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利刃-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础上研制成功的。
  '仿制:一波三折
  歼…6 甲(东风 103)
  按照 1957 年协议,苏联于 1958 年上半年陆续将米格…19P 的图纸发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和黎阳发动机厂。当年 8 月仿制前期准备基本完成,遂正式开始仿制工作。仿制的米格…19P 在国内被称作东风 103,这是当时国内航空工业提出发展的一系列“东风”型号之一。
  1958 这个年份,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举国上下弥漫着狂热的大跃进情绪。东风 103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仿制的。没有理智的指导,没有踏实地研究技术资料,在“赶英超美”的口号下一味地求快(四局提出的“快速试制”方针),其结果可想而知。在试制过程中,沈阳两厂全部采用自行编制的工艺资料和自己制造的工艺设备。从着眼未来发展和不受制于人的方面考虑,这个选择无可厚非。但在当年那种环境下,我们在建立自己的工艺体系的同时,是否确保吃透了米格…19P 的那一套并进一步保证我们自己的质量呢?由后来的事实来看,很难作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1958 年 12 月 17 日,东风 103 由王幽淮操纵首飞成功。1959 年 4 月 26 日,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鉴定验收。整个试制周期,比米格…17F 大约缩短了一半。而盲目求快的结果就是质量问题严重。按《当代中国空军》记载,东风 103并 未正式投产。而另有资料称,该机实际在国家验收前就已经投产,而且一直生产到 1961 年 1 月才停产。若两种说法均无误,则意味着当时至少在飞机定型投产方面的管理相当混乱,我们没有建立或者建立了没有严格遵循相应的管理制度。
  1964 年 11 月,航空工业部统一国产飞机命名,东风 103 改称歼…6 甲。由于质量不过关,早期生产的歼…6 甲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没有公开资料提及这批飞机的去向。但在 1958 年至 1966 年空军夜间拦截作战中,从未见到歼…6 甲的身影。当时的主力仍然是米格…17PF 和加装截击雷达的图…2/图…4 截击型。此后直至 70 年代末,大陆夜间的天空都是由陈旧的米格…17PF(歼…5 甲)来保卫的。
  1973 年 11 月,空军提出新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其中一条是:为解决夜间作战的需要,建议重新恢复歼…6 甲的生产。当时米格…17PF(歼…5 甲)已经陈旧不堪,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生产歼…6 甲是必然的。1974 年,贵州飞机厂根据空军要求重新仿制歼…6 甲,以便担负夜间作战任务。1975 年 12 月 21 日,新歼…6 甲首飞成功。1977 年,该机设计定型,少量投产。
  早期的歼…6 甲就是完全克隆米格…19P,主要特点是:机头延长,以安装分体式 PR…1 雷达;照相枪在进气口右方;空速管位于右翼尖;固定武器为 2 门 23 毫米航炮。贵州仿制的新歼…6 甲改进最突出的一点是:对机载射雷…2 雷达进行改进,使之除了配合航炮射击外,还可以用于控制霹雳…2 号空空导弹的射击,从而扩大了歼…6 甲的机载武器种类,增强了其作战能力。由于这一改进,新歼…6 甲翼下增加了两个挂架,用于挂载霹雳…2 号导弹。这也是有些文章认为歼…6 甲可以挂载霹雳…1 导弹的原因,但由于制导体制不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的歼…6 甲都不能使用霹雳…1 导弹。除此以外,新歼…6 甲还采用了 I 型火箭弹射救生系统、双发启动系统、主起落架应用盘式刹车等共计 7 项改进。
  59 式(东风 102)
  这个型号应该算是 1958 年两岸大规模空战的直接产物。
  1958 年 7 月,中国空军紧急入闽,争夺闽浙沿海地区的制空权,同时掩护炮击金门的行动。参战部队中,就包括了装备夜间截击机米格…17PF 的空 1 师 1 团。但一个月后,空 1 师 1 团被调回后方。没有公开资料提及这一调动的原因,但联系空军制造更多歼击机的要求,不难看出,较重的米格…17PF 不适于参加昼间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是原因之一。
  由于只购买了米格…19P 的生产许可证,我们当时并没有图纸可供直接仿制昼间战斗型米格…19S。而在结构上,米格…19P 和米格…19S 相差并不大。因此,根据上级决定,由沈阳飞机制造厂负责,以米格…19P 为基准,参照米格…19S 进行设计,生产出我们自己的歼击机(称东风 102)。这个决定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踏踏实实一步步走下来,对我们的航空队伍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但仿制米格…19P 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急躁冒进情绪,这个基础就没打好;而在实际设计中也存在问题,没有进行结构强度计算,强度仅及设计指标的 86%。如果说东风 103 只是质量问题的话,那么东风 102 连设计都存在问题。
