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货币战争-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机构。
他们(银行家)实际上控制着两党(共和党与民主党),草拟(两党的)政治纲领,控制政治
领导人,任用私有公司的头头,利用一切手段在政府高层安插顺从于他们腐败的大生意的候
选人” 。'4。1' 
1927 纽约市市长约翰。黑仑(John Hylan) 
本章导读
打仗就要花钱,越大的战争花钱越多,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问题是,谁花谁的钱?由于欧
美政府没有货币发行权,政府必须也只能向银行家借钱。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的速度,

 
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难
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战争,他们挑动战争,他们资助战争,国际银行家们
华丽的大厦,从来就是建立在死伤枕籍的废墟之上。
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是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等人
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当优质资产价格
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这在国际
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作“剪羊毛”。当私有中央银行成立后,“剪羊毛”行动的力度和范围都达
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行动,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小龙和小虎们身上。中国这只大肥羊最
终能否避免被“剪羊毛”的恶运,就要看中国是否认真去研究发生在历史上的一幕幕触目惊心
的“剪羊毛”惨剧了。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之后,与以前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从前的国有银行虽然有推动资产
通货膨胀来赚取利润的冲动,但决没有恶意制造通货紧缩来血洗人民财富的意图与能力。中
国建国以来之所以从未出现重大经济危机,其原因就是没有人有恶意制造经济危机的主观意
图和客观能力,国际银行家全面进入中国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 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Diplomacy)一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句令人印象深
刻的评论,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令人惊讶之处,并不是其爆发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
件与以前其它危机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的事件,而是因为它(战争)拖了这样久才爆发。”'4。2' 
1914 年6 月28 日,欧洲正统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储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 年被奥地利并吞
的波斯尼亚视察,被一位年轻的塞尔维亚刺客刺杀。这原本只是一件性质单纯的恐怖组织策
划的复仇行为,当时只怕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为引爆了一场涉及30 多个国家,卷
入15 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 多万人的世界级战争的导火索。
自普法战争以来,法国与德国成了世仇,当英国不得不从“光荣孤立”的欧洲大陆政策中走出
来时,面临的是德强法弱的局面。德国已是欧洲第一强国,若不加以遏制,势必成为英国的
心腹大患。于是,英国拉上对德国也颇为忌惮的俄国,与法国一起成立了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德国则与奥地利结盟, 欧洲两大对立集团就此成型。
两大阵营不断扩军备战,保持着大规模的常备军,各国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一
项详细的欧洲公共债务收入报告显示各种债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偿付每年高达53 亿4300 万
美元。欧洲各国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问,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
如此昂贵和不稳定的和平来说,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欧洲的军事准备最
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破产而告终。”'4。3' 
从1887 年到1914 年,这种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僵持着,高度武装但已接近破产边缘的欧洲
