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不可收拾者。此士人见诮于狐,其小焉者耳。
    意思是说,仔细想来,模棱两可确实是保全自身的良策。然而因推诿而模棱两可,受其害也在在有之。原因在于太过于世故,就会自以为智谋太巧,常常会并其不必避讳者也避之,就会连本应该作的也不去作,往往因此坐失良机,留下祸根,甚至于不可收拾地步。此士人被狐讥笑,尚是小事。
    为此,纪晓岚讲了另一个故事。
    甲与乙邻居世好,幼年同嬉戏,长大后为同砚席,相契如兄弟。两家男女时相往来,虽有隔墙,犹如一宅同居。
    有人为甲妇造谤,说她私通其表弟。甲探访无迹,然而疑问不释,于是密以情况告知乙,请求他代为侦察。乙一向谨慎畏事,坚谢不能代理。甲因此私下以为乙未侦而谢不能,是知道其事而不肯代为侦察,遂不再问,亦不明言;然而由是不答理自己的老婆。
    甲的老婆无以自明,竟郁郁而死。死后附魂于乙说:“亲莫亲于夫妇,夫妇之事,我夫却密请你侦察,由此可见他信任你何如了。假使你力白我冤,甲的怀疑必定会冰释;或者你能表面答应他的请求,而慢慢地告诉他此事本无根据,甲的怀疑也必定会冰释。而你却担心如侦得实据,不告诉甲则有负甲的信任,告诉甲则担心你会因此受人怨恨。所以你要置身事外,恝然自全,致我死恨于泉壤,实在是杀人而不操兵啊。今日我控诉你于冥王这里,你可自己前往对质。”乙不久竟颠痫数日而死。
    而甲也说:“所以需要朋友,为的是他能缓急相资啊。如果此事可欺我,又岂能欺人?关系疏远的人或可欺,又岂能欺你?我以心腹话托付给你,如无其事则自当言无,直词责我勿以浮言离间夫妇感情;如果真有其事就应该密告于我,使善为计,勿以秽声累子孙。你却视若路人,以推诿启疑窦,何贵有此朋友哉!”遂亦与之绝交,乙死,甲竟不往吊。
    为此纪晓岚说:“乙岂真欲杀人吗?只因他世故太深,则趋避太巧罢了。然而他担心小怨,却招致大怨;担心一人怨恨,却招致两人怨恨。终于至杀人而以身偿,其巧又在哪里?所以说:非极聪明人,不能作极懵懂事。”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儒生士子经世理想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所表达的观点,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调和观点。
    他认为,在儒生士大夫经世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矛盾冲突中,虽真理在握但却无权无势的士人不言而喻地处于失败一方。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境况下,具有一定文化影响的士人经世又有可能造成一时的封建秩序紊乱。南宋末陈东与明末东林党人,便曾经搅得宋明统治者大不安宁。
    陈东是北宋末太学生运动的领袖。在金军大举南进、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势下,他多次和众太学生伏阙上书,抗击权奸,敦促政府坚决抗金。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东京城下,钦宗与宰相李邦彦罢免力主抗战的李纲之职,拟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地以求和。陈东率太学生在宣德门上书,要求罢免李邦彦,重新起用李纲。城中军民数万人纷起支持,包围皇宫,砸碎登闻鼓,打死宦官数十人。声势浩大的军民抗议活动,逼使钦宗宣布重新任用李纲。但此时的北宋小朝廷,苟安国策已定,仅在一年之后,李纲再次被罢相,陈东亦被宋高宗、黄潜善以“鼓众伏阙”的罪名处死,临刑前,陈东慷慨而言:“畏死即不肯言,已言肯逃死乎?”从容赴死。
    对于陈东之举,纪晓岚的评价是双重的:既褒奖陈东的“忧国”之心与敢于掊击“人不敢触之巨奸”的豪气,又反对他危害封建纲常秩序:
    东以诸生愤切时事,摘发权奸,冒万死以冀一悟,其气节自不可及。然于时国步方危,而煽动十余万人,震惊庭陛。至于击坏院鼓,脔割中使,迹类乱民,亦乖大体。南宋末太学之横,至于驱逐宰辅,莫可裁制,其胚胎实兆于此。张浚所谓欲以布衣持进退大臣之权,几至召乱者,其意虽出于私,其言亦未始不近理也。
