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科学中的革命- 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普勒的推动下,最后由牛顿完成的革命,仅仅保留了哥白尼最一般的天文学观念,即地
球运动而太阳静止的观念,而摒弃了哥白尼宇宙学的基本特征。同样,地球科学革命仅
仅保留了魏格纳的最一般的思想,即大陆之间可以有相互运动,而放弃了魏格纳理论的
基本特征——由硅组成的大陆单独或分开在海洋地壳上运动,而海洋地壳密度更大的壳
层则固定不动。
    目前的最新观点是这样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巨大板块在运动着,其中有的板块会
带动大陆或部分大陆和海底一道运动。因此,整块大陆运动的理论被另一种不同的理论
所取代。新的理论指出,陆地运动不过是地壳内部剧烈运动的表观现象。在这种因果联
系过程中,魏格纳假说中列举的“极地漂移力”和“潮汐力”变得毫无意义了。
    50年代的新证据首先来自古磁学和地磁学的研究。古磁学研究的是“残留花”岩石
中的磁性,即研究残留在固化的熔岩样品中的磁性。这种磁性由于地球磁场的影响而留
在含有氧化铁的岩石中。伦敦的P.M.S.布莱克特和剑桥大学的S.K.郎肯以及其他人
所作的研究表明,地球的磁场从来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甚至还经历过南北倒置。其
变化的方式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可以确定的(这些研究因高灵敏度的地
磁仪的出现而成为可能,布莱克特就是这种仪器的主要发明人)。当仔细描绘出磁极位
置移动的路径后,会从中发现磁极的移动和变化情况各个地域彼此不同,这表明每块陆
地各自在独立地运动着。相关证据还揭示出地球南部各陆地聚集在南极地区形成一个原
始大陆——冈瓦纳大陆的时间,因此,这些组成部分说明我们现在的各个大陆肯定存在
着某种横向运动(见麦肯奇1977,114…117)。
    沿着这条研究线索所获得的第一批成果,地球科学界没有立即接受大陆移动的存在;
无疑,关于地球磁场演化史的细节尚有太多的没有解决的难题。而关于磁机制的见解
“过于复杂深奥,其中还存有许多未经检验的假说”(麦肯奇1977,116)。但是,主要
是在地球物理学家中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56年,地学一本以大陆漂移为主题的论
文集出版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E.埃尔温对过去几年的磁机制研究作了回顾与评述,
最后他总结道:“各种证据对此后的结果,倾向于对地球磁轴相对于地球本身发生过位
置变化的观念以及各大陆相互之间有‘漂移’运动的观念有利”(埃尔温1953;1958,
见马文1973,150…152)。
    推动魏格纳的基本思想(而非魏格纳理论本身)复兴的第二条研究线索是关于海底
山脉的研究。海洋和内陆湖泊大约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由于关于海底的特征与本质
的知识在本世纪30…40年代还相当粗浅,因此,我们容易理解为什么战前关于大陆漂移的
争论最终没有定论(哈拉姆1973,37)。然而,有关大西洋底的地形图早已存在,1916
年,泰勒就曾指出,大西洋两边的陆地好像是从海底山脉两侧慢慢升起的。魏格纳本人
也通过密度、磁性、成份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海底是玄武岩构成的,但没有人对此予以
注意。我们目前关于大陆运动的直接线索来自对海底世界的研究。在国际地球物理年
(1957-1958)期间,在测量地球引力和相关地震…引力数据方面,已经有了全新的技术。
地球物理学家找到了测定通过海底的热流速率的方法,这些研究的一般结论是:巨大的
海洋壳层岩石块确实能够“相互之间明显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哈拉姆1973,52)。这
些研究成果与来自磁机制研究获得的发现不谋而合,都强有力地支持大陆之间经历了相
互运动的观点。到这时为止,大陆漂移理论才正式由于板块构造说的广泛被接受而得以
完善。板块构造说是一个结构系统,按照这种学说,地壳像“大板块的拼图,用形象的
比喻就如巨大的大块浮冰或铺路石。”这些板块独立地运动着,边缘与别的板块碰撞则
会发生变形。马文特别强调说:“运动的板块不像魏格纳所设想的那样是大陆,也不是
整块的海底壳层”(1973,165)。既然每一板块既包括陆地部分也包括海底部分,那么
板块的运动和魏格纳大陆运动的概念,便相去甚远了。因此,由于最初的“大陆漂移”
术语,含有整块大陆运动的意味,它不再是严格精确的了(哈拉姆1973,74)。1968年,
