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的白粥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和尚的白粥馆-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门的和尚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李施主忽然说,淼镇上还是太闭塞了,在外地生活,城市变化很快,每隔一小段时间,便会有不少新的建筑物出来。而他离开了五年的淼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些房屋,还是那些景致,至于茅山,变化也很小,五年的时光,几乎一成不变,唯一有些不同的,是那条小道,仿佛比以前宽阔了很多。

算了算时间,这小路自走出来,已经有十年历史了,而十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草地。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无路可走,其实不妨尝试着迈出自己的脚步,也许在你的脚下,无路的地方也会走出一天天宽阔的小路。

有一天,我们再回头想想,可能会发现,什么足迹都没有留下的,是那些一直行走在宽阔大路上的人。

第54个 智恒师父的委托

论起天明寺里几位师父的厨艺,最好的当然是智恒师父,而最差的则是智缘师父。说来也奇怪,单看智缘师父炒菜的姿势,也有飘逸隐士风范,做出的菜,卖相也不错,可是口味却很古怪。每次我们都要鼓起很大的勇气,才能吃掉一小块,有时候也觉得剩得太多有些浪费,便悄悄地放在戒言的碗里,但是戒言嘴巴比我们刁,宁愿绝食也不吃这些菜。

所以,做菜这种事,我们都尽可能不让智缘师父参与,有时候智缘师父兴致来了要替我们炒几个菜,戒傲都会拼死替下智缘师父,让智缘师父每次都很遗憾。

戒傲的厨艺,可能是寺里仅次于智恒师父的,但是吃戒傲做的菜是有一定风险的。他经常会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些不明植物混杂在菜里,边吃边向我们介绍这种植物的滋补功效。后来,每次确定是戒傲做的菜,我们都会鼓励他先吃一些,然后暗自观察一会儿,确认没有问题后再下筷子。

每当智恒师父做饭,我们都会争相去打下手,这样可以边干活边帮师父尝尝今天的菜口感是否合适。

智恒师父做的菜里面,有一种他自己腌制的小菜,是全寺人最爱吃的。这种小菜制作也不简单,每到秋天,智恒师父便选上五、六种蔬菜,把它们切碎混在一起,配上很多种佐料,经过一个月的腌制,才能完成。

虽然制作费时,但这种小菜是也是智恒师父每年必做的。因为在山里的生活,实际上也有不少不便之处,有时候到了冬天,雪下得很大的时候,我们便不能出门去淼镇买食品了,常常要靠这种菜应急。

有一年,智恒师父忽然有事要离开寺里几天,临走的时候,师父特意交代,在后院的贮藏间门边上,放了一个小罐子,里面是刚开始腌制的小菜。因为小菜的腌制过程不宜受潮和暴晒,所以让我和戒傲记得常常把杂物间的门打开,保持通风换气的环境。

我们点头答应了,以后每天早晨都去把杂物间的门打开,晚上再关上。

那天下午,忽然大雨降临,我们急着去收衣服,匆忙间忘记了杂物间的事情。

到了晚上,睡到半夜,戒傲忽然想起来这事。他从床上坐了起来说,糟糕了,忘记关门了,这样的大雨,小罐子又放在门口的位置,估计要进不少雨水,师父交代的事情要完不成了。

我急忙爬起床,和戒傲一起去杂物间,却意外地发现杂物间的门,不知道被谁关了。

第二天,在吃饭的时候,我们询问这事,戒痴忽然吃吃地笑起来,他说,门是我关的。

我们很是意外,因为戒痴是不会打诳语的,既然他说了,这门便一定是他关的了,但是我们谁也没有和他说过这事,他怎么知道要去关门的呢?

我们追问了几句,戒痴说,昨天下午和戒尘在院子里捉迷藏,他藏在杂物间里,出来的时候顺手把门关了。

原来不明真相的戒痴,无意中帮我们做了一件被遗忘的事情,使本来可能会变质的小菜得以保存。

生活中,其实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小小意外,也经常被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改变着。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部分人都是一些小人物,但任何的小人物、任何的小举动都可能会改变和影响着未来。

第55个 树上的野果

植物多的地方,野果自然也多,茅山也不例外。

并非所有的野果都可以食用,但对常年住在山里的戒嗔来说,这当然不是一个难题,大多在山里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会知道这些果子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戒嗔也很在行。而这种识别能力的形成,差不多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

那时候戒嗔与戒傲不过十来岁,总在探讨完深奥的佛经后,换些简单的话题来议论,而这种话题大多围绕食物展开。就这样几乎没过多久,天明寺周围可食用的植物都被我们研究得很透彻了。

到了秋天,果树成熟的季节,戒嗔会和戒傲眼巴巴地站在树下,监测果子成熟的进程。戒嗔总觉得日子过得太慢,要不为什么树上的果子一直青青的长不大呢?