  东风 102 于 1958 年 12 月开始设计,1959 年 2 月进入试制阶段。9 月 30 日,吴克明操纵东风 102 完成首次试飞,至 12 月 6 日试飞完成。按照当时的命名规则,东风 102 被空军命名为 59 式歼击机。但试飞结果表明,急于求成的 59 式不仅性能难与米格…19S 匹敌,甚至连基本的飞行品质都未能保证,强度不足导致飞机飞行中严重抖动。
  这样一种飞机显然无法担负作战任务,因此并未装备部队使用。后来虽然重新仿制米格…19S 成功,但几年宝贵的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59 式的主要特点是:前机身参照米格…19S 前机身自行设计,并在进气口增加了铝制激波锥;后机身照搬采用米格…19P;机翼按米格…19S 机翼测绘,而空速管仍按照米格…19P 的方式布置于右翼尖;翼下有一对固定前伸发射梁,但在当时而言并无可供挂载的导弹(霹雳…1 无法制导)。
  歼…6 乙(东风 105)
  歼…6 乙实际就是南昌飞机厂仿制的米格…19PM。除了翼下 4 个固定挂梁外,该机在外观上和歼…6 甲几乎没有差别。因此也有文章将该机认作后者,并称歼…6 甲可以挂载 4 枚“霹雳…1”导弹。但事实上歼…6 甲装备的 RP…1 雷达只能配合 ASP…5NM 光学瞄准具用于航炮射击,而不能用于制导 K…5M 导弹。
  有资料提及,南昌飞机厂仿制米格…19PM 始于 1958 年 11 月(一说为 58 年 8 月)。当时南昌飞机厂准备仿制米格…19P 和米格…19PM,并期望通过仿制工作实现由螺旋桨飞机制造厂向喷气式飞机制造厂的跨越。1959 年 9 月 28 日,南昌仿制米格…19P 成功,11 月 28 日通过国家鉴定,随后生产了 7 架。1959 年 3 月,南昌飞机厂按苏联提供的图纸资料,仿制米格…19PM(当时称东风 105,后曾短暂称为 59 乙,直至 1964 年统一命名为歼…6 乙)。由此也可以判断,我国后来追加购买了米格…19PM 的生产许可证。1963 年,第一架米格…19PM 试飞合格,以后制造了 19 架。
  关于歼…6 乙,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南昌飞机厂在仿制过程中,究竟有没有对该机的设计加以修改?因为在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的一架机号 14121 的歼…6 乙,在外观上与标准的米格…19PM 存在两处明显差异:翼根保留两门航炮,机身两侧相应位置有防焰板;减速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
  引起笔者怀疑的正是减速伞舱。虽然只是从机腹上移至垂尾根部,但却是长期使用经验积累的结果??这一移动令放伞力矩由低头力矩变为抬头力矩,从而使得飞机可以在前起落架未接地的情况下放伞,从而大大缩短滑跑距离。然而,中国空军 1958 年 9 月才开始装备米格…19,此前没有装备过有减速伞的飞机,这么短时间不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积累并发出改进要求。前面提到的东风 102,设计时间几乎与歼…6 乙仿制同时,而在这一型强调以我为主、改进设计的型号中,却看不到减速伞舱的改动。此后直到 1968 年开始设计的歼…6III 上才再次见到减速伞舱的改进设计(后期生产的歼…6 也采用了这一改进)。
  因此,笔者推测:14121 号机很可能不是真正的歼…6乙,而是用贵州生产的新歼…6 甲改造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何该机上会出现翼根航炮和歼…6 后期型才有的减速伞舱改进。
  几经挫折,时间进入 1960 年代。在世界航空大国第 2 代超音速战斗机已经大批服役的时候,我们的航空工业仍然在超音速的门槛上徘徊。只是依靠当初进口的那一批米格…19,我们的空军才算进入了超音速的行列。通过各种公开的、背后的交易换来的宝贵时间,就在大跃进的狂热中白白浪费了。
  歼…6 家族:理想与现实
  歼…6 基本型(曾称歼…6 丙)
  这一型可以说是中国歼…6 家族的鼻祖。正是在它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改进型号。因此该机虽系仿制,笔者仍将其列为国产歼…6 之首。
  前文提及,沈阳飞机厂生产的歼…6 甲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且飞机本身的特点不能满足空军争夺制空权的需要;而针对空军要求改进设计的 59 式基本上就是个失败的产品;南昌飞机厂生产的歼…6 乙虽未见质量问题的记录,但飞机本身同样无法满足空军要求,且数量极少。这样,进入 1960 年代后,中国空军除了进口的米格…19 外,国产超音速歼击机仍未能形成战斗力??无论是应付台海局势或者保持空军持续发展均极为不利。