    对于明末东林党,纪晓岚也有相似意见。
    东林党崛起于明万历年间,其时明王朝统治危机日趋深重,被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等,聚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企图挽回颓落国势。一时之间,“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人称“东林党”。在以后数十年中,东林党一方面反抗魏忠贤阉党的黑暗政治,另一方面又与浙、齐、楚、宣、昆等对立党派围绕朝政,展开激烈党争。纪晓岚推扬东林党的领袖人物如顾宪成、高攀龙等,“风节矫矫”,“皆一代名臣。”“迨魏忠贤乱政之初,诸人力与搐柱,未始非谋国之忠。”但却决不赞同他们以超轶封建政治秩序许可的方式去干涉时政,这就是“聚徒讲学”:“既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于是,“祸患卒隐中于国家。”
    因此,纪晓岚认为,意切时用的经世精神固然可嘉,需要亟亟提倡,但它只能限于“稽首青蒲,正言悟主”的正宗方式,封建政治秩序、君臣纲常大防是“经世”不可逾越的界限。

方圆实战:阅历是妥当处理事务的最终依托

    书生往往坐而论道,且食古不化,从本本出发,冥顽异常。纪晓岚推崇实践,他认为“世间万事须阅历”,模棱与否、认真与否,全看实践是否需要,全凭自己阅历经验判断。
    学术致用的关键,不仅在于贴近现实与实务,而且必须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有切实把握。这种把握往往无法得心于书本,而必须依赖于经验性的实践活动,进而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对理论的经验性予以高度重视,遂成为实学思潮的重要特征。吕廷翰云:“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乃为真知。”焦循云:“实测而知”、“证之以实”皆表明了相近的致思趋向。
    纪晓岚对经验性的“实行”或“实践”高度重视。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人们熟悉的“寻访石兽”的故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圯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颇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老河工之所以对石兽踪迹有准确预测,乃在于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石、沙、水流三种因素进行动态的综合考察。讲学家之所以判断失误,在于他仅仅从“究物理”出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忽视了实际中的千变万化。纪晓岚以老河工与讲学家的得失相观照,正是为了彰扬“实行”,批评“据理臆断。”
    乾隆二十七年冬,纪晓岚从北京赴福建任学政,东渡黄河时,千里一泻、盘涡十丈的激流激起纪晓岚万千思绪。他回顾商周以来的黄河之患,更反省千百年来治河的种种教训,在“众手捩舵呼邪许”的船工号子声中,纪晓岚不禁吟道:
    书生每喜谈水利,尸祝欲代庖人谋。
    世间万事须阅历,百不一效空贻羞。”
    纪晓岚对阅历高度注重的思路亦见于《石匣城》一诗。石匣城是明代戚继光为控三卫而建筑的城堡。当纪晓岚登临石匣城,不禁大为惊讶:“邱垤互起伏,了无险可恃,云何一孤城,能捍万突骑。使我生当年,与闻军国计,据今之所见,宁不沮其事。”然而,纪晓岚是深为服膺戚继光的,他相信戚继光在如此地势上筑造石匣城自有兵法上的妙用,而这种巧妙用兵又来自戚继光丰富的用兵经验。在书本无法解答的前人经世遗迹前,纪晓岚不禁思绪联翩,发出“乌可据诗书,慷慨谈经济”的感叹。
