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牛奶可乐经济学-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之,如果遵照先到先过的规范,头一辆北向行驶的车开过桥以后,轮到南向车队的第一辆车过,接着是北向车队的第二辆车,再接着是南向车队的第二辆车,如此反复。如果你有耐心,不妨把相应的等候时间加起来算算看,你会发现,等候时间总计达到 80 分钟之久 ― 北向车队总共要等 37 。 5 分钟,南向牟队要等 42 。 5 分钟,比没有规范的情况长 6 倍。

先到先过的规范,不仅极大地延长了等侯总时长,还使等候时间分布得更不平均。但这些问题只在车流量大的时候才显得突出,而伊萨卡车流量大的时候相对比较少。

尽管有此缺陷,先到先过规范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脸。每辆车顺利过完桥之后,司机一般会向对面方向排头车的司机致个敬,算是感谢对方遵守规范,没有紧跟着前头的车抢先过桥。

·在做决定时,人们有时会依核错误的信息,还有些时候,他们会从正确的信息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想要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所做的选择,必须时人类的动机加以更细致的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现金奖励胜过同等价位的其他奖品。可人们往往偏好其他形式的奖励。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

·先到先得的规范有时也会造成不受欢迎的结果。

第 10 章

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市场

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聪明呢?

·为什么男女初婚年龄延后了?

·为什么人们在有了异性朋友之后,更容易找到另一个异性朋友?

·为什么人们大多认为含蓄是迷人的品质?

·为什么住在农村地区的人比住在城里的人早结婚?

·如果真如大家所认为,一夫多妻制对男人有利,而对女人有害,那为什么以男性为主的立法者要禁止它呢?

·为什么许多军婚都是 10 年后才离异?

·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比其他人更聪明呢?

虽然人际关系主要受情感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跳脱经济逻辑。不妨想想财富和个人吸引力之间的关系。人人都想在有好学校的安全街区拥有住房,可那些低收人的人肯定办不到。所以,若问女性心目中男人最吸引人的特点是什么,收人能力毫无例外总排在前头。对此,经济学家并不吃惊。

在菲茨杰拉德( F 。 Scott fizgerald )的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一书中,主人公詹姆斯 · 盖茨知道,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配不上向他喜欢的女人戴茜求婚。所以他给自己改名叫杰 · 盖茨比,一心一意要在物质上实现最大限度的成功。

亚当 · 斯密的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第 3 章),有助于深人阐释盖茨比的追求。这一理论指出,一件工作越叫人不愉快,风险越大,报酬越可观。所以,一些报酬极优厚的工作,最适合的人选,是那些愿惫做缺德事的人。盖茨比发现,要想实现目标,自己不能谨小慎微,缩手畏脚。

菲茨杰拉德并未描写盖茨比集聚财富的具体细节。但盖茨比的事业,不仅有损道德,而且犯了法,这一点是没有太大疑问的。盖茨比很清楚,要是他给逮住受了罚,梦想就会破灭。但要是他选择不那么冒险的道路,肯定不会发财。

本章各例利用经济学家的观点,阐明非正式的社交关系市场,也要受支配其他市场行为的供求逻辑所影响。经济学家提出如此看法,并不是说在选择婚姻伴侣时,爱情不算数。其实,菲茨杰拉德本人,尽管素来认为物质在求偶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可也曾对友人说过,不要为了钱而结婚。“跟着钱走,”他建议道,“为了爱结婚。”

虽说这个星球上的 60 亿人口,每个都互不相同,但人们在评价潜在婚姻伴侣的时候,似乎有若干共同点。这些共同点随文化不同而略有变化,但重合程度惊人。比方说,很多人都喜欢伴侣和气、老实、忠诚、健康、聪明,外表有魅力。女性一般都承认,会被经济上成功的男人所吸引。在问到认为什么样的女性有魅力时,以前男性倒没提过收人能力,可在美国近年来的调查里,他们也开始提了。

每个人在婚配这一非正式市场上的购买力,取决于该人天生的个人特点。简单说也就是,假设个别加权代表相应个性的相对重要性,那么,不妨以寻婚者所拥有的个性加权平均值来衡量其购买力。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算出一个介于 1 一 10 的分数,较高的分数,代表较为合意的个性组合。再假设每个寻婚者都遵守“跟愿意要你的最佳人选结婚”的规则,而且,所有人都挑选同类型的配偶,即 10 分的候选者配其他 10 分的候选者, 9 分的配其他的 9 分,以此类推。

不必说,这样描述人们如何筛选伴侣,实在过分生硬、缺乏感情。但对于一些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求爱行为,它似乎能做一些粗浅的解释。

为什么男女初婚年龄延后了?(贾斯汀 · 格里姆)

在 20 世纪60年代,美国男性的初婚年龄是 22 。 8 岁,女性是 20 。 3 岁。但到 2004 年,男性的初婚年龄提高到 27 。 4 岁,女性提高到 25 。 8 岁。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增长。 2001 年,澳大利亚男性的初婚年龄是 28 。 7 岁,女性是 26 。 9 岁,而在 70 年代,男性是 23 。 4 岁,女性是 21 。 1 岁。为什么现在人的结婚年龄推迟了呢?