  1961 年 12 月,按照总参和国防科委的要求,空军提出了主要技术装备 7 年规划(1961~1967)。在规划中,空军提出:首先将引进的米格…19S(即歼…6 基本型)仿制出来,继之仿制米格…21F…13。不难看出,歼…6 基本型的出现,实际上是针对仿制问题引起空军战斗力增长迟滞而提出的补救措施。在参照设计失败的情况下,完全克隆米格…19S 成为当时唯一的选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1961 年 3 月 30 日,中国已经获得了米格…21F…13 的生产许可证。那么空军要求首先仿制米格…19S(歼…6 基本型),其意图非常明确:促使中国航空工业彻底实现向超音速时代的过渡,打好生产超音速飞机的基础,为仿制更现代化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做准备。就空军实际需要来看,歼…6 基本型将是在仿制的米格…21 服役之前的过渡歼击机,以及在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必要数量的低档歼击机(歼…6 基本型价格约 60 万人民币,仅为歼…7 价格的 1/2)。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候,歼…6 基本型的意义仅在于补救与过渡,空军并没有在它身上投下太多的期望,更没有想到这种飞机会支撑大陆天空达 20 余年。同时也可以看出,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空军已经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国内航空工业的水平和空军装备需求之间的差距。在 7 年规划中丝毫不提“改进”,明确要求就是仿制。米格…19S 好也罢坏也罢,先全盘吃下来,完全消化,再说其它。现在回头看起来,这个要求有些可笑和多余,但正是这个要求杜绝了脑袋发热的可能性,正是在老老实实仿制出的歼…6 基本型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歼…6 家族。
  1963 年 9 月 23 日,仿制的米格…19S 在吴克明操纵下首次试飞成功。1964 年 6 月 28 日,首批国产米格…19S 交付部队使用,被正式命名为歼…6。
  歼…6 主要特点是:采用正激波进气口(无激波锥);机头无玻璃钢雷达罩;照相枪位于进气口上方;空速管位于进气口下方;装有 3 门 30 毫米航炮。
  歼…6I
  严格来说,歼…6I 只能算是应急改装产品,而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改型。
  歼…6I 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越南战争的扩大化。北部湾事件后,美军开始大规模空袭北越。为了防止朝鲜战争的情况重演,美军需要大量搜集中国西南边境的情报,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高空无人侦察机(初期是 BQM…147G,后期改进为 BQM…147H)。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 20;000 米,典型侦察飞行高度 17;000~18;000 米,超过歼…6 实用升限,但在其动升限范围内。采用适当的战术和正确的引导、操纵,可以使用歼…6 对其实施打击。但问题在于,实际拦截时的战术选择、引导、操纵对飞行员和地面情报保障、指挥人员的要求均相当高,拦截难度很大。1964 年 10 月 13 日,空 1 师 1 架歼…6 在广西拦截一架高空侦察机时,作战高度达 17;600 米,3 次开炮未能击落。飞行员决心撞下敌机,但动作过猛,飞机进入螺旋坠毁,美侦察机安然返航。此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空军歼…6 多次击落美侦察机,但实际作战时歼…6 升限不足仍然是拦截的主要技术障碍。
  歼…6I 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改装的产品,但采取的改进相当简单。其主要措施就是换装涡喷…6 甲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增大 4。9 千牛。此外还采取了增大襟翼面积(增加 0。6?)、拆除着陆灯等非必要设备、拆除两门翼根航炮(仅保留机头右下方那一门)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对飞机性能的提高影响有限。
  1966 年,歼…6I 改装成功。总计改装了 12 架(*)。
  歼…6II
  歼…6II 是歼…6I 进一步发展的昼间高空截击型。该型出现的原因仍然是打击美高空无人侦察机,且由此可知歼…6I 的改装效果不彰。
  歼…6II 的主要特点是:改进进气系统,自 59 式之后首次在歼…6 上加装可调激波锥,改善高速条件下的进气效率并减小阻力;进气口唇口半径减小,增加 8 个辅助进气门(由此推测进气道捕获面积有所减小);发动机仍采用加大推力的涡喷…6 甲;由于歼…6I 仅装备 1 门 30 毫米航炮,火力不足,因此在机头左下方增加 1 门 23毫米航炮;有文章称该机可以加装两枚空空导弹,但未见其它资料或照片证实;此外,歼…6II 也沿用了歼…6I 的方法,拆除不必要的照相枪、信号枪等设备,以求减轻重量。
  1969 年,沈阳飞机厂开始改进研制歼…6II。当年 3 月 25 日,歼…6II 首次试飞成功。该机仅生产 2 架(*),至 1980 年退役。就当年的实际情况来看,1968 年美国停炸北越,1969 年打击美高空无人侦察机的战斗已接近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