    为了“励实行”、“求实用”,纪晓岚在“一手勒成”《总目》时,着意、嘉勉经验式研究。《御定历象考成后编》提要和《天经或问》提要指出:“第测验渐久而渐精,算术亦愈变愈巧。”“《授时历》密于前代,正以多方实测,立法步算得之。”高度肯定了实测之术在天文历算演进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清人王锡阐苦心孤诣研究天文,“潜心测算,务求精符天象。”“遇天色晴霁,辄登屋卧鸱吻间,仰察星象,竟夕不寐。”纪晓岚赞誉他为“覃思测验之士。”以注重实验手段著名的宋代大科学家沈括也在《总目》中得到不同以往的评价。《总目·〈苏沈良方〉提要》便肯定沈括既长于试验,又博通物理,从而将“术家能习其技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儒者明其理而又往往未经试验”的各自缺陷弥合,集二者优长于一身。
    对于由实地考察和亲身阅历中产生出来的学术著作,纪晓岚也力加赞赏。
    明人张国维曾为江南巡抚,任职期间,他兴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水利工程。以擘画水利的经验为依据,国维撰成《吴中水利书》。纪晓岚强调指出,“是书所纪,皆阅历之言”,故“指陈详切,颇为有用”,“与儒者纸上空谈,固迥不侔矣。”清人陈仪曾充霸州等处营田观察史,《直隶河渠志》一书便作于他“经理营田时。”纪晓岚颇为看重此书所具有的实证性:“仪本土人,又身预水利诸事,于一切水性地形,知之较悉。”因此,书中“敷陈利病之议……足以资参考。”在评价“可谓有用之书”的《平台纪》时,纪晓岚也强调书中所发议论来自作者实践经历,皆有坚实依据,而“非纸上谈兵者”,后来清政府在台湾治理上所采取的某些措施,“竟从其说,至今资控制之力。”
    纪晓岚一方面推扬从实践和阅历中产生出来的经世之论,称它们切实有用,另一方面则对那些发之于玄想臆断、闭门造车的“纸上之经济”加以讥弹。明代王宗沐所撰《海运详考》与《海运志》便在纪晓岚的讥评之列。王氏二书,收载了他本人关于海运的议事呈文,颇具“经济之学”的外观,但纪晓岚指出,王宗沐所主张的海运乏于对实际情势的考察和了解,只不过是“掇拾邱浚《大学衍义补》之陈言”,因此,海运一行便运舟漂溺,损失颇巨。由此可见,“儒生纸上之经济,言之无不成理,行之百不一效也。”与王宗沐情形相似的“好谈经济而无实用”的王在晋,“喜谈经济之术”而“所讲亦纸上谈兵”的陈龙正,亦被纪晓岚称为“迂阔之儒”,予以辛辣讥讽。
    从《总目》强调“阅历之言”即“有用之言”到纪晓岚“世间万事须阅历”,“乌可据诗书,慷慨谈经济”之论,实践在经世实学中的重要性被醒目地标示出来。

方圆立身之道四:调适心性、外圆内方
    ——刚柔相济,是成功者的必然选择。对于才华横溢的读书人来说,“刚”是容易做到的,而“柔”却是不容易做到的;内方是容易做到的,外圆却是不容易做到的。纪晓岚结合自己的特点,苦练心性内功,真正做到了外柔内刚、外圆内方。

方圆实战:荣辱不惊,一切随缘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许多文人的最高追求。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撑;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纪晓岚经过卢见增一案的牵连,经过二年多西域风霜的锻炼,经历过编纂《四库全书》中的风风雨雨,洞视人间的世态炎凉,所以老年后功名利禄之心大减,纵才傲物的性格为之一变,变得世故老到起来。
    纪晓岚晚年,对围棋有浓厚兴趣,并且自号“观弈道人”。他在68岁写的《槐西杂志》小引里,就是这样署名的:“壬子六月,观弈道人识。”
    纪晓岚拥有一副别致的棋子,圆滑秀美,晶莹透亮,那是朝鲜使臣邓思贤送给他的。黑子全是海滩细石,大小粒粒一致,经若干年海水冲击所致。白子全是海滩贝壳,也被海水打磨得洁白如雪。碎石和贝壳虽不珍贵,但要拾取这么多厚薄均匀、颜色一致的,非一朝一夕之功,从这点看,就值得人特别珍视。纪晓岚非常喜爱,放在书斋里,经常把玩。可惜后来被棋友范司农借去,范氏死后,棋子不知下落。纪晓岚惋惜不已。
    纪晓岚对下棋有他的独特看法。他觉得对弈之事,“消闲遣日,系不妨偶一为之;以为得失喜怒,则可以不必。”他常引用苏东坡的诗“胜固欣然败亦喜。”又推崇王安石的观点:“战罢两局收白黑,一秤何处有亏成。”把下棋看作消遣,从不计较胜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