原因之一是,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接受到更多教育,一个人找到工作所需的教育量也因此提高。比方说吧,一个世纪以前,一个有高中学历的人找一份银行出纳员的工作是十拿九德的,可如今,大多数银行的这类职位都是大学毕业生来干。而且,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成绩和其他学校表现对事业成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对男女双方来说,早结婚的机会成本提高了。比如,结婚早的人很难拿到大学文凭,生了孩子的年轻家长就更难了。此外,从人们希望跟成功者结婚的角度而言,预测对方是否能获得成功所需的信息,不如以前那么容易获得了。

传统上,早结婚的一大好处是,趁着好人全被别人抢走之前,找个有魅力的伴侣先下手为强。但现在的人们似乎并不像从前那样担心落在别人后头。凭借较高的收入,较高的教育水平,迁居的灵活性也比从前大,人们总能碰到潜在的结婚伴侣。所以,年轻时错失有魅力伴侣的机会成本,不如从前那么高了。

趁年轻结婚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在自己身体健康强壮,有能力满足抚养下一代的禽求之时,及时生下孩子。但随着健康水平和寿命的普遍提高,这个好处也渐失意义。

总之,早结婚的成本提高了,收益却减少了。这有助于说明人们初婚年龄提高的原因。

为什么人们在有了异性朋友之后,更容易找到另一个异性朋友?(赫托尔 · 装多)

一个年轻小伙子跟一位有魅力的年轻姑娘成了亲密朋友。他们保持着一种非常柏拉图的关系。一天晚上,姑娘邀小伙子去酒吧,说,“今天晚上我要帮你找个伴儿。”两人到了酒吧,姑娘专心致志地打量起在场的其他人来。她一边看,一边亲昵地挽着小伙子的胳膊,充满爱意地看着他,并不时与他耳语。接着姑娘说自己要走了,并跟小伙子说第二天喝咖啡时见。等她一走,其他好几个有魅力的年轻姑娘都跟小伙子搭上了话。小伙子彻底懵了。为什么这些姑娘突然对他表现出这么大的兴趣呢?

第二天喝咖啡的时候,姑娘对小伙子得到这么多青睐一点也不吃惊,她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光是看一个人的外表,很难判断他到底够不够好,”姑娘解释说。可因为酒吧里其他姑娘明白,有魅力的姑娘一般很受男人欢迎,所以,她,一个有魅力的姑娘,对一个认识的男性给予这么亲密的关注,显然说明,这个男的没问题。

小伙子把这次的经历看作马太效应的又一例子:“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 马太福音 》 )。

为什么人们大多认为含蓄是迷人的品质?

到了适婚年龄的单身男女一般要花相当长时间寻找潜在配偶。他们常去酒吧,参加俱乐部,成为健身房的会员,出席宗教仪式,请求朋友和亲戚多帮忙,甚至出钱寻找相亲服务。但要是表面上吸引人的潜在伴侣对结成关系过度热心,他们大多也会拒绝。为什么人们更偏爱含蓄的潜在伴侣呢?

已故的著名演员格劳乔 · 马克斯( Groucho Marx )曾说过,他绝不愿意参加任何主动给他会员资格的俱乐部。显然,在个人关系中采取这种姿态,肯定要失效。可马克斯的确说中了点什么。

如前所述,人们大多寻找的是有同情心、聪明、健康、诚实、情绪稳定、外表有吸引力的伴侣。这些特点中,有一些比较容易观察到,有一些却不然。具备上述所有品质的人,需求量很大,也就不太可能急着寻找伴侣。”而对于知道自己缺乏某些品质的人,情况可就不同了。这种人很可能遭到了多次拒绝,难以压抑自己对成功的渴望。

于是,适当的含蓄就成了一个迷人的品质。

为什么住在农村地区的人比住在城里的人早结婚?(马特 · 汉良)

2000一 2003 年,住在西弗吉尼亚乡村地区的青年,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 25 。 9 岁,女性为 23 。 9 岁。反之,住在新泽西城市或郊区的青年,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 28 。 6 岁,女性为 26 。 4 岁。为什么住在农村地区的人早结婚呢?