记得有一天下午,戒傲跑来找戒嗔,衣服里居然兜了满满一兜果子,问他来历,戒傲说是刚从树上采的。看看这些果子,依然是青的为主,看来戒傲的性子比戒嗔还急。

我们兴致很高地翻寻,准备找几个来尝尝,却被迎面而来的智恒师父撞上。那天不但没有吃到果子,还被师父数落了很久,让我们不准再去爬树,要知道天明寺周围的树木都有些年头了,要是不慎失足确实危险。

我们向师父许诺不再爬树,但是有时候走出寺门,还是会忍不住向上看,那些野果真的又多生了许多个,个头也大了不少。戒傲站在树下叹气,感慨为什么万有引力定理中的苹果会掉在牛顿的头上,而树上的那么多果子,却没有一个掉在我们的怀里,心中不由得又生了许多惆怅。

过了几日,我们早晨醒来的时候,桌子上多了许多水果,都是智恒师父从山下带来的。我和《:文:》戒傲开开《:人:》心心《:书:》地吃了好《:屋:》几个,虽然水果味道香甜可口,可心头记挂着的依然是寺外大树上的果实。

又等了几日,眼见树上的果实生长得越发诱人了,戒傲又一次忍受不住,从院子里把晒衣服的竹竿取出来,费了不少力气,终于把生长在较低位置的果子打落下来几个。

我们跑去厨房,把戒傲的成果清洗干净,并且找出最大最红的,开心地咬下去,却发现果子的味道苦涩难忍,比起师父们买来的水果味道,可算得上是天差地别了。

有时候我们用尽心力追逐来的事物,可能远远不如想象中的美好,而那些轻而易举得来的也未必是差的。

第56个 面饼与白粥

那几天,雪下得挺大,只在数日之间,仿佛变了一个世界,山道上、树林间全然被白雪覆盖了。

雪仿佛没有停止的意思,偶尔在院落中行走过的脚步,只要稍待片刻便消失不见了。

天明寺的香客原本也不算特别多,现在则一个也没有了。若不是偶尔几个从外面打来问候的电话,这里几乎就要与世隔绝了。

早课结束的时候,师父特意交代我们,不要随意外出。山路本来就很窄小,也不是特别好走,兼之恶劣的天气,若强行外出,确实很容易出事故。

师父中最得意的是智恒师父,因为在下雪的前一天,他带着我和戒傲特意去山下采购了不少食物,现在寺里的食物差不多足够坚持半个月时间,或许能熬过最艰难的日子。

关上禅房的门,盘腿坐在小炭炉前,不是太亮的火苗,时而噼噼啪啪地发着响声。

智恒师父在炭炉上支着一口小平锅,就着炭炉的温度,煎着小面饼。

戒嗔一页页地翻着经文,身旁戒痴和戒尘在旁边挤眉弄眼,目光在面团和佛经之间游离,每到智恒师父把饼子翻个儿的时候,他们便伸直了脖子。

智恒师父笑着说:“别急,别急,等好了会叫你们。”

两人只好硬生生把眼神从饼上拉回到经书上,只是看经书的样子完全没有看饼子时的那般温柔和神采。

又过了一小会儿,智恒师父说,饼好了。

两人欢呼而起,刚才看佛经时呆滞的目光,又是无限暖意。

每人手中拿着一个小盘,盛着半块面饼。

吃着吃着,戒痴忽然对同样埋头苦吃的戒尘说,如果现在能有一碗白粥就好了。

经历着风雪的人们,心中想要的,只是把手贴在距离小炭炉很近的地方。

而围绕炭炉边的人,在开心地等着即将出炉的面饼。

而吃上面饼的人,又觉得如果有碗白粥也不错。

那么有了白粥的人呢?定然还会有其他的想法。

我们总在一次次提升着愿望,这并没有什么错,只是获取了很多的人,也应该想起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们。

第57个 汇集阳光

有段时间天气一直不是很好,每天都阴沉沉的,记得有天早晨醒来,天忽然放晴,阳光照在寺院里,柔和而温暖。那天中午,戒嗔和戒尘一起去镇上,走到镇中心,远远地看到几个孩子围成一圈,趴在街道中间。这些孩子戒嗔也看得眼熟,都是附近居民家的,有时候会和寺里的戒尘和戒痴一起玩。

远远望过去,从姿势上看几个孩子像在玩拍纸牌,可是他们却很安静,没有打牌的喧闹,只是把头凑在一起,一起看着中间的地面,也没有太大的动作,看样子并不是在做游戏,不知道在看些什么。

