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鉴定辨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玩鉴定辨伪-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代盛行厚葬,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要随葬相应数量的明器。三品以上多至90件,九品以上也达40件。包括所谓〃当圹、当野、祖望、地轴、诞马、偶人,各高一尺;其余音声队与童仆之属,威仪服玩,各视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为之,其长率七寸〃。(见《唐六典》)。皇室厚葬,势必影响下层。《旧唐书·舆服志》载太极元年(712)左司郎中唐绍的疏文:〃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人因心致礼,更相煽动,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

唐三彩器就是在这样的厚葬之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大规模发展起来的。

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生活用器很少。其制作年代究竟始于何时?从目前已发掘的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唐高宗时期的唐墓不见出土。也就是说,唐三彩的烧造始于高宗时期。1973年在陕西省富平县虢庄王李凤墓(上元二年,公元675)墓内出土的三彩又联罐、三彩塌以及十余件三彩陶器的碎片是目前所发现年代最早的三彩器皿。西安地区及其附近出土三彩器的重要唐纪年墓还有咸阳北郊契必明万风通天元年墓(696)、西安东郊红庆村独孤君妻元氏长庆三年墓(703),乾陵陪葬永泰公主神龙二年墓(706)、乾陵陪葬懿德太子神龙二年墓(706)、乾陵陪葬章太子神龙二年墓(706)、昭陵陪葬越王李贞开元元年墓(718)以及西安郊鲜于庭诲开元十一年墓(723)等等。通过对这些纪年墓内出的三彩器进行排比分析,我们知道,三彩器的制作至迟在唐高宗时期已经开始并很快发展起来。三彩生活用器要早于三彩俑,武则天以后的墓葬中三彩俑才较多地出现。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三彩生活用器的烧造无论在数量、种类之多,质量之高,造型之丰富,色彩之绚丽,艺术价值之高上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办衰落,三彩锐减,其数量、种类、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均不及盛唐时期。至中晚唐以后,三彩器在墓中几乎没有出土而被瓷器所代替。

三彩天王俑

三彩陶器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和洛阳两地的唐墓中出土最多。七十年代以来,又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内出土过许多唐三彩。此外,在山西、甘肃两省的唐墓中也有出土,其它省区则很少。烧制唐三彩的窑址近年来先后在河南巩县、河北临城、陕西铜川耀州窑等地被发现。三处窑址以河南巩县窑面积最大,产量最多,质量最精。从各窑址内出土的素烧器物分析,唐三彩的烧造是采用二次烧成法,其制作工艺是将粘土经过塑成型干燥后,入窑以10000C-11100C温度素烧,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烧成温度为8500C-9500C。氧化焰烧成。由于原料选择得当,素烧、釉烧的温度都较高,所以烧成后的三彩器不仅胎体较致密,吸水率低和机械程度高,而且胎釉结合好,釉彩不易脱落。

唐三彩种类丰富,包括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仿生活用品,如盘、碗、瓶、壶、盂、杯、砚、枕、灯、钵等;有模仿居屋用具的各种模型,常见的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榭、住房、仓库、厕所、舂、柜橱以及牛车、马车等等;还有各种俑,人物俑有仕女俑、男女侍俑、文官俑、武士俑、胡俑、天王俑等,动物俑有鸡、牛、羊、马、骆驼、猪、羊、鸭、狗等,凡生者生前所享用的事物无所不备。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唐三彩价格的日高,于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仿制品,在这诸多的仿制品中有些制作粗率,一眼即可看出,有些则制作较精,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后者为真伪的鉴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论真品或仿制品,都难免留下本时代工艺制作上的特征和历史赋于的时代烙印。只要细心体察和揣磨,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