人们提出六大板块和十二个小板块覆盖地球的观点。从那时起,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理
论细节越来越充实了。
    海底扩张说
    为了完满地解释地壳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板块构造理论还必须与“海底扩张说”
结合起来。海底扩张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赫斯于1960年首次提出来的。该学说描
述的是纵贯主要大洋海丘两侧的海底部分持续受到挤压的过程。赫斯最初是在1960年撰
写的一篇手稿中阐述这个观点的,而该手稿作为一本书中的一章直到1962年才正式出版。
由于这个观点极为新颖、奇特,以致于赫斯把书中的这一章看作是“一篇地球散文诗”。
赫斯指出,逐渐降到海底的巨大海丘是地壳下地幔内熔融物质上涌的出口。这种物质同
样沿着海丘的两侧流淌、冷却、固化,最后变成地壳的一部分覆盖在原来的地壳之上。
当海丘两侧的地壳以这种方式积累增长时,这种物质(巨大的板块)就会横向离开海丘。
既然地球不可能增大,这个板块在增长过程中也不会简单地扩张,那么在远离诲丘之外,
必定会有一处板块发生分裂。换言之,板块离海丘最远处的边界被挤到另一个板块底下,
并最终进入地幔中。这时,板块边缘的水分全部被挤压出来,而板块进入地幔的部分又
重新变成了熔融状。这个过程同某种对流“传送带”联系在一起,即从海丘的地幔中带
出物质,然后把它传送出去,这些物质最终在远处的海沟附近又再次回到地幔中。
    于是,大西洋底便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持续的压力,它把载有南美洲和非洲的两大
板块推离大西洋中的海丘。大约在1.8亿年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
冈瓦纳大陆。两块大陆的分裂线与导致海底扩张的,并且现在仍很活跃的大西洋底海丘
线十分吻合。每当发生地震时,这条海丘线便清楚地显现出来,目前,它与南美洲和非
洲的大西洋海岸线的距离大致上是相等的。
    赫斯进而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的合理推论。他认为,由于海底扩张效应,海底壳层不
断地在大陆一边创生,而同时又在大陆的另一边消失(麦肯奇1977,117)。这个观点通
常被看成板块构造说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理解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基础。
大西洋地壳层从海丘移出的速度大约是每年四厘米。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大西洋海底壳
层从海丘全部移出,也就是移动整个大西洋宽度的距离所需的时间为两亿年。这个数字
立即可以用来解释许多未知的奥秘。例如,海底钻孔找到的化石标本都未超过两亿年
(中生代前后)。而从陆地上挖掘出的海生化石研究表明,这些海生生物都可追溯到二
十亿年以前。再如,假设海床的年龄与大陆同样古老,那么按正常的沉积速度,海床上
应当产生很厚的沉积层,但钻探分析表明,海床上的沉积物很少。简而言之,在海洋存
在的几十亿年中(乌耶达1978,63),海底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
运动。
    如果把赫斯的观点同板块构造说的一般思想结合起来,就可以满意地解释另一个现
象或过程;板块边缘新物质的增加,并不使板块的面积增大。由于压力作用,板块在不
断地缩小。这一点在两个板块的碰撞处山脉的形成和山脉的更替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哈里·赫斯在阐述他的海底扩张说时,很清楚他的理论“与大陆漂移说并不完全相
同”(1962,617)。按照大陆漂移说的思想,“大陆…受某种未知力的驱动,在海底壳
层上漂移”,但他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大陆“被动地浮在地幔之上,当地幔物质从海
底海丘上流出时,大陆便横向移动开来。”
    前面曾谈到,一般人都认为:最初的纯粹古磁学证据并不能完全说服大多数地球科
学家放弃“大陆固定观”。决定性的证据来自新的磁机制的研究,它戏剧性地证实了海
底扩张说。船载磁测仪揭示出海底壳层条状磁化区域的存在(休莱1959,61)。如果赫
斯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在海丘两侧就应该有对称的条状磁化区域。这项验证性实验是
剑桥大学当时的研究生F.J.维恩和他的导师P.H.马修斯提出的。实地测量很快证实,
条状磁化区域确有预期的那种对称性。
    按照这一理论,当炽热的熔融物质沿海底海丘流淌并固化时,它便感应了当时的地
磁场。既然新的物质把它从海丘上推开,它仍将保持冷却时所感应的磁性。因此,每一