戒嗔和戒尘有些疑惑,戒尘径直跑到孩子们旁边,也把头凑在一起看了起来。

戒嗔禁不住好奇,走近他们的身边,见几个孩子神情专注,便把头从他们的头顶间隙中探了进去,只见地上放着一张白纸,有个孩子手中拿着一个放大镜,不知道在做什么。

戒嗔忍不住把头探得更前一些,想看得仔细,孩子们忽然集体发出一声叹息。

一个孩子抬头对戒嗔说:“戒嗔师父,我们在做物理实验,想实验一下,用放大镜把阳光汇集在一起,把白纸点燃。”

戒嗔轻轻地“噢”了一声,心想原来是这么回事,并且奇怪这群孩子居然认识我。

那个孩子有些怪责地说:“本来我们就快要成功了,可是戒嗔师父的大脑袋把我们的阳光全给挡住了。”

原来如此,戒嗔有些不好意思,急忙把头缩回来,凑在旁边往里面看,做了坏事还被人认出来的感觉真不好。

孩子们又重新开始用放大镜聚焦阳光。

正午的阳光经过放大镜的折射,变成了一个明亮的光点,手持放大镜的孩子微微调整着距离,白纸微微变色,然后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呼”地烧出一个洞。

那天拉着戒尘回山,戒尘问我为什么白纸会燃烧,戒嗔说,那是因为阳光被汇集的缘故。

温暖的阳光,不知不觉地照在身上,我们只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却很少意识到它们的力量,每一束阳光,轻洒在土地上,都毫不起眼,可是在当它们汇集成小光点时,却会有意想不到的能量爆发。

一掌掌击向木板,即便把手掌打得发红,木板可能都毫发无伤,可是如果用同样的力气挥动铁锤去击打钉子,只需小小的力气,便会穿透木板。

如此简单的道理,我们怎么会不懂呢?

有太多的道理就存在我们手边,只是它们常常像捧在手掌中的水一样,被我们轻易漏掉了。

第58个 能躲雨的屋檐

智缘师父的弟子戒烟师兄在上海做房地产。记得有次他在佛堂里和镇里人聊天说起了他们那里的房价,所说的价格把周围镇民都吓了一跳,大家都说城市里的房子难道是用镀金的砖头盖的吗?否则何以卖得那么贵。

说来我们淼镇虽不大,但人口也不多,所以,相对于城里人,镇里人的住房面积都不算小,只是建房的花费却比城里人要少很多。

镇上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施主还会买块地,盖上一栋独门独户的两三层小楼,镇里这样的小楼大约有十几栋,基本集中在镇子的西南边。因为多数都是自己联系的施工队,所以,这些房屋样式都有很大不同,但是每家都会建一个小院子。

淼镇里的人大多爱好花木,所以每户人家都会在院子里种上一些花木,以及搬上一些山石装点一下。

花木不仅仅种在院子里,院子外也会种上一些,沿着院墙边种上一些花花草草,等到花开季节,这里也算是一道独特风景。

镇上有一位许老施主,他的儿子在北京工作,收入挺高,因此寄了一些钱给家乡的父母盖房子。去年,许老施主也买了块地盖起了新房。

许老施主的新房面积大,而且建造得很气派,但是有一处和邻居们的房子都不相同,许老施主房子的院墙很特别,院子边上的房檐伸出墙壁之外很长的一截,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次许老施主来天明寺做客,大家问起他房檐的疑问,许老施主很得意地告诉大家说,如果下起了雨,院子上的房檐长的话,可以方便路人避雨。大家恍然大悟,纷纷夸赞许老施主想得周到。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次戒嗔去淼镇,经过许老施主家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许老施主院墙边上虽然也像其他施主一样种了不少花草,但那些花草生长得却极其不好,无意中向屋檐看过去,忽然意识到是因为过长的屋檐挡住了阳光。

原来可以防雨的屋檐,同样也会挡住阳光。

很多事物,好与不好其实是混杂在一起的,我们一味想把不好的东西拒之门外,其实连同好的东西也一起拒绝了。

第59个 能驱鬼的戒嗔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喜欢听故事,戒嗔也不例外。那一年戒嗔刚上小学,有几个从小玩大的玩伴,都成了同学,其中有一个叫木头,还有一个叫石娃,这两个名字从小就一直这么叫着,所以上学了,也没有改口,至于他们填写在作业本上的是什么名字,戒嗔反倒忘记了。

我们几家住得不算太远,所以经常串来串去的。那时候最常去石娃家里玩,石娃家里几世同堂,人很多,他家里和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的姨妈。现在想起来,石娃的姨妈当时年纪也不大,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她已经很老了。

石娃的姨妈很擅长讲故事,她喜欢在晚上讲,还要求听众要足够多,不达到五个人以上,她是决计不开始说的,有时候人手不够,逼急了还把一个从小就很耳背的同学也拉过来当听众。

石娃的姨妈喜欢说鬼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