唐三彩的胎料以白色粘土为主,但因烧造地区不同,胎质也就有所差异。从窑址内出土的器物看,河南烧制的三彩器物胎质较为洁白细腻,火侯略高,质地较坚硬,釉料色泽瑰丽,浸润流淌自然,兰彩较丰富。河北内丘三彩器目前出土较少,因此,不能对器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作出规律性的总结。陕西铜川窑州窑烧制的唐三彩,胎色白中闪红,胎质较粗松,不及河南三彩的胎质坚硬、细腻,釉色不甚鲜艳,各釉色之间的交织线比较明显,造型古拙。各地所烧的唐三彩虽然存在着差异,各具地方特色,但其共性明显存在:即胎料陶洗精炼,胎质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釉色丰富,浓艳瑰丽。

唐三彩真伪的鉴定主要从胎、釉、造型、制作工艺及时代风格等方面着手,即用眼看、手摸、耳听、鼻嗅等方法,仔细观察,认真辨别,去伪存真。

1、胎釉

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是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判别赝品时,运用胎釉特征就能及时剥去伪装,鞭辟入里。

a、胎:鉴别胎质时,首先要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其次要注意胎土的色泽。唐三彩为陶胎,胎质较粗松,胎色白中闪黄、或呈黄褐色、淡粉红色。手感适中。

仿品胎质分三类:

第一类是瓷胎。这类仿品的胎料选用瓷土作胎,而非唐三彩所选用的陶土为胎,所以胎体结构较真品细密,胎骨坚硬,扣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

第二类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作胎,胎色洁白或稍灰,胎质细密,胎体较轻,手感也轻。

三彩龙纹兽足炉

第三类是陶胎,这类仿品使用的胎料虽为陶土,但因陶洗不精、陶体颗粒较大,胎质较唐三彩粗糙松软,手感较轻。

总之,唐三彩的仿制品或因选料的不同,或因工艺程序上的欠缺,胎体颜色、重量与真品就不尽相同,手感非轻即重。

b、釉:唐三彩釉色浓艳瑰丽,釉汁流淌自然,浸润交融。釉面光泽柔和莹润,精光内蕴,玻璃质感不强,没有耀眼夺目的光泽。釉面开片细小均匀,仔细观察会发现开片的两头往上翘,给人一种欲剥离的感觉。

仿品釉色艳丽飘浮,釉质过细,很少流淌,釉面光泽耀眼刺目,釉光外爆,玻璃质感强。釉面有开片和不开片两种,有开片的仿品,开片大小不匀,纹路杂乱无章,开片的两头不上翘,没有欲剥离的感觉。此外,釉面晦涩,一点光泽也没有的也非真品。

2、制作工艺

唐三彩陶俑多用捏塑、雕刻或印模制成,陶器则采用陶车轮制或轮制、捏塑两种手法兼用,在器物胎体上都留有上述的工艺特征。器表釉汁流淌自然舒畅、无拘无束,釉面厚薄不匀,往往有微小的露胎点。唐三彩俑人的头部、足部和底盘,兽的足部和底盘大多不施釉,是素胎。

仿品大多数采用模型注浆而成,器物胎体上没有捏塑和轮制的工艺特征。釉面均匀细腻、流淌现象少,流痕呆滞,不自然,风格与真品迥然不同。也有采用捏塑、雕刻和轮制等方法制作的仿品,但这一类仿品在造型上往往显得笨拙,器物线条生硬,制作较粗率,失去了唐三彩神韵。

3、彩绘

唐三彩俑人的头发、眉毛、眼睛、髭须和巾帽、口唇和面颊都是后挂彩,即俑人烧好后,再在俑人的头部用黑彩描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和巾帽,用朱红彩描画口唇和面颊,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明显的变淡变薄,且渗入胎骨。面仿品的彩绘因为是新描画上去的,往往颜色鲜艳清晰,彩绘浮于陶胎表面,没有渗入胎骨。