各国政府仍在怒目对视着。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由罗斯切尔德家族发展并建立起

 
来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
战争实际上打的是钱粮,到1914 年时,很明显欧洲的主要国家都已经不能负担一场大规模的
战争了。他们虽然拥有庞大的常备军,普及的军事动员体制,和现代化的武器系统,但他们
的经济却无力支撑巨额的战争费用。情况恰如俄国枢密院大臣在1914 年2 月向沙皇的进言中
所指出的那样,“作战的花费无疑将超出俄罗斯的有限财力所能负担。我国势必需要向盟邦
及中立国借贷,不过代价不菲。如果战争结果对我国不利,则战败的经济后果将难以估量, 
全国的经济将陷于全面瘫痪。即使是战争取得了胜利,对我国的财政也极为不利,德国一败
涂地后将无力赔偿我国的军费。和约将受制于英国的利益,不会给德国经济充分复苏来偿还
我们的债务的机会,甚至战争结束很久以后也不可能。”'4。4' 
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无法想象的。如果真的开战,也只能是局部的、短暂的
和低烈度的,可能更像是持续10 个月左右的1870 年的普法战争。但这样的战争结果,只能
缓解而无法解决欧洲的对立局面。于是,开战的时间就只有在不稳定和昂贵的和平中拖延着, 
直至美联储的成立。
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当时已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 
但是,直到1913 年以前却仍是一个依赖外债的国家,很少能向国外提供信贷。原因正是由于
缺少中央银行,纽约的银行家们难以集中调动全国的金融资源(Mobilization of Credit)。
但是,银行家的天性使得他们对大规模战争兴趣浓厚,战争能够毫无疑问地为银行家带来丰
厚的利润。当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国际银行家们立即行动起来,1914 年8 月3 日,罗斯切尔
德在法国的银行就给摩根发报,建议立即组织1 亿美元的信贷用于法国向美国购买物资。威
尔逊闻讯立即表示反对,国务卿威廉。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谴责这项贷款为“最
恶劣的非法交易”。
德国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素无过节,当时的美国有大约800 万德国后裔,约占全国人口
的10%,在美国建国之初,德语差一点成为美国官方语言,德裔美国人拥有着不小的政治影
响力,加之美国的爱尔兰移民对英国素无好感,美国政府又曾和英国几度交战,所以在战争
之初,美国政府对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抱着事不关己的观望态度。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的银行家相比,美国政府显得冷静和正常得多。情况居然是,银行家积极主张对德宣战,政
府则坚决反战,严守中立。
这时银行家们想出一个权宜之计,那就是区别对待为协约国提供发售债券而进行的贷款行为
与为协约国提供信用来购买美国物资。在银行家的威迫之下,威尔逊只有答应了后者。随着
大选连任时间的逐步接近,威尔逊在参战问题上逐渐向银行家的立场倾斜。
1913 年12 月23 日,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级别战争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基辛格博士所
说的拖了许久的战争机器终于可以启动了。
1914 年11 月16 日美联储正式开始运作。12 月16 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维森(Davison)来到
英国与当时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Herbert H。 Asquith)商谈美国提供信贷一事。1915 
年1 月15 日,摩根银行与英国达成信贷协议,数额为1000 万英镑,这在当时对美国而言已
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的大生意,当时没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终的贷款总额会达到令人震惊的30 
亿美元!摩根银行收取了1%的手续费,3000 万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战争中的吃得钵满盆满。

 
同年春天,摩根又与法国政府签订了信贷协议。
1915 年9 月,考验华尔街是否能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时刻到来了。5 亿美元的盎格鲁…法兰
西(Anglo…French Loan)贷款正式拉开了序幕。原本坚决反对的威尔逊总统,架不住银行
家和内阁成员两面夹击,他的新国务卿罗伯特。蓝辛警告说:“如果没有贷款,结果将是生产
受限,工业衰退,资本和劳动力闲置,大规模破产,财政危机,民怨沸腾和不满滋生。”'4。5' 
威尔逊听得出了一身冷汗,只得再次让步。对于这次规模空前的债券出售,华尔街的银行家
们也使出了浑身解数,61 家债券承销商(Underwriter)和1570 家金融机构加入了发售业务
'4。6'。这是一次极为艰难的任务,特别是向美国中西部推销这些债券就更为困难。美国人民
普遍不认为欧洲的战争与他们有什么直接关系,而不愿意把钱投到欧洲的战火中去。为了打
消这种疑虑,银行家们大力宣称这些钱会留在美国。尽管采用了种种方法,中西部地区只有
一家芝加哥的银行愿意加入华尔街阵营,这个行为立即激怒了当地的德裔储户,他们发动了