结婚早的一大成本是,离婚的可能性更大。所有的夫妇,不论住在农村还是城市,如果愿意在正式结婚之前等得更久一些,越有可能维持长久的婚姻关系。但如我们所知,时整体来说有道理的抉择,不见得总是对个人有利。比如有人碰到了一个特别有魅力的结婚伴侣,他可能会发现,等得太久不见得只有好处,还有风险——一尤其是,万一有其他人出现获得了对方的青睐怎么办?

虽说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可要是住在大城市里的某个人,错失了跟迷人潜在配偶结婚的机会,总还会碰到大把单身年轻人,并最终找到条件差不多的替代者。

可人类吸引力的构成基拙,乃是无数的各异特质,要是一个住在乡村环境里的人,错失了一次结成良缘的机会,那么,他很有理由担心,未来找到的次佳人选,不如头一个那么迷人。

所以,农村地区早婚现象,可以看作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冲突的又一个例子。从所有人的角度来看,等得久更好,但时个人来说,最有利的策略是好机会一出现就牢牢抓住。

还有一个与此有关的因素是,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相应的,从事需要花费时间才能取得事业成就的人也就较少。所以,农村地区的人,等久点再结婚(预刚成功所需的信息,一般要在较迟的时候才能获得)的动机并不那么强烈。

经济学家的人际关系市场模型,不仅能解释求偶惯例,还能解释社会用来规范婚姻关系的法律,以及人们在考虑是否挽留婚姻关系时所做的抉择。

如果真如大家所认为,一夫多妻侧对男人有利,而对女人有害,那为什么以男性为主的立法者要禁止它呢?

不少人认为,只要不对别人造成不可接受的伤害,成年人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困难的是,如何界定何谓“不可接受的伤害”。 HBO 电视台的系列剧 《 三栖大丈夫 》 (Big Love),讲述了盐湖城一个一夫多妻家庭的虚构故事,重新挑起了对这个问题的争议。

芭玻、妮基和玛姬妮,是 《 三栖大丈夫 》里的三个女主人公,选择嫁给成功的商人比尔 · 汉瑞克森,他有能力为这个大家庭提供富裕的生活。社会应该禁止这种安排吗?因为它给别人造成了不可接受的伤害?它伤害了谁呢?怎么伤害的呢?按照经济学家的婚姻伴侣非正式市场模型.这些问题很有一些有趣之处可谈。

反对一夫多妻制的传统观点认为,它对妇女造成了伤害,尤其是那些被迫进入这种婚姻关系的年轻姑娘。毫无挺问,强迫性婚姻关系,不管是多妻还是一妻,都应当为社会所禁止。但成熟的妇女,自愿选择多妻婚姻关系,说明她们喜欢这种安排。如果说多妻制婚姻对妇女造成了伤害,那么受害者显然是那些喜欢一夫一妻制的女性。

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些妇女是如何受伤害的。例如,在一夫一妻制度下,芭玻最先选择的是嫁给比尔,比尔也选择姿她。可要是允许一夫多妻,比尔可能不仅想姿芭玻,还想姿妮基和玛娘妮。芭玻不得不在两个不那么合意的结果中做出选择:要么重断寻找支持一夫一妻的伴侣,要么继续保待她不喜欢的多妻婚姻关系。

对一些妇女来说,允许多妻制婚姻关系,会损失一些诱人的选择。但光凭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多妻制时女性造成了不可接受的伤害。假设多妻制合法,且男女比例相当,有 10 %的男性平均每人有 3 个妻子,而剩下的婚胡仍为一夫一妻制。在满足了一夫多妻的 10 %的男子的情况下,剩下的每 7 名妇女就对应着 9 名男士。在一夫一妻制伴侣的非正式市场上,男性过多,交易条件就变得有利于女性。妻子们用不着再洗那么多尿片,他们的双亲也免掉了支付婚礼费用的苦差。

对男人来说又是什么情况呢?显然,对一部分男性来说,一夫多妻制是有利的。毕竟,像《三栖大丈夫 》 里比尔 · 汉瑞克森那样的男人还有不少,他们不仅喜欢占有若干妻子,而且也能吸引到若干妻子。

可那些喜欢一夫一妻制的人怎么办呢?如前所述,允许多妻制婚姻,会让单配偶关系中的男女数量失衡。由于不少合乎条件的女性现在成了别人的囊中物,交易条件时男性变得极端不利。不少男人完全结不上婚。

总之,供求逻辑证明了传统一夫一妻制的道理所在。如果多妻制真的伤害了谁,那么,受害者也大多是男人,而不是妇女。

如果我们考虑到男性为了获得稀缺的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