4、造型

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在美学观、科技、文化等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时代的产品必然留下本时代的工艺特征和时代烙印,正如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唐三彩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矞皇华丽的美学内涵。而仿造者在制作仿品时,只能一心一意地〃依葫芦画瓢〃,不能随心所欲,所制仿品上的各部们的轮廓线都是小心翼翼地依真品的模样做出来的,因此显得生硬呆板,只见其形而不见其神,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唐三彩的艺术魅力荡然尽失。其造型风格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终不能与唐三彩雍容的神韵相比肩。这也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不可逾越的时代鸿沟。

5、手摸

三彩骆驼

唐三彩经过千年的地下埋藏,器物表面受地下酸、碱、盐等物质的浸蚀,釉面均留有自然的,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上手摸有一种〃涩滞〃的感觉。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感。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看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磨擦的痕迹。如果侧光仔细观察,在釉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的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

6、鼻嗅

唐三彩用鼻嗅,能闻到一种老坑的土腥味。

仿品:用陶土新制作的仿品,用鼻嗅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用石膏作的仿品则能嗅到一股石膏味;经过作旧的仿品,有的能嗅到刺鼻的化学味道,有的则能嗅到腥臭味(粪池中泡过)这些都是在作旧过程中留下的不可消除的痕迹。

7、吸水率

唐三彩胎料为陶土,土质密度较大,吸水率不是很高。仿品或为瓷胎,或为石膏,或为石膏加水泥,胎质致密,胎体颗粒密度大,吸水率低。也有用陶土作胎新仿制的唐三彩,这种仿品因所用陶土陶洗不精,陶土颗粒较真品大而粗松,致密程度差,因此,吸水率较真品要高。

唐三彩仿品的这些仿制特征,具体到某件器物上,不可能同时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观摩,通过对比分析,抓住其漏洞,辩其真伪。总之,伪品无论制作的怎样精细,怎样逼真,都会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我们留下辩伪的突破口。

来源:华夏收藏网

 土斑可以辨别高古陶瓷

现在高古陶瓷赝品极多,如何辨别呢,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谓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 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来源:华夏收藏网

 文物仿制做假新手法鉴识

文物仿制从古到今,技术不断“改进”,手段年年翻新。下边介绍几种造假最新手法,供文物收藏者鉴别参考。

青铜器

很多文物书籍介绍了青铜器诸多造假手段,21世纪新“发明”的造假术,足让过去那些造假“专家”小巫见大巫。现在的造假者有很多介绍珍贵文物的书籍图片供参考,他们常常是对着录像制蜡模,用蜡模翻成硅橡胶。再去市场上廉价收购古代的铜钱,熔铸铜器。也有的按照书上介绍的铜铅比例配制。铜器制好后用玉雕机打磨内壳,待很薄后手感象真物时才罢。然后用酸拌铜屑糊满铜器全身,放在能加温的泥窑里热烘,大约七天到半月内即成。做成的铜器锈色坚固不漏底,连范线范痕都能仿出。这种铜器还要后加工,这后加工技术才是新发明的撒手锏呢

许多鉴定古董的专家都知道,青铜器上绿锈好仿,红斑难做,仿成的红斑颜色淡,用硬物一戳即掉。真红斑硬,不易掉。造假者就抓住人们看红斑的心理,通过挖墓人购买有红斑的不值钱的残破铜器。然后取下红斑,用玉雕机在仿制铜器上挖沟,再用军用强力胶把红斑“种”在仿制铜器上。这种军用强力胶粘的牢固,不怕火烧。任你鉴定人用火烧用刀刮,这红斑就是“长”在了铜器上,就像从铜器里生出来的一样。我所知道的一个铜器加工厂,用这种方法制造的几十件铜器,竟然以高价销售一空。那些买家,大多都是请了“专家”长眼的。有心收藏的同道人,再见了这些红斑铜器,请观察器物纹饰处是否有红斑,若铜器遍身红斑,单单纹饰处没有,就请三思后行。因为有花纹处凸凸凹凹,不便栽种红斑,而古铜器埋在土里上千年,有没有红斑是根据接触化学物的成分决定的。不会专挑无纹饰处长红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