抵制银行运动。到1915 年底,仍有1。87 亿美元的债券没有卖出。
当战争打到关键时刻,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英国政府宣布将对英国国民所持有的美国债券
的利息收入征税,英国人立刻贱价出售这些债券。英格兰银行很快堆满了美国债券,英国政
府立刻让他们的美国代理摩根公司将这些美国债券在华尔街足额出售,美国投资者对本国的
债券接受度自然很高,很快30 亿美元的债券变了现,英国又得到一笔巨款来支撑战事。但是, 
英国对美国积累的一百多年的债权人地位,也随之烟消云散了。从此,英美之间的债权关系
发生了根本变化。
美国的信贷犹如烈火烹油,战火开始迅速蔓延,战争惨烈程度也急剧上升。仅仅是在马恩河
战役,协约国一天就要消耗了20 万发炮弹,人类终于见识了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后勤系统
之下,如果再有现代化的金融手段,战争将会是何等惨烈,何等旷日持久。
战争使物资消耗达到燃烧的速度,战争使交战国砸锅卖铁也要坚持,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
政府不计条件的向银行贷款,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
2。 斯特朗操纵下的战时美联储
本杰明。斯特朗(Benjamin Strong)开始引起公众瞩目是在1904 年当他成为银行家信托
(Bankers Trust)的董事长的时候。当时,摩根的亲信戴维森对日益崛起的信托公司越来
越担心,这些信托公司业务范围比商业银行更加广泛,所受的政府监管却更少,因此能够以
更高的利息吸引资金。为了应付这种新的竞争,戴维森在得到摩根的授意后,于1903 年也干
起了信托的买卖,斯特朗成为戴维斯的具体执行人。在随后的1907 年风暴中,银行家信托还
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机构的行动,斯特朗因此而名声大噪。1913 年美联储成立之后,戴维斯和
保罗。沃伯格找到斯特朗进行了一次深谈,希望斯特朗出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长这一关键位
置,斯特朗爽快地答应了。从此,斯特朗成为美联储系统实质上的首脑人物,摩根、保罗、
谢夫等华尔街巨擎的意图在美联储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斯特朗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他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联储董事论坛的组织,定期聚会商讨战争

 
时期的美联储行动准则。他以非常巧妙的手法操纵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将分散于12 个美
联储地区银行的权力集中到美联储纽约银行手中。美联储系统表面上允许各地12 家联储银行
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各自的贴现率和商业票据抵押政策,换句话说,各地联储董事会有
权决定何种商业票据可以作为抵押而获得何种贴现率。到1917 年,至少13 种不同类别的商
业票据抵押准则被建立起来。'4。7' 
但是,由于战争,美联储纽约银行事实上只将迅速增加的国债作为抵押票据,由于国债数额
远远大于其它商业票据的总和,并且增长迅猛,很快就将美联储其它地区银行的票据抵押政
策边缘化,在斯特朗控制下的“公开市场操作”,很快就将国债确定为主要和唯一的抵押票据, 
从而全面控制了整个美联储系统。
由于资助欧洲战争的大规模的债券发售,使得美国货币流通量巨减,中央银行的威力开始显
现出来。美国政府开始海量增加国债,美联储也以惊人的胃口吃进,巨额的美联储券(Federal 
Reserve Note)如江河决堤一般扑向了流通领域,弥补了欧洲战争债券所导致的货币紧缩。
代价是美国国债的直线上升,结果仅美联储开始全速运作的短短4 年中(1916 年到1920 年), 
美国的国债就由10 亿美元暴涨25 倍到250 亿美元'4。8',所有的国债都是用美国人民的未来
纳税作为抵押,结果是在战争中,银行家们爆赚其钱,而人民却出钱、出力和流血。
3。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逊走入战争
当德国驻土耳其大使满腹狐疑地问他的美国同僚,为什么美国要和德国打仗,美国大使答曰: 
“我们美国人是为了道德原则而投入战争的。”这样的回答让世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基
辛格博士是这样给人们解释的,“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了两种
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更趋于完美;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
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4。9' 
美国的经历的确与众不同,美国的民主价值理念也的确为世人称道,但是要硬说美国参加第
一次世界大战仅仅是为了道德和理想,基辛格博士可能是揣着明白说糊涂了。
1917 年3 月5 日,美国驻英国大使佩杰(Walter Hines Page)给威尔逊总统的密信中说: 
“我认为正在到来的危机的压力已经超越了摩根公司提供给英国和法国贷款的承受能力。我
们能够提供给盟国最大的帮助是信用。除非我们与德国开战,我国政府将无法(向盟国)提
供直接信用。”'4。10' 
此时,美国的重工业系统已经为参战准备了一年的时间了,美国陆军和海军部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