暴跳如雷,只是,后果一点也不严重。当国王带着卫队进入议会试图逮捕《大抗议书》起草者的时候,不但发现议会大厅已经空无一人,而且,国王路上被无数市民谩骂。

我为这个国家耗尽家财,现在强敌压境,不就收点钱,至于吗?

查理一世很伤心,1642年1月10日,国王悄悄离开伦敦,到达了北方的约克。8月,查理在诺丁汉升起王旗,声称要讨伐叛国的议会。

这些对一位相信君权神授的国王,都在情理之中。不再情理之中的,是这位国王的融资方式。

查理一世居然以250万亩苏格兰土地作为抵押向全国人民借钱。要知道,此时苏格兰和英国压根就不是一个国家,更不是王室私产,拿别人还是其他国家的土地做抵押,您没喝多吧?

从此,国王走上了不归路。

在查理一世彻底结束表演之前,他还要遇到两个人。

在这里,我要说的第一个人,或许大家并不熟知。因为,很多时候,历史只记得最后的成功者。

最初,查理一世要讨伐的人并不是人们熟知的克伦威尔,这个人的名字叫约翰·皮姆——《大抗议书》起草者、议会下院领袖。皮姆只是一位改革者,他只要求限制王权,只希望依靠温和的手段制约国王。至于砍掉国王的脑袋,估计这位仁兄连想都不敢想。

“君主之位可以加冕于人,但王位不是权力”。

——约翰·皮姆

查理一世=无钱=无人支持=士兵甚至将领经常溜号=没有固定的军队;

皮姆=消费税+土地税=“模范新军”=2万步兵+4000骑兵。

后期在军事占优条件下,皮姆仍旧希望查理一世重回到谈判桌前,在和平框架下解决问题。直到1643年马斯顿荒原会战后,皮姆领导下的议会仍旧呼吁双方解除武装力量,“以便无偏无倚、无顾虑的谈判”。

但是,查理一世拒绝了。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法子,既然不能以苏格兰土地抵押向英格兰融资,那么就以英格兰土地向苏格兰叛军求援!

查理一世坚信,在苏格兰军队的支持下,他很快就能击溃新军。

您还真敢想!英格兰土地又不是王室的,还不是一张空头支票。

查理一世对手皮姆却很实在,每年支付苏格兰叛军3万英镑,以此换得苏格兰不支持国王。看在现金的面子上,双方签订《庄严同盟圣约》,不仅切断了查理一世外援,也保证了决战中新军不至于腹背受敌。

历史证明,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现金最好使。

如果皮姆能坚持到内战结束,查理一世即使战败也不可能人头落地,英国也可能少走几十年的弯路。

遗憾的是,1643年12月8日,皮姆逝世于伦敦。此时,第二位查理一世真正的敌人出现了,他就是克伦威尔。

从古至今、从东到西,曾经有无数人争论:克伦威尔究竟代表谁。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议会?农民?……

答:克伦威尔谁也不代表。

军事强人眼中,没有规则,对他们来说实力才是规则。自此,英国内战彻底失去了控制,也失去了理性。

1647年,王军彻底溃败,查理一世则逃亡苏格兰。苏格兰人非常不够意思,以40万英镑的价格把他卖给了模范新军。

事后,查理一世戏谑自己“我是被买进和卖出的”。

查理一世之死

无论怎么审判,克伦威尔都知道,查理一世始终是英国国王。只需逃离伦敦,随便到一个乡村,振臂一呼就能纠集起一批效忠于王室的骑士。

到那时,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叛国者。

国王,必须死。

国王与议会内战,倒霉的不只是国王。

倒霉的,还有议会。军方力量不仅要消灭国王,而且要控制议会,因为,暴力从来就不崇尚平等。

战争胜利后,议会下院要求军队分驻在全国各地,然后遣散。开什么玩笑,老子拼命打下来的江山,想鸟尽弓藏?

军事力量一旦长成,就很难在制度框架内约束直至消灭,他们从暴力中成长,也只相信暴力。克伦威尔的回应是:率军进入伦敦,驱逐了2/3的议员,建立了一个服从于军队的议会。

即使如此,这1/3剩余议员仍旧和克伦威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审判查理一世的问题上,矛盾终于爆发了。

英国议会分为上院和下院,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