条前后相继固化的物质带应该有记录形成日期的磁性标志,而海丘两侧同时对称形成的
物质带也因此具有相同的磁性方向。1963年,维恩和马修斯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
一重要假说,这个假说翌年就通过了实验(实测)检验。事实上,地球磁场演化的历史
不仅表现出一些微小的变化,而且在目前已知的年代中还经历过南北逆转。所有这些,
都是在实测和研究海底海丘两侧的条状磁化带过程中发现的。
    虽然这个假说今天听起来非常具有逻辑性,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但在当时看来却是
异常激进而大胆的。维恩回忆说,当他第一次把他的观点告诉剑桥大学地球物理学家莫
里斯·希尔时,尽管希尔“很有礼貌的一声不吭,只是看着我并且谈些别的事情,但他
一定在想我今天疯了”(格伦1982,279)。维恩还把他的假说告诉了爱德华·布拉德爵
士,即使布拉德爵士“这有点大胆猜测的味道”,但他却对此持“非常积极的鼓励和赞
赏的态度”。维恩“非常渴望能和特迪(爱德华的爱称)·布拉德共同发表这个观点,”
因为他觉得他们俩的名字并列在一起,“布拉德和维恩看起来很了不起”。但特迪非常
直率地拒绝了,他不想让他的名字出现在这篇论文上。布拉德是地球物理学界一位著名
的革新家,他对地球热流理论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善于接受新思想,“以极大的热情
接受了这个假说并以高度赞赏的态度四处传扬”。他只是不愿意在一开始就接受维恩的
请求成为合作者(p.358)。
    维恩和马休斯提出的假说(加拿大的劳伦斯·莫雷也曾独立地提出过,详情见1982,
271)“堪与本世纪地球科学中的任何成就相媲美”(p.271)。它不但能确定无疑地证
实赫斯的海底扩张说,而且还能推算出扩张的速度。推算方法是基于一种独立的、由地
磁场倒置所标定的精确的时间尺度。看来,人们普遍赞同这样的看法:维思…马休斯…莫
雷假说的确证,触发了地球科学的“革命”。在这些突破性成就的基础上,下一步要做
的工作便是:“建立全球构造的新理论,重构地球知识的新体系”(哈拉姆1973,67)。
    革命地位的确立
    凡是研究过地球科学最近刀年发展史的人(如上述舒利文1974,特别是格伦1982)
都会认识到,要最终完成这样一场革命,还有多少重要的工作有待完成。在前面的论述
中,我只是介绍了几位最著名人物的杰出贡献。关于爱德华·布拉德、图佐·威尔逊、
莫里斯·欧文以及其他一些科学家的重要工作,我几乎没有提及。长期以来,许多著名
的地球物理学家不但拒绝接受板块构造理论,也拒绝接受海底扩张说的基本思想。被
《自然》杂志誉为“苏联最伟大的地球物理学家”的弗拉基米尔·贝洛索夫1970年宣称:
“海底扩张说没有一个方面能经得住批评”(舒利文1974,IOS)。12年后的1982年12月,
年届91岁高龄的哈罗尔德·杰弗里斯爵士在《皇家天文学会地球物理杂志》(vol。71,
555-556)上发表文章,仍然以不屑一顾的口吻,把“海底板块的错动”比作“用黄油
做的刀切黄油”。60年来,杰弗里斯一直是反对大陆漂移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地球科学界的保守主义除了托依特提到的之外,在权威性的《科学家传记辞典))
1976年版中也得到了印证。在该辞典中,魏格纳的条目(vol.14,214…217)是澳大利
亚悉尼大学的K.E.布伦撰写的。他在这篇文章的结论部分,不大情愿地提到了倾向于
支持魏格纳观点的证据(来自古磁学和海底壳层研究)。但紧接着,他罗列了一大堆
“反对大陆漂移说”的新旧批评意见。布伦写道:当“该理论的创立者们就这些批评意
见作出答复后,这些答复也受到了质疑”(p.216)。1976年,也就是哈拉姆和马文的
历史研究著作(二者都宣称地球科学革命已经取得了成功并分析了它的结构)出版三年
后,当时这篇最新的魏格纳传记的最后结论是:“大多数地球科学家的热情,甚至是宗
教式的狂热,促使他们相信大陆漂移理论已建立起来了”(p.217)。
    布伦使用“宗教式的狂热”这种说法,是因为60年代观念变化时期所使用的语言带
有很强的宗教隐喻色彩,在涉及到转变问题时更是如此。库恩通过研究发现,这一点是
科学革命过程中相当普遍的特点之一。图佐·威尔逊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威尔
逊在1959年还是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反对者之一。但没过几年,他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并
自称是“改造了的反大陆漂移说者”(见威尔逊1966,3-9,谈及了他的转变过程)。
后来,他不仅提出了一些支持大陆漂移说的重要的地质学证据,而且还成为地球科学革
命的主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